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實錄就是按照真實情況,把實際情況記錄或錄制下來。也是編年體的一種,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教學實錄(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1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師: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
生:背景介紹(略)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王羲之的資料,幫助理解課文。課上由學生簡介作者的有關情況,教師指導學生該如何整理歸納所收集的資料。
師:請同學們先聽錄音,注意聽清字音和句讀,聽出語氣。(教師放錄音。)
(聽完錄音后,請一名學生讀準易錯讀的字。)
生:(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課文。
師: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哪三個字可以顯示出作者情感的變化?下面,大家從2—4段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生1:第2段是“樂”,第3段是“痛”,第4段是“悲”
師:那么,朗讀時怎樣傳達這種情感?
(師生交流,形成共識。)
第一、二自然段朗讀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第三自然段朗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第四自然段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生:(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教師相機做誦讀指導。)
──這一環節起到示范性作用,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并讓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
師:(詢問幾位同學讀的情況)好。請同學們停一下,我們請兩位同學,選擇一段有感情地朗讀。也請在座的同學評論一下這兩位同學朗讀的水平。
生2:(讀)
生3:(讀)
生4:評論(略)
師:總結(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
生:(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師巡視點撥,然后在堂上交流,教師做適當補充。
師:歸納重要文言詞匯、特殊句式,落實基礎知識,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請大家找出本文重要的通假字、詞類活用、成語、特殊句式,整理到筆記本上。
生:(歸納、整理。)
師:好,先找同學說說。(師生共同解決并落到實處。)
生5:通假字有(略)?
生6:詞類活用有(略))
生7:成語有(略)
生8:成語還有(略)
生9:特殊句式有(略)
──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在討論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地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當然,積累要少而精,要有用。
師:這堂課通過背景簡介,通過朗讀全文,我們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通過小組合作,疏通了文意,通過整理筆記,落實了基礎。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本文的美。課后請大家熟讀課文,復習筆記,之后完成課后練習二。 閱讀書籍或上網精選能給你啟迪的,有關生命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并精選有關生命的名句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師: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
師:為了更好地理解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先請四位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
生1:(翻譯第1段。)
生2:(翻譯第2段。)
生3:(翻譯第3段。)
生4:(翻譯第4段。)
師:接下來朗讀、背誦全文。要讀得連貫流暢,有韻味。
生:(朗讀,齊背課文。)
──以翻譯為中心,通過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快對課文的熟悉速度,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師:下面通過研究探討,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我們一起看看文章第1、2段,作者依據什么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
生5: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才說到“美景樂事”(板書),還有別的嗎?
生6: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7:可以說“人杰”。
師:不錯。(板書:人杰)
生8: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里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全體):是“良辰”。
師:聯系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9: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幾十年,人生易逝,不僅感到痛苦。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
師:為什么感到悲傷呢?
生10: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后,后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接下來,請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1: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
生1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里,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12: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那位同學再說?
生1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整齊。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除了 “整齊”,語言還有什么特點,比如剛才有同學說短短幾句話就寫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這是語言的什么特點?
生:(齊說)簡潔、簡練
師:對,這表現出了語言的簡潔。
──學生交流讀書感悟,體會散文的聲韻、語言之美,了解韻文文學的藝術魅力,提高鑒賞能力。
師: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聯系學過的詩文,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又有了什么新的體驗?
咱們分步驟來思考。首先,《蘭亭序集》中那些句子反映了作者的生命意識?
生:(學生交流)
生14:“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生15:“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生16:“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生17:“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
師:王羲之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大徹大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你們能否舉出與生命有關的名句?
生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史記》
生19: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生2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生2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生22:人生易老,天難老。———毛澤東
……
(師生舉例,用幻燈片展示,學生積累。)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隙,忽然而已。——莊子《南華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史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人生易老,天難老。———毛澤東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英)莎士比亞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法) 帕斯卡爾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荷爾德林
師:綜上所述,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請同學們思考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
生23: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于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4: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才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于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借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誰能舉個例子?
生25: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
生26: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師:很好,“吞吐”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還有嗎?
生27: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嘆,卻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師:找位同學評價一下,是否合適?
