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15篇)
李白的故事1
別有天地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輾轉來到安陸。在這里,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后,居住于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群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于是,吩咐家人準備名肴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后,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于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贊,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并取名《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輕財好施
李白“辭親遠游”,并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游俠生活。在東游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游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了解并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于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游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聲價十倍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于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嘆,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消息后,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并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2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涇縣水車公社境內),是個風景幽美的地方。這里,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感人的故事:
唐朝時候,桃花潭邊,有一個出身貧寒的青年人,名叫汪倫。汪倫家貧讀不起書,但很愛聽詩書;每次到田里干活,經過村頭的私塾,見老先生講詩書,總是悄悄地在窗邊聽一會。當時,詩人李白已名揚天下,汪倫很喜愛他的詩。他常常想:要是我能親眼見到李先生一面,那該是多么幸福啊!
這一年春天,李白從宣城的敬亭山下來到涇縣城邊的水西。當時,水西是涇縣的風景勝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繞寺前。李白很喜歡這個地方,在此玩賞了數日,作了不少詩,還戀戀不想離開。
李白來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倫知道了。他非常高興,駕一葉小舟,順著青弋江的碧波來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個風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觀賞煙霞,瀏覽風光。他從旁邊一個游客口中得知,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驚,定睛一看,原來是個布衣打扮、素不相識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說:
“年輕人,你找錯人了吧?”
“沒有,”汪倫咧開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蓮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問道,他覺得這青年人很有趣。
汪倫又打了一躬,說:“我叫汪倫。聽說先生喜歡飲酒吟詩,今特來奉告,有一個好去處,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聽,正中下懷,急忙問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訴我。”
汪倫指著閃閃發光的青弋江,說:“在這條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個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涇縣數日,還不曾聽說有這么個好地方,于是他懷疑地問道:“果真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千真萬確。”汪倫點點頭,“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從汪倫那誠實的眼神中看出,這個青年人決不會撒謊,于是欣然應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請上船吧。”
就這樣,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邊。
當時,桃花潭邊是很荒涼的。二人棄船上岸。李白抬頭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但見潭水悠悠,野渡舟橫。岸上只有一樹桃花,孤零零地開著,桃花樹邊,有一個茅店,門前屋檐下,一根細竹竿斜挑著一面杏黃色的酒旗,在春風中“嘩啦啦”地飄舞。
李白萬萬沒想到這就是汪倫說的桃花潭。正想找他問個明白,汪倫卻含笑不語,拉他進了小酒店,揀了個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壺陳窖老酒,幾碟山鮮野味,汪倫這才舉起酒杯對李白說:
“先生,山野荒村,無甚招待,千萬莫要見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問:
“這就是你說的桃花潭?”
汪倫笑道:“是啊,這就是桃花潭。”
“你騙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悅地站了起來,“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有啊。”汪倫依然微笑道,“我們剛才經過的地方,叫十里邊山,這小店門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嗎?”
“那‘萬家酒店’呢?”李白又問道。
“先生,你看。”汪倫指著窗外那面迎風飛舞的`酒旗說,“喏,那不寫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寫了“萬家酒店”四個大字——
原來酒店主人姓萬。
李白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聲,剛進口的酒噴了一地,他連連點頭,“原來如此!”
