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與海》創作背景及主題
導語:解讀《老人與海》,體會海明威人與自然的觀念,我們得到的啟示是:自然法則是人類力量不可抗拒的,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能征服自然。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于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爺》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道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并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圣誕節后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贊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后,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漁夫,雖然老了,倒霉、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而能在失敗的風度上贏得勝利。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與海》的內容很簡單,海明威選用了簡單的詞匯,簡單的句型結構和簡單的句間邏輯關系,顯示出一種樸素的尊嚴。“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可你就是打不敗他”。初讀起來十分簡單明了,但是細究下去,會發現簡單的故事具有難以窮盡的內涵,具有極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下面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結構
海明威是以簡潔凝練而著稱的作家,他的《老人與海》在結構藝術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剪裁、布局和節奏的處理上。
1、縱式結構
海明威生活閱歷很廣,他晚年長期居住在古巴海濱,非常熱愛海,熱愛捕魚,熱愛那里的漁民,因而非常熟悉職業漁夫的生活。他為了讓充分表達這份感情,在創作這篇小說的時候進行了精心的剪裁。他曾這樣說:“《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部一千多頁的巨著,可以將漁村的每一個人都寫進去,把他們如何謀生、出生、受教育和養兒育女的過程全部都寫進去。”①但他沒有這樣寫,他采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曼諾林做老人的伙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并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另一方面,很好的體現了他創作的冰山原則,讓讀者領會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繪所暗示的潛臺詞原來海明威所歌頌的桑提亞哥的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人為之人,其意義就在于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勇于拚殺,蔑視痛苦和死亡。“人們處處都在為幸福,為值得人們追求的生活而斗爭。他們不一定能夠勝利,他們必須經歷不幸和挫折,但是正象這個老人一樣:一個有能力取得日常功績和知道如何奪取勝利的人,在遭到最嚴重的挫折之后是不會失望的,他不悲觀失望,而是繼續斗爭。”②
2、輪輻式的布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于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樸的古巴漁民。整個布局就是這樣,圍繞老人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生活圖畫――這里有陸地也有海洋、有藍天也有白天、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獨也有歡聚、有斗爭也有和平、有窮有富、有愛有恨。從這樣的布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環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征。因為每次聯系、交鋒和沖突,都是性格特征的重要表現和充分展示,這就為塑造老人這一真實的、感人的、鮮活的形象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老人與海》內容輯要:
生地亞哥是古巴的一個老漁夫,他年輕時非常出色,強健有力,他曾經和一個黑人比賽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終于戰勝了對手。到了晚年,他的經歷和反應都不如從前,老婆死后,他一個人孤獨地住在海邊簡陋的小茅棚里。有一段時間,老漁夫獨自乘小船打魚,他接連打了84天,但一條魚也沒有捕到。本來一個叫馬諾林的男孩子總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馬諾林的父母認為老頭悖運,吩咐孩子搭另一條船出海,果然第一個星期就捕到三條好魚。從那個時候起,桑提亞哥只是一個人干活。每天早晨他劃著小船到有大魚出沒的墨西哥灣流去,每天晚上他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孩子每次見到老頭每天空船而歸,心里非常難受,總要幫他拿拿東西。
圣地亞哥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但他的雙眼像海水一樣湛藍,毫無沮喪之色。
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頭教會孩子捕魚,因為孩子很愛他。村里很多打魚的人都因為老頭捉不到魚拿他開玩笑,但是在馬諾林的眼里,老頭是最好的漁夫。馬諾林要是自己沒有掙到錢,就會乞討或偷竊以保證桑提亞哥有足夠的食物和新鮮的魚餌。老人謙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謙卑中帶有某種隱而不露的自豪感。
晚餐時(吃的是大米飯和黑蠶豆)他們總會談論在運氣好的日子里一起捕獲的大魚,或是談論美國的棒球賽,老頭特別崇拜壘球好手狄馬吉奧。他是漁民的兒子,腳跟上雖長有骨刺,但打起球來生龍活虎。老頭認為自己已經年邁,體力不比壯年,但他懂得許多捕魚的訣竅,而且決心很大,因此他仍是個好漁夫。
老人和孩子相約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當晚老頭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少年當水手時遠航非洲見到在海灘上嬉戲的獅子。醒后他踏著月光去叫醒孩子,兩人分乘兩條船,出港后各自駛向自己選擇的海面。天還沒有亮,老頭已經放下魚餌。魚餌的肚子里包著魚鉤的把子,魚鉤的突出部分都裹著新鮮的沙丁魚。魚餌香氣四溢,味道鮮美。
