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實秋作品《孩子》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梁實秋作品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
梁實秋寫《錢》的時代與現在有很長一段時間相隔了。他散淡地從民俗寫起,寫了平民和富商對錢財的基本態度,引經據典,給我們擺出了古往今來很多人的生財之道和守財之心。即便今天讀起來也是惟妙惟肖,讓人覺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認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辯!北局@個想法,梁先生的《錢》,沒有普見的教化,也沒有更多的鞭笞,而是很平淡的寫了人們想聚財的心態,并對這種心態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和理解。
守財奴在梁先生的筆下也是那么的有一點點無奈,有一點點可愛。特別是對平民甚至貧民的守財聚財心態,刻畫得更是惟妙惟肖并給予了理解和同情。通過很多的描寫,我們清楚的揣摩到梁先生對錢的一個很明確的態度,聚財守財,特別是平民貧民的聚財守財不但不應笑話、鄙棄,更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他希望平民貧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早日“爬上社會的階梯”,這種關懷在當時的文章和觀點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隱含的另一層意思也是顯而易見的`,斂財和貪財是梁先生所不恥的,這樣聚集起來的錢是“阿堵物”!怎么才是一個正確的對待錢財的態度呢?怎么才能聚財守財而不至貪得無厭發展到斂財和貪財呢?梁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標準,錢嘛,“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即可,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是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切切不可“人為財死”而后已!
今天,我們俗也好,雅也好,身處鬧市,有太多的誘惑。想起以前讀過一篇小品文,大致是講一個窮得連媳婦都沒人肯給說的農夫,在偶得一小塊耕地后,就向往著有房子;在有了房子后就向往著有媳婦和孩子;在有了媳婦和孩子后就向往著有馬車,可以出村到鎮上看看;有了馬車后,因為到鎮上受到了官吏的欺侮就向往著自己也能做縣官,不受欺侮;做了七品后就向往著做六品、五品……最好是一品大員;做了一品大員后就向往著干脆也不在那一人之下了,就向往著做皇帝;做了皇帝你以為他就能知足嗎?不是,他向往著長生不老,永生永世做皇帝!其實,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諸如和古人一樣的誘惑,房子是一室一廳還是三室一廳或者是別墅,車子是夏利、富康還是蓮花跑車,錢多而優則仕,也是很多人的心態。多想想梁先生說的罷“不如早些散盡資財,作些有益之事,清請白白……”。小富即安可能倒是今天很應該提倡的一種平和心態了……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2
“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的搬到自己家里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桎梏,有趣往往變成為肉麻。基于這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與牛奶! 現今的國人往往忘本。經?梢钥匆娗閭H在情人節外出散步而不見其在七夕相聚;經常可以看見年輕少輩在父親、母親節感恩父母,而不見其在重陽節孝敬老人;經常可以看見在圣誕節鬧的紅紅火火,而在元宵僅吃一碗湯圓了事。若說國人忘本,其實不甚準確,離吾生之年代愈近或愈后,其忘本程度愈深,可悲!今已忘本至此,何況將來?吾恐將來之子,對其云三國、商周者,皆只知為電視上的事,而不知為我國之歷史! 喜洋媚外之詞,我不喜歡用,皆或因求異之心,從眾之心而受此洋罪。但其不自思、不自省而全盤洋化,吾甚怒之。 傳統文化乃一民族之本,更為一民族之魂,歷史造就了傳統,而今人卻要拋卻傳統。取洋而舍本,讓洋文化取代心中的傳統, 洋節若做娛樂尚可過過,但因洋節而棄本則乃大忌!
