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白的故事

時間:2022-04-26 14:34:52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的故事(通用18篇)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白的故事(通用18篇)

  李白的故事 篇1

  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

  陽春三月,繁花盛開,萬紫千紅,遠處的黃鶴樓里,坐著兩位正在對酒暢飲的詩人,一位是詩人孟浩然,他雖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詩名滿天下了,另一位是詩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幾歲,他剛離開四川不久,還未進入仕途,瀟瀟灑灑,自由自在。李白久聞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見,特別高興。而孟浩然見到,詩才入仙,談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見恨晚,幾天來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勝。談詩情,談人生,十分投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離開此地沿長江東下去揚州了,李白特意在這依山傍水的黃鶴樓為他仰慕的孟浩然踐行。

  李白說:“孟兄,千言萬語也無法代替我對你依依惜別的心情。我們將要在此分別,望你一路走好。”

  孟浩然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但有緣千里再相會,到時我們再聚在一起開懷暢飲,珍重啊!”

  說完,孟浩然便背上行李,踏上了小船,揮手向李白道別。李白目送著小船離去,直至小船消失在天空的盡頭,他還是久久不肯離去。他看著身邊青翠的柳樹和含苞欲放的花兒,不由得詩性大發,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著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去的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李白的故事 篇2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

  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后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的故事 篇3

  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書。

  李白小時候很淘氣不好讀書。一天他在河邊看見一位要把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問老奶奶為什么要這么做,奶奶只說了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讓李白受益終身。從此,李白用功學習,當小伙伴去玩耍時他在奮筆疾書。

  《道觀求學》,李白為了專心讀書,甚至還搬到了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李白與明月》,李白傍著月亮讀書習武,直至雞鳴拂曉。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詩人。堅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經之路。

  對于堅持,我自己也是有親身體驗的。記得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們跳繩,可我總跳不好。但老師沒有批評我,反而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練、堅持練、努力練,總會練好的。這句話也讓我受益終身。從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棄時,總會想起體育老師說的那句話,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慢慢地,我跳繩越來越好。從笨拙的一分鐘五十下,到流暢的一分鐘一百多下,我流下了無數的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校運動會上,我獲得了一年級男子組冠軍。這再一次證明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讀完這本書,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堅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這是那些偉人成功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每一個想要成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銘。

  鐵杵磨成針,李白一生的堅持,也將成為我一生的堅持。

  李白的故事 篇4

  李白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一心期望能為國家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卻只讓他做了一個翰林供奉,給皇上、后妃們寫詩作賦,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悶酒。

  蔑視權貴的李白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衛來召他去見皇上。原來李隆基和楊貴妃正在花園賞花,想讓李白寫幾首詩助興。

  李白看到如云似錦的牡丹襯托著美色傾城的貴妃,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李隆基看了十分高興,便叫宮中樂師李龜年演奏,自己吹笛,宮女們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使楊貴妃聽得如醉如癡,高力士和楊國忠更是竭力討好皇上。

  李白看了,覺得十分惡心,便借著酒勁,把腳伸到高力士面前說:“來,給我脫靴!”高力士哪受過這種羞辱?但此刻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紅人”,高力士知道此刻惹不起他,只得忍氣把他的兩只長靴脫下來。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邊的楊國忠,向李隆基磕了個頭說:“皇上,我聽說楊國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讓國舅爺研墨,我把《清平調》重新抄寫一遍,好嗎?”

