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通用6篇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1
一、借月導入新課,音樂進入課堂
隨同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
生:(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師(喜)(馬上轉過頭來):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放貝多芬的《月光曲》))
(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處處,學生搶著舉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師(笑):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搶著):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學生自主學文,師生互動啟發
師:大家看書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大家理解詩人的`雅興。
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曲》還在播放。
教師巡視。
師: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片文章?用自身的話概括。
生: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到黃州。
師:大家可以猜測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1:悲傷。
生2:不對,應該是悲痛和無奈。
師(快速):為什么呢?
生2(不服氣的):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聲一片)。
生3:不對,應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師: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
生(齊聲):閑人。
師:作者愿意做‘閑人’嗎?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
師: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唄!
生:都是月亮惹的禍!(眾生大笑)
生5(補充):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應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師(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來月能解憂。假如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
生(齊笑著搖頭):才不呢!
師(笑):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生1:古人都是神經病。(其他生笑)。
師(笑):是神經病嗎?
生2: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示。
師:說具體點。
生2: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聲)
師: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示,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眾生翻書)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2(反駁):那是寫水。
師(笑):是寫水嗎?
生3:不對,是寫月光像水。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不是寫水?
生3:‘如’字。
師: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種的植物唄。
眾生(大笑):是竹子、柏樹。
師:看見這幅“月下竹柏圖”揣想一下作者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眾生舉手)
生5:開心。
生6:平靜。
生7:坦然。”
生8:不對,應該是不平靜。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8:因為竹柏有投影說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確實給人一種靜的感覺。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又被貶。心里不可能寧靜!(掌聲)。
師: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靜中又突然不靜,感情變化很快嘛!(眾生笑)這叫什么寫法?
生:反襯。
三、學生即興扮演 合作體會感情
師(關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示作者的感情變化怎樣?
生: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
師:對!小組內確定人選,可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生4人一組討論,師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師分別選了4組同學上臺扮演)
師生評價扮演。
四、學生齊背課文 師安排課外拓展
師:看來大家確實體會了蘇軾當時寂寞、欣喜、寧靜、不寧靜的心態,下面我來齊背。
生齊背。
師:好,短短84字就傳達作者這么多的情感,可見作者用筆的老到,下節課請同學們上網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下課。
生:老師再見。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學生似乎還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
【課例分析】
此課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沛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和發明性,從而實現對文意的理解掌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誘導過渡到探究考慮、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學生探究之樂、勝利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考慮中增強人文素養。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任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和會,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2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
生:(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師(喜)(馬上轉過頭來):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放貝多芬的《月光曲》))
(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處處,學生搶著舉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師(笑):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搶著):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學生自主學文,師生互動啟發
師:大家看書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大家理解詩人的雅興。
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曲》還在播放。
教師巡視。
師: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片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
生: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到黃州。
師:大家可以猜想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1:悲傷。
生2:不對,應該是悲哀和無奈。
師(快速):為什么呢?
生2(不服氣的):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辦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聲一片)。
生3:不對,應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師: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生(齊聲):閑人。
師:作者愿意做‘閑人’嗎?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
師: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唄!
生:都是月亮惹的禍!(眾生大笑)
生5(補充):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應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師(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來月能解憂。如果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
生(齊笑著搖頭):才不呢!
師(笑):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生1:古人都是神經病。(其他生笑)。
師(笑):是神經病嗎?
生2: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現。
師:說具體點。
生2: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聲)
師: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現,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眾生翻書)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2(反駁):那是寫水。
師(笑):是寫水嗎?
生3:不對,是寫月光像水。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不是寫水?
生3:‘如’字。
師: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種的植物唄。。
眾生(大笑):是竹子、柏樹。
師:看見這幅“月下竹柏圖”揣想一下作者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眾生舉手)
生5:開心。
生6:平靜。
生7:坦然。”
生8:不對,應該是不平靜。。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8:因為竹柏有投影說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確實給人一種靜的感覺。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又被貶。心里不可能寧靜!(掌聲)。
師: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靜中又突然不靜,感情變化很快嘛!(眾生笑)這叫什么寫法?
生:反襯。
三、學生即興表演合作體會感情
師(關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作者的感情變化怎樣?