“人類是惟一的一種動物,大規模的互相殘殺并不把對方的肉吃下去,只是拋在戰場上白白喂兀鷹,不知那時所為何來。防止虐待動物,而不防止人類的互相廝殺,不曉得為什么要這樣厚于彼而薄于此1 人真乃有趣的生物。知其天天口口聲聲稱自己為一世霸主,不茍與豬狗貓貍等動物為同類,殊不知自己也乃動物中之一員;知其日日口口聲聲稱自己為最聰慧之生物,殊不知自己拼死拼活勾心斗角,到頭來黃土作古,成天臥于圈中,哼哼唧唧飽食終日,等死之豕無任何區別;知其年年月月為爭一時虛名一瞬之利益而生死殘殺,殊不知到頭來雙手空空還不如沙場鷹鴉吃食腐肉目的來的明確。 人,乃世上最卑劣之生物也!吾明知埋頭于書中苦讀,考死板之甚的.試題,學無以為用之學識,乃浪費時光而無用之功,卻為一張白紙上三位或兩位的紅筆數字而樂此不疲。平日,見同學扣分挖秒埋頭苦讀,不免覺得有些悲涼,一為吾不如其之勤奮,意識之堅實而自嘆。二為其如梁公所舉愚蠢之人般,到頭來審視自己,還不是僅有一副空皮囊,而內在呢?無識,一生僅學得做數理化之難題試卷。無德,開口臟言不堪入耳,處之,作風行事令人作嘔。無品,除讀書之外還會何事?行事不為他人想,處世不憑良心慮,吾只得大窘以對之。 而以利度人,眾人從小即會,用時稱祖,不用時棄之!吾一同窗,視分數如命,與認真好學之士為伴,若有異性同學詢之,則耐心耐性解其惑;吾嘗問之,則劈頭蓋臉謂汝之愚甚,故未敢恭維之。若人不修身,自省,慮在世之道,則不如禽獸也!而如梁公云,厚此薄彼只不過為人之可笑處罷了。 冷眼觀世,一片頹廢。
“看報也常常誤事,我一年之內有過因為看報,而燒黑了三個煮菜鍋的記錄。這是我對于報紙的功能之最高的稱頌。報紙能令人忘記鍋里煮著的東西!” 報紙在梁公筆下成了他日不釋手之物,其魅力是無窮大的,更何況于書呢? 年幼時真可謂”少時不知愁滋味”,日日沒心沒肺的玩,將多余的時間全浪費在了電視上,至今想來懊悔不已。如今,我嗜書如命,一閑下來腦海中就充滿了書,但又嘆時間太少,完成不了一日攻克大半本的壯舉。只能在閑暇之余,以蠶食之速緩慢咀嚼。又奈何需寫文之多,需背記課文之多,只得仰天長嘆,悔不當初也! 論起看書,其真為一種享受。古今中外之文人墨客將他們的情感、思想與幻想化為這白紙黑字,任由我品味,想想可將莎翁李杜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孔孟老莊悄立身旁,晏氏父子隨時商榷推敲,好不快意! 而書對人之精神尤為重要。若寫文是對自己的一種修神,那么書則是開竅之寶。一書一世界,胸匯百川,經各種文人熏陶,語談舉止必有涵養,下筆屬文定不會見雜無味,空洞虛無。今日見一人立于吾旁看球,口中罵著別人如何如何無良,殊不知自己亦吐不出象牙來。吾嘆,此必是閱書甚少之人也! 放眼望去,世間同為文者知己少之又少,悲嘆同學之不振乎,只曉得天天與數理化為伍,奮筆拼搏,而百中不見一人胸有涵養,能書論文。吾無奈,只得為世間之鳳毛麟角耶!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3
梁實秋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在散文當中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這篇散文圍繞著不管是何朝代是何年代都不會過時的一個話題那就是“孩子”。人一旦結了婚,多半是要生孩子的,孩子可以說是維持夫妻之間婚姻關系一項很重要的紐帶,常常聽到因為生不出孩子夫妻之間感情出現裂痕而離婚的,但卻很少聽到因為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或者是一位小公主,夫妻要鬧離婚的。看來孩子被大多數夫妻視為婚姻關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人的天性,不管是有錢的,還是貧窮的家庭,我都看到過有這種習慣的父母,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留下來給自己的孩子吃,而自己卻不吃一口,好像不這樣做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這種情況自古就有,而今計劃生育的年代,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比以前就更甚了。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表現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無私精神與奉獻精神,可讓我疑惑的是,為什么大多數富裕的父母,不愿把他們這種愛哪怕是一丁點分給那些無家可歸,生活艱難的孩子?
