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蘭亭集序》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現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伴著音樂,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投影欣賞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系文章內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 ,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補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于盡之慨,感嘆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司馬遷: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王羲之,書圣,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后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
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征。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情形(一觴一詠)
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意義(后之覽者,將有感于斯文)
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處
形成以下情況1。記盛況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學生對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內容:分析與誦讀
一。復習。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如何記敘盛況?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
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
“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
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鑒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象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游人如織的快樂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2、學習第二節。
這節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承接上文之“樂”而來,由樂而憂,又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由現今人們相處,處世各異,靜躁不同,但憂患之源相同。A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向之所欣,轉眼之間以成陳跡C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嘆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小結:本段以議論為主,探討人生哲理,朗讀宜用和緩語氣讀之。
3、研習第三節。
理清文脈:昔人興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評:一生死,齊彭殤
后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記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興感說起,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這樣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連起來,巧妙交代了編集之由。
談對一生死,齊彭殤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長短等同是錯誤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或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所以應該珍惜生命,活著有價值。
對作者生死觀的認識:作者不為言談家的論調所蒙蔽,借題發揮,闡述了他的生死觀,顯其曠達性格;但他畢竟生于國力衰微的東晉前期,意志消沉,不求進取的風氣也影響之。分析——積極的一面,從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樂之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從第二段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眷戀之情;從第三段中,批評虛無主義,對玄風盛行的批評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嘆。但大多數卻經受了人生的考驗,創造了瑰麗的人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蘇軾:人生如夢,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毛澤東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小結。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文筆簡練,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語言的隔閡也有理解的難度。選準切入口很重要。作為一篇序文,不妨從序文特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作為一篇千古名篇,當自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邊是它借題發揮,獨樹一幟。
一篇文筆優美、哲理深奧的散文。自然要細讀細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對生死哲理,必須重錘敲打,縱橫聯系以期讓學生弄懂。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本課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并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容又是什么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2.練習三,并補充:所以(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其情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五、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教案08-09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9-28
《蘭亭集序》教案07-20
蘭亭集序的教案10-09
蘭亭集序教案10-31
《蘭亭集序》教案06-21
蘭亭集序教案10-03
《蘭亭集序》優秀教案08-15
《蘭亭集序》教案【熱門】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