生: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
師:對!小組內確定人選,可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生4人一組討論,師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師分別選了4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生評價表演。
四、學生齊背課文師布置課外拓展
師:看來大家確實體會了蘇軾當時寂寞、欣喜、寧靜、不寧靜的心態,下面我來齊背。
生齊背。
師:好,短短84字就傳達作者這么多的情感,可見作者用筆的老到,下節課請同學們上網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下課。
生:老師再見。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學生似乎還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
課例分析:
此課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對文意的理解把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誘導過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學生探究之樂、成功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人文素養。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附會,`全由學生的見解出發,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學生主體,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義;尤其是學生在分析“月光圖”時得出:以寫“月”之靜來反映主人公內心的“不靜”。這是個獨創,它打破了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讓人耳目一新,很有創意。張老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以嘉許。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嘗試,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所選的樂曲也恰到好處,體現了語文課程資源的合理運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石兩鳥。
評價:
當然,任何一課都有遺憾。本課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是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材料再欣賞課文好呢,還是先上課文,拋磚引玉,再收集資料好,孰優孰劣?值得我們討論;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也值得探討,不過,從視、聽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刺激也不為過分,但時機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無論怎樣,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須的。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人文性的完美體現,采用怎樣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讓學生從這本厚厚的文化寶藏里挖掘出閃亮的珍珠則是我們廣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簡介:張學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學中文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1995年宜城龍頭中學任教,20xx年襄樊外國語中學任教,20xx年深圳華僑城中學任教,倡導“成功教育”,主張“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至今發表的論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體會是: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勤于思考,努力創新。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3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既然學過,先讀一遍然后再背一遍。然后鑒賞,拿好教材,《記承天寺夜游》,蘇軾,預備起!
生讀課文。
師:只有少部分人讀錯,如:但少閑人,()兩人者爾。有人“者爾”丟掉了。這個句子是定語后置句,“閑人”是中心詞,“但少閑人”,什么樣的“閑人”?如吾兩人者閑人,有些同學沒背好,肯定是文言句式沒掌握好。但是絕大多數同學背得很好。我想,這個我們該是鑒賞了。初中學的時候怎么樣學的,我不知道。但是這篇文言文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一看就懂。那么今天我們是以文學的角度來鑒賞它,經過了那么長時間在心底的醞釀,我想集團年的鑒賞肯定會更上一層樓。大家看課件!(教師出示課件)中國古代有個文藝理論家叫劉賢,他說過文學鑒賞了一個規律叫做:“披文以入情”。然后打個比方,沿坡以(),披文的“披”字是撥開,撥開文字進入讀者的感情世界,就好比是我們沿著水流去尋找水源。這四個字我們不生疏,我們可以聯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沿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無雜樹,臨近水源便得一山。”原來我們文學鑒賞,就是通過文字進入感情世界,它就好像尋找文學的桃花源那樣。可是,我知道現在流行的不是“披文入情”,我們現在是“蜻蜓點水,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張揚自我”。根本不理睬文本,今天我們可要認真地來研究文本了。請看,第一段!“元豐六年”,這里你能夠看出什么呢?
生:能看到時間!
師:這太沒意義了。深層!(生停頓)蘇東坡的元豐六年。
生:可以看到當時的境況。師:什么境況?生:被貶
師:對,這才是字面背后的意義,誰不知道“元豐六年”是時間?那不等于廢話嗎?小學一年級的也可以說這是時間不是地點。但是,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這是最基本的事實,是這樣一個人,是這樣一種處境,寫了這樣的`文章才有了那樣的情感。接著,六年,就說二年已經被貶到杭州了,六年已經過去四年。被貶官了,用現在通俗的說法就是降職了,當然還沒有雙()。(生笑)降職了,有職無權,不能干事。這對于有抱負的蘇東坡來說這是多少年!用現在流行詞來說是多少年?(生答:)我知道,非常郁悶!現在已經郁悶四年了,“十月十二日”,這是陰歷啊,陰歷的十月已經進入了一年四季的哪個季節?
生:冬季
師:對!冬季了!十二日是,每個月陰歷的十二日,已經離什么日子不遠了?
生:十五
師:你看,還行!十五!
生:月圓!
師:月圓!所以這個日子告訴我們,所以蘇東坡下邊寫的小品文那是真實的記載!下邊的月色那么美,是因為陰歷十二了!十五的月亮有大又圓,而現在的月亮已經很大了,即使沒圓,月色肯定很美好!夜,月亮快出來了,但是這里有問題了!“夜,欲解衣入睡”,這很有味道!這里味道在哪?我先問問他們同學。你們說實話,你們每到一入夜,干什么?
