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目標中我把重點定在:通過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靜蒼茫的意境之美,學習白描手法的運用。就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學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靈靜謐之美。并在預習導案中設計了三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課堂上學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蒼茫、寂靜之美,但因課堂前半部分學生對字詞疏通方面質疑太多,使得課堂前松后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賞析,來品讀,讓教學重點沒有凸顯出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掌控,突出課堂的.教學重點,體現學生主體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2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初中的語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適當的進行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本節課內容的選擇上較新穎,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節奏明快,體現了教師的基本功比較扎實。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在課堂中合作、探究性學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得到發揮。課的結構清晰,準備部分、各部分的銜接科學、過渡自然。整節課中學生興趣濃烈,積極主動性較高。重點、難點把握較到位,課堂環節設計巧妙,目標達成率較高。
但仔細分析缺點還是很多的。如:課堂上細節講解還不夠,對學生的帶動性不夠充分,整個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興奮度還不夠高,上課有點放不開。教師示范較少,學生展示空間不夠充分。各環節用時把握不夠精準,導致后面的重難點講解不夠精細。針對以上問題,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積累經驗,改進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3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歡他的文章,聽朱老師的課,讓我近距離了解了張岱,從這堂課研究,可見朱老師的文學功底之深厚。
朱老師在設計教學時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匯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通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兩條主線同時進入,即從人物和事件并進,層層深入,課堂進展的有頭有序,結構完整思路清晰。
對我來說,文言文教學依然是很難啃得大骨頭,教學方法還是不夠靈活,問題的突破不夠深入,朱老師的示范課,給我很大的啟發,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匯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教師不斷進行問題引導,深入文本,當然問題的設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是個形式,要落實到學生能力的提升上。
賞讀環節朱老師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采用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行”、賞“癡景”、 說“癡人”三個步驟悟“癡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的多媒體運用簡單有效,結合板書有效展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前的有關雪的詩詞檢測營造了良好學習氛圍。整堂課有序有文,教與學渾然一體,高雅而不失高效。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4
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讀,沒有學生的說,更沒有學生的思學生終于沒有學會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算為所得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他們講的`都是讀書要提出問題葉圣陶先生說:“善于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善于讀書的人”,但是可惜,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豎起耳朵聽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5
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課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今天課間,和學生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回辦公室又與洪姐交流一下教學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覺得既有收獲又有不足。
本單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詩。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便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藝,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鑒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2、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的“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1是學習文言文的“言”要達到的,2和3是學習文言文的“文”要達到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學習文言文講究“文”“言”并重。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閱讀也是如此。反思本課教學,我感覺學習目標二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品析本文中的寫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從這個描寫句中,學生欣賞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呢?28號培訓的時候,賈玲老師說語文教學最忌諱用概念解釋概念。于是,我借鑒了一個創新的設計環節,通過換詞,讓學生對比朗讀,來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請看原文當中的數量詞“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給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讓學生對比讀讀,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點”“芥”“粒”給人什么感覺,而若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道”“座”“艘”“個”,效果又怎么樣?結果,我引領學生反復朗讀,然后我朗讀,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之后學生紛紛說原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來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這幾個量詞,正好給人一種模糊的、蒼茫的感覺,是帶有朦朧的深遠的意境美。如果換成標準的常用的'量詞,則過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與事實不符,不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看雪時的情感。而這個寫景的句子,除了有這幾個簡單的數量詞之外,竟沒有一個修飾的詞。卻能讓人從中讀出風景美,意境美,詩意美,畫面美。這種,簡潔樸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寫法。學生在反復對比朗讀和想象畫面感受中學會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賞“癡景”,作者在此描寫“奇景”,是為下文的敘“奇遇”和說“癡情”做鋪墊。