正當桑提亞哥目不轉睛地望著釣絲的時候,他看見露出水面的一根綠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太陽升起時,他看到別的一些船只都頭朝著海岸,在海上看來海岸像是一條接近地平線的綠帶子。一只盤旋的軍艦鳥給老人指明了海豚追逐飛魚的地方。但是魚群游得太快、也太遠了。這只猛禽又在盤旋了,這次桑提亞哥瞧見金槍魚在太陽光下躍起。一條小金槍魚咬住了他艉纜上的魚鉤。老人在把顫動的金槍魚拉上船板以后,心想這可是一個好兆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著釣絲。
接著釣絲又動了一下,拉力不猛。老頭明白,一百英尋之下的海水深處,一條馬林魚正在吃魚釣上的沙丁魚。到中午時,一條馬林魚開始啃起一百深處的那塊魚餌來了。他感覺到下面輕輕的扯動,非常高興。過了一會兒他覺得有一件硬梆梆、沉甸甸的東西,這分明是馬林魚的重量,他斷定這是一條大魚。這激起他要向它挑戰的決心。
《老人與海》主題
《老人與海》描寫的主人公——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捕不到魚,后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重量級大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事情看起來是勞而無功,甚至自身的身體也受到了損失,但展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即定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
(一)從人物的描寫中揭示主題
小說開始,作者就用白描粗線條地勾勒了這個老漁民獨特的外貌特征,傳神地展現了他的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特征。
老頭兒后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上卻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像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像類似的描寫很多,充分揭示了主題。
(二)在典型環境中揭示主題
他無兒無女,非常孤獨,生活清苦,住在一個狹小的毛柵里。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自己打魚卻常常沒有魚吃。這些描述,旨在突出老人在極為困難條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環境”。環境越差,越能顯示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再加上“背運”,接連八十四天沒有捉到一條魚、更是雪上加霜。但他沒有灰心和懈怠,拼命地扼住厄運的咽喉,決不向厄運屈服,繼續出海。作者對老人捕魚過程的描述突出地表現了他的“硬漢性格”,摔倒,流血,吃生魚,戰鯊魚,描寫扣人心弦,活靈活現。
作者在老人身上寄托了自己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反映了自己靈魂深處本質的東西:孤獨,自信,好斗,剛強,是作者的化身。
拓展:《老人與海》辨析
現代的小說觀念,對作品主題的解讀持開放、多元、包容的態度。越是優秀的小說,越能生動呈現人類生活真實圖景的作品,在與讀者的生活體驗相碰撞時,就越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其主題的解讀就呈多重的可能性。
《老人與海》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的主題,作品的象征意義,歷來眾說紛紜。其爭鳴本身,也蔚為文學接受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這部作品的主題一般傾向于積極樂觀的理解。代表性的意見是人教版《語文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中引用的楊仁敬的觀點:“這部膾炙人口的中篇小說是一曲打不敗的失敗者的贊歌。”持此論者往往抓住小說主人公桑迪亞哥的一句獨白發揮:“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桑迪亞哥被視作一個勝利者,“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樣艱苦卓絕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他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是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引文同上。)
然而這種“積極向上”的理解態度,并不是中外文學評論中的“主流觀點”。
海明威自己就說:“作品是一場悲劇這個事實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場悲劇,而且它只能有一個結果。”
這究竟是一部“充滿希望”的作品,還是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絕望”的態度?我認為,從作品內容表現的幾個主要方面來考查,并不難得出結論。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老人與海》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直接激烈對話的生動畫面。一個已進入遲暮之年的孤獨的“硬漢”與大海、大馬林魚、鯊魚群正面交鋒。這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是依存的,又是對抗的,但我們看到的主要是對抗。
大海是老人賴以生存的家園,那里既是他衣食的來源,也是精神的歸宿。年輕時的桑迪亞哥在大海上搏擊風浪,是個捕魚高手,在大海上,他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力量,證明了自己是個“英雄”。年老時,大海仍然是他既無法離開,又魂牽夢繞的地方。他熟悉這里的一切,也愛這里的一切。他愛海面上的星星,甚至也愛他的對手——那條差點讓它同歸于盡的大馬林魚。在小說中,桑迪亞哥多次稱那條大馬林魚為“兄弟”,甚至對它敬畏,以至于在感情深處并不愿意殺死它。
然而,生存本質上就是一場殘酷的斗爭。大自然對人類的予奪本質上不決定于人類自身能力的大小。我們看到,再堅強的硬漢也有衰朽遲暮的時候;蘊藏豐富、平靜的大海,卻遍布殺機,隨時可以成為吞噬生命的陷阱。人要生存,就要與自然對抗,盡管這并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這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同一性假想,是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的。最起碼,對桑迪亞哥老人來說如此。
這場斗爭注定是以人類的失敗告終的。因為,這是人類的有限性和宇宙自然的無限性的對抗,人類怎可能勝利?如果我們選擇了斗爭,選擇了以“硬漢”的方式去對抗,悲劇的命運就已經注定。
二、硬漢式的斗爭
既然人類與自然的對抗終究會以失敗告終,那么,選擇“硬漢式”的生存姿態還有何意義?
