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蘭亭序集》原文及翻譯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圣”之稱。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序集》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朝代:魏晉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 以 游 目 騁 懷 , 足 以 極 視 聽 之 娛 , 信 可 樂 也 。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寫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 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 鶯啼北里,燕語南郊。 ”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 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王羲之書法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后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書法真、行、草、隸諸體皆精,尤其擅長真書、行書。字勢雄強多變化,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閣”之譽,為歷代書法家所崇尚,有“書圣”之稱。少年時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學、機智勤敏而譽滿鄉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
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鉆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 7 歲開始臨池學書,到 10 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
王羲之到了 11 歲,很想學一點關于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癡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么偷讀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于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扎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
他真書學鐘繇,草書學張芝。他自己說過,他的書法比起鐘繇來,可似說是分庭抗禮,或者要超過他;比起張芝,應當是并駕齊驅、比翼雙飛。他還向魏碑和漢碑學習,追摹書法源流。他自己說:“我小時候學習衛夫人書法,自認為學得很有成績了。后來渡江到北方游歷了一些名山大川,見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到許下見到了鐘繇、梁鵠的書法;到洛下見到了蔡邕的三體《石經》;在叔伯哥哥王洽處見到張昶的《華岳碑》,才知道僅僅學習衛夫人,還是遠遠不夠的,白白浪費時間罷了。于是轉變師承,向眾碑學習!
王羲之學習是極其刻苦的。他不僅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用到練字上,就是走路、吃飯、與朋友閑談,也總是想著寫字的筆法,用手到處指指劃劃。據傳,有一回他在書房里練字,書僮送來了他最喜愛吃的饅頭沾蒜泥。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也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直書。書僮只好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見他手正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饅頭往嘴里塞。原來,在他吃饅頭的時候,眼睛看著字,腦子里想著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一邊練字一邊吃,還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習學書法,不僅向有字碑、有字帖學習,而且善于向無字碑、無字帖學習。這也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山陰道上空靈秀逸的江南山水,給了他的書法清朗俊逸的風格。他不僅師法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書法中的靈氣,
而且善于觀察動物。他特別愛鵝,從鵝的步履沉穩,鳴聲清越,舉首展翅的疏朗飄逸中體會書法結體中疏密、開合的種種奧妙。有一次,他聽說山陰有一個道士,養著幾只美麗的鵝,王羲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參觀。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見幾只雪白的鵝雙翅扇動,追逐嬉戲,確實活潑可愛。王羲之愛不忍離,再三請求道士把幾只鵝賣給他。道士推辭了一番,最后說:“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鵝,就請你為我寫一篇《道德經》,這幾只鵝就送給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應,為道士寫了《道德經》,把鵝裝入籠子里帶回了家。其實,這是因為道士喜歡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卻不輕易為人寫字。道士打聽到他特別喜歡鵝,故意采取以鵝易字的方法。至今,紹興城內戒珠寺和城外蘭亭都有鵝池,碑文皆為王羲之所書。
王羲之在年輕時,書法作品就已成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傳說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見一老太婆賣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無人問津,便動了側隱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賣不出,中午無錢買米,不就要斷炊嗎?便走到老太婆攤子前邊,在她每把扇子上寫了 5 個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興,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畫亂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要一百錢一把!”老太婆照此喝價,扇子果然一搶而空,心里好喜歡。
她趕緊跑回家去,又抱來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寫,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開了。
王羲之從六七歲開始練字,直到 59 歲死時為止,50 年間筆墨不輟。愈到晚年,愈是老練沉雄。他很欽佩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學習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谷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兒子王獻之繼承父風,又有發展,世稱“二王”,影響極為深遠。王羲之存世作品已無真跡。行書《蘭亭序》《圣教序》《姨母》《喪亂》《孔侍中》,草書《初月》等帖,皆為后世勾摹之作。
【《蘭亭序集》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蘭亭序原文及翻譯參閱02-24
蘭亭序原文簡介及翻譯07-17
王羲之的蘭亭序集對照翻譯09-18
《蘭亭序》全文翻譯08-15
蘭亭序原文及其譯文05-15
《蘭亭序集》王羲之翻譯及內容簡介10-16
王羲之的蘭亭序集10-15
蘭亭序集是誰的08-08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05-11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