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千古奇才李白為何仕途上終生落魄無為?
【李白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乃是我國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大詩人。李白身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歷代評家以“奇”稱之。即是說,從李白的出生、學養,到他“想落天外”的詩文,以及他的立身處世看,皆在當時非同凡響,震今爍古而寓奇,故唯有美譽為“謫仙”之人!然而正所謂“高處不勝寒”。李白雖然詩雄天下,也心高氣傲,卻一生落魄而郁郁不得志。筆者細覽李白的生平事跡,好奇地發現他曾經給當世社會留下了三大問號,但均沒有得到對他以滿意的解答。令人感嘆的是,這位“奇人”所提出的大問號,均以其失算而告終。
李白出川之時,正值他風華正茂的24歲。按照他的自述,出川漫游之目的,是為了謀求發展,實現遠大抱負!耙詾槭可9屡钍,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引自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李白出川后的這段時期,也是遍交詩友,廣結各地官吏。其目的,也在能進入仕途,實現他得以“指點江山”的青云之志。
然而事與愿違。步入34歲而立之年的李白,除了詩名在外,他也仍屬“白衣”之身,并無任何的功業可言。關于這一點,或許李白自己也沒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以李白詩文顯露出的才華,是自以為完全能夠高登于“廟堂”之上的。在李白寫的《上安州李長史書》中,自稱是“覽千載,觀百家”,可見他確實不同凡響。接著,李白又向接任李長史之位的裴長史捎去一封長信。李白在此信里,也是大肆抒發個人抱負,并以一地方官員(郡督馬公)贊譽過他的口吻,著重介紹自己與眾不同的才華!爸T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引自《上安州李長史書》)!
不過無論是李長史、裴長史,還是馬公等,均沒有實際給予李白施展其才華的半角舞臺。故當李白又西去京都長安,歷時兩年而“求仕”未果后,不得已回返于楚地。在路過襄陽時,李白聽聞襄陽刺史韓朝宗素以喜愛才子而著稱,并且還是位“伯樂”式的大人物,便登門拜訪,留下了他“毛遂自薦”式的名篇——《與韓荊州書》。在這篇“自薦信”中,李白除了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之語,對韓朝宗加以贊揚外,其余的絲毫未改他自負其才的傲氣,完全認定他李白不能被官家所賞識,而得進入仕途一展宏圖,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為此,李白通過詰問韓朝宗,也即向唐朝社會發出了他的第一個問號:“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這句話意譯成白話文約是,“您身為大都督長史兼襄陽刺史的韓大官員,為何要吝惜您侯門階前的一尺之地,不讓我李白揚眉吐氣、而一展于青云之上呢”?在李白心中,憑借一己的杰出才華,是完全有資格“榮登”于仕途的。他也應該問問這些個負有“舉賢”之責的君侯們,“你們有何理由,接二連三地不給我實現夢想的機會呢?難道你們真的是眼濁不識我‘千里馬’嗎”?
然而,韓大人對此事束之高閣、存而不論,并沒有給予李白顯山露水的機會。李白失算了!究其原因,或于李白自尊與自傲的威氣,把韓朝宗給驚駭住了。雖然李白以不卑不亢的口氣,介紹自己的出眾才華,從他的心理情節上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韓大人看來,就是某種“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之論了。比如李白在信中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再比如他要求韓朝宗,“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這樣的話語,如在今天的我們讀起來,必當拍手稱快。但是以當年的韓大人讀后,將甚感不爽,必以“狂妄”論之!