汪倫這才把心底話兒全掏了出來:“先生,我是個山野魯莽之人,平時很喜歡你的詩,也很想見你一面。這次聽說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請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們家貧,不肯光臨,因此想了這么個主意。晚生該死,欺騙了先生,請先生寬恕!”說罷,納頭便拜。
李白頓時被汪倫的一片誠心實意感動了,他雙手扶起汪倫,深情地說:“你要早說明,我也會來的。我很喜歡你,我倆交個朋友吧。”
汪倫萬萬沒想到這位聞名天下的大詩人,會同自己這樣一個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動地拉住李白的手,熱淚滾滾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這樣,李白在桃花潭邊住了十多日,受到汪倫和村人的熱情款待。李白臨走那天,汪倫戀戀不舍,唱著山歌為他送行。他很感動,詩興大發,口占一首絕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船遠了,他回過頭來,看見汪倫還站在岸邊,朝他不住地揮手,揮手……
李白的故事3
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了她:溫柔美麗。她是我的班主任和英語老師:羅老師。
小學的時候,我對英語一點興趣都沒有,以為自己不是學英語的料。但是自從我認識了羅老師,上了她的英語課,我的'態度就完全變了。她的課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讓我漸漸喜歡上了英語,甚至每天都想學英語。神奇的是,我的英語成績進步很慢。原來遇到一個好老師,會對我的人生有這么大的影響。
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突然不想上英語課了。因為一天的課大部分都是她的,最頭疼的就是每天聽寫單詞。我理解老師的苦心,讓我們記住這些單詞,并在考試中使用它們。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總覺得記憶力不是很好。很多次都記不清了。結果我漸漸對英語失去了興趣。
但是我心中又有一個聲音不斷說服我:記憶力差是不是讓我停滯不前?想要提高記憶力,只能反復記憶。
當理智戰勝了頹廢,我重新燃起了對英語的熱情。與其說是原因打敗了我,不如說是她的課吸引了我,讓我無法懈怠。
我總是把她的善良記在心里。但有時看到她因管理我們的班級而憔悴,我感到非常難過。記得有一天凌晨四點,我們睡不著,就跑出宿舍去玩。她知道后,勃然大怒。這不是她第一次看到她咄咄逼人的樣子。一開始,她總是笑,但經過幾次暴怒的攻擊,她很少再看到自己的笑容。我承認我們的行為過火了。她批評我們是因為她關心我們,對我們負責。我們怎么忍心一次又一次傷害這么好的老師?
能夠遇到她,我相信我會越來越好。
李白的故事4
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后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后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圣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5
李白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一心期望能為國家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卻只讓他做了一個翰林供奉,給皇上、后妃們寫詩作賦,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悶酒。
蔑視權貴的李白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衛來召他去見皇上。原來李隆基和楊貴妃正在花園賞花,想讓李白寫幾首詩助興。
李白看到如云似錦的牡丹襯托著美色傾城的貴妃,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李隆基看了十分高興,便叫宮中樂師李龜年演奏,自己吹笛,宮女們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使楊貴妃聽得如醉如癡,高力士和楊國忠更是竭力討好皇上。
李白看了,覺得十分惡心,便借著酒勁,把腳伸到高力士面前說:“來,給我脫靴!”高力士哪受過這種羞辱?但此刻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紅人”,高力士知道此刻惹不起他,只得忍氣把他的兩只長靴脫下來。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邊的楊國忠,向李隆基磕了個頭說:“皇上,我聽說楊國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讓國舅爺研墨,我把《清平調》重新抄寫一遍,好嗎?”
李隆基連頭都沒回,就說:“行!”這可把楊國忠氣壞了,他做夢也沒想到李白竟敢戲弄自己。但皇上都答應了,他不敢爭辯,只好忍著氣,強裝笑臉,慢慢研起墨來。
高力士、楊國忠受了這種羞辱,向楊貴妃說:“《清平調》里面有一句‘可憐飛燕倚新妝’,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漢朝成性的趙飛燕。趙飛燕最后被漢成帝廢黜,由此可見李白用心叵測呀!”楊貴妃聽了,氣得臉色發白。于是李白逐漸遭到了排擠,而李白早就厭煩了這種無聊的`生活,便離開長安,去了洛陽。
李白曾寫過一首長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力地說出了自己蔑視權貴的心聲。
李白的故事6
我在盛唐的酒肆里遇見你,那一刻,你正喝了個昏天黑地。
酒保說你付不起酒錢,還賴著不走。你左手勾著長檠,說:“喝!老弟,滿上!……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右手把空空的酒杯送到了嘴邊。
爛醉的你左搖右晃,差點被蠟燭燎焦了胡子,卻還一個勁地要酒,稿費都被你喝完了。
“去去去,你這人怎么這么不講理啊!喝成這樣了還喝!”酒保像看到了蒼蠅,厭惡地想把你趕開。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酒已盡,人未醉吶——”你也冷不丁的說出這樣一句話,竟是徹骨的悲涼!你迷離的眼神竟閃動著淚光。你趔趄一下,險些摔倒在地。
你斜倚著酒桌,長嘆: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哎呦喂,這老胳膊老腿不中用嘍!嘿嘿嘿……”笑聲中竟有無盡的悲涼。
“嗡——”是你腰間的長劍在悲鳴嗎?是它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而哀嘆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你還記得俠游九州的凌云壯志嗎?你已經失去了對快意恩仇的向往了嗎?是世俗的不堪將那瀟灑不羈的酒仙磨成了一個石頭樣的死人了嗎?你忘了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狂傲了嗎?你對這個庸俗的世界失望透頂了嗎?所以借酒澆愁以此自終了嗎?