生28:不是很合適,文天祥表達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嘆人生太短暫。
師:好,文天祥發出的不是悲嘆,而是豪言壯語。好,大家的見解很有價值。接下來,請同學們評價王羲之的人生態度或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寫成100字以上的發言稿。
──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寫成短文。
(學生寫作,之后小組交流,推出優秀之作用投影展示或朗讀。)
生29:一句話,就是在享受如此難得之聚會、難得之快樂后,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面對此種鐵一般堅硬、生冷的自然規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如果說,許多人因為生活中苦難太多,而覺得生命沉重到難以承當,便發出“人生實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悲嘆,那么,王羲之卻是因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難以長久延續才慨嘆“死生亦大矣”。
生30:“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彭祖也好,殤子也好,最終都要走完他或長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個終點,就是墳墓,想到這一點,真夠讓人心灰意冷了。但畢竟生命中還有美好的。正因為有了這些美好事物,短暫的生命就顯得很珍貴,而這些美好事物的難遇易逝,短暫而充滿痛苦的生命就顯得彌足珍貴。
生31:作者對“生命永恒”的悲哀并不算是一種失敗,靠了文字,靠了文字的流傳,那追求之心或許能得到些微的補償。王羲之讀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識到的,我們這些千載后的“覽者”同樣讀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時間并沒有使他化為塵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著那流動的一筆一畫,我們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尋常的文人雅集,似乎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他們的吟詠、他們的悲嘆。真的,好像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使王羲之來到了我們面前,于是,短暫的沒有消失,變成了長久;舊的沒有成為“陳跡”,而歷久彌新。也許在這種意義上,王羲之對于永恒的追求是成功了。
生32:可以說,“人生苦短”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心態。那么王羲之對此感慨萬千,有什么不可呢?何況,作者并沒有因人生短促、“人生無常”就醉生夢死,及時行樂,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在玄學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哲學的東晉是難能可貴的。
生33: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人生總是不免有失意伴隨,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詩意來,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處。
師:大家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面對生命短暫的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王羲之的死生觀是: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于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于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書法、文學藝術卻永遠散發著魅力。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為后人留下什么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停頓幾秒)
師:最后,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一遍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教學后記】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序言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為《蘭亭詩》作的序言,是關于游宴的一篇名作。它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美散文。
和其他古典名作的教學一樣,《蘭亭集序》的教學難點,不應該只是哪一個文言字句本身的講解和翻譯。在教學《蘭亭集序》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定位在“體悟王羲之的心路歷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篇佳作的妙處。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在與古人的對話中認識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獨特的精神品位與審美雅趣,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的趣味品讀中不斷提高審美感悟能力。
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生死觀教育應該是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課,因此,我想我們的教學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要為學生打開一扇心靈的小窗,讓陽光照進來,讓詩意飛進去。如何利用好現有教材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應當成為語文教師嚴肅思考的課題。王羲之《蘭亭集序》既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鋪陳,又借題發揮,圍繞生死的重大問題抒發感慨。是對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
學生學習本文時,借助注釋,能疏通字句、了解語意。但由于閱歷所限,更由于本文不僅僅是王羲之個人的思想展現,更是古代文人們對功業、命運的深沉思索,學生的難點就在于對王羲之思想的理解。教學中,適當地引入一些詩句,幫助學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引導學生關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其深厚的人文素養。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2
教學步驟
師:現在是下午第二節課,同學們都有點累了,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熱身運動,先抬頭,再低頭,抬頭為仰,低頭為俯。
生做。
師:在低頭抬頭之間,我們看到了什么?
生齊:天花板。
師:同學們很實在,在抬頭的時候,我們確實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們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頭低頭”之間看到了什么呢?
師:請大家自由朗誦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劃出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但老師還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歲在癸丑
(2)臨文嗟悼
(3)流觴曲水
(4)趣舍萬殊
二、句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生回答,師確定,生齊讀。
師: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
師:聲音可以大一點,同桌,你接著來。
生:抬頭望宇宙的廣大。
師:換一下語序會更合理。
生:抬頭望廣大的宇宙。
師:這里主要是這個“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譯成“的”,就是這位同學的翻譯,我們學過一個句子,叫“蚓無爪牙之利”,這個“之”應該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師:“游”和“騁“應該都是使動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實在。
師:在這一次活動中,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如此廣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種,俯仰之間,王羲之“確實”感到了快樂,讓我們來分享一下,王羲之在這次宴會上有哪些“可樂”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雖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怎么看出來?
生: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師:流觴曲水,他們是怎么喝酒的?
生:圍坐著喝。
師:把酒喝掉后,還要吟詩,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詩。這樣的事情是比較有情趣的,這是一件可樂的事——“事雅”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們在一起可以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師: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這次聚會蘭亭,雖然是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樂的聚會。來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他們比較雅。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師:這場盛會真是名士濟濟,知己相逢,有老人,還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當時才9歲,所以,“人賢”為二樂也。還有呢?
生:還有景美,這是第三個“可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景色很美。
師:很美嗎?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們這里也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山環水繞,境界應該比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樂,“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種感覺,“游目騁懷”,視線沒有被阻礙,人就進入冥想狀態。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風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氣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景由心生,是經過作者心靈洗滌的自然。作者在這樣的環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樂由心生。我們推薦一位女同學朗讀第一段,有個要求,讀到“是日也”的時候,大家和上來。
生按要求朗讀。
師:讀出快樂的情景了嗎?“信可樂也”的“信”要拉長一點,多一點。
生齊讀,讀出樂的感覺。
師:這種快樂的情感是不是貫穿全文。
生:不是。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人生在俯仰之間,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無常,人生短暫。
師:小沈陽怎么說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話很俗,卻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話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生翻譯。
師: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翻譯成“的”,第二個“之”是代詞,翻譯成“它”,代前面的內容。
師:死生亦大矣,誰說的?
生:孔子說的。
師:莊子也引過。你讀出了什么?
生:很悲傷。
師:這位同學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賦中》中蘇軾提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師:這種痛緣何而起?
生:快樂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
師: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請你翻譯一下。
生譯
師:對,這里的“之”是音節助詞和結構助詞“的”的意思。快樂只是一時的,歲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過境遷,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變得不喜歡。
師: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請你來翻譯這一句。
生:等到對得到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師: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個是動詞,是“到、往”的意思,第二個是代詞,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話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這是盛景不再,世事滄桑的感慨,還有什么?
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師: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還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這是人千百年來共同的悲傷。文章中怎么說的?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師:上面還有一句話怎么說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師: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獨。
師:主謂之間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請一位同學翻譯整個句子。
生:但當他們對遇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到自己的快樂,感到滿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師:《蘭亭集序》里,20個 “之”字。各具情態,絕不雷同,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孫孫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個代詞吧。
師:代什么?
出示ppt5
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師: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師:開頭提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作者當時51歲,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對宇宙人生所體會到的 “至深的無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晉風流更是文學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覺醒。
師:請同學們再推薦一名同學朗讀,男同學好嗎?
生朗讀
師:與“信可樂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師:注意“豈……哉”,反問的語氣表示強調,“哉”要讀長一點,強調出來。我們齊讀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齊讀第二段。
師:俯仰自我,痛從心起。這里的痛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由于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二是樂景不常,盛事難再。“向之所欣”,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觸目傷懷。三是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心頭始終郁結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師:那么,在接下來的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呢?
