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 篇1
一、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李白一生中重要的活動都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進行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盛唐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社會環境太平安樂,使得李白這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躍躍欲試,想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在這一時期,“大鵬”是詩人曠達樂觀,豪邁飄逸氣概的完美體現。
鮮衣怒馬,年少輕狂,求仕不得,揮筆寫下著名的《大鵬賦》。“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 翼舉長云之縱橫。左回右旋, 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 羾閶閡之崢嶸。簸鴻蒙, 扇雷霆。斗轉而天動, 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 雄無所爭。”[1] 自比為大鵬的李白此時壯志凌胸,就算遭遇了求仕的不順也依舊豪放不羈。作為才子的李白,身處盛唐,希望能建功立業,輔佐明主,“方希佐明主,長揖辭成功。”此時的李白就如同他詩中所寫的大鵬一樣,斗志昂揚,豪情萬丈。
在李白的詩歌中,大鵬鳥這個意象始終存在。大鵬高大健美,充滿力量感,象征著李白的昂揚斗志和豪放不羈的性格,也寄寓了李白對于仕途的憧憬和他的政治抱負。“大鵬”這個意象起源于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 其名為鯤。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 其名為鵬。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借助“大鵬”這一意象,表達了他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因此在《逍遙游》中,“大鵬”不僅代表了遠大的志向,還代表了對絕對的個性自由的追求。而唐王朝道教之風盛行,崇尚自由灑脫,遺世獨立更為文人所追捧效仿。道家尤其繼承莊子遺世獨立的思想, 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萬物的傲然態度, 與李白的處世態度驚人地相似。因此, 莊子筆下出現的大鵬意象, 自然成為李白經常描寫的寄性之物,是其詩作中重要的精神象征之一。
在李白的早期作品中,“大鵬”更多的是寄寓了青年李白對于建功立業、不受世俗羈絆的強烈渴望。“北冥有巨魚, 身長數干里, 仰噴三山雪, 橫吞百川水, 憑陵隨海運, 悼赫因風起, 吾觀摩天飛, 九萬方未已。”[3]氣勢雄渾,想象瑰麗奇偉,給人以狂放灑脫的強烈印象,突顯出詩人卓絕的理想和高潔的志向,是盛唐時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的絕佳體現。懷有大丈夫必有于四方之志的宏偉志向的李白, 在這樣的氣息席卷之下, 常常在詩篇中展現這種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 借以抒發乘風破浪、直擊夢想的豪情壯志, 這正是那個時代旺盛生命力和濃烈豪情的展現。以大鵬作比,正是他此時心懷壯志,豪情激蕩的真實寫照,表現了他對實現個人理想的自信與執著。
年輕氣盛,裘馬輕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將大鵬視為自己的化身, 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豪情壯志賦予大鵬, 對振翅高飛的大鵬傾注了無限的熱情, 尤顯其飄逸不群之態。他筆下的大鵬汲取了莊子傲視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賦予了大鵬新的思想內涵:儒道思想的融合、自由精神的追求、豪邁個性的釋放。大鵬這一意象無疑更加具有獨特的魅力。
盛唐時期的文人普遍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青年時期的李白也有著積極的入世精神,不過他對功業的追求不是為了獲取富貴,而是為了顯示“安社稷”、“濟蒼生”的才能。《大鵬賦》等詩更是表達了他的宏偉抱負與不服輸的昂昂斗志。
二、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
在中期,“大鵬”是詩人耿介高潔、孤直叛逆性格的體現。在經歷諸多困難挫折之后,此時的李白,在早期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中已經有了更多的不屈、叛逆的心態。在謁見渝州刺史李邕之后,他寫下《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以振翅高飛的大鵬自喻,不與世俗合流、不與污濁同列的思想在這首詩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在困境中奮起,不服輸不放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中站起。