生:睡覺。
師:一入夜,不是半夜,你們干什么?
生:洗臉!(生笑)
師:洗臉!好,她是愛干凈!那個同學是愛休息!
生:吃飯!
師:入夜才吃飯?那應該傍晚!
生:減肥!
師:哎呀,別說在空話啊,我說你們生活很現代!哎呀,你們是不是在跟我逗樂子?想著,現在你們已經吃完飯,洗臉那些我們不說,現在一入夜,你們一般在做什么?
生:現在沒法在家啊?
師:那就在校
生:在校就上課!
師:上課?晚上也上課?白天上課,晚上也上?
生:上到八點半呢!(生笑)
師:聽著,這就開始說實話了!上到八點半,我也知道,我也教過縣城的重點中學,八點半開始上課,八點半以后,還沒完!干什么?
生:寫作業!
師:對了,怎么樣?這才是真實生活!減肥的那些都是特殊的!睡覺的那都是偷懶的!只有寫作業才是真實的!但我沒說那都是好或壞,對吧?我們現在的形勢就是這樣,尤其是高中生,他要考大學,要應試嘛,我們一入夜,誰敢解衣入睡啊?我們首先作業不完成,明天怎么辦?那消極的人,頭皮一硬,……!但是多數人都想,不行,今天得完成!所以哪有解衣入睡啊!于是這位就是說了,蘇東坡入夜就解衣欲睡看出什么來了?
生:他,很閑!
師:他很閑,對不對?“閑”,這個詞就是這個文章的一個關鍵。這個地方說閑,結尾又說什么?“閑人如吾兩人者爾”,所以解衣欲睡,一入夜就解衣欲睡背后的含義就是他太閑了!你們現在有作業,可是古代的學子呢?一入夜比你們大概也就差不了多少,也得“頭懸梁,錐刺股”啊!對吧?而如果是當官的呢?他又是一個為民做主的清官呢?恐怕入夜還得……,他要使一個經商的呢?入夜還得在那里撥著算盤干什么?
生:算賬!
師:算賬!今天贏多少虧多少!所以蘇東坡啊,真是個閑人!但是這個“閑”,第一點是因為他被閑置,“閑置”懂嗎?閑置和剛才的什么相關?被貶!你想干活,對不起,朝廷的文書說了,蘇東坡不得接收公事,由此,目前,他想干都沒干的啊,他被閑置了!但是要注意,這個閑置之外,還有一個“閑”什么?這作為一個懸念先留下來!好了,“夜色入戶,欣然起行”,現在到“夜色入戶”這個地方主語變了,剛才的主語是誰?
生:蘇東坡!
師:那現在的主語是誰?夜色!即使我們讀過唐詩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者我“俯首見月,月色在地”,對吧?可是蘇東坡突然就變了主語了,他說“月色入戶”,而不是我“低頭見月”。這種很有味道,月色入戶,好,誰能體會出來?一下變成月色入戶,進了我的門,你體會到什么了?
生:比較悲涼吧!
師:為什么悲涼?
生:因為月色是白色的比較冷的感覺。
師:看見沒有,他可能讀了許多古詩古文,而古人往往一詠月就在傷感是吧?所以月色一進來,他就悲涼,可是你看看下文說了,夜色入戶,欣然其行,他就高興了?
生:嗯!
師:你沒有聯系下文,懂嗎?來,你說說?
生:夜色很美,讓他有出去散步的想法!
師:我還是想想,我再說,現在他不說,我見月色,而說月色入戶!這么以對比,能看吃點什么來?
生:我覺得他很欣喜!
師:為什么欣喜呢?
生:因為月色能給他一些希望吧。
師:月色能給他希望,你覺得是什么希望?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4
課前一兩分種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幻燈出示明月與海相輝映的背景圖片,讓學生自讀課文。鈴響后,打出課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
師:你對蘇軾了解多少呢?誰來說說?
生:(結合注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師:還有嗎?
生:1079年,他因反對王安石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詩“謗訕朝廷”而獲罪被貶黃州。
師:講得很好。現在聽老師來讀課文,注意字音,劃出節奏。
(教師配樂朗讀)
師:大家覺得這里有沒有需要特別強調的字詞和停頓?
生:荇(xìng)
生: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師:這句停頓把握有點難,(幻燈出示)我們來看看該怎么讀?