生:悲。
師: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轉化為“悲”。
出示Ppt5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認為:《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生:我覺得郭沫若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聲旅途,就是要學會欣賞沿途風景,過程本身就是美的,沒有必要悲傷。
師: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在文本閱讀時還要緊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此景當然美好,可以說充滿詩情畫意。高高興興地在此飲酒賦詩,可以看出當時的快樂,轉向悲,很可惜。
師:也就是說“悲得沒道理”。其他同學是不是贊同?
生:第一段說“信可樂也”,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會很快過去的,人生不會永遠都快樂,所以我覺得悲得有道理。
師:會樂極生悲。當時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樣。
出示ppt5
魏晉之際,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動蕩黑暗時期,當時很多有名的士人,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
他們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虛無。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樣。
師:“齊”就是“把……看作相等”。這是意動用法。你是怎么看待這種思想的?
生:有點消極。
師:僅僅是消極的嗎?“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本來就會死的。所以是消極的。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說。
師: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看”的做法是虛妄的,作者對這種態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沒有流露過這種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師:作者也流露過“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個自我,不斷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書法
師:余秋雨說過,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我們欣賞一下他的書法,是不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可惜,唐太宗太過喜歡,彌留之際,死抓真跡不放,把他帶入昭陵殉葬,我們今天所見的只是摹本。
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從“飄若浮云”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消極其表”,從“矯若驚龍”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執著其里”。
出示ppt8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致消極悲觀,反而激發起更強烈的創造沖動,以扎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無。雖然王羲之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生齊讀。
師: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寫道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這也印證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歲的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多少。老師希望:當我們再次仰望頭上的星空,俯瞰腳下的大地時,能于俯仰之間,思考生存的意義,做一棵“會思想的葦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師:閱讀:周國平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寫一段你關于生命的思考。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3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探討的問題跟生與死有關。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國文學和哲學關注的重要話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是哈姆雷特的心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司馬遷的思考;“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投影有關詩句)
誰來為我們介紹有關王羲之以及《蘭亭集序》的有關知識?
生:序也寫作“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
生:我介紹作者。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他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我還帶來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請大家欣賞一下。(眾生鼓掌)
師:同學們介紹得非常好,說明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強。下面老師還想檢測一下這一課的文言知識,看看同學們課前預習是否全面。(投影重點實詞、虛詞)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從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況修短隨化”中“修”是“長”。
生:“所以游目騁懷”中“所以”是“用來”;“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與”中“與”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內”中“悟”通“晤”,會面;“雖趣舍萬殊”中“趣”通“取”。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中“臨”是面對;“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中“固”是“本來”;“一”是“動詞,看作一樣”。
師:非常好!如此美文,誦讀至關重要。老師準備了古箏曲《高山流水》配樂誦讀。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愛的方式,自由誦讀本文!
誦讀要求:①語速的快慢②語調的輕重③情感的變化(投影顯示)(眾生自由誦讀)
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誦讀。(可選擇其中一段,三生分別誦讀文章)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誦讀這篇書文雙絕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變化。
生:(齊讀)
師:接下來借大家的慧眼來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變化的?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認為第三段是“感”,因為作者的情感并沒有僅停留在對死亡的悲嘆上,而是由此引發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內涵與“痛”的內涵不同。
師:大家說得很好!(板書:樂——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樂”呢?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以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都說明這里的風景很美,讓人賞心悅目。
生:“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寫他們到這里是飲酒作詩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是寫來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賢人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真乃人生一大樂事也。(板書:景美——人賢——事雅)我記得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兩人同寫暮春江南,景物特點有什么不同?
生:丘遲筆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機,有活力;而王羲之筆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靜。
生:丘遲筆下的春景是活潑的、熱烈的,而王羲之筆下的春景沒有這樣的色彩。
生:我認為王羲之筆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脫俗之韻。
師:非常好!一個是活潑,富有生機,另一個是超凡脫俗,美景配賢人真是“信可樂也”。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處?請先找出文中詞句,再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感嘆人生短暫,世事變遷。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感嘆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師:(板書: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發古人的諸多感慨,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詩句?
生:《論語·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生:王勃《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生:蘇軾《前赤壁賦》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同學們的古典詩詞功底大有長進了,非常好!確實這樣,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面對須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文中也寫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請找一找。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師:這兩種生活態度讓我想起了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特別是“七賢”中阮籍和嵇康堪為代表。請看有關兩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這是嵇康,是第一種生活態度的寫照。“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這是阮籍,是第二種生活態度的寫照。大家認為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這樣的人生態度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沒有區別?
生:東晉士人的'態度是較為消極、頹廢的,而范仲淹的是較為積極的,因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生:范仲淹確是較為積極的,《岳陽樓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為佐證。
師:引用非常精當。那么在那樣的社會里,他們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憑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生:不能,因為那時的社會現實太殘酷,太黑暗了!
[點評:由文內而文外,從具體到抽象,顯學生知識面之廣。此為群體三次亮相。
師:那到底是個怎樣的社會呢?(投影顯示)
王羲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在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鮑照在《擬行路難》:“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也因為此,有人說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極的情緒,如文中有“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豈不痛哉”等為證。那么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請結合最后一段分析。(生分組討論交流)
生:我認為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的。因為第三段中寫道:“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可見,作者并沒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為后世留下點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極的。因為第三段中還寫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把死與生看作一樣,把長壽與短壽看作一樣,這是“老莊”的觀點。“老莊”主張“無為”,一切順其自然,作者對這種觀點是否定的。況且王羲之本身書法上的成就證明他是有所作為的。(眾生鼓掌)
師:太棒了!是啊!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對“人生苦短”的無奈,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于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板書:否定老莊——肯定人生)
生:原來如此!
