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的《遠別離》鑒賞
【作品介紹】
《遠別離》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樂府詩。這首詩通過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離死別的故事,表現遠別離的悲哀,并從故事中引出“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說,說明人君失權的后果。“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全詩議論、抒情和情景描寫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開頭,又以其事作結,既保持了結構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領略了悲劇式的崇高之美,藝術手法與詩歌主旨并行不悖,體現了李詩行云流水的風格。
【原文】
遠別離⑴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⑵,
乃在洞庭之南⑶,瀟湘之浦⑷。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⑸?
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⑹。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⑺。
堯舜當之亦禪禹⑻。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⑼。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⑽。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⑾?
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⑿。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⒀。
【注釋】
⑴遠別離,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寫悲傷離別之事。
⑵皇英,指娥皇、女英,相傳是堯的女兒,舜的妃子。舜南巡,兩妃隨行,溺死于湘江,世稱湘君。她們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沒于瀟湘之濱。見《列女傳·母儀傳》。
⑶乃,就。
⑷瀟湘,湘水中游與瀟水合流處。見《水經注》。這里作湘江的別稱。
⑸“海水”兩句意為:誰人不說這次分離的痛苦,像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⑹慘慘,暗淡無光。冥,陰晦的樣子。兩句意為:日光暗淡,烏云密布;猩猩在煙云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這是比喻當時政治黑暗。
⑺縱,即使。補,益處。皇穹,天。這里喻指唐玄宗。竊恐,私自以為。照,明察。憑憑,盛大的意思。雷憑憑,形容雷聲響而又接連不斷。這三句意為:我即使向唐玄宗進諫,又有什么補益?恐怕他不會了解我的忠誠,以至雷公也將要為我大鳴不平。
⑻禪,禪讓,以帝位讓人。這句是“堯當之亦禪舜,舜當之亦禪禹”的意思。
⑼“君失臣”兩句意為: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⑽或云,有人說。幽囚,囚禁。堯幽囚,傳說堯因德衰,曾被舜關押,父子不得相見。舜野死,傳說舜巡視時死在蒼梧。這兩句,作者借用古代傳說,暗示當時權柄下移,藩鎮割據,唐王朝有覆滅的危險。
⑾九疑,即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因九個山峰聯綿相似,不易辨別,故又稱九疑山。相傳舜死后葬于此地。重瞳,指舜。相傳舜的兩眼各有兩個瞳仁。兩句意為:九疑山的峰巒聯綿相似,舜的墳墓究竟在哪兒呢?
⑿帝子,指娥皇、女英。傳說舜死后,二妃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呈現出斑紋。見《述異記》。這兩句意為:兩妃哭泣于翠竹之間,自投于湘江,隨波一去不返。
⒀“慟哭”四句意為:兩妃遠望著蒼梧山,大聲痛哭,淚水不斷灑落在湘竹上。除非蒼梧山崩裂,湘水斷流,竹上的淚痕才會消滅。
【白話譯文】
遠別離啊,古時有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瀟湘的岸邊,在為與舜的遠別而慟哭。洞庭、湘水雖有萬里之深,也難與此別離之苦相比。她們只哭得白日無光,云黑霧暗,感動得猿揉在煙霧中與之悲啼!鬼神為之哀泣,淚下如雨。現在我提起此事有誰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鑒照啊。我若說出來,不但此心無人能夠理解,還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國君若失去了賢臣的輔佐,就會像神龍化之為凡魚;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權,他們就會由老鼠變成猛虎。到了這個份上,就是堯也得讓位于舜,舜也得讓位于禹。我聽說,堯不是禪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來,不得已才讓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結果,他葬在九疑山內,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連她們丈夫的孤墳也找不到了。于是這兩個堯帝的女兒,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淚水灑到竹子上,沾上了點點斑痕。最后她們一起投進了湖水,隨著風波一去不返。她們一邊痛哭,一邊遙望著南方的蒼梧山,因她們與大舜再也不能見面了,這才是真正的遠別離啊。要問她們灑在竹子上的淚痕何時才能滅去,恐怕只有等到蒼梧山崩、湘水絕流的時候了。
【創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楊國忠擅權,李白憂之,故借古題以諷時事,意在著明人君失權之戒。此詩見于《河岳英靈集》,當作于天寶十二載(753年)以前。
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京都長安發生了一起震動全國的大案。此案是由皇位的繼承問題而引起的:宰相李林甫千方百計地企圖阻止太子李亨繼承帝位,有預謀地組織了一場對東宮近臣和親友的大屠殺。以太子妃的兄長韋堅為首的一批朝臣遭到了殺身之禍,坐貶者達數十人。最后李林甫又恣意羅致,廣泛株連。雖然太子想盡辦法,勉強保住了儲君的地位,但朝中大權旁落,政治更加黑暗,已經暗伏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兆。這次大獄,受株連的有幾人是李白的摯友,即李邕、裴敦復、崔成甫。前兩人慘遭殺害,崔成甫則被放逐到湘陰,最后死于沅湘。這激起了剛被排擠出長安的李白的無比憤怒,他對朝中權臣的專橫跋扈深惡痛絕,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寫下此詩。
【賞析】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說,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著,“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凄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云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里。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后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著,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著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云蔽日,那“日慘慘兮云冥冥”,就像是說皇帝昏聵、政局陰暗。“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正像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群魔亂舞。而對于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說了,也無補于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既然“日慘慘”、“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區分忠奸。所以詩人接著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說: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說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說,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并且嘆息死后連墳地都不能為后人確切知道,更顯凄涼。不是死得曖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見蒼梧之深山”,著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自然沒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后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志,并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念的一端。元代蕭士S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說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圣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后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說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說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梁甫吟》是直說,而《遠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著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于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說,但又不忍不說。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范Z說:“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復行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據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遠別離》鑒賞】相關文章:
李白《遠別離》09-05
《別離》詩詞鑒賞08-13
李白古詩鑒賞06-12
李白的詩鑒賞10-10
別離的詩詞及鑒賞13首12-23
《別離》詩詞鑒賞3篇07-19
李白《江行寄遠》08-16
李白《結襪子》鑒賞06-26
李白《憶秦娥》詩詞鑒賞08-07
李白《夜宿山寺》李白唐詩鑒賞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