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梁實秋散文《圓桌與筷子》

時間:2024-08-20 04:26:17 梁實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梁實秋散文《圓桌與筷子》

  引導語:對于中國的圓桌與筷子,大家了解哪些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梁實秋的一篇散文《圓桌與筷子》,我們一起閱讀看看,可以學習哪些新的知識?

梁實秋散文《圓桌與筷子》

  我聽人說起一個笑話。一個中國人向外國人夸說中國的偉大,圓餐桌的直徑可以大到幾乎一丈開外。外國人說:“那么你們的筷子有多長呢?”“六、七尺長。”“那樣長的筷子,如何能夾起菜來送到自己嘴里呢?”“我們最重禮讓,是用筷子夾菜給坐在對面的人吃。”

  大圓桌我是看見過的,不是加蓋上去的圓桌面,是訂制的大型圓餐桌,周遭至少可以坐二十四個人,寬寬綽綽的一點也不擠,絕無“菜碗常需頭上過,酒壺頻向耳旁灑”的現象。桌面上有個大轉盤(英語名為懶蘇珊),轉盤有自動旋轉的裝置,主人按鈕就會不急不徐的轉。轉盤上每菜兩大盤,客人不需等待旋轉一周即可伸手取食。這樣大的圓桌有一個缺點,除了左右鄰座之外,彼此相隔甚遠,不便攀談,但是這缺點也許正是優點,不必沒話找話,大可埋頭猛吃。作食不語狀。

  我們的傳統餐桌本是方的,所謂八仙桌,往日喜慶宴會都是用方桌,通常一席六個座位,有時下手添個長凳打橫,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加上一個圓桌面。園上餐桌也是方的。方桌折角打開變成圓桌,(英語所謂信封桌),好像是比較晚近的事了。

  許多人團聚在一起吃飯,尤其是講究吃的東西要燙嘴熱,當然以圓桌為宜,把食物放在桌中央,由中央到圓周的半經是一樣長,各人伸箸取食,有如輻輳于轂。因為圓桌可能嫌大,現在幾乎凡是圓桌必有轉盤,可惱的是直眉瞪眼的餐廳侍者多半是把菜盤往轉盤中央一丟,并不放在轉盤的邊緣上,然后掉頭而去,轉盤等于虛設。

  西方也不是沒有圓桌。亞瑟王的圓桌騎士是赫赫有名的,那圓桌據說當初可以容一百五十名騎士就座,真不懂那樣大的圓桌能放在什么地方,也許是里三層外三層圍繞著吧?近代外交壇坫上常有所謂圓桌會議,也許是微帶橢圓之形,其用意在于賓主座位不分上下。這都不能和我們中國的圓桌相提并論,我們的圓桌是普遍應用的,家庭聚餐時,祖孫三代團團坐,有說有笑,融融泄泄;友朋宴飲時,敬酒、豁拳、打通關都方便。吃火鍋,更非圓桌不可。

  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明。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弄東西又進一步。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沒人卻道筷子是何時何人發明的。如果史記所載不虛,“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紂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泣吞聲的嘆氣,象牙筷子的歷史可說是很久遠了。箸原是筴,竹子做的筷子;又作梜,木頭做的筷子。象牙筷子并沒有什么好,怕燙,容易變色。假象牙筷子顏色不對,沒有紋理,更容易變色,而且在吃香酥鴨的時候,拉扯用力稍猛就會咔嚓一聲斷為兩截。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錯,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作祖父母的往往喜歡使用銀箸,通常是短短細細的,怕分量過重,這只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金箸我尚未見過,恐怕未必中用。箸之長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長,盤子也特大,但是沒有長到烤肉的筷子那樣。

  西方人學習用筷子那副笨相可笑,可是我們幼時開始用筷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像狗熊耍扁擔?稍長,我們使筷子的伎倆都精了——都太精了。相傳少林絕技之一是舉箸能夾住迎面飛來的彈丸,據說是先從用筷子捕捉蒼蠅練成的一種功夫。一般人當然沒有這種本領,可是在餐桌之上我們也常有機會看到某些人使用筷子的一些招數。一般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燒天橫掃全境,有人膽大心細徹底翻騰如撥草尋蛇,更有人在湯菜碗里撿起一塊肉,掂掂之后又放下了,再撿一塊再掂掂再放下,最后才選得比較中意的一塊,夾起來送進血盆大口之后,還要把筷子橫在嘴里吮一下,于是有人在心里嘀咕:這樣做豈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污染了食物,豈不是讓大家都于無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其實口水未必臟。我們自己吃東西都是拌著口水吃下去的,不吃東西的時候也常咽口水的。不過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臟。別人的口水也未必臟。我不相信誰在熱戀中沒有大口大口咽過難分彼此的一些口水。怕的是口水中帶有病菌,傳染給別人和被人傳染給自己都不大好。毛病不是出在筷子上,是出在我們的吃的方式上。

