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梁實秋送行文章內容

時間:2024-08-07 19:36:57 賽賽 梁實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梁實秋送行文章內容

  《送行》是梁實秋作品中的其中之一,出自《雅舍小品》,是一篇散文。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梁實秋送行文章內容,歡迎閱讀。

  梁實秋《送行》

  “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眼前。其妙處在于純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夙莫逆于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成為應酬的禮節之一。

  “揪著公雞尾巴”起個大早,迷迷糊糊地趕到車站碼頭,擠在亂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對象,扯幾句淡話,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鳥獸散,吐一口輕松氣,撅著大嘴回家。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面,有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著旁邊的沒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種優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擻,恨不得對每一個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謝。死人出殯,都講究要有多少親友執紼,表示戀戀不舍,何況活人?行色不可不壯。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別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揚威的與送行的話別,那會增加旅途的寂寞。這種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麥克斯·貝波姆)寫過一篇《談送行》,他說他在車站上見一位以演劇為業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話,俄而淚濕雙頰,終乃汽笛一聲,勉強抑止哽咽,向女郎頻頻揮手,目送良久而別。原來這位演員是在作戲,他并不認識那位女郎,他是屬于“送行會”的一個職員,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會”去雇人來送。這位演員出身的人當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進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納費無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淺。尤其是美國旅客,用金錢在國外可以購買一切,如果“送行會”真的普遍設立起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樁事,送行的技術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么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營養都一次囤積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貼子紛至沓來,短期家里可以不必開伙。還有些思慮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攜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會要挨餓的樣子。

  我永遠不能忘記最悲慘的一幕送行。一個嚴寒的冬夜,車站上并不熱鬧,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車廂里取暖,但是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臺上卻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圍著斗篷,有的戴著風帽,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地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原來在這一晚她還有幾處餞行的宴會。在最后的一分鐘,她來了。送行的人們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一見她來到大家都表示喜歡,所有惜別之意都來不及表現了。她手上抱著一個孩子,嚇得直哭,另一只手扯著一個孩子,連跑帶拖,她的頭發蓬松著,嘴里噴著熱氣,像是冬天載重的騾子,她顧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兩步就跳上了車。這時候車已在蠕動。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著一點東西,無法交付,可巧我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禮物都交給了我:“請您偏勞給送上去罷!”我好像是一個圣誕老人,抱著—大堆禮物,一個箭步竄上了車,來不及致辭,把東西往她身上一扔,回頭就走,從車上跳下來的時候,打了幾個轉才立定腳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說:那些送行的都是誰?你丟給我那一堆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朋友們的盛情算是給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東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車的,你當然知道,盼速見告。計開水果三筐,泰康罐頭四個,果露兩瓶,蜜餞四盒,餅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點八盒,紙煙八聽,信紙信封一匣,絲襪兩雙,香水一瓶,煙灰碟一套,小鐘一具,衣料兩塊,醬菜四簍,繡花拖鞋一雙,大面包四個,咖啡一聽,小寶劍兩把……

  這問題我無法答復,至今是個懸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對于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蒙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痛苦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賞析

  梁實秋的《送行》是一篇深刻剖析送別文化與現代人情感疏離的散文,全文通過古今對比,細膩地展現了送行這一行為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變遷與意義。

  文章開篇即引用“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勾勒出古人送別的深情與雅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別或成永訣,因此南浦驪歌、灞橋折柳、陽關敬酒等儀式,都承載著深厚的惜別之情。梁實秋以李白與汪倫的送別為例,生動描繪了那份純樸真摯、瀟灑自然的情感,讓人感受到平素莫逆于心的朋友在離別時的難分難舍。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送行在現代社會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應酬禮節。文中生動描繪了現代人送行的場景:人們“揪著公雞尾巴”起早,迷迷糊糊地趕到車站,擠在人群中,扯幾句淡話,直到汽笛響起便鳥獸散。這種流于形式的送別,缺少了真摯的情感交流,顯得虛偽而空洞。

  梁實秋進一步通過具體事例,如“送行會”的存在,揭示了現代送別中的虛偽與做作。演員在車站上作戲般的送別,讓人不禁反思,真正的惜別之情在何處?同時,文中還提到中國人送行時特有的“吃”文化,餞行宴會的頻繁與豐盛,看似是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實則也是一種形式上的應酬。

  文章結尾,梁實秋表達了自己對于送行的看法:“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對于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蒙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這番話深刻揭示了離別之苦,以及現代人對于真摯情感缺失的無奈與感慨。

  綜上所述,《送行》不僅是一篇關于送別的散文,更是一篇深刻反映社會變遷與人性弱點的佳作。梁實秋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讓我們重新審視送行這一行為背后的情感與意義。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原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曾赴美留學,后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和暨南大學。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后遷至臺,歷任臺北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

  散文創作

  梁實秋出生于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舊式官僚家庭,父親是前清秀才,后曾入同文館攻習英文。他以新月派文藝批評家著稱。梁實秋從1927年開始寫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絕筆,結集出版過《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秋室雜文》、《實秋雜文》、《雅舍雜文》、《清華八年》等二十余種,涉及小品、雜感、游記、回憶錄、讀書札記等文體。

  梁實秋大小品大都是從一己的人生經驗出發,說古道今,談論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發人生的情趣,體現出一種清雅通脫的襟懷.在幽默詼諧中含蘊了幾分諷刺,又在諷刺椰榆中透出了幾分親切和溫厚。

  梁實秋的散文個性鮮明,韻味濃郁。梁實秋自稱他的散文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但其行文從容不迫,言簡意賅,留有余味。梁實秋認為散文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簡單”,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簡約,語言精練,體現出一種由博返約的境界。此外,梁實秋的散文談古說今,中外逢源,廣征博引,文采斐然。說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帶有亦莊亦諧的情調,富于理趣。這種含笑談玄、妙語解頤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與內涵的閑情逸致一道造就了“雅舍體”溫文容與、雅健老到的獨特風格。這在40年代文壇獨樹一幟,延續和發展了閑適派散文的藝術精神。雖有紳士和名士氣,卻還是讓人讀來感到親切,可品嘗人生諸多況味,獲得生活的真趣與愉悅。

【梁實秋送行文章內容】相關文章:

梁實秋作品送行10-24

梁實秋《送行》原文09-21

梁實秋送行賞析12-13

季羨林的文章內容10-12

詞鑒賞>文章內容03-26

梁實秋語錄04-15

雪 梁實秋12-12

梁實秋軼事09-20

梁實秋語錄11-04

對梁實秋的評價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