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舍雜文《我怎樣寫《二馬》》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舍雜文《我怎樣寫《二馬》》,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怎樣寫《二馬》
《二馬》中的細膩處是在《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里找不到的,“張”與“趙”中的潑辣恣肆處從《二馬》以后可是也不多見了。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隨著年紀而往穩健里走,可是文字的風格差不多是“晚節漸于詩律細”的。讀與作的經驗增多,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個人愿意這樣與否。《二馬》是我在國外的末一部作品:從“作”的方面說,已經有了些經驗;從“讀”的方面說,我不但讀得多了,而且認識了英國當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與描寫工細是當代文藝的特色;讀了它們,不會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開始決定往“細”里寫。
《二馬》在一開首便把故事最后的一幕提出來,就是這“求細”的證明:先有了結局,自然是對故事的全盤設計已有了個大概,不能再信口開河。可是這還不十分正確;我不僅打算細寫,而且要非常的細,要象康拉德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的。我本打算把故事的中段放在最前面,而后倒轉回來補講前文,而后再由這里接下去講——講馬威逃走以后的事。這樣,篇首的兩節,現在看起來是象尾巴,在原來的計畫中本是“腰眼兒”。為什么把腰眼兒變成了尾巴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到底不能完全把幽默放下,而另換一個風格,于是由心理的分析又走入了姿態上的取笑,笑出以后便沒法再使文章縈回逗宕;無論是尾巴吧,還是腰眼吧,放在前面乃全無意義!第二個是時間上的關系:我應在一九二九年的六月離開英國,在動身以前必須把這本書寫完寄出去,以免心中老存著塊病。時候到了,我只寫了那么多,馬威逃走以后的事無論如何也趕不出來了,于是一狠心,就把腰眼當作了尾巴,硬行結束。那么,《二馬》只是比較的“細”,并非和我的理想一致;到如今我還是沒寫出一部真正細膩的東西,這或者是天才的限制,沒法勉強吧。
在文字上可是稍稍有了些變動。這不能不感激亡友白滌洲——他死去快一年了!已經說過,我在“老張”與《趙子曰》里往往把文言與白話夾裹在一處;文字不一致多少能幫助一些矛盾氣,好使人發笑。滌洲是頭一個指出這一個毛病,而且勸我不要這樣討巧。我當時還不以為然,我寫信給他,說我這是想把文言溶解在白話里,以提高白話,使白話成為雅俗共賞的東西。可是不久我就明白過來,利用文言多少是有點偷懶;把文言與白話中容易用的,現成的,都拿過來,而毫不費力的作成公眾講演稿子一類的東西,不是偷懶么?所謂文藝創作不是兼思想與文字二者而言么?那么,在文字方面就必須努力,作出一種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才算本事。在《二馬》中我開始試驗這個。請看看那些風景的描寫就可以明白了。《紅樓夢》的言語是多么漂亮,可是一提到風景便立刻改腔換調而有詩為證了;我試試看:一個洋車夫用自己的言語能否形容一個晚晴或雪景呢?假如他不能的話,讓我代他來試試。什么“潺湲”咧,“凄涼”咧,“幽徑”咧,“蕭條”咧……我都不用,而用頂俗淺的字另想主意。設若我能這樣形容得出呢,那就是本事,反之則寧可不去描寫。這樣描寫出來,才是真覺得了物境之美而由心中說出;用文言拼湊只是修辭而已。論味道,英國菜——就是所謂英法大菜的菜——可以算天下最難吃的了;什么幾乎都是白水煮或楞燒。可是英國人有個說法——記得好象George Gissing(喬治·吉辛)也這么說過——英國人烹調術的王旨是不假其他材料的幫助,而是把肉與蔬菜的原味,真正的香味,燒出來。我以為,用白話著作倒須用這個方法,把白話的真正香味燒出來;文言中的現成字與辭雖一時無法一概棄斥,可是用在白話文里究竟是有些象醬油與味之素什么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兒。
在材料方面,不用說,是我在國外四五年中慢慢積蓄下來的。可是象故事中那些人與事全是想象的,幾乎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曾在倫敦見過或發生過。寫這本東西的動機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因此,《二馬》除了在文字上是沒有多大的成功的。其中的人與事是對我所要比較的那點負責,而比較根本是種類似報告的東西。自然,報告能夠新穎可喜,假若讀者不曉得這些事;但它的取巧處只是這一點,它缺乏文藝的偉大與永久性,至好也不過是一種還不討厭的報章文學而已。比較是件容易作的事,連個小孩也能看出洋人鼻子高,頭發黃;因此也就很難不浮淺。注意在比較,便不能不多取些表面上的差異作資料,而由這些資料里提出判斷。臉黃的就是野蠻,與頭發卷著的便文明,都是很容易說出而且說著怪高興的;越是在北平住過一半天的越敢給北平下考語,許多污辱中國的電影,戲劇,與小說,差不多都是僅就表面的觀察而后加以主觀的判斷。《二馬》雖然沒這樣壞,可是究竟也算上了這個當。
老馬代表老一派的中國人,小馬代表晚一輩的,誰也能看出這個來。老馬的描寫有相當的成功:雖然他只代表了一種中國人,可是到底他是我所最熟識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但我最熟識的老人確是他那個樣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壞;他對過去的文化負責,所以自尊自傲,對將來他茫然,所以無從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與有所依靠;若沒有自己的子孫,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幾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個兒子。他不大愛思想,因為事事已有了準則。這使他很可愛,也很可恨;很安詳,也很無聊。至于小馬,我又失敗了。前者我已經說過,五四運動對我是個旁觀者;在寫《二馬》的時節,正趕上革命軍北伐,我又遠遠的立在一旁,沒機會參加。這兩個大運動,我都立在外面,實在沒有資格去描寫比我小十歲的青年。我們在倫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針插在地圖上:革命軍前進了,我們狂喜;退卻了,懊喪。雖然如此,我們的消息只來自新聞報,我們沒親眼看見血與肉的犧牲,沒有聽見槍炮的響聲。更不明白的是國內青年們的思想。那時在國外讀書的,身處異域,自然極愛祖國;再加上看著外國國民如何對國家的事盡職責,也自然使自己想作個好國民,好象一個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作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個人的私事,如戀愛,如孝悌,都可以不管,自要能有益于國家,什么都可以放在一旁。這就是馬威所要代表的。比這再高一點的理想,我還沒想到過。先不用管這個理想高明不高明吧,馬威反正是這個理想的產兒。他是個空的,一點也不象個活人。他還有缺點,不盡合我的理想,于是另請出一位李子榮來作補充;所以李子榮更沒勁!