生: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師:很好,這里的“念”是考慮、想到的意思;“遂”理解為“于是”。我們來讀一下。
(齊讀這句)
生:還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讀得不錯。注意,這里的“蓋”是語氣詞,相當于“原來是”。
(齊讀這句)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我們也一起來讀讀。
(齊讀這句)
師:現在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
師:大家讀得很投入。但是,要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還需要我們對文章內容的了解。現在,請大家結合注釋了解文章內容,還有字詞不能解決的可以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師(討論聲漸弱):大家還有哪些字詞或句不能翻譯的嗎?
生:“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戶”怎么解釋?月光照進窗戶,(我)高興地起身走出來?
師:大家覺得呢?是窗戶嗎?
生:應該是門的意思。我從《古代漢語詞典》里查出來的。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伯影也。”怎么解釋?
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樣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相生,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怎么解釋?
生: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啊。
師:這里的“但……耳”可以理解為“只……罷了”。
師:基本理解了內容后,我們一起朗讀課文,把握好節奏,順便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學生齊讀課文)
師:讀得不錯,流暢,注意節奏。通過以上的朗讀和理解,我們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那夜游過程中,作者的狀況怎么樣呢?
師: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生:記敘了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在夜里游承天寺的事。
師:去夜游的一般會是什么人?
生:與眾不同的人。
生:心里有事睡不著覺的人。
師:蘇軾自己怎么說?
生:閑人。
師:那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給“閑”字組詞,并從文中找理由說說為什么?
生:悠閑(板書)。我從“相與步中庭”看出,他們很悠閑地散步。
生:空閑(板書)。因為此時蘇軾被貶黃州做的是團練副使,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官,他很清閑。
師:**預習時能勤查資料,了解背景,很難得,值得大家學習。
生:閑趣(板書)。文章里說“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從“欣然”兩字可以看出作者夜游的時候心情應該很不錯,在被貶的情況下還能自得其樂,很有閑情逸趣。
師:說得真好。在遭遇不幸時,還能保持這種閑趣,可見他是一個非常——
生:(齊說)樂觀的人。(板書)
師:(出示幻燈)
請大家用“我認為蘇軾是一個_________的人,因為___________”說話。
師:我們還可以從哪看出他是個樂觀的人,或者你還認為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什么?
生:我認為蘇軾是一個有情趣的人,因為他能把竹子和柏樹的影子看成是藻、荇。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疑惑):院子里有水嗎?
師:是寫水嗎?
生:不是,寫月光,說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透明。
師:從哪個字看出不是寫水?
生:“如”,像的意思。
師:能翻譯一下這句嗎?
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師:翻譯得很好。月夜出游,別有一番情趣。這里虛實相間,如幻似真,賦予了月夜承天寺一種靈性。誰能來為我們解讀一下這幅畫面?
生: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生動地寫出了月光的空明(皎潔)。
生:這里虛實結合,用筆墨不多,但是卻為我們畫了一幅很生動的山水畫。
師:中國畫重在寫意,寥寥幾筆,卻已有萬千意境。這位同學肯定在國畫上很有造詣,獨具慧眼。那這里虛在哪?實在哪呢?
(經過這番辯駁,學生思維開闊了不少。)
生:這里的月亮和竹柏應該是實寫的,“月光如水”和“水中藻荇交橫”則是作者借助想象有感而發的,是虛寫的。
生:我覺得既然這里可以把月光比作是一泓積水,也可以把裝滿月光的院子看作是一個池塘,這里的竹柏就是水草。
生:還有“我”和張懷民,我們不是很象池塘里的兩條小魚嗎?
(生笑。)
師:想象真豐富,幽靜的月夜池塘,兩條小魚在水草叢里追逐、嬉戲,好不自在悠閑。
師:能不能把這句背背。
(很多學生已成竹在胸,順利背出。)
師:你認為他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被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卻還能找到象張懷民這樣和有共同愛好的人一起散步。
師:你為什么覺得他們有共同愛好?
生:文中說“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他想找個一起游樂的人,會馬上想到張懷民,我們一般說志同道合的人才會在一起。
(有生笑)
師:有一定道理。
生:下面還提到他去找張懷民的時候,“懷民未寢”,也沒有睡。沒準他也正愁沒人一起夜游呢!
