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不是治國安邦之才民間故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可以說,在我們整個讀書生涯中,只要還在學習語文,一定會遇到李白的詩詞。不知道大家除了了解到李白的文采外,對他還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不是治國安邦之才民間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李白不是治國安邦之才民間故事
世人皆認為,李白有治國安邦之能,卻因皇帝老兒是非不分,以致懷才不遇。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
首先,李白自恃才高,難免盛氣凌人,平生所好又是縱橫之術,太平盛世派不上用場,稍不得志就嚷嚷泛舟五湖,這路性格官場上當然吃不開。說到底,李白并不是從政的料,在長安三年,落了個賜金放還。表面上李白接受現實,去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逍遙日子,骨子里卻什么都沒變,他仍把自己當成再世諸葛亮。其次,李白缺乏政治眼光,錯投永王李璘就是個明證。彼時,唐肅宗正在北方領導平叛戰爭,民眾期盼一個團結穩定的政府,像李璘這樣搞分裂、搞割據,不得人心是明擺著的。第三,李白缺乏行動力,在助李璘的過程中,李白不曾有一言一策。按當時的情況,李璘如果率眾北上,既可得到勤王的美名,又可以控制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非要東取金陵,如何服人?這一點連李璘的將領季廣琛都看出來了,李白卻看不出來。由此可見,李白并不像他自己或后人所想的那樣擁有戰略頭腦,他既不是縱橫捭闔的蘇秦張儀,也不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他只是世人眼中那個不諳世故的“謫仙人”。
唐代詩人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唐代詩人李白代表作
《將進酒》
《靜夜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行路難·其一》
《三五七言》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渡荊門送別》
《春夜洛城聞笛》
《送友人》
《望廬山瀑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望天門山》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
《長相思·其一》
《贈汪倫》
《客中行》
《峨眉山月歌》
《獨坐敬亭山》
《早發白帝城》
《夏日山中》
《清平調·其一》
《赤壁歌送別》
《子夜吳歌·秋歌》
《關山月》
《怨情·美人卷珠簾》
《古朗月行》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
《蜀道難》
《月下獨酌四首》
《飛龍引二首·其二》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
《飛龍引二首·其一》
《憶秦娥·簫聲咽》
《妾薄命·漢帝重阿嬌》
《短歌行》
《尋雍尊師隱居》
《登金陵鳳凰臺》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夢游天姥吟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