可是,我對本文中“癡”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和感受,給學生引導的還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說“相公癡”,他眼中的“癡”只是自家相公與別人不一樣——大半夜的“獨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癡”是“癡呆”“癡傻”,他在笑話相公的“癡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癡似相公者”,“兩人對坐”在賞“癡景”,這是“兩人”與“余”共有的“癡”——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趣。然而,除此“癡情”外,作者還有“兩人”之外的“癡心”——對故國的深深眷戀,那種遺世獨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懷。“問其姓氏”“是金陵人”,這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么其他的沒記住,偏偏記住了“金陵”?作者寫此篇時已經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國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國的懷念“癡心”。
對“癡”字深入感悟,才使學生能較好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到位。“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繼續反思,認真向優秀教師學習,腳踏實地走好語文教學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6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節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國作家契訶夫在談論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鑒于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節: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本課的亮點在于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復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來韻味,讀出來精神,讀出來靈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賞讀環節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以“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行”、賞“癡景”、說“癡心”三個步驟深入感悟。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的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使得課堂的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氣氛。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蜻蜓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4、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這節課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7
選入人教版初八年級上冊的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歷來為評家稱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說是張岱散文小品《陶庵夢憶》中以筆墨精煉、風姿綽約著稱的極品,也可以說是與柳宗元《小石潭記》、蘇軾《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滿井游記》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極易理解講授,實則它小中寓大,以小見大,情思深意蘊于其內,情趣風致見于言外,正確理解把握它的內蘊,鑒賞傳達它高妙的寫作技巧,則需下一番披沙瀝金的功夫。
那么,在我看來,執教者首先應入乎其內,明晰到位地了解寫作此文的其人其書。這篇小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而為什么不納入作者的另一書《西湖夢尋》,除了體例寫作的不同外,自當別有一番深意在。《陶庵夢憶》是本什么樣的書呢?簡單地說,生活在一個“王納解紐”、“天崩地解”時代的張岱,作為這一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人、記錄人,淚盡繼之以血寫成的回憶錄《陶庵夢憶》,是一本滄桑易代真實錄,人生歷程懺悔錄、故園之思癡夢錄(見拙作“夢”的注釋——張岱《陶庵夢憶》主題意蘊探微)。
由此,我們去解讀其文深刻內蘊就不難發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從所寫景物和歷史背景看,作者筆下創造的迥異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夢如幻雪景的真實描繪,又是作者世事如煙、人生如夢的精神的隱曲反映。二、從人和人的關系看,這由經歷“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為野人”,老朋友相見把他當作“毒藥猛獸”的張岱寫來,其間包含著人世間多少炎涼冷暖的體驗,也寄予著作者對人與人正常關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寫作,其審美在于(一)冷雋美;(二)繪畫美;(三)情趣美(見拙作“小中寓大,眾美畢備”——張岱《湖心亭看雪》賞析)。
由上可見,一篇小文,其包含內容如此深邃、厚實,要向學生一一傳達且不是件容易的難事,尤如橫亙在執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桿,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講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內后,又如何出乎其外,這也是對每位執教者的檢驗。“入乎其內”,需要我們對作者、作品透徹了解、融會貫通;“出乎其外”,則要求我們執教者由博返約、馭繁于簡、變難為易、深入淺出地對學生循循善誘,為此,我們如何準確到位地對初中學生進行這篇課文的語文教學呢?我初步認為:
(一)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方法。
對于文言文,時下學生畏文如虎,學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向來是初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礙,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句式變換多,深奧難懂,難于把握;二是時代距離。古人生活的時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時代、當今的學生遙遠而陌生,由此讓幼小年青、知識貧乏、生活單一的中學生去走近古人,“回眸過去,這時代的思想感情的距離難于跨越;三是執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師教學時能深者淺之,難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礙,讓學生撥云見日,披沙見金。教不得法的老師,弄得不好,倒是教學時主次不分,講解不明,方法陳舊,正應了有學生所說,越學越難,越學越不懂。越學越放棄,學生主動性丟失,探索性泯滅,創造性捏殺,教學墮入惡性循環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這種現象的致命之處在于教學方法上普遍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集中表現為“三多三少”,