當生了孩子的婦女坐在一起聊天時,孩子通常都是她們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有的父母甚至可以談論自己的孩子到眉飛色舞、手舞足蹈,樂不可支的境界。在張愛玲的散文當中有描述過這樣一種風俗,就是在兩三歲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大推東西,讓孩子自己去選,選到哪樣就認定以后自己的孩子做這項工作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摸著一個大元寶,那更是能讓全家人高興三天三夜。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許多的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可謂是有著很大的期望的,甚至有的父母還經常把孩子當做同別人比較的對象。但是只要你疼愛、期望自己的孩子,就能按照你的想法以后發展下去嗎?梁實秋在文章里說孩子中比較最蠢,最懶,最刁,最潑,最丑,最弱,最不討人喜歡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鐘愛。在文章當中梁實秋引用了中國與外國的例子,來證明了不施管教,不去教育而造成孩子無知無形的后果。一味的溺愛,嬌縱自己的孩子,可能無法達到你所期望的結果。
《孩子》這篇散文對我們現在依然有著現實的意義,引發我們去思考。管教孩子可以說是一門學問,如果總想抱著“樹大自直”的幻想,也許終將會是事宜愿為的。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4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于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夸,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于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于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匯的`堆積羅列嘩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一群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細致地觀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現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
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5
當初還在大連時,“有幸”見到系里領導親自驅車載著某重工老總去機場送行,想必這就是梁實秋所說的禮儀周到吧。眾人或在機場,或在站臺,簇擁著送行的對象,嘴里說著不舍惜別之類的話,臉上卻是熱情洋溢的表情。學者大抵都是有傲氣的,待到機飛車走,不免長松一口氣,仿佛確實是經歷了開刀之痛一般。
梁實秋說的確實在理,離別的苦痛自然是不好承受的,往往令人心中頗不是滋味!按巳ソ浤辏瑧橇汲胶镁疤撛O,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泵棵磕罴吧⒉几鞣降呐笥,便會想起這幾句詞來。高中時知道意思卻不懂里面的情感,只是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到近一二年,因生活的變故,多少人來了又走,多少人一去不回,再念起那句“更與何人說”,真是悲從中來。
如今的日子,各人過著各各自的生活。除卻電話,上網聊天,鮮有交集。大多是受困于工作學習當中,等到放假了,掰著手指盤算假期計劃。再想想家中一年到頭盼兒女歸的老父母,心中著實是不忍。就算是有心拜訪朋友,也抽不出時間來。更不需說熱中的男女,他們是能將父母都拋諸腦后的人群。所以送行于我,與其說是有開刀般的痛,更不妨將其視為一種奢侈品,畢竟見一面已經是很難了,能坐在一起聊一頓飯的時間已經是很滿足了。既然不能長久的相聚,能有一次餞行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去年夏天到南京報到,是小崔送我進的車站;今年過年回韓國時,是曉慧送我上的'車。想到本科畢業時送行的場面,下次再見真是不知要何年何月了。
古人道別會說“后會有期”,現在都說“再見”。兩句話都有期待再次相逢的意思。然而仔細想想,當初隨意的一句“再見”有多少人變成了再也不見呢。想起索索坐在出租車里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三年之內,必須有一次聚會”,當時著實是震精了。我也以此為目標,期待著這樣的相聚。然而心中又打起鼓,害怕到時的種種不可預測。若是人來得不齊,豈不遺憾?我等凡夫俗子還達不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境界,更何況這句話也是也是王勃寫來忽悠自己和朋友的。神交哪里比得上對酒當歌來得痛快。
從小到大,朋友越來越多,想和老朋友見一面卻越來越難。長大了,反而不自由了。如果有機會去你的城市,我會去拜訪你,記得要送我上車啊。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6
啾啾鳥鳴,潺潺流水,亭亭荷花。構成了大自然美妙的一切,也奏響了生命的樂章,地球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
梁實秋的《鳥》讓我不禁感嘆,人類殘害的何只是鳥,更是整個自然!而B》主要記敘了作者看到籠中的鳥并不快樂,整日無精打采。但這并不是最糟的,冬日的雪景中,又有鳥禁不住寒風凍死?吹竭@,作者不忍再看,我也不忍再看。鳥兒之所以喜愛飛翔,是因為它擁有自由,然而人類禁錮了它們,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動物對人仍保有忌憚吧。
但人類罪有應得,人類肆意捕殺生物,造成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有些物種已經消失,像渡渡鳥,北極的企鵝,但人類并沒有吸取教訓,日本還在捕殺瀕臨滅絕的鯨,還有些漁民因為漁獲不夠,而去捕殺人見人愛的海豚,這些人是多么殘忍,但還有更殘忍的,一些富商吃慣了大魚大肉,竟想去吃野生動物,于是便花大價錢購買,于是有些人為了金錢去捕殺野生動物,這些人大多家里貧困,雖然當地政府對他們有補貼,但這些錢與野生動物的收購價比,根本微不足道,所以他們才會鋌而走險觸犯法律。所以這些富商比偷獵者還可惡。
此外,人類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使動物無法生存,人類也意識到了,開始注重環境保護,但總有些不自覺的人不遵守規定,亂排放污水,環境還在遭受著威脅,但我希望全人類都能自覺地保護環境,這樣世界會更美好。
但人類也應注意保護自然的`方式,把動物關在籠里看上去它們很安全,但它們失去了自由,它們為人類賺錢,自己得到的只是這樣的待遇,比他好一點的是馬戲團里的動物,它們可以走出籠來走動,但仍要聽人指揮,這樣也等于沒有自由,得到的只是幾餐溫飽而已。這不是它們生存的地方,適合他們生存的是大自然,這一點人類也明白,但大自然已經被破壞,很少有地方適合它們生存,這一點,人類對動物應該是充滿歉意的,但遲早有一天人類會將動物們放回大自然。
人類與動物該和諧相處,畢竟地球并不只屬于人類,它屬于大家,每一種生物都有權利在地球上生存,地球也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這就是我由《鳥》想到的。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7
