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說》《記承天寺夜游》精細閱讀題
引導語:《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馬說》《記承天寺夜游》精細閱讀題
《馬說》
一、文學常識: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 韓柳。
二、語音:駢死(pián)槽櫪(cáo)(lì)粟(sù )外見(xiàn ) 食馬( sì)祗(zhǐ)
三、通假字
1、食馬者 食通飼,喂,喂養
2、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
四、重點詞語解釋
1、馬之千里者 之:助詞,無義
2、世有伯樂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隸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沒
5、駢死于槽櫪之間 駢:兩馬并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稱也 以:憑,憑借 稱:著稱
7、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頓 盡:吃沒
8、才美不外見 才:才能,美好的素質
9、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樣
10、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時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
12、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竭盡
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鳴:馬鳴叫 通:通曉
14、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15、其真不知馬也 知:識別,了解
五、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六、重點語句翻譯
1一食或盡粟一石。譯:一頓有時要吃掉一石糧食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夫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養它。或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六、課文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了識別(發現)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 “千里馬”指人才 ; “伯樂”指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食馬者”指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
3、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5、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6、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7、第三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9、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10、“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2、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 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3、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對封建統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七、開放性試題
1、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才華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沒有遇到伯樂,怎樣才能避免“駢死于槽櫪之間”,最終能以 “千里稱也”?首先,馬必須調節自身條件與跑步情況的比例,盡可能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跑出與常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勝一籌的速度。千里馬最終成功了。顯然,策不以道,食不盡材,鳴不通意的境況,才是真正考驗千里馬的素質時。
2、對對聯。
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 下聯:有志可成萬里駒
3、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發現人才;而龔自珍表現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
4、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并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并標明作者和出處。
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5、讀完本文后,你認為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系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事跡。
* 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于發現并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現并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
6、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我認為千里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發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秘
《記承天寺夜游》
一、 文學常識
1、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詞)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浣溪沙》。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
2、懷民未寢 寢:睡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4、相與步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戶 戶:窗戶
7、欣然起行 欣然:高興的樣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脫、 脫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
三、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4、《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點語句翻譯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五、課文內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閑。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 描寫 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后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 理由:關系親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
*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曠達
9、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的妙處。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10、“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文中緊扣“閑”字組織文章,“閑人”是點睛之筆,,“閑”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閑人”。
六、開放性試題
1、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身的感慨;漫步的悠閑;被貶的無奈寂寞;雖屢遭貶謫,但仍樂觀豁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至少說出兩種情感,意思對即可)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他仍有進取之心,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知識拓展]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馬說》《記承天寺夜游》精細閱讀題】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題07-17
《記承天寺夜游》對比閱讀10-07
記承天寺夜游的閱讀答案09-19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09-14
閱讀《記承天寺夜游》答案09-03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及答案12-03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與答案10-26
記承天寺夜游的閱讀及答案11-12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09-28
《記承天寺夜游》的閱讀答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