1、老師講的太多,而學生動手動腦少;
2、教師講課時分析太多,而對學生學習主動指導培養太少;
3、學生做作業時間太多,而用于課外閱讀、寫作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
所以有人對過去“滿堂灌”的講授方式作了戲謔反諷的概括為:
1、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老師板書學生抄;
2、老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多,講少學少,不講不學;
3、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老師講得面面俱到,學生聽得不得其要;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情勢下,正本清源,還學生一個學習的天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讓給學生,把過程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就成了當今教學普遍關注、切實改進的重要課題。今天在“主動——合作——探究——互動”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由過去講授式變為啟發式、學導式、學用式已形成為教育的新的趨勢,語文教育界許多老師踐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傳統的語文教育方式向現代化教育對接,過渡轉軌。文言文教學上,許多老師也摒棄以前一味“死摳字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當作風干的語言標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讓學生從文本中感悟體會,消化吸收,從而達到古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鑒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時,一改以前的單純的講授,而采用作業探究式+討論點撥式進行教學,在學習課文前我提出預習作業如下:
1、請全班同學各自提供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準備課堂交流。[此作業以詩引路,創設情景,既意在拓寬學生視野,又注重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和聯想的能力]
2、請找出課文中的一個會意字,并舉例3-5個會意字;找出課文中的多音多義字,讀準字音,把握意義用法;掌握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生字的讀音意義用法;課文中的“霧、凇、沆、碭”中的“凇”是形聲字嗎?為什么?[此題意在調動學生自學和探究的學習興趣,舉一反三,既鞏固以前形聲、會意、多音多義字的知識,溫故知新,又運用字的知識解決課文中的難字。]
3、在課文中標明作者寫湖心亭雪景的量詞,請試用另外的量詞替換。[此題借助語言“置換”,讓學生領悟作者量詞運用的精確、傳神,為學生今后作文遣詞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有大小的對比,動靜的對比,冷熱的對比,請用課文中的語句一一說明。[此題意在讓學生自主解讀課文,突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5、將柳宗元《江雪》詩和本課作一對比,并說出它們的異同,準備在全班交流。[此題意在通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思維的能力。]
6、你認為作者“癡”嗎?[此題意在設疑問難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進而讓學生在表達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二)要正確確認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能不能找準、攻破課文的重點、難點,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關鍵。課文中,有的重點又是難點,二者合一;有的重點、難點既有內在聯系又各自分離,還有的課文難點不止一處。重點、難點既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現方法、語言特點,這要教師從課程內容、學生對象、知識系統掌握需要出發,此文教學時,最好從寫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個問題,切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學不到實處,學不能致用。查閱一些老師此課的講授,課文重點把不準,難點攻不破,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繁,即繁雜、繁瑣。如有的教師介紹張岱其人、《陶庵夢憶》其書時,一講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詳,由此沖淡了課文應主講的內容。還有的過于糾纏于崇禎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沒了主要的,喧賓奪主,主次不明,細枝末葉掩蓋了主干,綠葉取代了紅花。更有一些教師為展示自己學富五車的淵博,不看對象和學生接受程度,動輒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結果將教學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現為不該講的大講特講,看似講得對的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有教師以一“癡”字串解全文,什么“癡行——癡景——癡情”,讓人難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癡”了,景就變為“癡景”了呢?又如有教師以一“奇”字統攝全文,“時間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詞奇——人物奇——情趣奇”,這么多個奇,看似對課文“一字見奇”,高屋建瓴的解讀,然而仔細研究,奇處多了反而不足為奇了,如此可見四處出擊,偏離課文主旨,何談重點?還有的教師大講本文的寫作方法——正面和側面描寫,白描和細描,這篇課文側面描寫何在?是其主要特點嗎?白描和細描又何以區分?講這些對學生寫作有切實的指導,能內化為學生的讀寫能力嗎?一些教師至今還老喜歡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實際上學生寫作最需要學習借鑒掌握的是選材、敘事、寫景、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這些最基本最適用的方法。還有的貌似教育新觀念、新模式的踐行者,教本課時將學生分成“語詞破澤組——心靈探究組——性情評價組——寫法賞析組”,如此花樣翻新,機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時,也就肢解了學生,肢解了課文。
三是單,即教學方法單一、單調。《教學六十法》闡述教學方法的作用時道:“教師的文化專業知識有如分母,教學方法有如分子,教學效果是這個分數的值。”優秀的教師,教學上除了“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外,還“手中有法”,即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回觀我們不少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更多的還是停留在以前死摳字詞、疏通文意的路數上,要不抱定單純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邁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動”的步子,要不,一課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學方法,既見不到學生自動,也難以見到教師啟動,更難見師生互動,起承轉合環節不明,教學方法不能立體作戰,如此單調重復,怎不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如此平庸無奇,何不淡化學生求知的興趣?