《雅舍小品》是現代作家梁實秋的一本散文作品集。篇幅短小,寫的是梁實秋先生身邊的小事,篇幅標題平凡簡單,但不失趣味,華麗的詞藻,富有哲理的串聯,顯得更加旁征博引,渾然天成。在深入的閱讀與思考中,品會人生的百態,從而更加的懂得社會!堆派嵝∑贰返.內涵魅力在于,對于高雅恬靜生活的向往,對生活中低趣現象的調侃。
當我們苦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時,《雅舍小品代溝》中寫道羽毛季風,上下兩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關系可疏可密,歲時存問。相待以禮,豈不甚妙?誰也無須劍拔弩張,放任自己,而諉過于代溝,代溝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溝需要溝通。其實讀的代溝這一篇文章后,似乎更加能理解代溝一詞的含義, 當我們有了主見,難免與父母長輩產生分歧,新文化運動后,子女敢于表達,父叫子亡,子不亡者為不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向來以家和萬事興,看作最大的幸福,僅因為代溝破壞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那豈不是最大的遺憾。如今面對一個事物的不同觀點,不妨學著相互溝通,在碰撞中得到共鳴。《雅舍小品》在潛移默化中,使我醍醐灌頂,看懂了人生哲學。
如今的年輕人們在寂寞之時總會傷感,因為在如此一個快節奏的生活中,無人打擾無人邀約,顯得格外孤獨!堆派嵝∑芳拍分,梁實秋先生說寂寞是一種清福,我所贊美的寂寞,稍異于是,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需強求,一霎間的妙悟也不顯短,失掉了也不必惆悵。我想盡管我們做不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但我們可以悟到自我的渺小,梁實秋先生說寂寞是清福,或許有些人無福消受,但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無意把寂寞當成貶義詞,在無聲寂寞的環境下,大腦會更加平靜,思維會更加敏銳。若要舉一個例子的話,那便是諾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先生,她的成功之路是寂寞的,不為追名逐利,始終不忘科研初心,這才是寂寞的真諦。試著去享受寂寞。
《雅舍小品》記錄的雖然是生活的小事,把它比喻成一道菜,那便是開水白菜吧,雖然平淡,但字字句句無不透露梁實秋先生的文學功底,以他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值得我們用漫長的人生去閱讀,去理解,去體會。可能經歷過時間沉淀的我們,多年后再去翻看,便更有一番滋味吧。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8
“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笔前,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在這個寒假我也有幸讀了散文家梁實秋所寫的《雅舍小品》,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講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回顧著自己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過北平的街道,回顧著街上一個個商店,雖然街道不寬廣,也并不繁華,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卻十分風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說樸素到有些寒酸,每當走到這里,都會有人抱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街道與北平一樣都在改變,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質建筑,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切都躲不過改變。
這一點我也有著深刻的體會,模模糊糊記著小的時候在鄉下,街上并沒有什么裝修的.很好的店鋪,大家都是推著推車在在街上買賣東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種簡單的感覺,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各式各樣裝修精美的店鋪,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在走進去,已經仿佛沒有曾經那種清爽的感覺。還記得曾經的房子可以說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房頂上鋪滿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都是各種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畫,淡雅樸素但卻依舊令人喜愛,從而回味無窮。曾經春天打開門,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著各種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而如今再打開門,已經沒有了油菜花,曾經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曾經的春意盎然也被鋼精水泥所替代。
現在更多人想回到簡單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靜無人的地方,這也是對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華的都是,都有曾經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古樸的印記,即使找不到,我們也可以將曾經的回憶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們依舊可以于尋,嵥橹邪l現妙趣,在世間萬象中感悟人生,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雅舍小品》這本書中,感受平凡卻帶有美好的事,同時去回顧點點滴滴的美好。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9
“雅舍”這個名字,讓人聽起來是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座豪宅。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真是大錯特錯了。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在半山腰上,旁邊是竹林、水池、糞坑,后面是一片小土坡。房子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從書房去飯廳是上坡,回去是下坡,看起來不太方便。
“雅舍”似乎是蚊子的“保健品”,蚊子只要呆在里面,要于冬天才能絕跡,因此梁先生的“大火腿”上總是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這屋子不僅蚊子多,老鼠也多,一到夜晚,“梁上君子”齊齊出動,不是啃大門,就是隨地大小便,或是喝油,又像鵝老爺似的引吭大叫。梁先生關門,它們一起溜狗洞,就是洋鬼子也拿它沒法子呢!
