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與韓荊州書》注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白《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選自《李太白全集》,是李白初見韓朝宗時寫的一封自薦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李白《與韓荊州書》,希望對你有幫助。
《與韓荊州書》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入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愿委身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后退掃閑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于薛、卞之門。幸惟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譯文:
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不用封為萬戶侯,只愿結識一下韓荊州。”怎么使人敬仰愛慕,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親自做吐哺握發之事,故而使海內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歸于您的門下。士人一經您的接待延譽,便聲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驕傲,不因他們貧賤而輕視他們,那么您眾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干,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我是隴西平民,在楚漢游歷。十五歲時愛好劍術,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文章成就,拜見了很多卿相顯貴。雖然身長不滿七尺,但志氣雄壯,勝于萬人。王公大人都贊許我有氣概,講道義。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與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化同功,學問窮極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寬宏,和顏悅色,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我。如若肯用盛宴來接待我,任憑我清談高論,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我將手不停揮,頃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認為您是決定文章命運、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您的品評,便被認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階前的區區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揚眉吐氣、激厲昂揚、氣概凌云呢?
從前王子師擔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余人,有的成為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稱美的。而您也薦舉過一位嚴協律,進入中央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干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而我不歸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當獻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堯、舜那樣的圣人,誰能完美無缺?我的謀略策畫,豈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積累成為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只怕這些雕蟲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賞識。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請給以紙墨,還有抄寫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掃靜室,繕寫呈上。希望青萍寶劍、結綠美玉,能在薛燭、卞和門下增添價值。愿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創作背景
《與韓荊州書》約作于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今屬湖北)。韓荊州,即韓朝宗,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李白抱負宏大,自稱“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但他不欲經由進士、明經等常規考試進入仕途,而企圖一朝蒙受帝王賞識,獲得重用。故廣事干謁,投贈詩文,以表現才能,培養聲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書和謁見地方長官,又曾入京謀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謁之作,故極稱韓朝宗善于識拔人才,希望獲得接見和稱譽。
作品賞析
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一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
文章在創作上頗具個性。他在漫游荊州時,聽說荊州長史韓朝宗喜歡推薦有才之士,便寫了這封求薦的信。對于古人而言,盡管這樣做也是正常的,但也總是有求于別人的事情。文氣大體上總是以謙抑為好,就是說自己的優點,也應含蓄一點。然而李白這篇求薦書,卻完全將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毫無掩飾地講述自己的才華。把一篇求薦文章,寫得文氣縱橫恣肆,氣概凌云。這同樣反映了李白純真無邪的詩人氣質,決不因求人而有半點委瑣的私意、屈懦的鄙態。這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才華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志,則在于忠義奮發、以報君國。故求韓薦己,同樣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而想象韓如能薦己,同樣是出于這一片公心。兩片公心的相識,兩位賢士的相與,這中間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現。
文章一開始,便排宕而出,破空而來:“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正如《古文觀止》所評:“欲贊韓荊州,卻借天下談士之言,排宕而出之,便與諛美者異。”的確,封萬戶不如識韓荊州的贊語,是出于天下談士之口,并非李白私下諛美之辭,可見韓朝宗確有善于賞拔人才的優點,并且已影響極大,盛譽遍天下了。
自我介紹時,先點明自己的郡望為隴西李氏,連唐代帝王都出自于隴西李氏,可見郡望之高貴。但現在卻“流落楚漢”,其希望韓朝宗賞識、引薦之心就顯得非常迫切了。接著說明在自己年輕時曾以劍術和文章“遍干諸侯”“歷抵卿相”,有“心雄萬夫”的氣概,也曾受到王公大人的贊許。如此表白,正體現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獨特個性。這一段敘寫自己過去能見重于諸侯卿相,極自然地引出下文寫今日之愿意結識韓荊州的意圖。
文章先以四句頌辭頌揚韓朝宗:“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這些頌辭都運用了最高級的辭語,最夸張的筆法,但卻看不出媚態,只覺得豪氣逼人。原因是下面李白寫自己時,不僅沒有絲毫卑瑣乞憐之態,反而氣粗言壯,其氣勢更壓倒了對韓的頌揚:“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用最高級的宴會來接待他,聽任他高談闊論,如要測試他,一天能寫出上萬字的文章,并且倚馬而作,立等可取。何等自信,何等氣概!使我們覺得,前面對韓朝宗的四句夸張的贊語,簡直就在間接地贊頌李白自己。因為像韓朝宗這樣了不起的人物,竟對李白如此重視,如此敬仰,那李白是怎樣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以上這些,都不過是李白的想象之辭,韓朝宗實際上對李白尚未接待。正由于此,文章接著說韓能司文章之命脈、察人物之重輕,“一經品題,便作佳士”,又對韓大大揄物了一番。既然這樣,那么,“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說得何等直爽,何等痛快!這那里是在干謁韓朝宗?簡直是李白在命令、擺布韓朝宗了!難怪《古文觀止》在這里要評論說:“此段正寫己愿識荊州,卻絕不作一分寒乞態,殊覺豪氣逼人。”
文章至此,主要意思已經說完,主要目的亦已達到,本可收場了。但李白意猶未盡,又舉王允當豫州刺史時,未下車即辟用荀爽、既下車又辟用孔融以及山濤當冀州刺史時甄拔三十余人的事例來比況韓朝宗,說韓也能象王允和山濤那樣,薦拔嚴協律、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這些被韓所薦拔的人,都能“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那么,我李白“儻急難有用”,也必然“敢效微軀”了。如此赤誠表白,以進一步激發韓薦拔自己之心。不亢不卑,極得體,也極有分寸。
書信最后,再作申述:出謀劃策,非己所長,不敢自矜;制作詩文,已積成卷軸,如蒙觀覽,“請給以紙筆,兼之書人。然后退掃閑軒,繕寫呈上。”正如《古文觀止》所說:“既以文自薦,卻又不即自獻其文,先請給紙筆書人,何等身分。”這當然既不是李白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也不是他故意拿架子,想抬高身份,而是他那豪放不拘的性格決定了這一切。李白的所作所為,光明磊落,一派天機,像白云在藍天舒卷那么自如,像花開花落那么自然,像輕風刮起湖面漣漪那么自在。
這樣,就將這封信寫得極其光明磊落,內心無私,文風自然就能盡情地抒發。為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篇原本是世俗交際的文字,卻猶如他的詩一樣,充分表現出他的個性。這里面所具有的,正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樣的自信。
《與韓荊州書》寫得頓挫跌宕,起伏照應。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韓朝宗達三四次之多。漸次道來,而意在言外,發人深思。一些佳句流傳至今,如“龍蟠鳳逸”、“穎脫而出”、“揚眉吐氣”等。典故使用也恰當得體,起到了激發韓朝宗的作用。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青少年時期在蜀中度過,約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漫游各地。742年—756年(唐玄宗天寶年間)初至長安,待詔翰林院。不久便遭讒言離京,南北漫游。安史之亂中,因參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江南,病逝于當涂(今屬安徽)。李白詩風豪放,想象奇偉,情感熾熱,語言真率自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今存詩約千首,文約七十篇。
【李白《與韓荊州書》】相關文章:
李白《與韓荊州書》注釋06-21
李白的詩歌06-19
李白的古詩10-21
李白的詩句07-19
李白的經典古詩08-10
詩仙李白09-15
李白的作品08-10
李白之死08-14
李白的月亮06-30
《塞下曲》李白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