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詩人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的心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賞析兩篇,喜歡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記承天寺夜游
【作者】蘇軾【朝代】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1)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3)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4)欲:想要,準備。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8)起:起身。
(9)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10)行:出行。
(11)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尋:尋找。
(15)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寢:睡,臥。
(18)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橫(héng):交錯縱橫。
(22)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23)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24)為:動詞。做。
(2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26)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27)耳:語氣詞,“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細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那個“閑”字慢慢地氤氳開來,漸漸地在我心中升騰,好一個“閑”字了得!
月色真美,面朝長天,“閑”庭信步。因為“烏臺詩案”,作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今晚的月色真好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在如此皎潔的月光下,能和友人中庭散步,賞月談心,實乃人生之幸事。是啊,兩人都“閑”,那是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那是一種以凡心對凡事的悠然。廣闊的天宇之下,就只有自己和懷民相知相恤,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欣喜?一個“閑”字,表現了作者面對無邊月色,信步漫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閑適、恬淡。
人生無常,相伴知己,“閑”中有樂。月色入戶,明月相知,竹影清麗,唯有自己和懷民能領略此等良辰美景,豈非快事?在黃州,滿腹才情的蘇軾,在文學上創造了又一個藝術高峰,創作了不少經典作品,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嬌》(大江東去)、《滿江紅》(江漢西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從這些詩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本文中的“欣然起行”以及結尾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等句,都表現了他身處逆境,卻樂觀處世,“笑看云卷云舒”,“閑”賞“花開花落”。一個“閑”字,又有力地表現出他面對人生重重打擊的超脫、瀟灑。
宦海浮沉,身處異鄉,“閑”里透酸。蘇軾被貶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是個有名無實的“閑”官,這與他“經世濟民”的人生理想是相去甚遠的。琴棋書畫皆通的才子,胸中滿是治國之道,可現在卻成為一個只能游山玩水的“閑人”,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此時,宦海浮沉,幾經波折的蘇軾,仕途失意的苦悶、彷徨、無奈與心酸,含蓄地從一個“閑”字中露出。不是“我”想閑,而是和張懷民一樣,此時此刻,都只有賦閑而已啊。哪一個夜晚都有月亮,哪一個夜晚都有綠竹和翠柏,但是,不可能有兩個像“我們”一樣的“閑”人了。
胸懷天下,觸景生情,“閑”為釋郁。作者為何夜不能寐?只是因為月光皎潔?尋找同樂之人,為何又同是被貶的張懷民?蘇軾因文遭禍,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所以,在明月高掛之時,無法入眠,正反映了他內心的苦悶。這正是仍有進取之心的表現。月夜游承天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政治上失意,那就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慰藉吧。如果是一個甘于平庸之人,此時此刻,恐怕是在醉生夢死之中了。人“閑”,心不“閑”,此處說“閑”,是聊以自我安慰的另一說法吧。
細讀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一個普普通通的“閑”字,卻傳達出如此豐富的信息,蘇軾,不愧為一代文豪啊。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的賞析08-01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賞析07-29
記承天寺夜游的賞析句子09-20
《記承天寺夜游》整體賞析09-23
《記承天寺夜游》內容賞析10-11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賞析02-17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尋字02-17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賞析翻譯03-30
《記承天寺夜游》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