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灰姑娘的時鐘課文內容
《灰姑娘的時鐘》這篇課文從熟知的有趣故事引出嚴密的邏輯思維問題。熟讀課文,看作者怎樣從故事中提出問題,又怎樣一步步地推論,最后得出結論。以下是《灰姑娘的時鐘》的課文內容,歡迎大家一起來朗讀。
“記住,半夜12點,決不能超過一秒鐘!要是過了12點你還在舞會上,哪怕只過了一點兒,一切也都將會變回到老樣子:馬車變回到玩具,馬變回到鼷鼠,侍從變回到蜥蜴,身上穿的也將變回到原來的舊衣服!”
灰姑娘在仙女再三叮囑要嚴格遵守約定的時間之后,前去參加渴望已久的舞會了。第一天晚上,她一聽到時鐘敲響11點45分,便急匆匆地離開城堡,以免耽誤約定的時間。然而第二天晚上,她忘記了時光的流逝。猛然想起時,時鐘正好敲響12點。盡管灰姑娘連丟下一只水晶鞋都無暇顧及,就慌慌張張地奔出城堡,可這時魔法已經失效。她還是回到了原來那個貧困少女的樣子。
這便是眾人皆知的“灰姑娘”的故事。可憐的灰姑娘最終還是被王子看中,從而找到了幸福。這是一段可以在孩子們心中誘發起朦朧夢幻的故事。不過仔細想一想,這故事似乎有幾點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灰姑娘究竟是如何知道時間的。第一天晚上,由于時鐘敲響了11點45分,她知道了時間。但在既無手表也無懷表的過去,是不是有中途報時的時鐘呢?要是有的話,又是什么樣的時鐘呢?這是第一個簡單的問題。
說起來,“灰姑娘”是法國作家謝爾·佩羅(注釋:〔謝爾·佩羅(1628—1703)〕法國作家,著有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訓的往日的故事》等。)取材于民間故事的童話之一。其開頭寫道:“從前,有一個貴族……”。佩羅編輯出版這部童話的時間是1697年,因此,那時說“從前”,可以認為童話的舞臺至少應在17世紀之前。關于時鐘,有詳細的機械鐘發展史。所以灰姑娘聽到的時鐘的聲音,我們是可以從17世紀之前的機械時鐘史中去尋找答案的。
機械時鐘出現于公元1300年前后,地點是歐洲各地的修道院。修道院白天和夜晚到了一定時間,都必須舉行向神靈祈禱的儀式。如果有座到時便可當當作響的時鐘,那就可以不必整日擔心錯過祈禱的時間了。出于這種原因,機械時鐘從出現之初起,必定帶有自鳴裝置。后來,機械時鐘作為公共時鐘,終于在城市市民面前登場。最早的公共時鐘出現于14世紀中葉的意大利。從那以后,自15世紀到16世紀,歐洲許多城市的教堂或市政廳的塔樓,以及市民聚集的市場都安裝上了時鐘。
那么,灰姑娘聽到的鐘聲,是不是這種公共時鐘發出的呢?若是洪亮的鐘聲,那確實可以傳到舉辦舞會的宮廷。不過它是否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還不清楚。果真如此的話,聽到鐘聲才匆匆離去,根本是來不及的。
那么,另外還有沒有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的時鐘呢?