經歷了壯年喪妻,滿懷對家人的愧疚的李白,此時的金門傳召,使他終于時來運轉,擔任翰林供奉一職。由于他天性狂放傲岸,不作媚世俗態,遭到嫉妒者的讒言中傷,所以他始終沒能擔任要職。任職期間,李白還發現了朝廷內部昏暗的一面,對此感到厭惡和無奈。“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不到兩年,他就上書玄宗請求還山,在朝廷上求出路的希望也因此而破滅了。之后李白縱情游樂于山水之中,但也時時為歸隱和入仕的矛盾所困擾。對現實政治的失望使他想遠離政治,但對自己才能的自負又使他不甘就此埋沒,這種矛盾一生都困擾著李白。“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李白此時對朝廷一邊失望一邊又癡心不改。“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由那年少輕狂的少年變成中年時期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的詩人,李白心中充滿了對世俗的憤怒與無奈。正如《逍遙游》中諷刺的“蜩”與“學鳩”一樣,昂首振翅的大鵬正是詩人在嘲諷那些奸佞小人,用大鵬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與無奈,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惆悵。《大鵬賦》和《上李邕》是李白的.理想宣言,寄托了他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對政治的偉大抱負。
李白受道家思想熏陶至深,他的思想也集儒、道、俠合一。如果說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只是一種意象符號, 它代表的是一種逍遙自由、無所依待的理想境界,那么李白詩作中頻頻出現的“大鵬”意象則更多成為表現詩人卓然不群的氣魄的載體,渲染上濃重的建功立業、不受世俗羈絆的強烈渴望, 顯示出積極奮發的積極用世精神, 具有更多生命的張力與人格的魅力、人生的意趣。 他的政治理想是平步青云,一鳴驚人然后飄然隱退,“且放白鹿青崖間”,既建功立業又不失人格自由。與其說是儒家兼濟天下的積極入世思想, 還不如說是一種旺盛生命力賦予的介入與創造精神, 以及對自己才能的夸張性和全方位認定, 使李白夢想做謝安式的宰相。他不追求世俗的高官爵祿、衣錦還鄉, 而是希冀有一個顯示自己的才能、雄無所爭的氣概、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沒有實權的李白雖直言進諫卻不受重用。官場失意,只好自我麻痹,消解煩惱。“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長期的落魄使自負的他自感壯志難伸, 英雄無用武之地。
三、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大鵬是詩人命運人生、自我生命歷程的載體。現實畢竟是殘酷和不盡如人意的, 面對殘酷的現實,李白只能孤獨的吟詠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而抱憾終生, 在盛世不遇、空懷抱負的巨大精神苦悶中艱難前行。即使在人生失意之際、仕途受挫之時, 李白的詩作中仍然充溢著張揚的個性、不拘的情懷,以大鵬自喻, 追求個性自由, 實現個人價值。
晚年的李白詩中的大鵬仍然蘊涵著詩人對自由與理想不懈追尋的精神。李白終其一生渴望出將為相, 渴望為帝王之師,常欲一鳴驚人, 一飛沖天,平交王侯。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始終游離于統治階級集團之外。隨著歲月的流逝, 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也與日遞增, 他的大鵬之志與現實之間橫亙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振翅高飛、搏擊長空的大鵬理想, 只能停留于詩文作品之中。他在晚年時期的《臨路歌》中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5]
這首《臨路歌》是李白的絕筆詩,可謂是李白一生的總結, 生動形象, 震撼人心。在人生即將逝去時他留下了這首詩然后飲恨而逝, 以大鵬的遭遇比喻自己的人生歷程, 大鵬的舉步維艱、煢煢孑立, 無疑是詩人不得志于其時的晚年生活的真實再現。《臨路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只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壯的大鵬,暗示此時的李白雖然依舊雄壯偉岸卻也掩飾不住內心極度的痛苦和無奈。揮斥幽憤,發抒絕望,與《大鵬賦》中的超逸豪邁恰成對照。大鵬與孔子,和他早年的《上李邑》那樣同時出現。早年那只“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的大鵬,如今已是“中天摧兮力不濟”;“宣父猶能畏后生”的飛揚跋扈,變成了“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的黯然神傷。有心報國,卻屢遭挫折。悲憤之余,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品格和精神,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雖心力不濟,但堅信激勵萬世。
