李賀詩中“馬”的意象
李賀,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后世稱李昌谷。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賀詩中“馬”的意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賀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馬詩二十三首》等。在李賀所創作的這些詩文中,他刻畫了眾多獨特的意象,其中有月、竹、馬等。在這些眾多的意象中,“馬”的意象尤為獨特,并且在李賀的詩中最具代表性。
意象有觀念意象及高級審美意象之分,而文學藝術追求的是那種最能體現作家藝術家審美理想的高級意象。在中國古詩人的筆下,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級藝術形象,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歷史,早在《詩經》時代,馬意象就出現在了詩文中,到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中,馬的意象頻繁出現,并且馬的意象在李賀的詩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內蘊,如“瘦馬”的懷才不遇,但仍剛勁執著;“肥馬”的平庸無能但仍長期受用;以及“駿馬”境況凄涼但仍顯豪壯之情.
一、李賀詩中“馬”的意象與杜甫詩中“馬”的意象的異同
在唐代詠馬的詩人中,李賀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據記載,“在李賀的詩中,詠馬的特多,徑題馬詩及句中談到馬的竟達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詠馬詩雖不算多,可查閱的整篇為詠馬且有代表性的詠馬詩有12首,但是他的詠馬詩不但史料價值高,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賀同樣是寫詠馬詩,卻表達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詩歌的表達形式也不完全相同。這是由詩人個性的差別和詩歌創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樣強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馬詩傳達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分別論述。
(一)不同的吟詠主題與不同的審美取向
1、不同的吟詠主題
首先,杜甫和李賀同樣是寫“馬詩”,樂觀的態度和對仕途的無限向往,表現在馬詩上,集中在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馬》,他寫到: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一般認為是作于開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詩人漫游齊趙,裘馬輕狂之際,所以語詞矯健豪縱,充滿著天地任我闖的睥睨之勢。詩歌風格超邁遒勁,反映了青年杜甫銳于進取的精神。但是與李賀強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終不現用。但李賀為人又抱負不凡,自視甚高,在遭逢懷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結難抒,更何況造成他終生微卑的原因,竟是與之爭名者所謂的“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這樣的無稽之由。出身高貴卻毫無補益,少年成名卻不被賞識。
2、不同的審美取向
杜甫和李賀在詩歌創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杜詩多歌行體,詩歌感情充沛。而李詩則一律用五絕形式,詩歌鏗鏘有力。[4]杜甫所寫的十二首馬詩中。有7首為七言古體,這七首古體詩中有6首是歌行體詩歌。如《高都護驄馬行》和《李雩縣丈人胡馬行》各有十六句,《驄馬行》24句,《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達34句之多。杜甫為何要用歌行體來寫馬呢?歌行體可長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對馬進行細致的描繪,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議論。以《高都護驄馬行》為例。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全詩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結構比較自由,較少講求對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決于內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詩歌婉婉道出駿馬的來歷、志向和遭遇,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全詩除了“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一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對仗之外,其余的句對都算不上。
李賀的則不同,整組詠馬詩都采用五絕,簡潔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馬的群像,刻畫有力深沉,寄托了詩人的情懷;李賀能寫出氣勢如此壯闊的全詩,實在難得。
杜甫和李賀在詩歌創作上的另一個不同點是杜詩故事性強,李詩抒情性強。杜詩擅于對馬進行整體描寫,一首馬詩就是一匹馬的故事。馬的.形貌、氣質、來歷、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與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道出了中國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態。杜甫和李賀也不例外。表現在詠馬詩上,杜甫有“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李賀有“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亂爆發時被囚于長安,后冒險投奔唐肅宗,肅宗見其忠誠,授予左拾遺。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從權勢,多次向統治者提出忠言善諫,不被采納,后被貶到地方任微職。他一等再等,始終沒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對肅宗的失望,他最后辭去官職,舉家搬到邊地秦州。從此,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缺衣少食,諸病纏身。
二、李賀對“馬”意象寫作的繼承與創新
從《詩經》開始,“馬”的意象就成為中國古詩人抒寫的對象,并且賦予了馬一種精神品格,如《小雅·車攻》中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寫出了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揚斗志,又如《楚辭·離騷》中的“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則又以“馬”的意象來寄寓詩人的壯志,以至到唐代,“馬”的意象頻繁出現,進而形成了一種寫作有關“馬”詩的傳統,雖然在杜甫的詩歌中也曾經出現有關“瘦馬”意象,但卻不如李賀筆下的“瘦馬”刻畫的傳神、意境構設的獨特。
三、李賀詩中“馬”意象的影響與發展
在中國文學史上,繼李賀之后,又出現了眾多寫“馬”的意象的詩人。如南宋詩人辛棄疾就是寫作馬詩最多的詩人,他繼承了李賀寫“馬”意象的傳統。游國恩說:“李賀的詩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晚唐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的詩,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語言、或在意象上受過他的影響。南宋、金元的詩人也有模仿他的詩歌的。”在辛棄疾的《稼軒詞》中,描寫了數量眾多的動物意象,其中數量出現最多的是“馬”的意象。
馬意象是李賀懷著一種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在詩人李賀的筆下,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該意象背后的獨特內蘊;李賀以“瘦馬”自比,寄寓憂憤之情,與“肥馬”相比,深懷嘲諷之意,以“走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見,馬的意象在詩人的筆下已成為一種人格的顯現。不僅李賀,在中國古詩人的筆下,馬已經被賦予了一種精神品格,或積極向上或平庸無能或悲慘凄涼。可見,馬意象作為中國古詩人的所詠之物,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寫作對象,而且印證了創作者的情感歷程并彰顯了其人生品格。
李賀介紹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故里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在當今宜陽縣三鄉鄉的昌谷。
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于陜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舊《宜陽縣志》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西有“漢剎云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里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
【李賀詩中“馬”的意象】相關文章:
解析李賀詩中“馬”的意象09-03
李賀詩中馬的意象08-29
分析李賀詩中的“酒”意象09-03
李賀詩歌的意象個性08-31
唐詩中的鬼魅李賀11-21
李賀詩歌中的生死意象08-28
李賀詩歌中的白色意象08-31
李賀詩歌奇特荒誕意象08-31
李賀詩歌中的死亡意象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