  李隆基連頭都沒回,就說:“行!”這可把楊國忠氣壞了,他做夢也沒想到李白竟敢戲弄自己。但皇上都答應了,他不敢爭辯,只好忍著氣,強裝笑臉,慢慢研起墨來。

  高力士、楊國忠受了這種羞辱,向楊貴妃說:“《清平調》里面有一句‘可憐飛燕倚新妝’,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漢朝成性的趙飛燕。趙飛燕最后被漢成帝廢黜,由此可見李白用心叵測呀!”楊貴妃聽了,氣得臉色發白。于是李白逐漸遭到了排擠,而李白早就厭煩了這種無聊的生活,便離開長安,去了洛陽。

  李白曾寫過一首長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力地說出了自己蔑視權貴的心聲。

  李白的故事 篇5

  別有天地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輾轉來到安陸。在這里,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后,居住于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群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于是,吩咐家人準備名肴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后,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于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贊,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并取名《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輕財好施

  李白“辭親遠游”,并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游俠生活。在東游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游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了解并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于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游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聲價十倍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于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嘆,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消息后,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并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 篇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詩,因為編進了小學語文課本,在中國大地上,幾乎無人不知。但是,如果問一下,詩中的這位主人公——“汪倫”,他的來龍去脈,他的履歷事跡,恐怕就鮮有人說得上來了。

  因為,汪倫是一個普通人。

  關于汪倫其人,據《李白集校注》,另有《過汪氏別業二首》,據稱也作《題涇川汪倫別業二章》,似可參證。然而,即使這首詩,也沒有什么關于汪倫的細節介紹。只知這位汪倫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因此有條件邀請李白到他家小住。

  而且他還擁有別墅,可能在涇川的山清水秀處,正合詩人的雅興。兩人雖然初次見面,“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由此可見,詩人與汪倫相當投契,一見如故。而且主人家的高規格接待,也讓詩人感動。“我來感意氣,捶炰列珍羞”,看來唐朝的“徽菜”就相當考究了。

  從詩句“相過醉金罍”,“吳籥送瓊杯”來看,李白在汪氏別墅小憩,吃得開心,喝得好像更加開心。詩題下有校者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

  汪倫善醞,他的家釀美酒,自然是上乘的佳醪,著實令好酒的詩人,迷戀陶醉。從兩首詩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兩次同用“酒酣”一詞,估計是詩人手不釋杯的結果,老先生喝高了,來不及推敲,才犯了詩家的重復之忌。由此也證明“李白斗酒詩百篇”的那種米酒,在長安酒肆里出售的,由漂亮的胡姬斟進他杯子里的,大概酒精度較低。如果是二鍋頭那樣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該學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但這首李白的詩,卻使詩中的汪倫,與詩一齊不朽。正如王勃那篇《滕王閣序》一樣,一句“都督閻公之雅望”,那位洪州都督閻伯嶼,也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同被人吟誦朗讀。歷朝歷代,在南昌任地方官者,可有一位被人記住,被人提起?

  一首好詩,一篇美文,能起到這樣的效用,是出乎作者預料的。本是名不見經傳的人,本是極一般的人——汪倫,卻在李白的詩中,留下永久的名聲。

  在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關于對汪倫之約,有一段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

  因此,在車載斗量的當代作品中,要想讀到李白這樣情意真摯的,表現普通人的詩篇,恐怕是很不容易的了。

  李白的故事 篇7

  宋代,李白故事迎來了全面發展期。宋人對李白的詩歌非常欣賞,先后有樂史、曾鞏等人整理李白的詩文集,收入了大量關于李白的文獻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跡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處也進行了辨證。北宋歐陽修、宋祁所撰《新唐書》也有一篇“李白傳”,篇幅有700字,吸收了《舊唐書· 李白傳》的內容而進行了擴充,增加了李白救郭子儀的情節:“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1]5763 這段救郭子儀的情節,最初見于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樂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時,于《李翰林別集序》中亦持此觀點。這一觀點最終被歐陽修、宋祁載入正史,成為后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節。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傳改寫,出現了一些變形。如南宋洪邁《容齋隨筆》記載了世俗傳說李白是在采石磯捉月溺死的,對此洪邁進行了駁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 知俗傳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雖不足采信,但因為仙道文化的影響,后世作家也將之作為一個重點題材進行敘寫。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發展期,史傳文化對李白故事流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體現在李白故事無論怎么發展演變,都有著“以史為綱,緊貼歷史”的特點。具體說就是《新唐書· 李白傳》對李白故事的發展有著根本性影響,符合史傳記載的李白故事會被強化,相關作品的傳播能力會增強。而于史無征的李白故事會逐漸失去傳播能力,相關作品最終會亡佚。以后來的元雜劇而論,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能夠保存下來,而無名氏《采石磯李白捉月》卻會亡佚,恐怕并非偶然。這里面有著深層次的價值導向,是人們受史傳文化影響,對“信史”的熱衷,對“偽史”的反感。這種史傳文化影響的另一面在于,明清時期李白