對于英國人,我連半個有人性的也沒寫出來。他們的褊狹的愛國主義決定了他們的罪案,他們所表現的都是偏見與討厭,沒有別的。自然,猛一看過去,他們確是有這種討厭而不自覺的地方,可是稍微再細看一看,他們到底還不這么狹小。我專注意了他們與國家的關系,而忽略了他們其他的部分。幸而我是用幽默的口氣述說他們,不然他們簡直是群可憐的半瘋子了。幽默寬恕了他們,正如寬恕了馬家父子,把褊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萬幸!
最危險的地方是那些戀愛的穿插,它們極容易使《二馬》成為《留東外史》一類的東西。可是我在一動筆時就留著神,設法使這些地方都成為揭露人物性格與民族成見的機會,不準戀愛情節自由的展動。這是我很會辦的事,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戀愛作為副筆,而把另一些東西擺在正面。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把我從三角四角戀愛小說中救出來,它的壞處是使我老不敢放膽寫這個人生最大的問題——兩性間的問題。我一方面在思想上失之平凡,另一方面又在題材上不敢摸這個禁果,所以我的作品即使在結構上文字上有可觀,可是總走不上那偉大之路。三角戀愛永不失為好題目,寫得好還是好。象我這樣一碰即走,對打八卦拳倒許是好辦法,對寫小說它使我輕浮,激不起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的寫成也差不多費了一年的工夫。寫幾段,我便對朋友們去朗讀,請他們批評,最多的時候是找祝仲謹兄去,他是北平人,自然更能聽出句子的順當與否,和字眼的是否妥當。全篇寫完,我又托酈堃厚兄給看了一遍,他很細心的把錯字都給挑出來。把它寄出去以后——仍是寄給《小說月報》——我便向倫敦說了“再見”。
創作背景
《我怎樣寫〈二馬〉》是老舍在創作完《二馬》這部小說后,對創作過程、靈感來源、寫作心得等進行總結的一篇雜文。其創作背景與《二馬》小說的創作背景緊密相關。
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正處于新舊交替、思想變革的關鍵時期。老舍在這一時期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教師,親身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和沖突。這種文化差異和沖突不僅體現在生活習慣、社會制度等方面,更深刻地體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老舍在異國他鄉,以弱國子民的身份,深刻體驗到了民族屈辱感和文化震驚。這種體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促使他寫下了《二馬》這部小說,并通過《我怎樣寫〈二馬〉》這篇雜文,對創作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回顧和總結。
主要內容
《我怎樣寫〈二馬〉》這篇雜文,主要介紹了老舍創作《二馬》的動機、過程、靈感來源以及寫作心得等方面。老舍在文中詳細闡述了他是如何將自己對東西方文化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小說中的,以及他是如何通過塑造老馬、小馬等人物形象來展現中西文化沖突和交融的。同時,老舍還分享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如如何捕捉靈感、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安排情節等。
老舍簡歷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北京人藝編劇,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他出生于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自幼喪父,靠母親撫養長大。老舍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曾在北京師范學校學習,并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以北京為背景,通過描繪北京的風土人情和市民生活,展現了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老舍的文學創作生涯跨越了多個時期,他的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創作風格獨特,語言幽默風趣,善于運用北京口語和方言來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現故事情節。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人性關懷,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綜上所述,《我怎樣寫〈二馬〉》是老舍在創作完《二馬》后的一篇總結性雜文,其創作背景與《二馬》小說的創作背景緊密相關。老舍通過這篇雜文,詳細回顧了自己的創作過程和心得體會,為我們了解他的創作思路和文學追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老舍的簡歷也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和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老舍雜文《我怎樣寫《二馬》》】相關文章:
從《二馬》看老舍與東方主義08-28
老舍談怎樣寫《駱駝祥子》06-06
老舍的《我的母親》05-09
《我的母親》老舍09-24
我的愿望雜文隨筆10-04
老舍《我的母親》課文07-22
我的母親老舍教案05-24
老舍我的母親原文10-16
老舍我的母親名句07-18
老舍《我的母親》解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