“誒!兀那不是李白那臭小子嗎?又來喝酒了?嘖嘖,瞧他那熊樣!”
“哎呀,可別提他了。我聽說了他老婆孩子餓的連飯都吃不上了,他還在這兒喝酒。”
“就這么一個破家烏龜,怎么不死了算了!”
你充耳不聞,口中兀自喃喃地說:“你們懂什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算了算了,”一位老人看不下去,“你們把他送回去吧!他這樣是走不動路了。”
“他欠的酒帳怎么辦?老板知道又要……”酒保說歸說,還是把你拖了出去。
“呸!就臥這兒吧!”酒保順手把你丟在夜幕下的酒樓門口,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進了酒樓。
“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黑暗中,你摸索著站了起來,竟不像個醉酒的人。“眾人皆醉我獨醒啊——”
“咻——”長劍出鞘聲劃破夜空,你步態若踏云,劍勢如驚雷。一柄寒光閃閃的`長劍在你手中上下翻飛,如長虹貫日,似醉仙望月,如破軍裂空,似火隕焚天。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你寒鋒入鞘,兀自悲涼。
我默默的地離開了。
有些人,如同太陽,當他降臨之時,那不加掩飾的奔放的才華,那耀眼的光芒刺傷了那些習慣黑暗的眼睛。他用如椽巨筆,將他的豪邁詩情與酒的諸般美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美得極致,放射出不朽的光輝。當他逝去,人們才訝異于他的無與倫比,舉世無雙。
歷史應記得,他那一世的癡狂!
李白的故事7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3000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重量級詩人相當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并發下誓言:“喝下杜甫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以七絕聞名的王昌齡曾貶到龍標,日子過得相當艱難,跟隨的老仆人需沿路拾落葉當柴燒。但經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晚唐詩人李洞“酷慕賈島”,盡管賈島是一個苦命之人;他的頭上佩戴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贈上。
最瘋狂的當數一名叫葛清的粉絲,“自頸以下遍剌白居易舍人詩,凡三十余處”,連背后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并配上了畫圖。當時,連唐宣宗都寫詩贊白居易:“童之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行。”據說,《長恨歌》傳到了日本后,受到上至天T皇下到平民的普遍喜愛。但,白居易并沒有自恃“老子天下第一”,相反他還是李商隱的粉絲。
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文,并常說:“我來世能做李商隱的兒子就知足了!”