師: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生: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更應該抓住有限的時間來多做一些事情,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廣度。
生: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我想就是因為選擇生活的方式不一樣吧!我們青年人就應該積極進取,做陽光的、朝氣蓬勃的新一代!
師:有沒有那位同學能結合歷史人物來談一談?
生:曹操曾經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終成為了亂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經嘆過:“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最終成為了一代詩仙。
師:是啊!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謂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板書:消極其表,執著其里)
課后請就文中最觸動你心弦的一句話談談你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寫一則300字左右的隨筆。
下課!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4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布置預習任務:
1、了解作者以及創造背景。
2、利用早讀時間聽朗讀并熟讀全文。
師:(課件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師:大家請看大屏幕。這就是文采與書藝雙絕的《蘭亭集序》。
生:神情專注。
師:這幅書法瀟灑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愛,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只能從摹本中領會其神采了。
學生嘆息。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篇。
生:齊讀全篇,聲音洪亮。
師:(出示幻燈1:王羲之蘭亭集序)請同學們解釋這3個名詞。
生1: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為官至右
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生2:蘭亭:東晉時期會kuài稽jī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復,于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蘭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游,稱為修禊(xì)。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1人來到這里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1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并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生3:書序,“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游、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的學習這篇文章啦。這節課我們的任務是對照課下注解,翻譯全文,將譯文寫在作業本上。(PPT展示目標任務)并且將翻譯有困難的句子提交上來。
生:獨立完成作業。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大家對照課下注解,翻譯了全文,并且將翻譯有困難的句子提交上來,大家提出的問題如下(出示幻燈1):
幻燈1:(數字代表提出問題的小組)
1、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2、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豈不痛哉!
生:認真觀看,師:那位同學愿意幫助提問的同學解釋上面的某一句話。下面開始搶答。
生:短暫思考,積極搶答。(過程略)
師:(刪掉學生解決了的問題。)經過前面同學的搶答,還有幾句話未得到解決,我們得出以下自探提綱
1、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2、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師:下面為形成提綱做出貢獻的小組加分。(將所加分數填到黑板上的分數欄里:1組5分2組10分3組10分4組10分
6組10分7組10分8組5分)
生:熱烈鼓掌。
師:好,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自探,翻譯兩句話。
(PPT展示自探要求)
生:認真自探(過程略)
師:請起立進行小組內討論。(合探)
生:起立,合圍,進行小組討論。
師:出示展示小組分別是:1組3組
1組3組學生:開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譯
其他同學繼續討論。
2分鐘后出示評價小組分別是:5組8組
展示小組完成展示任務,其他同學討論基本結束回到了座位上。
師:下面請5組選派代表對1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
生(5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1組展示打9分,因為我們組認為“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猶”翻譯成“尚且”比翻譯成“仍然”更好。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7組同學提問:我想問一下,這句話中的3個“之”都是什么意思?
5組同學回答了”俯仰之間”、“不以之興懷”。中“之”的意思。通過提問解決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
師:為評價小組加上9分,提問小組加10分。
(實物投影)總結了“之”的常用意義: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2、指示代詞,這,此。
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師:下面請8組選派代表對3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
生(8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3組展示打10分(滿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4組)提問:(“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樣么?
生(8組):“所以游目騁懷”中的“所以”是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是用來……的”";“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二者不同。
師:問題提的很有總結性,我們給4組加上10分,8組同學總結的也特別到位,我們給他們也加上10分。
生:熱烈鼓掌。
師:請科代表作總結。
課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略)
師:謝謝大家,下課!
生:(起立)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第三課時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的翻譯,下面請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生:齊讀。
師:大家讀的很好。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的任務是對著篇文章的進行思想藝術鑒賞。請大家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三個字,進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線索。
生1:信可樂也的“樂”
生2:還有“豈不痛哉”的“痛”
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
師:大家同意他們說的么?
生:眾說紛紜
生4:我覺得應該是“悲”
師:為什么?
生:從作者的感情變化看應該是逐層遞進的。樂到痛到悲
師:說的非常棒!出示幻燈
生:很感興趣的樣子
師:(幻燈出示自探提綱)請大家獨立完成這幾個問題。
生:認真自探(過程略)
師:請起立進行小組內討論。(合探)
生:起立,合圍,進行小組討論。(過程略)
師:出示展示小組分別是:2組4組
2組4組學生:開始在后黑板展示
其他同學繼續討論。
2分鐘后出示評價小組分別是6組7組
展示小組完成展示任務,其他同學討論基本結束回到了座位上。
師:下面請6組選派代表對2組進行評價
生(6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2組展示打7分,因為我們組認為他們字跡不夠工整。其次我們認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能看出來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其他):提出并且討論了概括角度的問題(略)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簡明扼要,當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為評價小組加上9分,提問小組加10分。
(幻燈)總結問題答案
師:下面請7組選派代表對4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師:
生(7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4組展示打10分(滿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沒有。熱烈鼓掌。
師:看來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燈
幻燈: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齊觀。生命有限,應當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談玄學。
師:知人論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更加覺得他能有如此的見識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啦!
幻燈如下:
師:請科代表作總結。
課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略)
師:謝謝大家,下課!
