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通用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賈平凹散文之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1
常聽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以前,我對此總是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賈平凹散文精遜,輕輕打開,才讀了一小篇,就被那質樸幽默,形象生動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改變了對這句話的看法。
初讀賈平凹,還是在我六年級時。我隨手翻開,看到有篇《風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覺得很有意思,細節描寫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頗為相似;饒有興趣地看第二遍,覺得簡直要拍案叫絕了:描寫的是在狂風大作,大雨滂沱之時人畜的神態動作。細節描寫非常細膩到位,生動形象。文章題目雖為《風雨》,但通篇讀來卻未見“風雨”二字。細細品味,卻讓你覺得無處不是風雨,且風之大,雨之狂,都讓作者寫得達到了巔峰狀態。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鏡頭一般展現在我的眼前,真是讓人生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風雨》讀來,讓我感受到了賈平凹酣暢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讀賈平凹,是在初一學期結束時,老師推薦學生多讀名家佳作,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書。其中有篇《丑石》,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借物寓意,發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來鑿字雕花,也不能用來浣紗捶布。丑,且一無是處。丑石沒人喜歡,連孩子也咒罵它。可是就是這么一塊丑陋之石,有一天卻被專家確證為隕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會對它另眼相待。一時間,丑石身價百倍。丑石這種大起大落,天壤之別的待遇,讓我想到現實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錦繡才華卻無顯赫背景或者是光鮮亮麗的外表的人,因為少了專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門無道而終身郁郁不得志,埋沒了大好的才華,真是令人心痛啊!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賈平凹先生,在創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寫出這么令人感同身受,觸物通情的`文字啊!
細讀賈平凹,有時也有令人莞爾的文字。譬如這篇,《我的老師》,主角是位做事說話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孫老師,是個孩子。從他的身上,作者發現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文中這么寫道:“對于美好的東西,因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覺得它的美好,不愛惜,不保衛。”是孩子最純真的善良,喚醒了大人們即將泯滅的一絲真,以及對美的重新審視。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蕩蕩,童言無忌,卻在無意中保護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他對一個兒童的尊重,對純真的尊重。向孩子學習,拜孩子為師,就是向真善美學習,回歸最質樸的人性。
賈平凹的文章,字字猶如細膩的情懷,或淡雅,或質樸,或幽默。從初讀到細品,他的文字時而令人深思感慨,時而讓人莞兒一笑。字字珠璣,篇篇美文,讀來讓我心曠神怡,受益匪淺。書香,便在此時,不動聲色地,靜靜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綻放。大師,這確實是一位文字大師!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環背后,我隱隱見到一位儒雅的書生,有時他會如李白般狂放,有時也會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時候,他像個孩子般勤奮執著,也許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費盡心思,像白居易一樣,"吟安一個字,掐斷數莖須”呢!
也許,我想象中的賈平凹跟現實的賈平凹格格不入,不管怎樣,見文如見其人,讓我們一起來讀 《賈平凹散文精選》吧,可能你認識的賈平凹是另外一種樣子呢!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2
這幾天,我讀了《賈平凹散文精選》這些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讀了《落葉》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泯滅過程。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不可捉摸的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們各自的存在。