  詩文集流傳比較廣,但有意思的是,戲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從李白詩文集中尋找素材。如果仔細閱讀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對李白詩歌的注釋,有對李白作品的編年,有對李白事跡的鉤沉。我們可以從中還原出諸如李白煉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與人清談、李白好劍、李白喜好養鳥等種種寫作素材。其中有些并非冷門題材,如煉丹題材,該題材在文言小說中有大量相關故事,因此李白煉丹完全有可能發展為獨立題材。然而事實上包括煉丹在內的這些素材很少被戲曲家采納,戲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關目都設定在《新

  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諸如帶醉為玄宗作詩、令高力士脫靴、救郭子儀、流放夜郎等。這顯示了古代作家不愿脫離正史來塑造李白形象。僅以《新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救郭子儀情節而論,在整個《李太白全集》中沒有任何作品談及李白與郭子儀交往,據今人考證此事根本不可能發生。詹锳認為:“太白救汾陽之說,純屬偽托。”[3]17而后世作者對此大書特書,是受史傳文化影響的結果,說明《新唐書· 李白傳》在后世戲曲家眼中的權威性。

  李白的故事 篇8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yá)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 “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cháo 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fú)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shànɡ)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 篇9

  首次入贅望族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說有過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對象都是有來歷的,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后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門”。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顥,在其所撰寫的《李翰林集序》中對此曾有記錄:“(李)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決;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結婚,是在27歲,婚姻的對象是安陸(在今湖北省)的許氏。許氏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許圉師曾經做過左丞相。許圉師的父親許紹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淵同過窗,后來被封為安陸郡公。許圉師因為小兒子許自然打獵時殺了人遭貶謫。但是,百年之間,許家一直是相當興旺的。

  李白何以能夠高攀上這一門親事呢?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猜測起來,有多種可能。從許家角度講,一是可能許氏形貌不佳,年歲不小,再不結婚將有老死閨中的危險;二是李白條件不錯,會劍術,會做詩寫文章,相貌堂堂。從李白方面講,可能主要是為了方便進入上流社會,謀取仕途晉身的機會。

  李白生于西域,長于西蜀,身世不詳,來歷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陳寅恪先生有此說)。用今天的話說,他幾乎是外星人(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也許就包含這個意思)。要想躋身唐王朝的統治集團,這樣的身份顯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過婚姻改變身份,取得通行證,同時也能擁有一份像樣的入仕人際關系資源——從后來的情況看,李白的這一動機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這位許氏夫人大約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兒。女兒名平陽,兒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為伯禽。唐開元年間(約736年),許氏夫人不幸病逝,這可是對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擊。時年36歲的李白,驟然間感到了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他是很難再呆在安陸許家了,匆忙間攜兒帶女,移居到東魯(山東)之地。后來李白跟友人提及這段艱難的歲月,詩中言: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大部分時間過著類似隱居的生活。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造了石頭房子,開墾出山田。耕種之余,每天讀讀書,時常呼朋喚友一起賦詩、飲酒。應該說,日子過得挺滋潤。估計前半段時間,夫妻的關系還是可以的。后半段時間,李白忽然頻繁離家外出,有時候是為了尋找做官機會,有時候是為了尋訪名勝古跡。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關系可能有了變化。

  這一段婚姻,最讓李白煩惱的是入贅一事。入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情。

  《漢書·賈誼傳》有“家貧子壯則出贅”的話,可知是窮人家孩子的一種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傳統觀念相對淡薄一些,但是,從李白內心講,顯然是不情愿的。

