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精選14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
本課是第一組課文中的最后一篇精讀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抓住一個字“也”,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這么高,又這么陡,你年紀這么小(這么大)怎么也來爬呀,表面上是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對雙方表示敬慕,說明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但是,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只能理解到一個層面,那就是從也字感受到他們彼此不敢相信,對于敬佩之情,學生沒有感受到。只是在我的引導中,學生有所感悟。所以,給了我一點啟示: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強,在教學中,質疑的難度需要降低,只有學生能理解的問題,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記得葉老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學習第二次對話時,我放手讓他們朗讀,從讀中,漸漸體會他們互相道謝是因為他們互相鼓舞和學習。這一點,學生都能體會,效果不錯。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2
1、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抓關鍵詞句,來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如要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我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2、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并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為己有,并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3、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于語文的海洋。
4、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通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6、朗讀也是理解課文的必要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指導的還是不夠。
7、時間花費在前面的段落過多,最后“我”和老爺爺的對話,沒有過多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內心的復雜心情,體會他們是怎樣相互汲取力量的,讀的也就齊讀一遍,
8、問題指向性不是很明確,連貫性也不是很強,在學生答不出來時引導也不是很到位,還需要繼續努力!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3
我校推行3H樂雅高效課堂建設與改革已經差不多兩年了。3H高效課堂主要通過“自學——探學——展學”的模式來實施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深入。為此,每學期我們學校都會組織各科老師上教研課。下面我就這學期上的《爬天都峰》一課,談談我的教學反思。
一、自學環節:
我布置學生自學生字詞,把課文讀熟,說課文主要內容,并提出兩個問然后完成預學單,上課前十分鐘主要檢測預學情況。
二、探學環節,我主要分兩步走:
(一)、以讀感悟,體驗高、陡。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課前布置了學生去搜集天都峰的相關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前幾年去爬天都峰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天都峰,然后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用抓關鍵詞的方式去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
(二)、研讀對話,揣摩情緒。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復雜情緒,想象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這些詞進行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一老一少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要互相道謝,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三、展學環節:發揮想象,進行補白。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部分時,課文只抓住我爬山時的動作進行了描述,而沒有寫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我就讓學生發揮想象,老爺爺會怎樣爬山,并讓他們試著補充。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言,既體會了人物的內心,又豐富了語言,還讓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本次教學活動,大部分同學積極參與,大膽展示,但也有少部分同學學得被動。今后將在備課環節注重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4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并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5
學完本文后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后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最后,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6
1.開課前先簡介黃山天都峰,再配以圖片,使學生對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天都峰險峻筆陡,爬上去非常艱難。還可以與學生知道的山或爬山經歷進行對比,突出爬天都峰的艱難,為下文埋下伏筆。
2.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字詞的教學教師還應該比較注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結合課文的講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筆陡”這個詞語結合版畫進行理解,“發顫”結合語境通過換詞進行理解,“攀”字根據字形來理解等。
3.挖補課文中的.空白。《爬天都峰》中的“我”和老爺爺在問對方“也來爬天都峰”時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空白點,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和老爺爺在問對方的時候,他們的心里又各自在想些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散。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7
昨天我校公開課在四二班開展,由我講了17、《爬天都峰》這一課的第一課時,《爬天都峰》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教學中,首先播放黃山圖片師說導入語進行導入新課,徐霞客有詩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稱若于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黃山有七十二峰,峰峰相連,傲然聳立,雄偉秀麗,可想要領略這美麗的風光也不是一番易事。緊接著出示黃山三大奇峰: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的圖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齊讀介紹天都峰的資料,加深對天都峰的理解進行學習新課。
緊接著,我吸取了前兩篇課文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掌握所學的生字,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通過小組讀,開火車讀,分男女生讀,學習生字,師重點指導“顫、辮、攀"的書寫,其次,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讓小組內交流梳理出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接著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最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最后,我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由于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重點描寫天都峰的險要。我指導學生通過默讀和朗讀,邊讀邊想,把課文中的描寫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再通過朗讀,讀出天都峰的險峻峭拔,難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讀出“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天都峰的險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個“掛”字,準確、形象、巧妙地將陡體現了出來。這樣的天險,不要說攀登了,看了都會使人心里發顫。引導學生品讀“我”爬天都峰之前第二自然段:“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通朗讀體會天都峰高、陡的特點,讀出語氣詞“啊”、“哩”和兩個感嘆句,先由學生自由讀,挑生展示,評價,提出不足,師范讀,再讓生體會,小組內讀,再展示,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山之險,和“我”爬山前猶豫不自信的心理活動,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這段話的內容后,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要突出描寫天都峰的險呢?”目的.是使學生體會課文的內在聯系,是為下文寫爬天都峰作準備。再次,我加強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你(您)也來爬天都峰?,卻體現了他們的復雜心情,讓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的對話中加上一個“也”字,表面上似乎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互相羨慕、欽佩,表項出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對,咱們一起爬吧!”讀出爬山前“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汲取了力量,堅定了勇攀高峰的決心。
通過對本文的教學,有多處不足之處:
1、導入語過長,欣賞黃山圖片稍微有點多,應直接欣賞黃山三大奇峰圖片,插入導入語導入效果會更好!
