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羲之蘭亭集序說課稿
王羲之蘭亭集序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發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課件: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范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并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于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樂——時、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暫、人生易老
↓
悲——亙古不變的規律
王羲之蘭亭集序說課稿【二】
一、 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復閱(誦)讀體味法。在反復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著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么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鑒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為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復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并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獲。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游“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六)、深深“悲”嘆為哪樁?合作探究
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可以適時的來點撥學生。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不,是前有古人。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后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嘆為哪樁”?!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們可以這樣說,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著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局限性”——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說《蘭亭集序》的動人心弦之處也就在于它揭示了這個局限性!
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為什么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政治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蕩,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么談玄說道,“悟言一室之內”,要么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7、有人讀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后說,作者對生死的慨嘆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誦讀簡析“故列敘時人……有感于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問:1、文章最后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后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2、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后談談自己對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xxx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于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于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后人留下點什么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后,讓我們再隨著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王羲之蘭亭集序說課稿】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王羲之08-12
王羲之 蘭亭集序07-12
蘭亭集序--王羲之08-16
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10-27
王羲之《蘭亭集序》解析10-19
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09-24
王羲之蘭亭集序賞析06-24
王羲之蘭亭集序評價10-04
解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10-03
書法 王羲之 蘭亭集序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