事實上,15世紀中葉,出現了另一種與公共時鐘不同,靠發條驅動的室內用座鐘。這是當時最尖端技術的產物,主要產地是德國。這種德國產座鐘,以及裝飾著銀、青銅、寶石的豪華時鐘,被放置在歐洲各地的王宮及貴族官邸里。也許灰姑娘應邀前往的城堡里就有這樣的座鐘。問題在于它到底是不是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
我曾查閱了許多文獻,可仍未找出答案。每當前往歐洲訪問時,我總要漫步于各地的博物館,看看時鐘。那里雖然展示有16世紀生產的時鐘,但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古鐘是走動著的。而且16世紀到17世紀初的時鐘只有一根針。在一根針的時鐘上用眼睛確定15分鐘是困難的。看來,只要確定不了時鐘是如何敲響的,就無法解開灰姑娘童話之謎。
就在我思考這些問題期間,一天,一本題為《時鐘構造的世界——德國的座鐘與自動結構1550—1650》的書放到了我的案頭。當我看到它時,不禁發出“啊”的一聲驚嘆。書中不正記載了120種時鐘各自的打鳴方式嗎?書中說,許多時鐘都帶有每隔15分鐘或1小時敲響一次的裝置。而且其中還清楚地寫著,所有這些時鐘的制作年代,都是自16世紀到17世紀初。
據此,我認為長期以來的疑惑已迎刃而解。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的時鐘確實存在。那是室內用座鐘。灰姑娘聽到的報時聲,一定是宮廷內的時鐘發出的。
這樣,第一個疑團被解開了。但還有一點引起我注意的,是與仙女約定的嚴守時間問題。這其中還包含著耽誤了約定的時間魔法便會失效這一極為嚴厲的懲罰手段。以約定時間為主要情節的故事,在日本的民間傳說或童話中基本上沒有。不僅如此,在西方似乎也極為罕見。在機械時鐘出現之后的近代市民生活中,時間的約定才第一次變得有意義。那么,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時代和社會呢?
機械時鐘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勞動所產生的最大影響,在于不定時法則向定時法則的轉化。所謂不定時法則,簡單來說,是指將日出到日落的白天時間,以及日落到日出的夜晚時間,分別劃分成六等份至十二等份進行計算的方法。因此,白天和晚上的單位時間,除去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是因季節和緯度而異的。這一根據太陽和自然時間而設定的不定時法則,是與以農業為生活基礎的社會最相適合的制度。而機械時鐘所產生的時間,是人為的平均時間。單位時間的長短與季節和場所無關,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它都是相同不變的。這就叫定時法則。隨著不定時法則向定時法則的轉換,人們的生活便通過人為的時間來管理、支配了。
在由自由時間支配的社會中,工匠的工作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勞動。只要不滿意,即便花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他們都可以埋頭于精品的制作而毫不顧忌時間的流逝。然而,伴隨著人為時間的確立,工作便開始向受時間約束的雇傭勞動轉化。
1563年制定的英國《學徒法》中有這樣的規定:“所有的工匠和工人,在3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期間內,早上應于時鐘顯示5點或5點前上崗。晚上應將工作持續到時鐘顯示7點到8點之間。但早餐、午餐或飲酒時間除外……違反上述規定者,每偷懶1小時,應從工資中扣除1便士。”
看到這里,我感到一絲振奮。因為雇傭勞動被清楚地以時間表示出來,而且還特意寫明是“時鐘顯示的時間”。更讓我驚異的,是其中附帶著的每偷懶1小時則扣除1便士的處罰。如果知道當時工人的日工資一般也就是六七便士,那么,這一處罰是何等殘酷,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我們進一步知道,“時間等于金錢”,已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占有相當的分量。看來,灰姑娘的童話,應該是這一時代、這一社會的產物。
特別是在工商業極為發達的英國,“時間等于金錢”的思想作為經濟倫理被廣為接受。正因為時間與金錢同等重要,所以有人呼吁“抓住每分每秒不放松,盡你最大所能發揮最大功效”,“盜取別人的時間就是大盜”(理查德·巴庫斯塔〔理查德·巴庫斯塔(1615—1691)〕英國宗教家。),并要求把不侵犯別人的時間確立為社會的倫理道德。不遵守與他人約定的時間,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也為社會所不容。看來,遵守時間的倫理與習慣,也許就起源于英國,并確立于同一時代的歐洲。“灰姑娘”童話中仙女的話,在這種社會里,是帶有特別嚴格的倫理含義的。
掌握下列詞語:
祈禱 流逝 無暇顧及 迎刃而解 可想而知
(注釋:①選自《中外母語教材選粹》(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胡曉丁譯,郭常義審定。角山榮,日本當代經濟史學家。)
【灰姑娘的時鐘課文內容】相關文章:
《石榴》的課文內容06-14
《泉城》的課文內容08-26
《霧凇》的課文內容07-25
《稱贊》的課文內容05-17
《推敲》的課文內容06-26
守株待兔課文內容07-25
《風箏》課文內容07-11
趕海課文內容05-25
刻舟求劍的課文內容01-11
雨后課文內容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