2、整體感知,梳理出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應及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課件設置的填一填應結合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填空,再按照爬山前一爬山中一爬山后來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來讓學學習本文。
3、品析文章時,要學生融入文本進入角色去感受天都峰的高、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多種方式朗讀效果會更好。學生朗讀方面還需要加強練習。
通過對本文的教學,教師備教材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剛從三年級升入四年級需要過渡,提問時問題要有梯度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和朗讀品析文章的能力要慢慢培養,對文章的概括能力很薄弱。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練習才行。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8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之后以爬山的前后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后“我們”的`喜悅的情緒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最后”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9
三年級的教學側重點要從識字寫字教學轉移到閱讀作文教學,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學生的語言與潛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呢?“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這是崔巒教授提出的常態語文教學。這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追求的。
課文通過“我”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最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描述,向我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對于生字的掌握學生還是會有必須的難度。在揭示課題后,我示范寫“爬”,讓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順、結構。還讓學生拿起筆寫寫“爬、峰”兩個字,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寫字時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一些難理解的詞語,通過老師指導性地閱讀,讓學生主動去理解體會詞語的意思。比如:“筆陡”,通過簡筆畫的形式進行理解。“發顫”,通過讓學生找近義詞的方法進行理解。
本冊教材比較重視語言的積累。在每篇課文中都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在課后練習中也加強了詞、句、段的積累。因此,從一開學,我就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后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并摘抄下來。優秀的學生還能夠選取性地背一背,背背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因為背誦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學習語言十分需要適當的記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語和句群,一篇篇精致的美文,會給他的語文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言運用潛力也會隨之提高。《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兩個句子準確、形象、巧妙地將天都峰的險峻峭拔描述了出來,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在教學這兩句話時,我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朗讀的基礎上,及時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除了極個別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流利地背誦。充分地利用課本資源,會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簡單一點。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0
《爬天都峰》一課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的一篇課文,其的教學教育好處可見一斑。在教學《爬天都峰》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解決了生字的認讀這一關,其次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讓學生充分去朗讀,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比如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并在范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
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峰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峰?”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個性是那個“也”字的體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后,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明白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那里學生就能夠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意思了。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
遺憾的是學生能理解到小姑娘與老爺爺是在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而再進一步升華到人與人相處也就應是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一點時,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閱歷,還是前面的鋪墊還不太夠?
課堂上是不是還就應增提一個問題:作者與老爺爺是素不相識的,但他們能相互鼓勵,都能從對方汲取力量,那么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那樣的話學生可能就會想到人與人的相處,而不會停在小姑娘與老爺爺倆人身上吧!唉,新課程的文本該挖到多深呢,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1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述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最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一、以讀感悟,體驗“高、陡”
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由于教室的多媒體不能使用,無法展示天都峰的圖片,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課堂上我就和學生談了談這個假期爬黃山的感受,讓學生有個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然后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
二、研讀對話,揣摩情緒
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情緒,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最后”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三、發揮想像,進行補白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部分資料時,課文抓住“我”爬山時的動作詞進行了描述,而沒有描述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然后讓學生聯想老爺爺會怎樣爬山,用上“一會兒……一會兒”。有的孩子說:“老爺爺一會兒拄著拐杖,彎著腰向上爬,一會兒手扶鐵鏈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艱難。”有的說:“一會兒手扶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放在膝蓋上支撐著向上爬。”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了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了語言,思維更加活躍。
四、教學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用心,以后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后教學中,對于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反思。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2
這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之后以爬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狀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并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贊許了,當時心里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并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之后讓他們比較想象爺爺爬時的樣貌。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
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最后爬上了山頂。”然后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比較。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明白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務必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3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能夠感人,情能夠育人。《爬天都峰》,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并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用心情感化為己有,并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資料,再從思想資料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到達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于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主角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主角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通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 篇14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刻含義,體會到成功需互相鼓勵。對于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是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特別是在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上,有的學生理解得不透徹,讀不出站在天都峰腳下那種驚訝之情,通過教師的`指導稍好一點。
另外,本文的主旨是如何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有幾個環節處理得不錯:生字的小組自學、攀峰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相關文章:
《爬天都峰》的課文內容11-07
爬天都峰課文主要內容03-22
桃花源記教后記(精選10篇)08-16
小學課文太陽課文原文11-09
《答謝中書書》教學實錄及后記04-21
離騷 課文01-25
《離騷》課文12-28
《豐碑》課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