《看人》讓我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會那么狹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淺了。也不會為了蠅頭小利去勾心斗角,還不會因為一時榮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丑石》。作者家門前有一塊大石頭,這石頭很丑,一點用都沒有,有時還會讓人絆倒,所以人人都討厭它,希望把這不吉利的東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學家被丑石吸引了。經鑒定,這是隕石,已經落下兩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恥和丑石的偉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偉大。這篇佳作,被作為“身處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道理:認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質。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確很丑,但它是以丑為美,而我覺得它的美更是價值之美,內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誤解和寂寞是因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們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誤解、誣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視。但我們同樣有自尊。
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許多的“丑石”。表面上一無是處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現出來,卻是很優秀的。我們村里就有這樣的一塊“丑石”,他是位個子高高的男生,沒什么方出類拔萃。可再一次校藝術節閉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還不錯。他那瀟灑的`動作,使我們對他刮目相看。這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再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馬路清潔工。在炎熱的夏天,許多人拿著棒冰待在涼爽的空調室里,清潔工卻拿著掃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為的是讓我們城市干干凈凈。清潔工和丑石,一樣是默默的承受,認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無奇,不代表自身沒有價值。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3
翻開平凹散文,立馬就能聞到那里面的煙味、茶味和酒味。
這里,我不是說他的散文全是靠煙硬熏出來的,對于一個抽煙不斷火的煙鬼來說,他寫文章時離不開煙,不寫文章時他嘴上的香煙也幾乎從未滅過。這里的“煙味”意味著非常親切,是說某人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三十年前,初次聽平凹老師的講課時,他就給我們以很普通很親近的感受,幾十年過去了,他現在仍是如此。他的散文如同他的談話,大多很隨意,很放松,就像幾個哥們在一起諞閑的一般,有啥說啥,不像某些人那樣肘,那樣高高在上。他寫的敘事性文章也好,談論性的也好,游覽性的也好,記人性情的也好,隨意如行云流水,平實如山村小道和隨處可見的一般的莊稼地,有清淺的小溪清流,蜿蜿蜒蜒;有鮮花佳果,使人眼前一亮;也有苞谷穗子紅薯蔓子蘿卜纓子洋槐樹臭椿樹等等,你一看,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茶味就是禪味。平凹散文雖看著隨隨便便,信筆而來,但其禪味卻頗濃。無論記游的也好,論畫的也好,寫人的也好,論事的也好,讀過以后,都令你不能不嚼一嚼,品一品。能夠打通儒道釋三界,且自然融合之,平凹老師可謂曹雪芹之后中國不可多得的作家之一。就是純親情的《祭父》《關于父子》《我不是個好兒子》等等,都有一種幽幽的禪意在。至于那些游記論人的篇章,看似平淡,卻都大有嚼頭。越嚼,韻味越濃。談禪離不開茶,無茶也難以談禪。就連他的筆名,也是現在的大名,也飽含幽幽不絕的茶香。平與凹,按照道家的理論,其實就是須臾不離的夫妻。無妻不成夫,無夫也不成妻,當然無凹地也難以顯示出平原來。見喜老師稱平凹老師是“鬼才”,但很多人不知其中的奧妙。此之“鬼”,并非我們常人平常所言之“鬼”,而是他們商州特有的“鬼”,即商州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鬼文化。文化有秦文化、晉文化、齊文化、魯文化,也有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雖都處于江漢地帶,但其文化也有特細微的差別。楚文化重巫風,商文化偏于鬼道。讀平凹老師的書,你不能不為其中各種鬼文化而叫絕。文化若上升到了“道”的層次,就會有永遠也嚼不盡的`味道。沖一杯陜南茶,細細品味,平凹散文的韻味就如同熱茶中那種苦苦澀澀的味道。這是一種原始的味道,沾著陜南那種原始森林里泥土的味道。夕陽西下,沖一杯熱茶,對著脹紅了臉的落日,拿一本平凹散文,漫無經心地讀著,那絕對是一種無言的獨特的享受。你可以從中悟出絲絲如縷的道韻,也可以品出其中無法向人言傳的禪意來。
中國古來無酒不成文,弄文必有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酒是其詩的催化劑。要是沒有酒,中國文化史上就少了無數個天才詩人。不少人認為杜甫的詩是硬吟出來的。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杜甫絕對不是個沒有天分的詩人。他的祖父杜審言,就是名聞朝野的大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從小受詩書的熏陶,他難道沒有幾分天賦?讀杜甫的七律詩,誰能看出那是他苦吟出來的?平凹老師的作品也如此。他的父親當年就是一個名聞鄉里的名師。這也是平凹老師一生的幸運。但他也經歷了幾十年刻苦讀書,把筆寫禿的磨練。據平凹老師自己記述,他的詩文也是與酒分不開的。燃一支香燭,抿著家鄉純釀,甚至盯著桌前的古董,往往能激發他冒出一種恍若神助的靈感來。其實,當他寫作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怎么寫都自成文章了。他的散文深受莊子山海經柳宗元和明清小品的影響和啟發。因此,他的《說花錢》《說請客》《說足球》《說奉承》等等的“說”,就顯得信筆而成,議論中飽含感情,抒情中夾帶描寫,渾然天成,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的酒后狂吟了。如是,讀平凹散文就如同喝酒抽煙品茶一樣,是一種極特殊極有味道的享受。