生:(起立)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5
一、說明課題,介紹作者
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蘭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晉代人。他是個偉大的書法家,他的真跡現在已沒有了,但見過他真跡的唐人說是盡善盡美的。
蘭亭在紹興,風景很美。我記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會比杭州紹興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紹一帶豐厚的人文氣息。對山水的景致,觀賞者的修養不同,得到的體驗也不盡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晉代是一個比較紛亂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勢力在當時非常大,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的祖上有個叫王導的,司馬皇帝見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現在在國外我們都稱自己是漢人、唐人,因為這兩個朝代是中國國力最強的朝代。
二、朗讀課文
點名兩位學生朗讀課文。
文言文里的詞語有些已經死去了,比如這篇文章里的“修禊”,現在已經不用了。還有一些現在變成了雙音詞了,如“暢”,現在說“暢快”。
同學們看看書,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詞來。
現在看黑板上的題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卻立 這兩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敘時人 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客語 這兩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詞義,總結:
看句位,辨詞性;析用法,比語意。
三、現在我們看看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駢文。駢文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庾信 《哀江南賦序》:
“孫策以天下問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殳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岸無藩籬之固。頭會萁斂者,合縱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們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關鍵的句子,把握關鍵的意思。
第一段寫了什么意思?——樂
第二段寫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寫了什么意思?——思
這真是樂極生痛,痛定思痛!
面對這么優美的`景致,為什么會悲傷呢?這是經歷使然,我們到一定的境界才能體會到的。
當時的統治非常嚴酷,而且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常常獨自駕著牛車在野外亂走一氣,走到沒有路的時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識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當時的文人就用這樣的極端的方式來宣泄心里的郁悶。
五、比較閱讀: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比較兩個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學生討論。
王羲之對生命的理解還是很執著的,不是像老莊那樣無視生死,麻木不仁。
問題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長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終會令人厭倦呢?
王羲之面對優美的山水,心里生發的是對生命的痛感,這就有了壯美。深切的痛感帶來壯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認為曹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經超出了自己了,那個時候作者已經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個思考者,超越了痛與悲。
六、比較作品真實與審美意義上的差別:普希金《別離》
當幸福的最后一刻來到時,當我面對深淵念淚驚醒,顫抖著,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輕輕一吻——
是的,我全記得,我的心在悸動,但是我壓下了難以忍受的悲痛;
我說過:“并非永恒的別離,如今把全部歡樂帶往遠方。
而痛苦將淹沒在夢幻里,我們會忘憂,致命的苦悶和憂傷
不會來拜訪隱士棲息的幽居。
詩神將前來平息我的憂悒,我會心寬——安詳的友誼的目光,將驅散我心頭冰涼陰暗的郁結。”
可是我對愛情和心靈多么無知!
一時接著一時,一天跟著一天逝去,但是并沒有給痛苦帶來安慰,也沒有送來可以澆愁的忘憂之杯。
啊,親愛的,你到處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憂郁,并暗暗地悲傷。
無論青山外的白日是否發光,也無論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愛的朋友,我總在尋找你,在夢鄉里你使我浮想聯翩,朦朧中唯有你出現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喚你的芳名,我屏息凝神,便聽到你的聲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間,他們的高聲談話我卻聽不見。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冰冷的眼神竟無法將他們辨認!
啊,豎琴,你和我一起傷心,我的痛苦靈魂的難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聲調萬事俱備其凄愴,唯有愛情的聲音你沒有遺忘!
啊,忠實的朋友,和我一起憂愁,請用你隨意的低吟曼唱
傾訴我心中的憂郁,讓那些郁寡歡的姑娘
在你錚錚的琴聲下嘆息。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1、安排兩課時。
2、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1、2,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5、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①。
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齊彭殤(shāng)趣舍萬殊(qū)流觴(shāng)癸(guǐ)丑游目騁懷(chěng)修禊(xì)
2、學生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
(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
學生發言。
明確本文層次。
板書:
1、記敘蘭亭盛況
2、抒發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⑴,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1、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
(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
板書明確:
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2、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言。
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復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參看注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學生發言。)
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后練習(一)中的⑵,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系。
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
(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發言)
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7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女生讀)
六、范讀第二段,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七、指導全文誦讀。(個別讀,男生集體誦讀)
八、賞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讀最后一段。
九、朗讀。
十、小結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十一、尾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我叫江海這是我一篇獲獎教案,希望你能喜歡。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8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強調課前預習。預習要求:
(1)反復朗讀,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
(2)提出疑難問題
3、設計多媒體課件,將書法作品、圖片、板書等用幻燈片形式展示。
4、安排兩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引入
同學們,知道唐太宗嗎?他在臨死之前淚流滿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為創立大唐,歷盡艱辛,而今天下托付給你,我也放心,父王只從你這里要一樣東西。”那位同學知道他要什么?對!他說:“我所要的‘蘭亭’真本,可與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點頭答應了,太宗也就一命嗚呼,氣絕身亡。王羲之遺世的最佳書法珍品,就這樣葬入了昭陵了。此后傳世的“蘭亭”是“蘭亭”被蕭翼從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處騙得送入太宗秘庫之后,遴選善書的歐陽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臨摹之作。同學們可以翻到本冊書的插圖,(或打出“蘭亭”帖幻燈片)欣賞《蘭亭序帖卷》。你看,這里每個字都孕育著生命,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密,通篇看來,結構嚴密,渾然一體。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你看了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中國人是形式美最發達的民族,篆、隸、行、草、山水、花、鳥、玉器、陶瓷、亭臺、園林無一不表現中國人對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們應該學會欣賞這種美。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佳品,也許你們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詞優美,言簡意深。在這里,筆墨光澤與內涵文采交相輝映,珠聯璧合。
二、朗讀
1、教師范讀全文。學生用心體會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
2、打出第二張幻燈片(正音),請一組同學依次念,教師隨時訂正讀音。
癸(guī)丑會稽(kuaìjī)修禊(xì流觴(shāng)曲水游目騁(chěng)懷
放浪形骸(haì)臨文嗟(jié)悼趣(qǔ)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3、全班齊讀全文。思考作者的感情變化。
三、講讀第一節
1、請一生讀第一節。
2、教師指導朗讀:“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節敘述平穩,讀時語氣可以舒緩些;至“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短截警拔,節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變為舒展曼婉;接著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頓,然后一氣流轉而下。讀時要有節奏感、音樂感,保持從容蕭散的儀態。
3、全班齊讀第一節。
4、分析:
教師問:“第一節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信可樂也”
教師問:那么樂從何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明確: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良辰:暮春之初。
農歷1、2、3月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余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里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姹紫紅開遍”的艷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里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樂事:
指什么?明確“修禊事也”。當地風俗:這一天人們無論貴賤老幼,都要到河畔、溪邊,用涼水洗臉,意即滌除塵垢,以驅除不祥,祈求安福。當時王羲之正任會稽內史(相當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謝安、司馬孫綽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微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杜枚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這里“群賢”不是浮泛奉承之辭,他們熱愛自然,輕忽世俗得失人為禮儀,有高遠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諸子與己意氣相投。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也不足為樂。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請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來齊讀: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同學們對照注解來看這句話:
譯文:引(清流、激湍)作為流送酒杯的環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邊(拿著流到身邊的酒杯飲酒),雖然沒有吹拉彈唱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打開幻燈片)——明文征明流觴賦詩圖
⑷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他如何表達?
