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復閱(誦)讀體味法。在反復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著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么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鑒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為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復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并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獲。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游“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六)、深深“悲”嘆為哪樁?合作探究
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可以適時的來點撥學生。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不,是前有古人。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后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嘆為哪樁”?!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們可以這樣說,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著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局限性”——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說《蘭亭集序》的動人心弦之處也就在于它揭示了這個局限性!
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為什么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政治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蕩,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么談玄說道,“悟言一室之內”,要么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7、有人讀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后說,作者對生死的慨嘆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誦讀簡析“故列敘時人……有感于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問:1、文章最后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后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2、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后談談自己對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xxx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于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于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后人留下點什么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后,讓我們再隨著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敘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致,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發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課件: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范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
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并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于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__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古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探索人與宇宙的關系,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文屬于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上、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詞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學習中有點障礙。學生如果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借助老師的正確引導和點撥,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虛詞的意義用法,了解文章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體會文章語言精美;借助注釋、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獲得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并理解全文。
難點:理解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導入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兩千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一代書圣王羲之也對人生進行過探索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由學生完成,讀課下注釋)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課前預讀。
2、堂上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疏通文意,難點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為幾部分,試從每部分中找出一個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確:通過文章結構的梳理,引出樂、痛、悲的情感變化
2、思考: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從而引發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說說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點撥]
東晉時因為政治原因,人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由此可知,觀點是積極的。
(六)堂上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會,都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悟?寫一篇小文章 字數不限。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蘭亭集序(王羲之)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蘭亭集序說課稿】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07-26
《蘭亭集序》說課稿06-25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8
《蘭亭集序》的說課稿09-03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9
《蘭亭集序》說課稿優秀05-26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說課稿15篇10-23
蘭亭集序說課稿八篇11-12
《蘭亭集序》說課稿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