另外,李白在信中言及,“則三千賓中有毛遂焉,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是將韓朝宗比喻成戰國時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把李白自己喻為其賓客毛遂。當年,在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之時,毛遂以自薦方式隨同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游說其合縱抗秦。是毛遂用武力(仗劍)迫使楚王簽訂了合約,因此平原君后來把他尊為上賓。李白借此典故喻比,想做毛遂在韓大人家里“脫穎而出”。這樣的比喻,就大不恰當了。韓朝宗怎么膽敢被人稱作是盛唐的“平原君”呢?或許韓朝宗心愛李白之才,但也不敢把這個“口氣大如天”的年青人推薦給朝廷的。因為怕給自己留個“愚賢不辨”罪名,故而唯有對李白待之以“冷處理”了。
當安祿山于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時年李白55歲)起兵反叛,短短的三個月后,就攻克了潼關。唐玄宗逃避進蜀,并于第二年七月,昭令“諸王分鎮”以平叛。李白攜宗夫人本在廬山隱居避難的。卻不料永王璘派其帳下謀士韋子春等人,幾次上山盛邀李白,請他加入到永王璘的幕下。到永王璘欲割據江南為王而兵敗,李白也在倉惶逃回潯陽(今九江市)時遭捕入獄。
時任宰相之職并兼江淮宣慰使的崔渙,與御使中丞宋若思二人,均是李白的好友。在他們的全力救助下,李白得以獲釋出獄,還受邀加入到宋府幕中。此時李白雖早過耳順之年,但仍寶刀不老,雄心勃勃。他開始幸慶著“欣逢兩明主”(指玄宗與肅宗兩帝);他自認憑一己才能是應可大用于當世的!身為御使中丞的宋若思,其父親與李白是早年的好友(見李白詩《江夏別宋之悌》),故而對李白的遭遇非常之同情,也相當支持他的“出仕為官”之請。
為此,宋若思讓李白寫了一份呈遞給唐肅宗的表文,主旨在舉薦李白到朝廷“拜一京官”。李白便以宋若思的口氣,寫就了這份傳世千載的《為宋中丞自薦表》。這份表文,既稱贊李白“懷經濟之策,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但也抱撼李白竟未能在朝上謀得過正式的官職,使“四海稱屈”。故而李白在表文里引經據典:“傳曰:舉逸人而天下歸心”。這是上升到了“人才興國”的高度!所以,得禮聘名士李白于御前,“以光朝列,則四海豪俊,引領知歸”。
千古奇才李白為何仕途上終生落魄無為?
李白也在此向當朝提出了他的第二個大問號:“豈使此人名揚宇宙而枯槁當年?”可見李白深信自己是“才堪大用”的。然而他又一次失算了!等來的結果,是對李白平生中的最大打擊。唐肅宗將李白再次捕進大獄里,并作出了非常嚴厲的懲處——“流放夜郎”。新進“帝位”的唐肅宗,竟對李白給出如此的回答,其原因何在?這當是肅宗帝,以李白隨從永王璘的前后言行中,得出了他乃是叛逆者的結論,必不能輕饒之,故將李白當作“罪犯”而懲辦了。在此列舉幾個相關的重要細節以解釋。
其一,在當永王璘受命于“諸王分鎮”后,因其勢力強大而導致稱王稱霸的野心勃勃。永王璘急于想網絡屬地名士們,以借其影響力爭取更多民心的支持。然而諸如蕭穎士、孔巢父等,均不應召而走避之;唯有“奇士”李白欣然從征。應許是報國的一片誠心,才推動李白下山去,“為君笑談靜胡沙”的。但當到永王璘“獨立野心”彰顯,既違背于先王玄宗的初命,又不聽“新帝”肅宗的昭令而擅自行動時,李白并沒有意識到這里面存在的政治風險,已經相當地嚴重了。是他還沒有得到相關的朝政方面的消息嗎?還是他的政治嗅覺太不夠靈敏呢?雖然許多同情于李白的史家們,傾向于“皆而有之”。但依筆者看來,事實上并非如此。其有李白所寫的《永王東巡歌》組詩為證!該組詩的第五首寫道: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該詩中的“二帝”,一指唐玄宗(時在蜀地);一指唐肅宗(時在靈武)。所謂的“不救河南地”,是說安祿山占據了洛陽;而所謂“賢王”當是指的永王璘。這無疑表明,李白是清楚太子李亨已遵其父皇之命,在靈武宣布即帝位了(亦即唐肅宗)。
其二,在當永王璘率眾離開自己的屬地——江南西路,向另一分鎮的王儲——盛王琦的屬地,江南東路進軍之時,這已經表明:永王璘欲割據江東的野心成真了。史稱其“如東晉故事”。另有重要之處是,唐肅宗在李白好友高適的參謀下,已經覺察到永王璘的割據野心,故而昭令他立即返蜀,以行“覲見”先皇(玄宗)之務;蛟S,這些屬于皇室自家高度機密的事情,李白并不清楚。但在《永王東巡歌》組詩的第九首里,李白卻說道: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這是將永王璘比附成了“天子”之行。其詩中,“祖龍”是指秦始皇;而“文皇”即是指的唐太宗。由此可見,唐肅宗怎么會輕放李白呢?又怎會給李白“拜一京官”呢?因為此時,永王璘正發兵攻打不肯歸服的揚州府;而授命為御史大夫,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的高適其人,正在安陸府中與韋陟、來鎮的另外兩軍共同誓師,并結盟討伐永王璘“逆賊”哩!(參見《舊唐書》)
其三,在當高適所率的軍隊,開始圍剿永王璘于潤州至金陵一帶時,永王璘的一些屬下將領們均表示要“倒戈”,歸順于肅宗帝。而李白卻在《南奔書懷》詩里,表現出對這些“倒戈”將領的不滿。如他詩里言及的“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之語。
其四,在李白為宋若思寫《為宋中丞自薦表》時,也寫了一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該表中言及,“臣伏見金陵舊都,地稱天險。龍盤虎踞,開扃自然”;“伏惟陛下因萬人之蕩析,乘六合之诪張,去扶風萬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比安之成策。茍利于物,斷在宸衷”。這些話合成一句,就是請唐肅宗遷都于金陵(今南京)!這里表明了李白在政治眼光與策略方面,是極不成熟的。
因為,當時肅宗榮登帝位于靈武,正在號令舉國之將臣們團結一心,全力抗擊安祿山之叛軍哩。此時如果唐肅宗不談收復京都長安,輕易地決定于遷都金陵,這就不是統一唐王朝天下之想了,而是給人們發出欲“劃江而治”,“如東晉故事”的錯誤信號了!憑此來看,李白做一名大詩人是恰到好處的,若如從政實在是“劍走偏鋒”了!