通過對本文入乎其內的學習鉆研,我認為本課與本冊文言課文比較而言,無多少字詞的障礙,重點、難點應確定在內容的理解,寫作方法的運用上,因此,我在教學時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三個對比上:
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既直接自然易學易懂易用,需不著死記硬背一堆名詞術語、概念結論,也便于日后活化為自己閱讀寫作的血肉。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導我們讀書學習的金玉良言,對教師來說,是鉆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選課文,“入乎其內”就是要我們教師深入鉆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認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細破解作品疑難,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達到目有全牛,融會貫通,爛熟于心,卓有見地的那樣一種狀態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們教師依循教學大綱要求,根據教材實際,結合學生實際,著眼教學實際,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學設計。循序漸進地、循循善誘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學的基礎、前提,“入”后還需巧“出”,“出”是教學的檢驗和遷移,二者為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不同階段。現在一些年青教師教學在“出”與“入”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脫節。大學老師怎樣教他怎樣教,高中教師怎樣教他怎樣教,教參教輔怎樣講他怎樣教,人家怎樣教他怎樣教,教育行家對教育的三個境界謂之“一年教對,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們的很多老師如此教學多年不見進步,始終在教“對”這個層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學勤思進取求新的教師“一年當你教書十年”,而裹腳不前,怠惰守舊的教師“教書十年當人家一年”,這不能不說是當下我們語文教師的一種現狀和弊端,這也當是語文教學“少、慢、差、廢”的重要癥結所在,在這里我們希望我們的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認真教好每一堂語文課,不負時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8
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想方設法讓語文學習課堂活躍起來,生動起來,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向往語文課,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從而感受語文的'樂趣。我在這里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模擬作者與亭中兩人對話的情節,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的興趣非常濃。通過上臺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過對表演語言的分析,增強了學生對作者內心孤寂,感嘆人生的淡淡憂愁的情懷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9
師:你認為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1:是知音,從文末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中得知。
師:文中的“癡”,是“傻”的意思嗎?從這個“癡”字中,你能發現張岱與亭上兩人的什么特點?
生:從‘癡”中看出他們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位老師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張岱的性情特點,設計了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當然,學生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理解。當學生回答:“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老師若能再追問“文中還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從明明有舟子陪同,‘與余舟兩三粒而已’,卻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中讀出他是個孤高自許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樣,這個問題還是激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認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體現在課堂提問的啟發性上。
思考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寫什么”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揣摩“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理解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領會作者運用語言的匠心。只有這樣做,語文課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語文學科本色特點,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有效訓練。上述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發現兩位老師都很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點,這些過程都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他們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有效的。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0
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節: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3、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4、這節課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1
在《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理解文本。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置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置主問題:“相公癡”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癡”?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了解到張岱的“癡”行和眼中的“癡”景;“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癡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癡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置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置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復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2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雖為自讀課文卻要求全文背誦。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俄國作家契訶夫在談論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節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鑒于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朗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2.賞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節:
1.導語;2.展示學目標;3..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4。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對人物描寫的范例、小練);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拓展古往今來的癡人癡事7.總結語。這個設計體現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同時整個環節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制;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系實際。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節,由于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自己感覺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當然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最后的結語處只強調了學生要選擇自己的癡事去追求,卻沒有強調追求的前提是癡事的正確性。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3
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字詞解釋和文義疏通讓學生在預習中對照課后注解完成,有疑難小組交流解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4
在備課《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學生理解文本。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置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置主問題:“相公癡”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癡”?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了解到張岱的“癡”行和眼中的“癡”景;“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癡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癡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置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置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復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5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張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許。
這篇文章描寫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內容。在組織教學中,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節:
1.導語;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導入;
2、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4、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
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引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較到位,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探究不到位,學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
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3、賞讀環節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于行”、賞“癡于景”、說“癡人”三個步驟悟“癡心”。
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這節課如果能夠充分借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葉圣陶先生說:“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更需要讓學生自如地去運用它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指導學生學習。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05-28
【推薦】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2-08
【熱】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2-09
有關《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02-02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精】01-27
【熱門】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01-27
【推薦】《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01-30
【熱門】《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02-01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熱門】01-28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熱】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