  這種煩惱心思,他的一些詩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詩的“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人》一詩中的“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英豪”、“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等詩句,都不難品味出李白的苦惱心情。

  劉姓婦人不浪漫

  許氏病故之后,李白帶著兒女移居東魯。李白自己說移居東魯的原因是“學劍”。這當然是詩人在吹牛,實際情況應該是為了生計,投靠親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東。到了山東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當時做著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李白續娶了一位劉姓婦人。

  這位劉姓婦人,不是個浪漫之人,她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只知道飲酒做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家,讓她過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二人關系,終于以離婚了結。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無疑是很郁悶的。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一定都曾經遭受劉氏無數次的數落、嘲笑和痛罵——后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做漢人朱買臣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從《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顯然是跟劉氏離婚之后,李白郁悶心情的一次大釋放。這是天寶元年(742年)的事,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為從此一去,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于是,借著這一首詩,發泄了胸中積蓄的惡氣。

  自由戀愛納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婦人只是妾,并未扶正。這位婦人原來是李白的一個鄰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辦法納為妾的。李白有一首《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詩,表現了詩人對這女子的愛慕之情。詩如下: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

  從這首詩看,李白很可能經歷了一個暗戀、苦戀、追求的戀愛過程。如果把這一段婚姻理解為李白的自由戀愛,未嘗不可。之所以是納妾,而不是娶為正室,原因可能是這位鄰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李白不得將其娶為妻子。

  這位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著李白生活,還是離婚了,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她給李白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頗黎。

  終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們結婚的地點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帶),時間應是天寶十二載(753年)之前,李白50歲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寫給這位宗氏妻子的詩歌體書信和他代替妻子寫給自己的詩歌,僅天寶十四載就有《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秋浦感主人寄內》等,詩中飽含著思念之情。由此不難想象,宗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婦人,李白對她是相當有感情的。

  宗氏婦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亂期間,兩人離多聚少。李白因為曾從永王李璘,被關進監獄,定為叛逆罪,長流夜郎。其間,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關系,設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兩人曾經重逢聚首。

  李白61歲那年,曾親自送宗氏去廬山拜訪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樣,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兩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謂志同道合。比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來年時間,應該是比較和諧的。

  李白的故事 篇10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 篇11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句,最近我讀了李白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故事 篇12

  鐵杵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于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拊掌,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回到家后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的故事 篇13

  一天,我在《挖掘孩子潛力的101個勤學故事》這本書里看到了我國古代詩人李白小時候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小時候他就聰明過人,但非常調皮,常常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學了一會兒就想跑出去玩,沒什么定力。

  一天,李白正在念書,突然聽見窗外鳥兒那歡快的叫聲,李白又開始走神了。現在是春天,花開了,樹綠了,小草也發芽了,到處一片花紅柳綠,老待在家里多悶啊。于是,李白放下書本,乘家里人不注意,溜到山上去玩了。

  李白一路走,一路唱,山上風景如畫。李白玩的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根本不記得學習這回事了。走著走著,李白突然看見一間小房子,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正在門口很認真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很好奇地跑上去問:“老婆婆,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我缺一根縫衣服的針啊,所以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來用。”老奶奶回答道。李白覺得太不可思議,驚訝地說:“縫衣服的針那么細,這根鐵棒又這么粗,您要磨到什么時候啊?”老奶奶很有耐心地說:“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回到家里,李白越想越慚愧,心想老婆婆都有決心把鐵棒磨成針,自己為什么沒有毅力把知識學好呢。

  從此以后,李白開始發奮圖強,用功念書,終于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大詩人李白都能刻苦學習,而現在的我們不能因為一點兒挫折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毅力。只有做有決心、有毅力的孩子,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李白的故事 篇14

  李白的名聲越來越大,終于連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歲那年,朝廷連下三道詔書,叫他到長安來。李白到了長安,就在賀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見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邊,問他詩文寫作,又問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對答如流。唐玄宗見李白學識淵博,連聲稱贊。忽然,一直在旁邊的宦官高力士開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確才學超群。前日吐蕃(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使者送來的國書,不如就請他辨認一下吧。”

  賀知章聽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這吐蕃國書上的文字像鳥走蟲爬,朝廷上下沒人認得。為了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氣。高力士這不是明明想刁難李白嗎?