當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回到江南后,雖然他還是“雄心未減當年”,但畢竟步入風燭殘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李白寄居于當涂縣令(今安徽省當涂縣)、他族叔李陽冰的日子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據唐人李華所作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言,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在今存的《李太白全集》里,其題為《臨路歌》。歌言:
大鵬飛兮振八裔(即八方),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指孔子)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在年青時所作的《大鵬賦》中,是以大鵬鳥自喻的。而今,大鵬鳥正于半空中折翼將墜落了!據傳春秋之時,有人獵獲一頭麒麟,皆不識是神獸,唯有孔子見后,流淚而涕。李白借此典故,自稱為麒麟,向當時社會發出了他的第三個大問號:“圣賢孔子他不在人世了啊,有誰來為這只麒麟痛惜而流淚呢?”
為李百全集作注的清人王琦,認為這是李白在“喻己之不遇于時,而無人為之隱惜”。身為“謫仙”的李白,是“一生傲岸苦不諧”的。因為他天性的豪放不羈,心如赤子;而又行高于眾,不拘小節。所以,他便道出這安慰式的沉痛之語:“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故當李白因“遭罪”下獄,步入“千夫所指”的困苦之境時,作為“旁觀者清”的杜甫,不得不言道:“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
然而,這位天才詩人或許再一次地失算了!自唐以來,有無數的人為李白而震撼!為之鳴不平,為之悲而出涕!唐人李華,在為李白撰寫的墓志銘上哭訴道:
立德為圣,立言為賢。嗟君之道,奇于人而侔于天,哀哉!
劉全白亦在李白碑記中寫道:
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墳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唐人白居易的《李白墓》詩云: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宋人許彬在《經李翰林廬山屏風疊所居》詩言:
放逐非多罪,江湖偶不回。
深居應有為,濟代豈無才!
疊巘晴舒障,寒川暗動雷。
誰能續高興?醉死一千杯。
明人方孝儒有《吊李白》云:
君不見唐朝李白特達士,其人雖亡神不死。
聲名流落天地間,千載高風有誰似?
李白是千古的奇才,但在當世卻不能有所大用,這是他抱撼于終生的一樁心病。究其根源,當在于李白學養旁雜,懷古情節相當嚴重;并以戰國策士及張良、諸葛亮等為仿效。然而這些個奇士良臣,是大用于亂世之中的。誠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若如泥古不變,固執己見,就會墮入“不合時宜”的困境之中了。
在唐人劉長卿寫的詩里,有其中一句是很值得玩味的。他寫道:“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故而,筆者非常感慨“詩窮而后工”的這句古語。李白對當時社會所寄予厚望的失算,繼而迸發出他一生的幽憤(除很少時間外),使之詩文大放異彩,獨步于天下;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風景線,我們享之不盡的奇香了!
【千古奇才李白為何仕途上終生落魄無為?】相關文章:
李白為何心系長安01-02
李白的千古名句大全06-14
為何楊貴妃不喜歡李白07-13
李白詩詞的千古名句07-25
李白的千古佳句(精選170句)07-24
詩仙李白為何給他的次子取名頗黎06-21
李白杜甫搞關系為何破裂06-16
詩仙李白為何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07-20
無為的經典散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