(小笑聲止,陸續有學生沉思,過會,又有學生舉手)
生:文章最后提到“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明作者認為他們有共同志趣,他應該把張懷民當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
(很多學生認同這種說法,在下面小聲回應)
師:是啊,人生難得一知已,蘇軾和張懷民原來就是朋友。而此時在異地他鄉能得見老友,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學生先驚奇,而后釋然)
師:我們來背背這幾句。看誰能用自己的方法最快背下來?
(生背,過不一會,馬上有舉手。點名當場示范背。)
師(吃驚):那么快而且把全文都背下來了。你是怎么背的?
生:我在預習的時候按照時間、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讀背,并且我還發現如果能把翻譯和課文結合起來讀讀記記,記得速度更快。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師:學習時能找方法,思考著學,真不錯。還有哪些同學也用這種方法預習和背誦的呢?
(馬上有幾個學生舉手)
師:那我們現在試著來背背看,可以適當參看課文。
(在幾個學生的帶動下,基本背下來)
師:欣賞完剛才的這幅“月下竹柏圖”,我們猜想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
生:悠閑。
生:平靜。
生:應該還有憂傷。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因為作者是被貶黃州,而且當的官又是沒有權的'。或許他是苦中作樂。我覺得他心里是不平靜的,很矛盾。
師:苦中作樂。說得好。那如果再用“閑”字組一個詞,你覺得還可以怎么說?
生:閑中有愁。
(下面有學生提醒“閑愁”)
生:這樣的話,前面提到的“如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里的竹柏應該在動,因為作者內心是不平靜的。
(學生表示贊同)
師:(板書“閑愁”)是啊,蘇軾滿懷抱負,愛民如子,在杭州做官時就曾為當地百姓修了一座蘇堤。為了紀念他,西湖名菜中還有一道以他的號來命名的菜呢!
生:(爭搶說)東坡肉。
師:蘇軾壯志難酬,抒發感慨,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只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生:有一種不被重視的傷感。
師:如果此刻蘇軾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我想對他說,我很佩服你,雖然你被貶官,但是卻仍然有這么好的心態。
生:我想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你不放棄,一定可以重新站起來。
生:蘇軾,你在那么艱苦的時候,還能找到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你應該感到慶幸。
生:我想說,你不要傷心,人們會記住你的功勞的,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生:……
師:剛才大家與蘇軾做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他知道大家對他的理解,應該感到欣慰。
師:此時的蘇軾雖有“閑愁”,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悲觀失望呢?(幻燈出示)我們再來看幾首他被貶時寫的詩,感受一下。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誰料春風吹酒醒,威冷山頭斜陽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從這些詩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種樂觀。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對人們的祝福,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生:他沒有因此而消沉,我看到了他的自我安慰。
師:是啊,蘇軾曾多次被貶,詩詞中難免會有哀傷之情,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作為詩人的樂觀、豁達。(板書)
師:借月抒懷是古人慣用的手法,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月的詩句,又感受到了什么樣的心情?
生:我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受到了他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我從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感受到他對人們的美好祝福。
生:我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感受到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
生:我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感受到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生:……
師: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黃州,壯志難酬,卻沒有消沉,仍能在不幸中找尋內心的平衡。這些都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了本文,希望同學們在欣賞月下小景時,也能體味學習到他那笑對人生的人生信念。
師:好,下面讓我們帶著這樣一種閑中有愁,又不失樂觀的感情來背一下全文。
(生背誦)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5
師:皎皎明月,撩撥著文人墨客的思緒,也因之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寫月的佳句。你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呢?
生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生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師:而今,蘇軾望月,又會作何感想呢?讓我們先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蘇軾。
師投影:蘇軾,字“子瞻”,號,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朝代)著名的文學家。
生:東坡居士,宋朝。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師:請胡楊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聽是否有錯音,若有,糾錯。
(胡楊讀課文)
師:哪個字的音讀得有誤呢?