  唐玄宗馬上問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臣在西域的時候,父親經商,同西域商人有些來往,因此懂得一點。”

  唐玄宗聽了,臉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來吐蕃國書。李白接過來,很快看了一遍,接著就用漢語流利地翻譯出來。原來,吐蕃要唐朝割讓大片土地給它,不然就要派兵來攻打。

  唐玄宗聽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一時都沒了主意。唐玄宗就問李白怎么辦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說:

  “臣愿起草《答蕃書》,明天召吐蕃使者前來,臣當面答復,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馬上起草吧!”唐玄宗說。

  李白拿起筆,想了一下就寫起來。不多會兒就把《答蕃書》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滿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寫了一份。大家見李白這樣博學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見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漢語后用吐蕃語把《答蕃書》宣讀了一遍。吐蕃使者連忙答應把《答蕃書》帶給吐蕃首領。后來,吐蕃也沒有來找麻煩。

  唐玄宗叫李白當了翰林供奉,是個沒什么實權的官。所以,李白輔助皇上治理國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實現。

  當時,朝廷大權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發財的人,都變著法兒巴結他們。李白卻打心眼里蔑視他們。

  這天,李白心中煩悶,來到酒樓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宮中的梨園長(歌舞班子的負責人)李龜年跑進來說:

  “李學士,皇上召你立刻進宮!”

  原來,唐玄宗同楊貴妃在宮中的沉香亭里觀賞牡丹花,叫李龜年率領一群梨園子弟唱歌助興。他們唱的是老詞,唐玄宗聽膩了,想起李白會作詩,就派人來叫他去寫新歌詞。李白聽了,滿不在乎地說:

  “幾首歌詞算什么!來,喝幾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貴妃娘娘已經等候半天了!”李龜年急得滿臉通紅。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吶,我……我酒還沒喝夠哩!哈哈哈……”李白大笑著說。

  李龜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說,命令同來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來到沉香亭,李白酒還沒醒。唐玄宗見了李白這個樣子,倒也沒怪罪他,讓人給李白喝了醒酒湯,扶他躺在了床上。

  據說這時候,李白已經清醒了。他見高力士正在身邊,想起他平時作威作福的樣子,有意要殺殺他的威風。

  “脫靴!”李白裝作醉醺醺的神態,突然把腳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聽,差點氣歪了鼻子,正要發火,看見皇帝朝自己連連遞眼色,只得忍氣吞聲地替李白脫下了靴子。

  過了一會兒,李白爬起身來,向唐玄宗行禮請罪。唐玄宗沒有生氣,只是叫李白馬上寫出三章《清平調》的新歌詞來。

  李白想了一會兒,很快就寫好了。李龜年譜上曲,演唱起來。唐玄宗親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楊貴妃陶醉在悠揚動聽的樂曲聲中,高興得眉飛色舞。從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幫權貴卻恨死了李白。他們造謠誹謗,故意中傷李白。高力士還挑唆楊貴妃在唐玄宗跟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聽信了他們的話,漸漸疏遠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敗,也不愿在這兒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請求辭去翰林供奉的職務。唐玄宗立刻批準了。李白身穿錦袍,騎著五花馬,一會兒高聲歌唱,一會兒縱情大笑,出了長安城門。

  后來,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了他寧愿過窮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結權貴的志氣。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的故事 篇15

  我在盛唐的酒肆里遇見你,那一刻,你正喝了個昏天黑地。

  酒保說你付不起酒錢,還賴著不走。你左手勾著長檠,說:“喝!老弟,滿上!……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右手把空空的酒杯送到了嘴邊。