“雅舍”這屋子也真是不老實,一下雨,屋上泥灰就往下跑,好嘛!下面是先生和他的手稿,就這樣轟的一下,好容易寫好的文章就報廢了!第二天又要把頂給糊上,如果到了梅雨季就……
屋中的.陳設十分簡樸,只有一張椅子,一張桌子,一張床,這桌子“三項全能”——可以當書桌,可以當飯桌,還可以當茶幾呢!
不過“雅舍”地勢較高,得月最先。這屋子可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
梁先生的“雅舍”太破舊了雖然我家房子一般,但總是比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好多了。他家一張桌子,我家有五張。我家分兩層,下層是客廳、飯廳、爸媽房間和爸爸的書房。我們家吃飯桌子旁的窗戶是朝西的,吃晚飯時能觀賞夕陽西下的美景,好不愜意!
上層是陽臺和我的房間,我的房間叫“靜廬”。“靜廬”這個名字是我爸取的,他希望我安靜下來讀書。我的房間最大的特點是書多,那些書可用排山倒海來形容。梁先生的床是大硬木板床,而我的是軟軟的席夢思,這簡直是天堂和下界的差別呀!
我家是普通民房,但是蚊子和老鼠也不會來光顧,也不會歪,梁實秋先生,你為什么不請人把你的“雅舍”修一下呢?
不過,“雅舍”雖然破,但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梁先生在“雅舍”中寫下了不朽名作《雅舍小品》,因此,何陋之有?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0
又到人間四月天,草長鶯飛,百花繚亂,花香中夾雜著草的味兒,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初識梁實秋也正四月,經友人介紹,便對這位文人頗有好感,便也不禁去書店入手一本,去書店乍看,作品目不暇接,便取一本取其精華的《梁實秋精選集》回家細細品讀。封面是說不上名字的花的圖騰,花仿佛悄然綻放,散發出一股迷人的香氣。 他的文筆看似隨意,又韻含哲理,構思緊密,帶著軟幽默在其是,例如在槐園夢憶中,用幽默的口吻敘述了他與季淑的事,但是終歸掩示不了他對季淑的內疚,對她的懷念與喜愛。
他每次去季淑的墓地,總是輕輕地呼喊著季淑,他有時又自言自語把重大的事情告訴她,他的心靈不受時空限制,飛躍去和她的心靈吻合在一起,正如他說,如果可能,他愿每日在這墓地盤桓,回憶既往,沒有一個地方比槐園更讓他懷念。季淑沒有死,她活在他的心中。 這是一綹充滿溫馨的沁人花香。我深吸一口,不禁被其中感情所打動。 其實,最揸動我的是他的豁達、樂觀與寬容。
他的人生過得平平淡淡,他用平淡的語氣記錄他的生活,例如清華八年就寫出了他十四歲進入清華之后的學校生活,他熱愛他的母校,卻又不得想起那段庚子賠款的屈辱歷史,那時的清華重視西方教育,輕視中國文化,國文老師不僅年薪低還住的`是簡陋的校舍,不受同學尊重,可是梁實秋卻從不在中文課上搗亂,尊重中文老師。愛國的氣息從他身上散發出來。 他的內心開闊,就算魯迅再怎么用一些帶有文人所不應具備的侮辱性言語罵他時,他只是輕描淡述的說我不生氣。當魯迅懷著狹隘的心情死去時,別人叫他寫一篇關于魯迅的文章時,他無奈只得寫一篇《關于魯迅》,他卻沒寫什么關于魯迅的壞話,只是寫因為魯迅當時所處的境地,也正無處發泄,只好這樣。
為他分析情況,這是一個真正文人所需要的博大胸懷。寬容如荷花能包容著蓮子一般,一股荷花香裊裊升起。 《白貓王子五歲》的對動物的友愛之花的香味兒,《雅舍雜文》那種樸實的百合香,《關于聞一多》的友情之花黃玫瑰的香氣……彌漫在這天宇之中。 這種香氣,我聞著,它的味兒一點也不雜亂,各有各的精彩,讓這花香洗滌我的五臟六腑。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1
賞著花,就癡了;酌著酒,就醉了。倘若細細品味著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豈不是如癡如醉哉!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復雜的事,因為它既不是嘩眾取寵的行為,亦不是網絡上爆紅的“金句”,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反復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藝術的幽默愈發困難,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動地詮釋了何為“藝術的幽默”。
先來淺談幽默吧,梁實秋先生的語言看似幽默,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實則盡帶對社會、對自我的譏諷,不然“雅舍”何能稱“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單說那“能滲雨的房頂”與那“滿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畫面吧,何以稱“雅”?只是作家對自身的解嘲罷了。還有排隊時的“那只長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東挑西揀,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腳”,讀后自能使人會心一笑,卻又不禁慨嘆梁實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鑒一般,照著自己,然后羞紅了臉。