在宋代,蘇東坡無疑是人們心中最大的偶像。他的詩文影響大,以至于其生活情趣也被視為經典加以模仿。例如與他相關的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等,一直流傳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壺傳統的江蘇宜興小住,隨即出現了“東坡壺”;甚至他所戴的那種高簡短瞻帽,都被士大夫爭相效仿,稱為“子瞻帽”。
李白的故事8
《鐵杵磨針》這個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有一個叫李白的人,他從小不愛念書,常常逃學,經常到街上去閑逛。一次,李白偶遇一位老婆婆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在磨繡花針。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羞愧難當。從此以后,李白再也沒有逃過學,每天學**別用功。李白最終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只要功夫深,特出磨成針”也因此成為經典之句。
然而,所有這些轟轟烈烈的大事都是由許多小事組成的,離開了*凡小事,轟轟烈烈的大事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可見想做成大事離不開小事的積累和*時的堅持,小事的.堅持是做成大事的基礎。
我們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習一定要下苦功夫,抓好*時的點點滴滴,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只要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門。
無論我們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老婆婆一樣的“鐵杵磨針”的精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就一定會取得成功。華羅庚曾經說過:“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等都是一樣的道理,不積跬步當然就無以至千里了。
李白的故事9
“鐵杵磨成針”——李白刻苦學習故事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人物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故事10
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書。
李白小時候很淘氣不好讀書。一天他在河邊看見一位要把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問老奶奶為什么要這么做,奶奶只說了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讓李白受益終身。從此,李白用功學習,當小伙伴去玩耍時他在奮筆疾書。
《道觀求學》,李白為了專心讀書,甚至還搬到了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李白與明月》,李白傍著月亮讀書習武,直至雞鳴拂曉。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詩人。堅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經之路。
對于堅持,我自己也是有親身體驗的。記得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們跳繩,可我總跳不好。但老師沒有批評我,反而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練、堅持練、努力練,總會練好的。這句話也讓我受益終身。從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棄時,總會想起體育老師說的那句話,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慢慢地,我跳繩越來越好。從笨拙的一分鐘五十下,到流暢的一分鐘一百多下,我流下了無數的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校運動會上,我獲得了一年級男子組冠軍。這再一次證明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讀完這本書,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堅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這是那些偉人成功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每一個想要成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銘。
鐵杵磨成針,李白一生的堅持,也將成為我一生的堅持。
李白的故事11
少年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續詩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漲,淹沒了大片良田,沖毀了許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縣令不但不設法救災,反而硬拉著衙門里的人去觀賞水景。
他們來到江邊,只見黃水滔滔,急流似箭,濁浪中,卷雜著破板爛席、殘枝敗葉。忽然,有人驚叫起來:“死人!”眾人隨他手指方向仔細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從上游漂下,猛地一個大浪,尸體被沖到岸邊,在蘆葦叢中轉了幾轉,一會兒又不見了。
面對被溺死的女子,腦滿腸肥的縣令卻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唱起來:“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只作出這幾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隨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氣,眼下看到昏庸的縣令竟以死尸尋歡作樂,更是火頂腦門,于是滿懷疾憤之情,續了四句:“綠發隨波改,紅顏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詩中,李白辛辣地諷刺縣令就象春秋時代行為不軌、玩弄婦女的秋胡,應該讓被吳王夫差冤殺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縣令一聽,臉色頓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李白料定縣令必將尋機報復,便收拾行裝,棄職回家了。
李白非常喜歡游覽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長江南北,黃河上下。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的叫著,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李白淚別汪倫的故事
一天,他收到一個叫汪倫的人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寫著:先生喜歡游玩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請您來我們皖南涇縣玩吧。李白看了這封邀請信十分高興,馬上收拾行李就向涇縣出發。