李白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就像是一個真正的神仙一樣飄逸自由但也擔負著國家的重擔。他心懷報國壯志卻又為奸佞所壓迫而不得施展。從少年時期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到臨終時的“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從《古風》、《大鵬賦》到后來的《上李邕》,再到去世前的《臨路歌》,同一個意象在李白筆下雖然如此不同,但是它們都是滿懷豪情、氣勢磅礴的。即使是中天摧折,也仍然相信遺風可以激蕩萬世。雖然理想幻滅,以失敗告終,但仍不失其英雄風范。
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 篇2
詩歌是很受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因為短短的篇章卻能夠表達詩人無限的感情,或直白,或含蓄,尤其是在唐朝,詩歌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在詩歌中,有一種重要的表達情感的方法就是意象,通過意象來表達作者的感情。(點題直接,好!)在中國的詩歌中,意象已經成為固定的意義符號。在古人的詩歌中常以“楊柳”為意象,來代表離別,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竹枝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而我在翻閱李白的作品中,發現在李白的詩歌中,有一個意象始終伴隨李白生命的始終,那就是“大鵬”。就連與李素昧平生但是卻因為仰慕他,而追蹤李白千里終得相見的魏萬,也稱嘆他為“橫海鯤、負天鵬”。
說到“大鵬”,大家都會想到莊子,因為“大鵬”這個意象起先是來源于莊子《逍遙游》中的“鯤鵬”。“鯤鵬,寄托了莊子追求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對世俗功名的鄙棄,而向往精神自由,張揚自我個性的狂者形象。而李白的“大鵬”起源于莊子的“鯤鵬”,又超越了莊子的“鯤鵬”,“大鵬”與李白的一生緊緊相關。
一、李白青年時期的“大鵬”
首先,大鵬不同于其他的小鳥,大鵬追求高飛,它高飛的形象寄寓著它有遠大的理想追求。這一點和少年時候的李白是相符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這首詩,寫于李白的少年青年時期謁見大名士李邕。而李邕這位大名士接見李白的時候竟然態度傲慢,輕視他。而青年李白也是少年志滿,寫了此詩回敬李邕,態度相當桀驁,盡顯少年銳氣。詩人寫這只大鵬即使是不借助風的力量,用它的翅膀一振,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在詩中,詩人以大鵬要高飛九萬里自比,說明自己要一飛沖天,大展宏圖。在我看來,這里的“九萬里”指的并不是官職的大小,而是是否能夠得到重用。由此可見,李白并不在意官職的高低,而是追求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想有所作為的李白不僅不憑借他的勢力,還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此時中就足見青年李白對自己才識的充分自信和過人的膽量。此詩的大鵬就如少年李白,有報國的赤子之心,然而又自信,狂傲,笑傲權貴,平交王侯。
二、李白中年時期的“大鵬”
其次,大鵬在飛的過程中所依很少,所以大鵬也表現了一種追求自由的精神。中年時期的李白則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大鵬賦》貼切地表達了李白初涉政治仕途的經歷和感受,他從一開始的躊躇滿志,積極入世,幻想一飛沖天,到經歷挫折,失意惆悵到最后的遠走高飛,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脫鬐鬣于海島,張羽毛于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 在這幾句詩中寄托著李白的雄心壯志,他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象早年的那只“大鵬”一樣一飛沖天,相信自己能受到皇帝的重用,相信自己能濟蒼生。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豈比夫蓬萊之黃鵠,夸金衣與菊裳?恥蒼梧之玄鳳,耀彩質與錦章。既服御于靈仙,久馴擾于池隍。”他發現在朝廷上的官員很多都只是平庸,渺小的黃鵠,玄鳳之類的人物,而真正有抱負的大鵬卻沒有用武之地,通過“大鵬”的失意來表現自己的仕途不得志。“不曠蕩而縱適,何拘攣而守常?未若茲鵬之逍遙,無厥類乎比方。”這里通過大鵬與黃鵠,玄鳳的對比,更加鮮明的表現大鵬的懷才不遇,借大鵬的遭遇來哀嘆自己不平的遭遇和表達報國無門的苦悶。“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于藩籬。”李白又以大鵬跳出世俗的藩籬自比,表示自己看破官場的黑暗,要結束政治生涯,開始漫游的人生之旅。全詩貌似在講大鵬的悲劇經歷,實際上是在講李白當初躊躇滿志地受封當官,幻想有一番作為,到看透官場黑暗,自動請辭,而此金放還的經歷。這時候的“大鵬”已不再是之前的“大鵬”,從想志飛九萬里到欣然相隨而去。這也正如李白,他年輕時盲目的狂傲和自信,經過時間的洗禮,對現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選擇了另一種追求。既然入世不能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絕對的發揮,他寧愿選擇離去,追求一種灑脫的人生。李白就如同這時候的“大鵬”,既然不能一飛沖天,就選擇了自由的翱翔,追求自由。