生:吾應讀(wú)。
師:藻荇交橫的“橫”讀(héng),是縱橫錯雜的意思,不是蠻橫殘暴,所以讀二聲。總體胡楊讀得不錯,現在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大家讀得很好,讀音準確,要把課文讀得再有感情,還需要理解課文。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有問題先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寫黑板上,標上組號,其他小組若能解決,將釋義寫在對應的位置并標明組號;共同明確。
(生互譯課文,教師巡視,有學生板書問題“庭下如積水空明”并給庭下加著重號,希望別的小組能幫解答詞語翻譯。第四組到黑板上寫了“庭院中”,第二組寫“月光灑在庭院中”;有學生板書“蓋竹柏影也”,給“蓋”加著重號,第七組解釋為“原來是”)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黑板上同學提到的問題,“庭下’第二組這樣解釋就可以了,“蓋”在文章中表現的是不是猜測而是事實,第七組解釋正確。
師:讓我們一起來比比剛才翻譯過程中哪個組掌握的準確而且記得熟。師投影(13個小組,每組一句,有加黑字的還要解釋詞義再譯句子。)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松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投出一條學生翻譯一條)
生組內再譯課文互相糾錯。投影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兩個學生再譯。
師:標題是《記承天寺夜游》,那么本文記了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能表現事件發展脈絡的詞。
教師提示: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生:月色入戶。
從“入”始,學生依次找出“行”“念”“尋”“步”“(賞)”。
師:記敘思路明晰。為何賞月想到張懷民?
生說法不一。師投影資料鏈接:
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生: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有共同愛好。
師:若用一個短語概括本文所記的事件,可以概括為什么?
生:尋友賞月
師:本文雖短小,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記敘還有哪些?
生:描寫,抒情。
師:那么,我們現在一起來欣賞本文的描寫。
師:當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被梁衡如此盛贊的蘇軾的秋月獨特在哪里呢?
師:請大家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一齊讀出來。
生齊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他們在庭中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竹柏影
師:對這些景物的描寫突出了月的什么特點?
生:明亮。
師:從寫法上,這句描寫何特點,小組同學交流。
生1:運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積水,突出了月光的澄澈。
生2:運用動靜結合,竹柏影本是靜態的,作者卻把靜態的竹柏影寫得如水中搖曳的藻荇。
生3:側面描寫,虛實相生,作者要突出的'是月,但卻沒有一個月字,而是通過寫院中如有澄澈的積水,水中如有搖曳的藻荇,來寫月。
師:說的真好,運用比喻,動靜結合、側面描寫,無一字提到月,卻“盡得風流”。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自然呈現在讀者面前。
師:景色如此優美,可見蘇軾此時攜友賞月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欣喜。
師:文章本可到此而止,作者卻慨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他還想表達什么呢?又為什么稱吾兩人為“閑人”?
生:蘇軾當時和張懷民都被貶官到此,幾乎可以說無公事可干。
師:那么這里的“閑人”指什么?
生:無事可干的人,清閑的人。
師:有很多閑暇,才會來夜賞明月。那蘇東坡內心深處愿不愿意做這樣的閑人呢?
生:不愿意,他有理想有追求才會被貶官到此。
師及時補充資料(投影):蘇軾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他說“致君堯舜,此事何難”。38歲就擔任密州太守,他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40歲轉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師:如此壯志滿懷年輕有為的蘇軾,被貶到黃州這個舉目無親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獨可想而知。他卻故意說自己是“閑人”,表現著一種怎樣的心理?
生:自嘲、悲涼、失落。
師:我們試著給最后一句加個恰當的嘆詞,加什么好呢?
生:“哎”。
師:我們一起再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加上剛才所加的嘆詞。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哎!
師:大家讀得真好。事實上,在黃州的蘇軾生活真的“無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閑”嗎?
學生困惑。
師及時補充資料(投影):初到黃州作為犯官俸祿低微的蘇軾生活相當艱難。他在城東開墾了一處50畝荒地,脫下文人的長衫,穿上農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這塊地取名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自笑平生為口忙”。
師:此時官場上的“蘇軾“已經成為了田間里的“蘇東坡”。他要養活一家老小,要種黃麻桑樹,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雖然生活困苦,但他卻還偷閑賞月,此時的閑人中還在表達什么情感?
生:大家都在忙,我卻能得空賞月,我得意!
師:正如蘇軾所言,夜晚明月常在,竹柏常在,人們卻都忙忙碌碌無暇欣賞,只有我們兩個有閑情逸致的人懂得欣賞。“無案牘之勞行”未必不是件好事啊。
師:給文章最后一句句末我們再試著加個擬聲詞,加什么好呢?
生:“哈哈哈”
師:一起來讀。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哈哈哈!
師: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生答:豁達、開朗、灑脫、曠達、達觀。
師總結:品讀“閑人”二字,我們讀到了自嘲無奈的蘇軾,也讀出了自我排遣自得達觀的東坡。張懷民建了一個亭子,蘇東坡為它取名為“快哉亭”。只要豁達、開朗、樂觀,誰能把你打倒呢?蘇軾如此,張懷民亦如此。
師:那么,我們呢?學了本文,你一定有所啟發或有所感悟,當面對不幸或身處逆境時,你會怎么對自己說?