  爛醉的你左搖右晃,差點被蠟燭燎焦了胡子,卻還一個勁地要酒,稿費都被你喝完了。

  “去去去,你這人怎么這么不講理啊!喝成這樣了還喝!”酒保像看到了蒼蠅,厭惡地想把你趕開。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酒已盡,人未醉吶——”你也冷不丁的說出這樣一句話,竟是徹骨的悲涼!你迷離的眼神竟閃動著淚光。你趔趄一下,險些摔倒在地。

  你斜倚著酒桌,長嘆: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哎呦喂,這老胳膊老腿不中用嘍!嘿嘿嘿……”笑聲中竟有無盡的悲涼。

  “嗡——”是你腰間的長劍在悲鳴嗎?是它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而哀嘆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你還記得俠游九州的凌云壯志嗎?你已經失去了對快意恩仇的向往了嗎?是世俗的不堪將那瀟灑不羈的酒仙磨成了一個石頭樣的死人了嗎?你忘了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狂傲了嗎?你對這個庸俗的世界失望透頂了嗎?所以借酒澆愁以此自終了嗎?

  “誒!兀那不是李白那臭小子嗎?又來喝酒了?嘖嘖,瞧他那熊樣!”

  “哎呀,可別提他了。我聽說了他老婆孩子餓的連飯都吃不上了,他還在這兒喝酒。”

  “就這么一個破家烏龜,怎么不死了算了!”

  你充耳不聞,口中兀自喃喃地說:“你們懂什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算了算了,”一位老人看不下去,“你們把他送回去吧!他這樣是走不動路了。”

  “他欠的酒帳怎么辦?老板知道又要……”酒保說歸說,還是把你拖了出去。

  “呸!就臥這兒吧!”酒保順手把你丟在夜幕下的酒樓門口,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進了酒樓。

  “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黑暗中,你摸索著站了起來,竟不像個醉酒的人。“眾人皆醉我獨醒啊——”

  “咻——”長劍出鞘聲劃破夜空,你步態若踏云,劍勢如驚雷。一柄寒光閃閃的長劍在你手中上下翻飛,如長虹貫日,似醉仙望月,如破軍裂空,似火隕焚天。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你寒鋒入鞘,兀自悲涼。

  我默默的地離開了。

  有些人,如同太陽,當他降臨之時,那不加掩飾的奔放的才華,那耀眼的光芒刺傷了那些習慣黑暗的眼睛。他用如椽巨筆,將他的豪邁詩情與酒的諸般美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美得極致,放射出不朽的光輝。當他逝去,人們才訝異于他的無與倫比,舉世無雙。

  歷史應記得,他那一世的癡狂!

  李白的故事 篇16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李白的故事 篇17

  相傳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在一間酒樓里與賀老前輩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寫的《烏棲曲》 給賀老看,賀老看罷,贊曰:“此詩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還不讓玉皇大帝哭成淚人兒啊?于是從詩袋里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難》。賀知章讀罷,激動得無以言述,長嘆道:“凡人哪里就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謫下凡!”于是他把李白喚作“謫仙人”,并且鄭重聲明:這頓飯我老賀請了。可是賀老一掏腰包,發現沒帶銀子,只得解下腰間皇帝御賜的金龜換酒,與李白大醉而歸。

  您看,賀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間小酒館里吃飯,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給老板天大的面子呀。可是賀老要“進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詩壇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賜的金龜拿來換酒。御賜的金龜當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賀老卻將它拿出來換酒,這才能真正見出詩壇老前輩對后學的無比關懷。

  李白的故事 篇18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里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閑逛著別說有多開心了。“啊,私塾里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閑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著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么要在石頭上磨這么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么粗的鐵棒要什么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里,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通用18篇)】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通用31篇)03-25

關于李白的小故事:李白求師10-06

李白的故事(15篇)09-18

李白飲茶謎語故事08-03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03-08

李白的故事(匯編15篇)03-08

李白的故事(精選23篇)03-28

李白的故事匯編15篇09-18

我和李白的故事作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