我們中國人若談起讀書,往往會把它同“苦”字連起來。其實,讀天才大師的作品,不僅不苦,反而是一種及其美妙的享受,如莊子屈原陶潛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曹雪芹郁達夫莎士比亞拜倫雪萊海涅平凹老師等人的作品。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4
時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讀先生的散文,還是如多年前一樣喜歡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傳言傳。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后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小學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并帶去,供煒兒閑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丑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斗,而宣揚純凈也是戰斗。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陜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凈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于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后,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在此以一讀者身份遙祝先生身體安康,多為我輩寫出一些美文來,才不枉了我們來世一遭。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5
當代作家賈平凹生于1952年,陜西丹鳳縣人。自20世紀80年代初成名后,這位自稱“我是農民”的作家,創作、出版了很多部農村題材的小說和生活散文,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他是一名多才多藝的作家,除了文學創作成就卓著外,在繪畫、書法,以及收藏方面都有進取。在生活上,或許是出于寫作的需要,他既嗜煙有嗜酒,還嗜茶。據作家在《茶杯》一文中的記述,他聽從朋友的勸導戒酒后,嗜茶和嗜煙就成了他平生的兩大嗜好了,尤其是動筆寫作時,更是離不開這兩樣東西。他“寫作吸煙如吸氧,飲茶也如鉆井要注水一樣,是身體與精神都需要的事”,所以在“寫作時,煙是一根一根抽,茶要一杯一杯飲的,煙可以不影響思緒在煙包中去摸,茶杯卻得放下筆來去加水,許多好句就因此被斷了”。創作的靈感如同電光石火一般,轉瞬即逝。而由于飲茶續水,中斷靈感,甚至是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難以尋覓到,因此他“想改換大點茶杯”。可是到瓷器店去買茶杯,見到的茶杯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因為如今人們富裕了,飲茶已不單單是為了解渴,更重要的是將其視為一種悠閑的消遣,很講究品位,什么精品工夫茶具呀,什么精品宜興壺呀,大多小巧玲瓏。如果換成這樣的茶具飲茶,就會把他的`創作靈感和激情都消解到九霄云外了!
于是,他總想買一個大些而不需要總是續水的茶杯。有一天他造訪一味朋友家,見到這位朋友的桌上,“有一茶杯,高有六寸,粗到雙掌張開方能圍攏,茶杯還有個蓋兒,通體白色,著青色山水閣樓人物圖,古也不古,形狀極其厚樸”,就十分喜歡此茶杯,覺得只有這樣的大茶杯才能滿足自己的飲茶需要。他問這茶杯是從哪里買的,對方告訴他是專門從瓷廠定制這個茶杯。這就無處買到此類茶杯了。他這位朋友似乎看透了賈平凹的心里,就說:“給我寫一幅字,就把這個茶杯給你。”為了得到這個茶杯,賈平凹就破例為這位朋友寫了一幅字,總算得到了自己非常需要的茶杯!
賈平凹對這個茶杯愛如至寶,終日不離案頭。尤其是在用此茶杯飲茶時更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他在記述此杯的散文《茶杯》中,曾這樣寫他的獨特感覺:“抓蓋頂疙瘩,橢圓潔膩,如溫雪,如觸人乳頭。最合意的是茶杯它憨拙,摟在手中,或放茶杯在桌上,側面看去,杯把兒作人耳,杯子就若人頭,感覺里與可交致人相交。寫作時不停地飲,視茶杯盛了萬斛,也能飲得我滿腹文章。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6
什么樣的人才是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老師,是用來傳授知識、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這是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給“老師”下的定義。
賈平凹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他對“老師”是怎么理解的呢?他的老師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文章第一句——“我的老師孫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歲半”。——就讓讀者感到莫明其妙:他的老師怎么是一個是朋友的孩子,而且只有三歲半?
