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句話評價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句話評價孔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圣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2、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個學者,一個教師,一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正直社會活動家。承認這些并不會讓孔子的思想趨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為他是中國第一位真正的學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統的整理了周朝以來朝廷與民間的禮制文化精華的學者,是中國歷史開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師作為一個偉大的職業區分于“神職”或者“官職”,這一點西方的耶穌等人皆沒有做到,因為他們不是學者,而是神職或者官職。他同時也是第一次把“正直”與“仁愛”這些文明社會構成的基礎思想系統化的人。
4、萬世師表。
拓展:
評價孔子初一作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這其中儒學則是五派之首。而儒學的創造者就是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孔子。
孔子是古代的大教育家。他是教育界的祖師爺,為教育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孔子之前,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孔子30歲左右時,開始創辦私學。他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擴大了教育面,使一些地位低賤無錢上學的人能夠受教育,有出人頭地的一天。而且他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曾說:“當仁不讓與師”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發展。這樣的做法能使各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其實我覺得今天的老師都應該正確的哂眠@樣的教學方法教學。因為每個學生的層次不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成果更好。
同時孔子還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兩部分。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的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具有“仁”德的人無論在多么困難的環境中,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隨波足流。“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這就是基本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體現了一種比較普遍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思想的核心。結果在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的主體。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選擇,儒家思想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無論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它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深入的去了解它將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以上所說的就是孔子為人類作出的歷史貢獻,所以我覺得孔子是一位偉人,他為人類的文明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我們應該以他為榮,向他學習。
李澤厚《孔子再評價》讀書筆記
孔子的時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國家制轉型的時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貴族社會性格的表現。孔子創始的這一儒學心理文化結構復雜多元,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大影響。
孔子維護周禮。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規矩。它由原始巫術禮儀演變而來。周公在這一演變轉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禮,即周公整理、改造、規范了巫術禮儀、先人習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的嚴格規定;另一方面,它因為延續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經濟社會結構,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獻和現代民俗學都可印證。
這套禮儀對于氏族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是不成文的習慣法(信)。禮儀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氏族貴族衰弱,土地私有,商業興盛,新興階層壯大。“群臣太富”。經濟的強大導致政治的奪權、軍事的侵吞。沿襲氏族部落聯盟體系的天子—諸侯—大夫的周禮統治秩序徹底崩潰。赤裸裸的壓迫剝削和戰爭主張取下溫情脈脈的禮德面紗,公開維護壓迫剝削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理論(管仲—韓非的法家思想)取得優勢。
孔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明確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但歷史的前進無法阻擋,即使它有時要付出很大的犧牲。戰國文明和秦漢帝國出現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愛人道也被歷史無情地淹沒。恩格斯說:“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
歷史向來就是在這種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行進。正如戰爭是歷史進步的推動力,但反戰也是人民正義的呼聲。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強大。
君主集權專制取代氏族貴族民主。落后的家長制的氏族統治結束了。
孔子好古復禮,向往西周禮樂仁和的“黃金時代”,是逆歷史潮流的,是不現實的,是保守落后反動的,是有時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對殘酷的壓迫剝削、反對戰爭擴張,強調仁義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學思想體系就建立在這樣一種矛盾復雜的基礎上。
孔子釋禮歸仁,將社會外在規范轉化為個體內在自覺,成為周公制禮后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重大創舉,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后世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也因此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仁學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緣基礎,心理原則,人道主義,個體人格。其整體特征則是實踐理性。
一、血緣基礎。
釋禮歸仁。禮是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氏族統治體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國/諸侯——部落聯盟/天下/天子的體系。孝悌為仁的基礎,親親尊尊為仁的標準。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恩格斯)。人類早期社會無不如此。中國當代社會依然存在,“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
二、心理原則。
作為社會規范的禮,是以食色聲味和喜怒哀樂等人性為基礎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喪”為例,孔子認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視這種孝慈親情,并將其心理化,轉變成人性之一。動物不守喪,只有人守喪。外在社會規范變成內在心理要求。疑點是,宰我認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喪,是度的問題。孔子卻認為宰我不仁。不過一切皆在是否心安,這是重視心理原則。人性如同修養,亦人人不同。孔子將觀念、情感、儀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滿足在日常生活親子關系中,而不須再建立宗教神學信仰,使得儒家成為準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這也是為何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識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層原因。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照樣可以活,因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學變成宗教乃至國教——儒教(沒有這個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學重視完善人的倫理心理狀態,也就是完善人性,培養適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義。
既維護上下尊卑的氏族社會等級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溫情脈脈,堅決反對殘暴過分的壓迫剝削。此即中庸,“籍斂中而庶民附”。
由親及人。由愛有等差到泛愛眾。“親親愛民”,此民僅指氏族部落聯盟內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整個氏族社會的和諧發展的角度來主張一種原始的人道主義。仁的人性體現在社會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中。人對他人要有責任心,不能只顧自己;對社會要有責任感,不能只顧自己身邊的一小群人。
這里的人道主義是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遺風。禪讓、明堂可為佐證。
這與后來發展成偽善的仁是很不同的。這時候的仁還帶有很大的忠誠性。
四、個體人格。
仁,在外的表現是人道主義,在內的表現是個體人格的獨立自主。也就是所謂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貴族成員承擔起復興周禮的歷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個體行動。它把對原始氏族首領的要求標準降為對所有氏族成員的要求標準。孔子以身作則地實踐了這種具有歷史責任感的偉大人格。
基于這樣的追求,在認識論上孔子重視教育,強調學習歷史和現實的知識,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規律。勤奮學習與磨練意志相輔相成。刻苦的自修與偉大的使命感使個體人格達到仁的最高點:殺身成仁。在這里,孔子把本屬于宗教信徒的素質要求歸結為不須服從神的個體自覺。所以,中國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卻同樣會有獻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說,古人把哲學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導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僅僅是一些道德教條,而是半哲學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個方面共同形成了一個整體特征:實用理性。
【一句話評價孔子】相關文章:
《孔子》經典句子07-13
孔子拜師課文原文08-11
易經的智慧之孔子《文言傳》09-28
《史記·孔子世家》閱讀答案及翻譯06-13
孔子說過的名言句子(精選80句)05-21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07-28
《孔子游春》語文課文理解10-09
孔子有關平等的句子220句09-22
《孔子見羅雀者》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9-26
《子路見孔子》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