三、李白年老時期的大鵬
與斥鷃,蜩鳩的自我滿足相比,大鵬一直執著于高飛,對自己的的認知很執著。而李白的年老時期能很好地反映這一點。“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臨路
歌》·李白)該詩據考證是李白最后一篇詩歌。李白在他這只大鵬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他便為大鵬唱了一支悲歌,其實也是為自己而唱。詩人通過大鵬展翅高飛而中途被摧的經歷以及孔子之亡的典故, 來隱喻地概括自己的一生,表現他由一開始地奮力飛翔追求理想到理想幻滅的巨大傷痛。有人因此認定這首詩是悲哀的,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的。“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表現的不正是李白在一系列的挫折,面前仍然堅信自我人生價值與人格力量的永恒性嗎?所以其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懷才不遇,可是李白仍是執著的。
“大鵬”作為李白筆下貫其一生的意象,不僅和李白的一生經歷相關,它對李白的創作風格也有重要的影響。李白一生的詩歌很多,其中更不乏佳作,所以李白的風格也有多維度的呈現,具體說來,又具有雄壯豪放、飄逸灑脫、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點。大鵬沖向九霄,以明銳的眼光掃描整個環宇,從李白剛剛出峽時的《大鵬賦》到中年時期的《上李邕》, 再到生命終點時的《臨路歌》, 大鵬形象與李白的一生結下難解難分的緣分。在李白的有“大鵬”這個意象的詩歌中,“大鵬”這個意象所賦予的情感往往就是李白寫作時的所感。也許可以這么說,在這類詩歌中,李白就是“大鵬”,“大鵬”亦是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追求自由,超凡脫俗的思想,執著的人生態度 ,構成李白“大鵬”意象的豐富內涵,也是李白人生的豐富內涵。(最后一段能夠融合起來全文,這樣統攝材料的方式很好。)
對李白作品中大鵬意象作了三個階段的分類和其所蘊含意義的闡釋,層次分明,語言表達準確、恰切。
除了“大鵬”意象的基本意義外,這一意象對李白創作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對此論述一下會更深入。
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 篇3
縱觀李白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在他以嘉許和稱羨的口吻所詠嘆的諸如鳳凰、松柏、長鯨、鸞鳳等人格意象中,有一個頻頻出現并伴隨詩人生命始終的意象,那就是大鵬.與李白素不相識卻仰慕已久,追蹤數千里終得相見的魏萬,也稱嘆他為"橫海鯤、負天鵬".意象是詩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傳統的詩歌批評和詩學理論關注的是意象的感性因素,突出意象在加強詩歌生動形象性和具體可感性方面的作用.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考察,使意象具有意義并發揮作用的,不是它作為一個意象的直感性和生動性,而是它作為一個心理事件和某種文化要素的奇特結合.大鵬意象因在李白作品中的獨特地位而獲得它在李白研究中的獨特價值,通過解讀大鵬意象,我們可以領略李白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大鵬鳥代表著自由與豪放,李白向往自由與灑脫,豪情萬丈,正是通過對于''大鵬''這一意象的引用,令李白的詩文更具深刻且復雜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文就大鵬意象進行簡要介紹,進而對李白詩文中的大鵬意象進行具體分析,并探討李白詩文中大鵬意象的藝術風格,了解李白喜愛大鵬的原因,旨在把握大鵬意象,深切領會李白詩文內涵與情感,
【李白詩歌中的“大鵬”意象】相關文章:
古典詩歌中的花意象07-21
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意象08-27
秦觀詩歌中的酒意象09-14
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意象分析09-10
劉長卿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讀03-17
李賀詩歌中的白色意象08-31
李賀詩歌中的生死意象08-28
李賀詩歌中的死亡意象11-25
余光中鄉愁詩歌的意象11-25
淺論李賀詩歌中的死亡意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