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22 23:19:06 化石吟 我要投稿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新鮮詞語: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現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之美。

  教學難點:

  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

  課文類型:

  講讀課文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投影儀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贊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 烏有 裹藏 蔥蘢 幽雅 海枯石爛 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贊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后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并作簡要的解釋。

  五、布置作業

  根據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記錄了生命潛行的軌跡 展現了神秘的遠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 科學的力量 人類的偉大

  七、教學后記:

  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并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07-06

化石吟教學設計09-20

化石吟 教學設計07-24

《化石吟》的教學設計10-17

《化石吟》教學設計06-27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10篇)08-08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10篇10-01

《化石吟》詳細教學設計08-15

化石吟優秀教學設計05-11

化石吟結構教學設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