再者是藝術,《雅舍小品》中雖有許多口頭語,但也不乏有較多的文言詞匯。像雅舍的月夜——山頭吐月,紅盤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實秋先生的風格了,如此素樸、淡雅。又見“寂寞是一種清!,“焚一柱香,能使空氣靜止”,這大概是梁實秋先生真實的心境吧。于是,還有一些頗具情懷的食物:味濃而釅的酸梅湯,透明雪亮的糖葫蘆,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來再翻閱《雅舍小品》時,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幾篇了,到底還是怕自己會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覽一番。
幽默與藝術,就這樣結合成了《雅舍小品》,結合成了梁實秋先生,走進了我的心里,讓我領略到百味人生。世間百態,雖然參差不齊,有些令人愉悅,有些讓人傷感,但只要擁有一顆有趣的心靈,你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讀書如種樹,一頁頁地讀下去,就如一棵樹一天天地成長起來,攀在樹上,就能看到廣闊的美景;坐在樹下,就能享受到幽深的寧靜?傆幸惶欤瑫x得多了,讀得透徹了,你再看彼花時,再飲彼酒時,才知花與酒早已不在我心外,而在我的心內。那花,微綻;那人,微醺……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2
真是孤陋寡聞,剛剛知道梁實秋是北京人!太興奮了。魯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豐子愷是浙江人,林語堂是福建人,張愛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學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為響響當當皇城根兒長起來的孩子對此頗為不忿兒,好容易有個北方的,定睛一看:賈平凹......沒錯,我承認,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滿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禿禿的山上一棵樹都沒有,絕對的沙塵暴發源地,總是有缺水的感覺。別跟我說什么豪邁,蒼涼,大漠孤煙直......我不買賬,這些能讓我聯想到的只有三個月不洗澡。老舍雖然是北京的,作品也是滿堂叫好,可惜總透著一股濃濃的京油子勁道兒,頗為沾地氣,但是不洋氣,沒準這也是為啥諾獎沒有給他的原因,太本土化,不大氣,不洋氣。
梁實秋,我喜歡。他的小品文章細膩,見微知著。寫一道菜,從菜市場買菜開始寫起,不怕麻煩地寫烹飪的'過程,事無巨細,其中還摻雜許多文言,用典,詩詞,外文。一塊豆腐,一根香菜,一盤炒大白菜,他竟然寫出幾千字來。從做菜中偶爾還漏出幾條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懷念一下舊友,慨嘆一下歲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廚藝。君子遠庖廚,梁先生卻不吝挽著袖子,在廚房里揮汗如雨,并以此為榮。做好了,全家歡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擔責任,甚至有時會覺得對不起食材。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譜一樣的書被他整得詼諧有趣,同時又菜香撲鼻。讓人垂涎的不僅是菜,還有他的文字。萬一書賣不出去,還有一個絕技,至少保證衣食無憂。不會像錢鐘書似的,除了做學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過錢先生是樂在其中).梁先生遍嘗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國洋餐,他都吃出學問,吃出門道兒,是個懂行的。書中所提的北京名樓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寫書的時候就感慨菜是一樣的菜,味道照他小時候差出幾條街去,那么我們現在再去豈不是差出幾個國了!看書的時候,我總嘆息自己該早生個幾代,以滿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從來無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這樣下得廚房,進得書房嗎?
