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序》文體和書法特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文體特點
導語: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關于文體特點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蘭亭集序的散文特點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詩集《蘭亭集》所寫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內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美散文。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清雅優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就自然轉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游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寫人世變幻、情隨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內”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老之將至”、“終期于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詰作結,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著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而這正是作者編輯《蘭亭集》并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兩段分別以“樂”、“痛”作結,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結,表明作者堅信后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產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縱觀全文,作者著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會宴游闡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遠立意。同樣是寫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詩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文章,抒發的卻是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情懷,立意顯然不及作者的《蘭亭集序》深遠。作者生活在東晉時代,當時統治集團偏安江東,不思進取。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之風很盛,而作者卻公開批評“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頗想有所作為。從作者給中軍將軍殷浩、會稽王司馬昱、太傅謝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憂國憂民,渴望救國家“倒懸之急”的大志和曠達進取的人生態度。
當然,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終堅持這一正確的人生態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寫完《蘭亭集序》后兩年,作者因深感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又因與揚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憤而稱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去尋求“當以樂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漸趨消極虛無。這是我們在全面評價作者一生思想時應該注意的。
《蘭亭集序》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其立意深遠,而且因為其文筆清新流暢,樸素自然。魏晉時期出現了駢文的高潮,駢文幾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領域,這種文體講究對偶、辭藻、音律、典故,極不利表情達意。在這種駢文風行的時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灑脫流暢、樸素簡潔、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充分體現了作者散文的個人風格。特別是文中用了“群賢畢至”、“崇山峻嶺”、“茂林修林”、“天朗氣清”、“游目騁懷”、“情隨事遷”、“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詞語寫蘭亭山水之優美,敘時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議死生意義之重大,而這些詞語從此便被后人當作成語使用,極大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寶庫,從而也奠定了《蘭亭集序》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蘭亭集序作者介紹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人,世居會稽山陰。是東晉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書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青年時期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
早年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后多鑒前代名家書法,博采眾長,備精諸體,“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書法藝術影響之大,在書家之中,罕能與之相比者,故有“書圣”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
王羲之愛好自然山水,喜愛服食養性,因會稽山水秀麗,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關心政事和民生疾苦,當時“東土饑荒,羲之開倉賑貸。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羲之每上書爭之,事多見從”。
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
寫作背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集序》文體特點】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文體和書法特點10-20
《蘭亭集序》書法特點09-24
《蘭亭集序》散文特點07-16
《蘭亭集序》結構特點06-25
蘭亭集序的散文特點是什么09-30
蘭亭集序10-04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王羲之08-12
王羲之 蘭亭集序07-12
蘭亭集序--王羲之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