作家隨后便做出解釋“誰規定老師只能是以小認大?”然后再舉出許多實例,寫出了他的老師的性格和形象:慈悲、無所畏懼、直奔事物本質、大義凜然、不自欺欺人。通過對這些實例的描寫,終于讓讀者明白了,作者真該拜這個三歲半的孫涵泊為師。
在描寫這幾個實例時,作者處處都在用對比手法,把孫涵泊和周圍的成人世界的種種進行對比,然后再以“我”的自省和反思,對孫涵泊的可貴言行進行評論,將兩個世界鏈接起來,突顯了孫涵泊的`形象和成人之間的差異。表現了三歲半的孫涵泊有著一顆赤子童心,所作所為都是自然天性使然,毫不顧及旁人目光,敢作敢為毫無偽飾,再加上天性慈悲善良,才使得他有著一直讓成年人汗顏的光芒,讓作者覺得卑劣和羞恥。這樣,就奠定了孫涵泊“老師”形象的基礎。
主人公孫涵泊的形象是通過他的言行活動起來。唱國歌時,不顧旁人雙手打起節拍;遇人打架,立于中間大聲喝止等等,還有就是細節描寫,充滿童趣。這些言行的描寫在文墨比例上看,僅僅占全文的一半左右,此后便是作者的深思、議論、抒情。
此外,文章在用詞也很有特色。比如孫拒絕老師給他摘花,作家的評論用了“慈悲”,慈悲總讓人想起普度眾生的菩薩,大善人;而作家在一個小孩身上用慈悲,讓小孩子似乎一下子有了一種神性的光輝,讓人回味。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 篇7
《風雨》是賈平凹初期的作品,卻顯示了作家敏銳,精細入微,且充滿想象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豐富、獨到的藝術表現能力。《風雨》在描摹意象上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貼切的比喻。寫“樹林子像一塊發面團”, “鼓”了“陷”,“陷”了“鼓”,實寫風的時強時弱;而這樣寫,風又給了讀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風與樹林嬉戲的情趣與美感。
漢樂府《古歌》云:“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賈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寫于寶雞的這篇《風雨》,正是秋風秋雨瑟瑟而來的精彩寫照。
全文,從“樹林子”起筆,以一個簡短的比喻開頭,把冷風驟雨中的樹林子比作一塊面團。北方入秋時節的樹林子滿目黃綠,濃郁勁美,與和好了的面團哪有一點可比?但是,在賈先生筆下,在特定的環境下,它們竟然那么貼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文中這一塊面團,仿佛就是陜西廚師手中的面團,有勁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躍上落下,隨力而形變,隨變而越有生命,就像這秋風中的樹林子,自然的風力搖役著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亂而不自持,但是沒有了方向的樹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嗎?沒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奮力一搏,風到我倒,風止我直,順應,適應,以柔制剛,生生不息。文中,這一開頭大段的'細致描寫,用了一長串的動詞,可以說寫的驚心動魄,直奔主題,仿佛直接把我們送到了一場疾風面前,一起天旋地轉。很有力,很有視覺感,沖擊感。
第二段,化整為零,從描寫樹林全貌,落筆到具體的垂柳、楊葉、蘆葦,垂柳表形,楊葉著色,蘆葦摹聲,充分調動讀者的感覺去細細的體會風雨來襲的場面。然后,筆鋒一轉,寫到斷了牽繩的羊,這只受到驚嚇的可憐生物,先是“跑”,接著“撐”,“撞”,“跌”,直至“失去”了顏色。此時“沖”出門尋羊的紅杉女孩,像是一個鮮活的驚嘆號突的“沖”到了讀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顏色”
【賈平凹散文之感悟】相關文章:
賈平凹:文化之異的散文08-16
賈平凹散文《獵手》10-20
賈平凹散文特點05-15
賈平凹散文《風雨》05-15
賈平凹散文《紅狐》07-30
淺談賈平凹散文07-28
賈平凹散文鑒賞《禿頂》05-21
賈平凹散文《進山東》08-08
賈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蘊07-28
賈平凹散文《荒野地》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