雅舍,不僅“舍”雅,菜“雅”,人更是純純的”北京雅爺們兒“!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3
家中滿滿當當的書架上不知什么時候有了一本封面畫滿美味佳肴的書,其名曰《雅舍談吃》。吃?莫非這是一本專門給我這個吃貨準備的美食指南?這個暑假,我便看完了這本“美食書”。
翻開目錄,“燒鴨”“醬菜”“佛跳墻”“八寶飯”等篇名躍入眼簾。哈哈,我猜對了,還真是一本美食書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核桃酪》這篇文章,這是一道一上桌大家就拍案叫絕的美食。它是用搗碎的核桃,刮出的棗泥和濃米漿在小薄里煮成。核桃酪一做好,“那顏色,微呈紫色,棗香,核桃香撲鼻而來,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這段,看得我那叫一個口齒生津,垂涎欲滴呀!篇末,作者寫道“真舍不得咽到喉嚨里”中,這一“舍不得”既寫出他對核桃酪的喜愛,更寫出他對母親的懷念,因為這核桃酪是一大家子聚餐必不可少的美味,母親生前總是早早選材,細心烹調。
又翻到我最也非常愛吃的《燒羊肉》,作者的.描寫十分細膩,他寫道:“大塊五花羊肉入鍋煮熟,撈出來,俟燒干,入鍋油炸,炸到外表焦黃,再入大鍋加料加醬油燜煮,煮到呈焦黑色,取出切條。這樣的羊肉外焦里嫩,走油不膩!狈路鸶糁鴷径悸劦侥强|縷香味呀!后來,作者離開北京去湖南,想吃燒羊肉,雖說好友按照上面方法一絲不茍的做了出來,但口味只有七八分相似,書中結尾一句“慰情聊勝于無”,道出了作者身處異地濃濃的思鄉之情。
再讀到《獅子頭》,說是好友王化成制作獅子頭的過程無一不細致入微。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其次步驟很重要,要調好芡粉抹在兩個手上,然后捏搓成丸子,下油鍋慢火炸,以丸子表面緊繃且微黃為度;最后放入籠屜大火蒸一下才算做好了。這吃起來也頗為講究呢,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因為它鮮嫩有如豆腐!讀著讀著,作者以“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結尾,剎那間,讓人感到作者對故去友人深深的懷念。
這本書還有很多令人回味無窮又心生感觸的篇章。有又酸又辣的豆汁兒;有吃也不厭的燒餅油條;有入口即酥的炸丸子......每一篇散文,即是在介紹美食,更是娓娓道來一段由美食發出的情感,篇篇充滿閑情逸趣,讓人每每讀起便嘴角上揚,心生愉悅。有人說,讀了《雅舍談吃》,讀出來“故鄉的味道,是真味”一點也不為過。怎么說也不及大家去一睹為快。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滋潤一方風物。所以才有了“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呀!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4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逼溟g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堆派嵝∑贰芬晃脑趦热菖c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5
“世事紛紜,而我終覺生逢盛世,趣味尚濃!边@是印在書扉頁的一句話。也正因此話,我與此書結緣。
梁實秋先生筆藝超群。寥寥幾筆,竟將一個人完完全全的呈現了出來。仿佛你與此人或此類人打交道數年,熟知了一般。比如寫陪女人買衣料:她從不干干脆脆的說要做什么衣,要買什么料,預備出多少錢,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但筆鋒一轉,你會發覺其實滿不是這樣一回事,她只閑加碼,太貴而已!假如價錢廉價,其他的缺點全都不成問題,而且原來不要買的也要購儲起來?窗桑@就是梁實秋先生筆下的女人,是真真正正的處在我們生活中的女人,活敏捷現。梁實秋先生說:若是運用小小的機靈,打破眼前的僵窘,獲得精神上的成功,因而犧牲一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的確是比較富于說謊的天才,對女人這樣的見解,著實可愛,比如可愛的靈魂,誰不愛呢?