可是到了涇縣以后,李白朝四周張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別提萬家酒店了。正在納悶,一個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來說:李白先生,見到你真是太榮幸了。我就是汪倫。汪倫接著便解釋說:我信里所說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個桃花潭,而萬家酒店呢,是說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好朋友。
汪倫邀請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時間,叫妻子做了好多鄉噴噴的飯菜,還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情地招待李白。他們邊吃邊聊,真是愉快極了。后來李白又到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可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李白去辦呢。
所以待了幾天后,李白決定要離開了。但為了不給汪倫添麻煩,李白并沒有專門向汪倫告別,他準備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誰知就在李白已經上了船而船正要開動的時候,汪倫趕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來不及了。李白聽到汪倫和村里的鄉親們手拉著手一邊唱著為他送行的歌,一邊用腳踏出節奏。李白又驚又喜,他沒想到汪倫會和這么多村民一起來河邊送他,這些老百姓對他實在太好了。
他只覺得心頭一熱,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就這樣,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詩名叫《贈汪倫》。詩的后兩句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倫來送我的.情誼深呀。
這首送給汪倫的詩為什么會這么美好動人,為什么會流傳這么廣呢?因為它抒寫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這也是為什么千百年來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愛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李白的故事12
今天我們學了李白的《靜夜思》,回家我又翻開《和好孩子交朋友》這本書,我就找到了李白小時候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
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故事13
公元226年,秦王李世民心懷不軌,為了和兄弟爭奪帝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設計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擺脫秦王的追殺,身懷六甲的太子妃在忠心家將的掩護下,逃往西域突厥,隱姓埋名,潛居異國,受到當地人的禮遇。安富尊榮的生活并沒有消除太子后裔對大唐之恨。他們要積聚力量并借助突厥,把屬于自己的大唐江山奪回來。但是大唐西征軍的金戈鐵馬并吞了突厥千里肥沃之地,再次踏碎了他們的.夢想。光陰飛逝,大唐發展成繁榮昌盛四方降伏的強大帝國。太子后裔只好隱居深山,臥薪嘗膽,以圖光復大業。一天夜里,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外的山上一座豪華莊園掃葉山莊中,迷茫的產婦夢見太白金星飛入懷中,隨后,一個儀表非凡的男嬰誕生了,父親給他取名李白,字太白,意思是太白金星下凡來。
李白幼時隨父李復國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尤好劍術。
李白因家仇對現任皇帝唐玄宗很是憤恨,他很想能遇到一位貴人,帶他去皇宮臥底,好尋機為他祖先報仇。在開元十八年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
后來前往玉真觀,在玉真公主的帶領下進入皇宮見駕,供奉于翰林,做了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苦等機會,終于在含元殿前刺殺玄宗,卻被突然出現的太華公主阻止。李白因玄宗實為一代仁帝,便答應太華公主放過玄宗。回到長安,在聽雨軒聽說安西都護張守圭進京進貢。李白急忙趕到皇宮,救下奄奄一息的太華公主,得知張守圭與血恨門主行刺皇上,就前往后殿搭救。血恨門主對李白手下留情,卻被張守圭暗算成重傷,面具跌下,其真面目竟是父親李復國。李白惡戰張守圭,魔頭終于授首。
父親在李白的勸說下,以天下百姓為重,避居掃葉山莊……玄宗賜李白金牌一面,上書掃除天下不平事,并給了他許多銀兩。李白辭官不做,到各處游覽,走到哪里都有當地官府暗中供應錢財,使他不用發愁。安史之亂后,天下已經動亂不安,老百姓不得安寧。李白也意識到這樣的局面,自己卻幫不上忙,就對自己說:我也要找份工作做了!他懷著平亂的志愿,到永王李璘那里做幕僚,結果陷入王室紛爭的漩渦。后因李璘與兄弟爭奪王位兵敗牽累,李白被送進監獄,但唐玄宗的金牌起了作用,最終減刑流放夜郎,半途又遇赦而返。
李白非常喜歡喝酒,越喝越能寫出好詩。賀知章初遇李白時,曾解下金龜換酒,與李白共飲,稱李白為謫仙,后來人稱詩仙。到寶應元年,李白62歲時,病死在他的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那里,在窮困和漂泊中結束了他的一生。他的作品風格為浪漫主義,其中一首俠客行使李白名傳千古……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嘆數次,最后,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贊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后,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15
二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已經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能詩善文,而且會擊劍騎馬,還喜歡彈琴唱歌。他決心為國家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就對父親說:“孩兒打算離家到外面去長長見識。”“還是在家讀讀書,有機會找個事做吧,何必遠離家鄉外出呢?”父親說。李白滿懷豪情地說:“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志在四方,胸懷天下。待在家鄉怕是沒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來可以游歷各地,結交名士;二來也可以尋找機會,輔助皇上。”
父親聽了,樂呵呵地笑著說:“好,你既然有這樣的抱負,那就出去闖闖吧!”
過了幾天,李白告別父母,身佩寶劍,上路了。乘船沿著長江東下,過三峽的時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頭,望著兩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動。后來他寫過好幾首描寫三峽風光的詩。有一首是: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還登上廬山,觀望瀑布,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詩里,祖國山河多么壯美呀!他的詩自然又流暢,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詩人的手筆。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05-18
李白的故事02-02
李白故事07-14
李白的故事大全03-24
李白與王昌齡的故事09-08
李白的小故事05-20
詩仙李白的故事05-28
(薦)李白的故事06-20
李白的故事(推薦)06-24
李白飲酒作詩的故事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