生自由回答。
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師展示贈言(投影):人生坎坷尋常事,內心達觀泰處之。
師:我們一起帶著感情背誦這篇課文。
(此節課在師生共背中結束)
朱寶軍老師聽課后的感受:
李老師的課給我諸多啟發,文言文疏通詞義、翻譯語句扎實有效,顧及全體;解讀文本緊扣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創造性的活用嘆詞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以及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具體細微引導學生創意表達,很好,很有效!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6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實錄”中小標題為整理者所加)
一、導入——鋪墊月情
師:蘇軾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樣東西卻自始至終伴隨了他一生,這樣東西就是月亮月亮總是和中國佛教——禪宗聯系在一起的,有詩為證:“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蘇軾筆下的明月浸透了獨特、豐富、復雜、幽深的人生頓悟和喟嘆 ,真正領略到月的“陰晴圓缺”他的高潔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見證!
師:蘇軾曾悲月——
生:(課件)“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師:蘇軾曾嘆月——
生:(課件)“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qī),寂寞沙洲冷”
師:蘇軾曾問月——
生:(課件)“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蘇軾曾祭月——
生:(課件)“……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師:蘇軾曾詠月——
(課件)“……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師:他在《赤壁賦》《后赤壁賦》中說道——
生:(課件)“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出示課件)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大盛由于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說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
孤寂伴隨了蘇軾黃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們來看看84個字的“神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破題——蘊涵月情
師:課題中有哪些信息?
生:點明了時間“夜”;地點“承天寺”;事件“游”
師:就這些?
生:還有,點名了文體是“記”
師:很好“承天寺”是張懷民寓居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轍也曾寫過《黃州快哉亭記》從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蘇軾與張懷民之間關系如何?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師: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張懷民,都是蘇軾黃州時期的密友
三、朗讀——體悟月情
師:我們來看文章的內容,請一位同學把“夜游”的故事用現代漢語說一遍,可以對照原文進行翻譯
生:(敘述情節)
師:大致情節說出來了,請大家點評下他的翻譯
生:文言文翻譯時,人名、地名、年號、官民、國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積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滿了水(生笑)這里還由一個比喻詞“如”
師:情節清楚了,我們來請一位同學朗讀,注意節奏,同時,語速應該緩慢些
(生朗讀)
師:原文有三段,三段你們覺得分別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生:第一段要讀出“欣然”的味道
師:“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興地樣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種“驚喜”的味道
師:呵呵,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驚喜”的心情?
生:“蓋竹柏影也”中“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哦,原來是竹樹、柏樹的影子啊!一開始,蘇軾過于投入,以至于產生幻覺
生:第三段讀出“糾結”之情
師:糾結?具體說呢?
生:曠達
生:我認為不可能是“曠達”,而是一種“自憐”和“悲嘆”
生:兩種都有可能
師:誰分別來示范下“曠達”和“悲嘆”
(生讀)
師:老師也來示范下: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哈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曠達;“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唉……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悲嘆;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師:剛才我們初步體會了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蘊含的復雜的情感,接下來我們老規矩,進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句子:“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師:第一段老師已經劃出了九個詞或短語,正好九個小組,你們按19順序作準備,小組討論——“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各組研究,2分鐘后——)
師:請各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豐十月十二日”點明了夜游的`具體時間,表達較為準確,時值秋日,天氣寒冷
師:點明時令,與文章有何關系?
生1:更能襯托出詩人內心世界的悲涼、憂憤和感傷
生:我們小組有補充:正是這一年張懷民也被貶謫到黃州,也是這一年蘇軾結束了黃州四年的“謫居”生活
師:好,繼續
生2:通過“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點
師:蘇軾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內心糾結,“夜”,點出了他復雜的情愫
生3:我們組認為,“入”將月光擬人化了,既體現了當時景色的優美,又說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蘇軾視月為友
師:在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輪明月悄悄入戶,仿佛也懂得了蘇軾此時的心境一般
師:(補充解釋“戶”),“戶,是單扇門此時因 “烏臺詩案”被貶官的蘇東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興地樣子,體現了詩人對見到月光后十分高興地心情,也表達了作者對月亮的喜愛之情
師:見月光為何“欣然”了?