除了女人外,還有其他各形各色的人物,比如“捫虱而談”的男人;隨身攜帶著藥房,兼營藥業的醫生;水火不相容兒,相互慪氣的'房客和房東;以及樹小新畫不古的暴發戶。這些人都是真真實實地生活在我們身邊,沒有絲毫的捏造。
除了各形各色的人物外,還有市井中的百態。比如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的講價之態;考試后的憤怨,懊喪,懊悔之態;因義憤填膺,頓起殺賊之意的義憤之態......這些市井百態也是真真實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半點虛假之情。
瑣碎小事,尋趣知足。這就是梁實秋先生的非凡之處,身于市井,不食煙火氣息,只聞生活之趣,喜愛生活,這就是我在《雅舍閑趣》中所看到的梁實秋先生,他雖話語平平無華麗辭藻,卻恰到好處,深得人心。在他的文章里仿佛又生活了一次,他像一個導游,帶著我們領會了一番平日頭累忽視的小而美妙的事物。新熟悉了一遍曾經目光不及的人,發覺生活中的好玩之處。
樂于生,擅長活。用現代話來說,有一個較為相近的詞可以用來形容梁實秋先生的生活態度——佛系,但又不完全是,由于他待人看物的那種淡然,可以稱得上“佛”,可對于生活的那一份喜愛,那種歡樂生活的精神是綿延一生的,其溫熱及光線如太陽,暖和人心,耀及所見之人。
市井有靈,趣味人生。先生的秉性,需從他的文章中漸漸去品,吾亦不該多言,但誠心祝福全部人,都可如先生一般,身于市井,終不染煙火,趣知人生。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6
經過修繕后的雅舍顯然不會再有“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景象出現,但墻上掛著的老照片、陳列柜中擺放著的舊物以及梁老筆下供他酣睡讀寫的一幾一椅一榻卻依然在靜靜的向我們訴說著那些關于雅舍可愛的個性。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居于繁華鬧市里的雅舍,因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而顯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讀來更是別有風味。
文房四寶、結婚典禮、我看電視、理發、洗澡、垃圾……以前從未將這類詞與散文相聯系過,卻在看完“人間煙火”這一輯中得到感悟,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而讀“世情百態”這一輯時,又仿若在和一個老友或是長者閑談,親切卻也受益匪淺?础肮识监l情”,聽梁老將故都的風情娓娓道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處異鄉的游子內心對家鄉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發現一大堆信!绷豪显凇缎拧愤@一章中如此寫道。書信作為最溫柔的藝術,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聊天工具層出不窮,我們在享用著網絡便捷的同時卻也很難再感同身受“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唯美畫卷。
若偶有閑心,執筆書信,你最想寫給誰呢?遠方的親人,心中的那個他,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離開校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翻看到《同學》這一章時仍有莫名的情緒觸動著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硯的深厚情誼,談到令人記憶猶新的同學外號,感慨走出校門,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種.種……讀著讀著便勾起了我對校園、對同學的記憶。小學同學像是玩伴,嘻嘻鬧鬧,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中學同學像是戰友,一起熬過中考、高考的磨礪,更有革命的情懷;大學同學像是伙伴,相伴走過青澀,邁向成熟;離開校園后,同學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訊錄中一直保存著電話號碼卻甚少聯系,但卻絲毫不會影響“同學”這個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
談及同學與校園,總是伴隨著回憶的美好與分別的感傷,這種情緒在看“故都風情”這一輯時也曾有過。在我看來中國人最有“故鄉情懷”,本著“故鄉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總是會對故鄉的風土人情格外有感覺。梁老用簡潔而平和的文字,無比溫情的向我們講述著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連樹、雪、垃圾都不容錯過。我想“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此時此刻最是應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卻鴻儒相交;身處鬧市,卻靜雅于心。這便是梁實秋先生雅之所在。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17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誘惑,歷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擺下,更是多的數不勝數。梁實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種“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負”的那一類人。我喜歡美食,喜歡親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過程。讀了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個和我有著相同觀念的朋友。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君子不一定要遠庖廚。這個觀點和我是相同的。因為烹飪不只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一種過程。從小我就非常羨慕那些餐廳里的大廚,羨慕他們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為熱愛和一份傳承,如同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書中不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樓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記憶中家鄉里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經過細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臨摹記憶。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對鄉味的懷念。
讀著“芙蓉雞片”,我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后開始挽起袖子也想試試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雞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油光,酣暢淋漓。
讀著“核桃酪”,你我就會被作者那一副翹首以盼的樣子和心中的期盼之意所吸引,讀到母親在張羅著做核桃酪時,你我就會被母親眼花繚亂的動作所吸引。然后拿起勺子也想試試才出了鍋的,熱騰騰的核桃酪,是不是也會吃得興高采烈呢?
《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寫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北京的尋常巷陌,前塵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和茶酒的清冽中猶有風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詩酒,文字飄逸灑脫豈不是詩性使然?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塵世煙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實秋作品《錢》04-25
梁實秋作品送行10-24
梁實秋作品《小花》08-01
梁實秋散文作品《書房》04-02
梁實秋翻譯作品10-26
梁實秋作品經典語錄04-25
梁實秋作品《雅舍》教案08-09
梁實秋作品優美段落摘抄11-17
梁實秋作品《下棋》原文及其賞析07-26
梁實秋作品《女人》原文賞讀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