學生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借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騁懷。如何理解“游目騁懷”?
請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游:魚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游,如游覽;騁:馳騁,自由奔放的聯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游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后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便是所謂山水詩的興起了。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正開始于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的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所以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鑒貴重”(《世說新語賞譽》)的情性的體現。
四、學生齊讀第一節,背誦。
五、布置作業
1、預習二三節,翻譯以下句子: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整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梳理重點字詞,正確理解作者轉樂為悲的情感,認識作者觀點的積極意義。
一、梳理字詞:(打開幻燈片)
1、請學生回答加點字含義
俯仰
⑴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表示抬頭與低頭的動作)
⑵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周旋)
⑶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舊跡。(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很短)
所以
⑴所以游目騁懷,是以極視聽之娛。(用來……,表憑借)
⑵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
雖
⑴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然)
⑵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縱使、盡管)
之
⑴所之既倦(往、到達、往到)
⑵感慨系之矣(代詞、它)
⑶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定語前置的標志詞后之視今取消句子獨立性)
⑷形骸之外(的助詞)
2、請學生翻譯下列句子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明確: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
的說法是妄造的。
二、同桌互讀互聽二三自然段,然后全班齊讀。
三、討論:(幻燈片打出各問題)
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關于《蘭亭》真偽問題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是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閱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布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后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后,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后轉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正常和普遍。
2、那么作者悲從何處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的明確:
其一,人生如白駒過隙,美好卻短暫。一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會上,好靜者常在內室清淡佛老,好動者喜愛縱情山水,遇上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因快樂而忘了憂愁,竟然“不知老之將至”。
其二,來自生命本體的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當人們“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轉眼之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就是說,人的欲望,人對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變的,得到的東西即使很好,很快也會厭倦,感慨也隨著產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時間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劇變化,更顯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更何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命最終要歸于毀滅,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之大患啊!悲來自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時間的無情的恐懼。
3、這一節作者的悲嘆與上一節的敘事有何聯系?
明確:第一節寫行修禊事,是為了祈福消災。人生最大的福莫過于健康而快樂地活著,最大的災莫過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東西包括生命本身,隨著時間的流逝總要歸于消亡,于是便產生了濃濃的惆悵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4、作者的這種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學生回答可以有多種答案,參考意見:
⑴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
⑵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而他的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的書法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這種努力的結果。所以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現作者對人生、自然的執著和熱愛。這樣就與上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
3、作為書序,作者行文有何特點?
明確:文章先敘蘭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即說明了作詩緣由,又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形,可見《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這樣,結尾回到蘭亭宴集收筆,行文舒卷自如,辭氣暢達。
四、朗讀全文,背誦。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9
【教學目標】
1、品讀第一部分簡練淡雅的語言,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詞句的意義或用法。
【教學重點】
品讀簡練淡雅的語言。
【教學難點】
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實物投影顯示王羲之《蘭亭序帖卷》,讓學生欣賞。
2、略作介紹:這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個個寫得遒勁剛健、清秀飄逸,書法之妙,歷來備受推崇。
3、導入新課:
王羲之不但精于書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評論他的文章說:“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
大家看到的這篇書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又名《〈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興之所至,創作而成的。《〈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我們今天要閱讀的正是這么一篇傳世美文。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簡讀題目,明確體裁
1、請學生找出點明文章體裁的字眼:序。
明確:本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這部詩歌集子所寫的序言。
2、請學生聽一遍錄音范讀,注意正音,并且體會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點。
三、品讀第一部分的語言,領略語言營構的意境
1、簡介前人的評論,引起品讀語言的興趣:
⑴ 投影顯示古人評論一則,老師對其中的疑難字詞略作解釋。
多媒體顯示:
“其筆意疏曠淡宕,漸近自然,如云氣空濛,往來紙上。后來惟陶靖節文庶幾近之,余遠不及也。”
⑵ 投影顯示現代評論。
多媒體顯示:
“語句簡潔流暢,樸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響,流傳至今。”
⑶ 引導學生明確這兩則評論所極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要求學生找出序言中最能體現其語言風格、抒情色彩最濃厚的一段(第①段)。
2、簡要討論第①段中部分重點詞句的意義或用法,掃除語言障礙:
投影顯示三組題目,老師略作點拔,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多媒體顯示:
1、請根據語言環境解釋下面三個多義詞的意義。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高的)
B、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壽命長)
⑵ 觴:
A、引以為流觴曲水(酒杯)
B、一觴一詠(飲酒)
⑶ 盛:
A、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熱鬧)
B、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2、說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詞義。
⑴ 少長咸集(少:年齡小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騁懷(奔馳→使……奔馳,使……開闊)
⑶ 流觴曲水(流動→使……流動)
(⑵⑶皆為使動用法)
3、根據上下文,補出下面兩個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譯。
⑴ 映帶(于亭之)左右
(輝映環繞在蘭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為流觴(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來作為飄流酒杯〈的〉環曲水渠)
3、品讀語言,領悟意境:
⑴ 誦讀第①段,了解內容要點,初步品味:
請一位學生誦讀第①段,其他學生邊聆聽邊默讀,然后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A、第①段敘述描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抒發了怎樣的感受?