  六十多年前,我的學校里來了一位教英語的老師,我只記得他姓鐘,外號人稱“鐘善人”,他在學校及附近鄉村里狂熱的提倡兩件事,一是植樹,一是進餐時每人用兩副筷子,一副用于取食,一副用于夾食入口,植樹容易,一年只有一度,兩副筷子則窒礙難行。誰有那樣的耐心,每餐兩副筷子此起彼落的交換使用?此今許多人家,以及若干餐館,筷子仍是人各一雙,但是菜盤湯碗各附一個公用的大匙,這個辦法比較簡便,解決了互吃口水的問題。東洋御料理老早就使用木質的短小的筷子,用畢即丟棄。人家能,為什么我們不能?我愿象牙筷子、烏木筷子以及種種珍奇貴重的筷子都保存起來,將來作為古董賞玩。

  中國餐桌上的文化與情感

  中國歷代名士中,我最喜愛的一個群體是“竹林七賢”,喜愛的原因很簡單,文人自古不愛抱團,多故作清高,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好基友,并不算多,況且“人多了亂,龍多了旱”,7個人能喝到一塊去,以喝酒、縱歌為最大樂趣,堪稱奇跡。7人當中,嵇康是安徽宿州人,阮籍是河南尉氏人,王戎是我老鄉,山東臨沂人……這哥幾個是怎么聚到一塊的,詳細情節不得而知,但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因為政治分歧,他們鬧掰了。所以竹林七賢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好好吃飯,別談政治。

  中國人喜歡扎堆吃飯,這事兒是從皇帝那兒開始的。皇帝請吃飯是頂層的聚會,竹林七賢的吃飯是古代中產階層的抱團,其實在中國民間,集體吃飯更是一種傳統、一種文化。久遠的不說了,在我童年時,1980年代前后的農村,鄰里之間就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飯香,誰家蒸了白饅頭,誰家包了韭菜雞蛋餡的水餃,誰家燉了一鍋令人饞掉牙的下水,在空氣里隨便聞一聞就知道。孩子們的鼻子最靈,發現空氣里有不一樣的香氣,循著味兒就過去了,別人家的看家狗都攆不走。多數時候誰家飯好吃,就在這家就地解決了肚子餓的問題,少數時候,鄰居們是會端著碗把好吃好喝的送過來的。要是平時在吃飯方面有迎來送往的交情突然中斷了,那一定是兩家發生了深仇大恨。

  我記憶中最美的味道,當屬奶奶做的“布袋飯”。所謂“布袋飯”,就是在家里大鍋煮粥的'時候,用布袋子裝半袋子米,在粥里煮。粥煮熟的時候,稀薄稀薄的,大人們喝稀粥,吃咸菜,啃煎餅,小孩則去分享那袋子“布袋飯”。雖然從來沒獨吞過一整袋子的“布袋飯”,總是要與弟弟妹妹們一起來瓜分,但幾個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去體會米飯的味道,已經永遠地寫進了童年的美好回憶。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中國的飯局,充滿了儀式感,被提煉出來那么雋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眾多的情感元素。互聯網讓年輕人變成了一個個孤獨旋轉的個體,飯局文化也變成了人手一個手機刷朋友圈、搶紅包,好好地吃頓飯,居然變成了一件難事。

  有時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30多年前的童年,體會一下吃飯作為一個盛大節日的味道啊。

【梁實秋散文《圓桌與筷子》】相關文章:

梁實秋經典散文《中年》05-26

梁實秋散文《蓮子》09-06

梁實秋的散文特色10-26

梁實秋散文:旅行08-04

梁實秋散文《代溝》06-30

梁實秋散文《客》05-25

梁實秋精選散文《中年》08-04

梁實秋《孩子》散文07-16

梁實秋散文《舊》10-25

《粥》梁實秋散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