首先,如果沒有這樣的對抗,生命將更加灰暗。海明威的恩師格魯特·斯泰因這樣評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殘忍當盾牌,以掩蓋他驚人的膽怯和敏感。”對于海明威,我們熟知的是他的健壯的體魄、冒險的勇氣、為了正義事業而斗爭的堅定的意志,他的作品風格簡潔明快、光明開朗、充滿著健康人性的旖旎風光。這一切,完全成就于他那種面對命運“硬漢式”對抗的人生態度。可以說,正是因為這樣的對抗,他內心中憂郁、灰暗、脆弱的一面才被克服和掩藏!
這僅是一個人的特殊生存狀態,抑或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
每個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人性自有其脆弱、晦暗的一面。西方神學把這稱為人的“原罪”。如果我們不選擇奮斗,不去征服人性的脆弱,我們就不能擺脫“人性的枷鎖”。奮斗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這種與人類自身局限性的斗爭,恐怕是我們自我救贖的唯一道路。可以說,《老人與海》中衰朽殘年的老桑迪亞哥與自然的對抗,確實證明了生命的尊嚴,使我們看到了人性走出幽暗陷阱的希望。
然而,憑此就可以說人生就沒有了悲劇性?這部小說是一部講述“希望”的小說嗎?如果說桑迪亞哥是一個“勝利者”,那么,作為勝利者,他究竟征服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小說的結局,空手而歸的桑迪亞哥繼續他那悲慘的人生,就回答了這一切。
正如魯迅《阿Q正傳》里所批判的那樣,“精神上的勝利”這個說法本身,就是荒誕可笑的,它自身就包含著矛盾。
大多數的評論家認為,海明威是個宿命論者。個體的人類,不論在生命的過程里獲得多少意義和價值,都逃脫不了注定消亡的宿命。越是熱愛生命,這種宿命所帶來的悲劇感就會越強烈。一切都會過去的!也許,這正是《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蘊藏在敘述腔調中那種濃濃的悲涼背后所要說喊出的那句話。這也正是這部作品悲劇性的主要來源,以及其哲學思考的凝結點吧。
三、死亡
赫·歐·貝茨說:“其實海明威始終專注于死亡的主題。他的作品看起來寫了各色各樣的主題……而其實只有一個主題——死。”《老人與海》表面上看沒有寫到“死亡”,其實作品中卻處處透出“死亡”的悲涼。考慮到不久之后海明威結束生命的方式,這里面的聯系恐怕值得深思。
小說中的桑迪亞哥是個已經到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處境凄涼,已經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了,經濟上幾近破產,加上病痛的折磨。但更能觸動讀者的是那種“精神上”潛藏的危機。表面上,桑迪亞哥還不認輸,但這個昔日的硬漢、英雄卻根本無法抵御隕落的最終命運。與大馬林魚的搏斗只是一次差點送了他性命的慘勝,如果說從這里還能看出他的經驗、智慧、勇氣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的存在的話,那么最后輸給鯊魚,就真的把他完全打垮了,是一種精神上的垮塌。在小男孩面前,他不得不悲嘆地承認:“它們把我打敗啦!真的,它們打敗了我。”是的,桑迪亞哥真的被打敗了,他不是敗給鯊魚,而是敗在了時間的手下!
一部作品,如果僅僅表達對“死亡”的單純的恐懼,是不具備文學價值的。嚴肅意義上的文學,表現“死亡”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引發對“生”的深沉思考。
海明威是個多么熱愛生命的人啊!他的傳奇的一生,不斷攀登人類身體和靈魂的最高峰。可以說,他把“生”的種種“美”的特征,發揮到了極致。然而,晚年的傷痛使他失去了“生”的種種樂趣,即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安慰,也不能阻止他滑向對生命絕望的深淵。死亡,不是沒有呼吸的可怕,而是愛、美等一切意義終結的可悲!只有真正摯愛生命的人,才會有如此深切的對生命的悲劇意識。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小說看成作者的自傳,但作品反映一個作家靈魂中最微隱的律動,這點是無疑的。
《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晚年常常夢到獅子,獅子是健康、力量和生命活力的象征。這不正是生命中業已缺失的東西在潛意識中的一種回照嗎?
從“讀者反應”的角度看,《老人與海》所激發出來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恐怕是“悲壯感”,而不是“身體雖然失敗而精神卻勝利”的“收獲的喜悅”。
通過文學作品來對學生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教育,首先應該為學生客觀、準確地闡釋好作品的內涵價值,讓學生自主體驗,自我判斷,預設某種前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悲劇意識不等于悲觀厭世,對生活,偶爾運用悲劇性的眼光做一些審視,應該會有益于人生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老人與海》創作背景及主題】相關文章:
《勸學》創作背景03-28
《湖心亭看雪》創作背景+主題09-24
邊城創作背景及鑒賞11-18
沁園春雪創作背景06-08
蘇軾的水調歌頭創作背景01-09
駱駝祥子創作背景05-31
李白《將進酒》創作背景06-04
《木蘭詩》創作背景及譯文04-16
采薇創作背景與分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