B、用心品味語言,挑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句話,說說:好在什么地方?
提問一位學生回答A小題。
板書:
蘭亭盛會之樂
提問兩位學生回答B小題。
老師簡略評價,肯定學生們的領悟,提出調動聯想和想象深入品讀語言的要求。
⑵ 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語言:
① 品讀直接抒情句,領悟抒情的力度:
A、請學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發蘭亭盛會快樂之情的一個句子。
(信可樂也。)
B、引導學生理解句中副詞“信”的意義及其強調作用。
C、請學生翻譯整句話,感悟其感嘆語氣。
D、引導學生小結:使用了強調副詞“信”,又加上感嘆語氣,使快樂之情的分量顯得尤其重,抒情力度顯得更加強。
② 品讀盛會第一樂: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A、引導學生抓住“賢”字,理解與會人士的才能風范。
B、引導學生抓住“群賢”、“少長”兩詞及“畢”、“咸”兩字想象賢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樂場面,感受其熱烈氣氛。
板書: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③ 品讀盛會第二樂:
山嶺林竹,清流激湍:
A、請學生找出描寫會場周圍自然環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寫的景物。
B、引導學生品讀有關山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崇”、“峻”、“茂”、“修”,大膽想象山嶺的險峻、密林的青蔥、修竹的搖曳,用心感受整個山嶺富有動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蘭亭外竹林圖片。)
C、引導學生品讀有關水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清”、“激”、“映”,大膽想象蘭亭四周波光倒影變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靜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蘭亭圖片。)
板書: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讀盛會第三樂: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A、請學生找出描寫群賢們活動的語句,結合注釋理解。
B、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群賢水邊飲酒吟詩的高雅活動。
C、請學生找出作者身處其中的感嘆。
D、引導學生抓住“足以”二字,領悟群賢們非常滿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觴”圖片。)
板書: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⑤ 品讀盛會第四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請學生描述此時使人心情更加舒暢的天氣,感受這句描寫營造的氛圍。
板書: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⑥ 品讀盛會第五樂: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A、引導學生品讀名士們俯仰之間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導學生抓住“極”字來領略作者“極視聽之娛”的感受。
C、引導學生想象群賢們耳邊的天籟,探訪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
板書: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4、朗讀并小結語言特點:
⑴ 請全班同學誦讀第①段,再次體會語言的韻味,領悟意境。
先全班齊聲誦讀一遍,后自由誦讀三分鐘。
⑵ 請學生小結第①段的語言特點,老師略作點撥。
板書:
語言簡練淡雅
⑶ 要求學生當堂朗讀成誦,試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業
課后熟讀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完成課本P21練習二。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蘭亭盛會之樂 語言簡練淡雅
【教學后記】
作為一節教研項目公開課,本節課能扣緊品讀語言這一教研課題,設定重點和難點,把語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點面結合地引導學生賞析語言,展開聯想和想象,領悟意境和情味。學生如臨其境,而聽課老師也感覺到新。
不足之處有三:
1、把修禊事之樂分為五樂,過細。分敘事感悟兩層即可。
2、學生讀得不足。應讓學生反復誦讀佳句,領悟更多。
3、學生說得不夠。老師略作點拔后,可放權讓學生多想多說,互相比較誰說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師精講生多練。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10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為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這是一篇精講課文,需要重點學習并掌握。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
二、學情分析
知識層面上: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文言知識,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尚淺。
情感層面上:由于生活經歷較少、閱歷較淺,對文中表達的哲理和情感難以準確把握。
經過高一第一學期的學習,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依然存有畏難情緒,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繼續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此文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不僅如此,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三、教學目標
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于”“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難點: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由于學生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五、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2、說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六、說教學程序
接下來,我將重點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也是整個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故事、圖片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25分鐘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選擇重點知識進行簡單疏導講解。
1、重要的文言實詞:會、修、至、少、集、引、列、坐、次、無、盛、足、敘、幽、是、和、游、極、信、可、悟、寄、托、趣、殊、遇、暫、得、將、及、遷、系、向、興、短、期、盡、由、合、臨、悼、喻、固、一、齊、作、視、悲、痛、錄、述、致、斯等。
2、重要的文言虛詞:之、于、也、以為、其、雖、所以、諸、夫、或、因、所、曾、既、已、猶、況、豈、哉、每、若、未嘗、故、者等。
3、通假字: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4、詞類活用A、形容詞作名詞: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5、古今異義
6、特殊句式A、判斷句B、倒裝句C、省略句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3分鐘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理清思路,點同學回答,然后進行補充5分鐘
第1、2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渲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是輕松愉快的。
第3、4段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議論,作者由美景妙時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他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有極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就會死亡。作者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認識,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雖然文中的壽夭、生死不能自由決定,從而有些傷感,但作者仍然認識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故著文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啟示來者。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點:一、前來聚會的人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二、聚會的地點環境優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三、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游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四、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而為“痛”?(答案做參考,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作者由開始時“興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后,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記憶。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為“痛”。
3、“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四)分析體會語言特點
1、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
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句中“一觴一詠”四個字,寫出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文字簡潔,情態生動傳神,尤其是兩個“一”字,巧妙寫出了與會者快樂的神態。
2、體會工整、華麗的對偶
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前句寫遙看宇宙,思緒飛揚;后者寫回望大地,萬物蔥蘢,心潮澎湃。感情美與形式美達到高度統一。
3、品味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特點
第三段文字寫出,盡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卻是相通的:熱愛快樂,為流逝的歡樂時光傷感。句子形式靈活,有駢句,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節奏明快,有音樂美;其他多是散句,長短不一,錯落中見精致。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曠達人,故于蒼涼感嘆之中,亦有無窮逸趣。”東晉名士崇尚老莊,愛談玄理,大多思想虛無,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消極無為,認為人生像浮萍隨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對這種“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評。他借古人的話說“死生亦大矣”,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對生死問題的看重。
課后作業:
1、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收集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后談談自己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2、根據自己的興趣查找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風尚和文化環境。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于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于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后人留下點什么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后,讓我們再隨著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嘆…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修、期、次、致”等實詞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朗讀品味,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感受文章精煉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②體會文章敘議結合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②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敘議結合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組織討論法、點撥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一位哲人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生活,是一種對人間、對世界懷著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和諧之中,生活在藝術和詩意的氤氳之中。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樣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蘭亭集序》,去觸摸他那一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知識積累
1、了解序的.的體裁特點以及關于序的體裁常識(教學方式:講授法,多媒體展示介紹)
2、合作探究,解決句讀、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
2、自讀全文,從每段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詞,并概括要點明確:
第 1、2 段:記敘宴集盛況(樂)
第 3 段:抒發宴會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 4 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讀(教學方式:師生對話、以讀促悟、情景教學、小組討論)
1、研讀第 1、2 段
老師:清自讀課文,思考:第 1、2 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明確: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對照注解來看這句話: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教師:打開幻燈片——明·文徽明《流觴賦詩圖》,帶領學生一起欣賞感受。
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騁懷。如何理解“游目騁懷”?
教師總結: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體現。
2、研讀第 3 段
教師:自讀第 3 段,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的中心問題。
學生:文章第 3 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教師:自讀第 3 段,了解作者心境變化,在談論到生死問題時,作者的情感為何會由“樂”轉而為“痛”呢?
(學生立足文本發表見解,最后教師歸納)
3、研讀第 4 段
①學生齊讀第 4 段,思考:“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②討論: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語言
教師:后人多評價本文語言清新質樸,自然流露,對此如何理解?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盛行。而《蘭亭集序》則別開生面,它的語言或駢或散,駢則整齊優美,散則錯落有致,駢散間行,各得其長;且不尚華麗辭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筆洗練,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 16 個字就將蘭亭周圍的景色概括出來,渲染了清幽的氣氛。又如以“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簡潔而清晰。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與其內容構成了和諧的統一,難怪后人評價這篇文章“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1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蘭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序文,也是敘議結合的游記散文。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譽中國書法史的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的作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要求,應學會運用工具書讀淺易文言文。根據這些理念,我確定了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分析作者狀物抒情的特點。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4、重難點
本文雖是一篇書序,卻“以抒情的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因此我是這樣確定文章的重難點的: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鑒賞。
依據:
①教材中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要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過鑒賞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看待作者的生死觀?
依據:文章是寫美景的,作者為何產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特點?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了解課文內容后,深入思考、討論,并結合社會實際和作者生平來理解。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本文是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佳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引導探究、拓展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本文格調清奇,行文流暢,瑯瑯上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但由于高一學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死觀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但同時要注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語文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應努力通過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獲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蘭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獲得語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正確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而意深,透過文字,仿佛看到了蘭亭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那些參與聚會的文人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有利于激發情感。
3、探究法與討論法結合:以學生自我實現、學生間自我討論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別是在對作者生死觀的分析上,學生可以通過討論,互相補充觀點,不斷深入挖掘主題。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學會學習”,討論探究后所獲得的知識要比被動接受的老師灌輸的知識記憶深刻得多。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
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步驟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具體教學程序:
1、激情導入,介紹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一個好的導語設計無疑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在教學之前,我從課本插圖開始,從王羲之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導入課文。
2、指導朗讀。
①播放課文磁帶錄音(再出示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②正音,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節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語調舒緩,體現作者的歡快的感情;二三段緩慢低沉,讀出“痛”、“悲”。
③自由讀。
本文駢散結合,行文流暢,學生比較感興趣,但是生字詞比較多,而且感情起伏較大,因此朗讀指導是一個必要的環節。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②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及變化?
由樂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走近蘭亭,走進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組討論,概括段落要點。
敘宴集盛況 發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賞析第一、二段,體會作者之樂。
①找出這兩段中心句——“信可樂也”。
②分析樂從何來。
聯系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具體分析這四美。
5、布置作業。
①結合課后習題一背誦課文(指導背誦方法) ②深入分析課文
六、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這堂課的板書如下: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樂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死生亦大矣 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二十分鐘的陪伴!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 教學實錄07-22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08-29
教學實錄蘭亭集序10-24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10-07
蘭亭集序的教學實錄08-24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片斷12-01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示例09-09
《蘭亭集序》教學片斷實錄10-15
《蘭亭集序》教學課堂實錄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