生:久違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無聊之時,一輪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師:第五組——
生5:我覺得“無與樂”的意思是說沒有人與我同樂此時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擔任閑職,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涼這也是下文尋找張懷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師:太精妙,你很會知人論世啊
生6:“遂”解釋為“于是、就”從上文中“無與樂者”看出蘇軾正找張懷民,而且從“遂”也可以看出,蘇軾第一反應是去尋找張懷民,可見兩個人之間情誼很深,關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證實了這一點
生7:“尋”,尋找此時已夜已晚,而蘇軾夜不能寐,卻在月色皎潔的夜晚去獨自尋找張懷民,說明二者之間情誼深厚
師:“尋”能否換成“訪”?
生: “尋”和“訪”不同,“尋”隱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潔,所以很快想到了懷民,所以急切的尋找要與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師:有道理第八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蘇軾夜游尋懷民,而懷民也沒有睡,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懷民此時也被貶官到黃州,而蘇軾于四年前也被貶官到黃州同樣的夜、同樣的月、同樣的宦海浮沉、同樣的心態,才有同樣的行為,同樣的心心相印
師: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靜中有動,徒步徐行,表示當時兩人心怡,也流露出內心隱隱的寂寞
師:皎潔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無語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寧靜你看,皎潔的月色、寧靜的心境、偶爾泛起的一絲糾結,都化著了兩人從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不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這樣一直走著,人與月渾然一體,“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了
五、賞析——感受月情
師:第二段、第三段,請同學們先在“素材本”上翻譯;然后對整句進行賞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結合蘇軾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進行賞析獨立完成
(生獨立完成,5分鐘后——)
師:請大家對照下老師的翻譯,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問,請舉手——
(出示課件,生對照師個別輔導)
月色撒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關于這兩段的賞析,我們來請幾位同學說說
生1:句中無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寫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靜謐之感用“藻荇交橫 ”四字,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給人以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這個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無塵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閑人”不常有既表現出自我安閑自適的心境,還透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甚至也諷刺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奔走鉆營,無法自拔,也無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的人
師:你的賞析很準確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與張懷民一起四周純潔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種游覽于蒙蒙山澗中的錯覺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隨風搖曳,就像潔白的盤子一樣,上面用油墨描摹幾筆,竹柏又屹立起來之后便是發現的欣喜,但最后又歸為平靜他們的情緒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鋼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蘊含著巨大力量他們很感傷,想為朝廷奉獻,讓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卻被貶官黃州,“先生窮到骨”;他們很豁達,心明如水遠離城市的喧囂,對于趨炎附勢的官人很是痛恨無果或許我與他們不再同樣的思想高度但我覺得他們悲傷、感嘆深微的源頭是無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現實一個一個巨大的打擊面前,都變成了鏡中花,自己的努力與汗水換來的大都是別人的猜測,變不了預期那樣文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無果還摻雜著希望
師:“無果還摻雜著希望”,太妙了,“閑人”的意味或許就在這里
生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單獨成段是有它的妙處的本句無一句寫月,卻又無處不在寫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襯出月色的皎潔輕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語皆情語”用在這兒是在恰當不過了詩人見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種溫暖、月亮的陪伴,使他與張懷民步于中庭他來了興致,竟然能產生月光如水的錯覺,而一個“蓋”字,蘊含了他多少的驚喜普通的景,卻又非凡的情,詩人的曠達溢于言表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詩人觸景生情,連聲感嘆,這種復雜的心情是很難說清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雖說不是夜夜有月,處處有竹柏,但大自然永遠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顆豁達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嗎?可詩人無法釋然,那所謂的“閑人”是對他不能實現政治抱負的遺憾可他又何嘗不釋然呢?也許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此刻內心是十分復雜的我們僅僅是觀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綴文者情動辭發后,留給我們的懸念
師: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你的贊美這三位同學的賞析不僅“披文入情”,還能依據蘇軾的經歷甚至思想進行賞析讓我們領略了文章中蘇軾復雜的情愫
結語——月情裊裊
師:同學們,一路走來,蘇軾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沒有屈原寫悲壯,不效陶潛歸園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煙雨任平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舉重若輕,大無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師: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12-28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精選5篇)01-02
語文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精選8篇)09-19
記承天寺夜游段意01-06
記承天寺夜游內容05-12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記承天寺夜游的賞析09-24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10-13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