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化石吟》重點語句分析
《化石吟》比較好動,既學到了有關詩的知識,又學到了自然科學知識。下面是《化石吟》重點語句分析,希望你能喜歡。
1、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最早的魚類化石沉積在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巖石里,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了。通過對巖石的研究,人們知道這種最早的魚類生活在咸水環(huán)境里,或者說是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這些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們沒有頷,所以被稱為無頷類。
2、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1861年,在德國發(fā)現(xiàn)了“始祖鳥”化石,這塊化石殘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并有著像蜥蜴一樣的由多節(jié)尾椎骨組成的長尾。始祖鳥與一種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處,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群系的恐龍。
3、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
遠古時代的總鰭魚,長著獨特的胸鰭和腹鰭,這些鰭的內(nèi)部骨骼跟青蛙等兩棲動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還有能呼吸的鰾。古生物學告訴我們,總鰭魚是兩棲類動物的祖先,它們在發(fā)展中分為兩支:一支登陸生活,成為兩棲類的祖先,發(fā)展成為陸地上的脊椎動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漸演變,大部分種類絕滅了。
4、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花
植物的發(fā)展是由藻類到蕨類,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到裸子植物才開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樹,但裸子植物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花被,也就是沒有花,只有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花。
5、“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路。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6、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軀殼”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這些有機的殘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譯這些密碼嗎?
7、“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lián)想起人,形象地寫出化石上的條紋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檔案,猶如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一樣。
8、說說詩的第2節(jié)和最后1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jié)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梢哉f,第7節(jié)是對第2節(jié)的回答。
拓展閱讀:“化石”考源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過化石,該書卷二十一的《異事》中有題為“竹筍化石”和“蛇蜃化石”兩則記述性的文字。很顯然,這兩個題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詞,它們是動賓結構的詞組,是句子的謂語部分,意思是“化為石”。
“竹筍化石”講的是一種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講的是一種動物化石。在“竹筍化石”這一節(jié)中,沈括說道:“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shù)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數(shù)百莖,根干相連,悉化為石。”“化為石”也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組,而且這個詞組在后來的文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就有:“觀公所,鳥獸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為石,尚可辨認。”(斌椿《乘槎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頁)也是在1866年,張德彝也使用了“化為石”:“古多奇獸,其形亦奇,死于山內(nèi)海邊,久則化為石矣。”(張德彝《航海述奇》,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545頁)此外,在崔國因1893年在美國所寫的日記中,我們也見到了“化為石”這一詞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為石。”(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杭州:杭州古籍書店,第19冊,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頁陰面)。
當年沈括在“竹筍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過的這種“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燾在倫敦參觀一個博物館時,看到了動物化石,當時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一獸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駝,四蹄有爪,長七八寸,身旁巨骨,與石無異,云地中掘得之,不辨為何物。疑盤古未開辟時所有,陷入地中近萬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狀如石缸,尾長二尺許,鱗甲皆已化石,則竟疑為盤古以前物矣。”(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載王立誠編校《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82頁)這里兩處出現(xiàn)了“化石”,這兩個“化石”和沈括用過的“化石”是一樣的,也是“化為石”的意思。
雖然沈括及后人所用過的“化石”、“化為石”都還不是詞,還是屬于詞組的范疇,然而,它們卻為后來名詞“化石”的創(chuàng)立打下了基礎。
正當動賓式的“化石”、“化為石”頻繁使用的時候,名詞意義的“化石”悄然出現(xiàn)了:1876年,李圭在《環(huán)游地球新錄》中使用了這個詞:“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開設,廣人見識者。每人以寬永錢五十文購木牌,始可進院。內(nèi)列各國貨物機器,各種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歷久所變化者。”(李圭《環(huán)游地球新錄》,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頁)這是迄今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個最早的名詞“化石”的用例。
由此看來,名詞“化石”是由動賓結構的“化為石”、“化石”演變而來。
名詞“化石”雖然在19世紀中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并沒有流傳開來,因為當時用來指化石的另有一個詞,而且這個詞是常用詞,這詞就是“僵石”。例如,瑪高溫和華蘅芳合譯的《地學淺釋》:“地中海之大島其石層中滿螺蛤僵石,其形類與今時地中海所生之螺蛤無異。”(《地學淺釋》,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873年,第1頁陽面)嚴復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論》中“僵石”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還有康有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壯偉,體制亦仿倫敦,但遜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則亞洲以此院為第一矣。其資考證者,以物質(zhì)僵石為最。有大象僵石,牙長二丈,首亦幾丈。”(《列國游記 ──康有為遺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頁)1903年,一部以問答形式寫成的《西學關鍵》,也使用了“僵石”一詞,并有一段以 “何謂僵石?”為題的文字,專門介紹了有關化石的知識(見匯報館教士譯《西學關鍵》,卷八,上海:匯報館,1903年,第46頁正面)。梁啟超也多次使用 “僵石”這詞。
可以這么說,19世紀中晚期到20世紀初,在漢語中,用來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詞,而“化石”這詞幾乎沒有它的立足之地。
后來,“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紀初,終于又在漢語中出現(xiàn)了。1903年,在《新爾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詞:“水成巖中,所含有之有機體遺跡,謂之化石。”(汪榮寶、葉瀾《新爾雅》,上海:明權社,第115頁)從那時開始,“化石”在漢語中流傳了開來。
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教研組寫有一本小冊子──《五四以來漢語書面語言的變遷和發(fā)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該書認為, “化石”是一個來自日語的詞(見該書第83頁)。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意大利馬西尼(F· Masini)認為,“化石”是一個漢語本族詞,因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語林集成》中還沒有“化石”這個詞(馬西尼著,黃河清譯《見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頁)。結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詞源考證,馬西尼的這種觀點有著一定的可信度。
綜上所述,漢語中的“化石”可能經(jīng)歷了這樣的歷程:它出現(xiàn)于19世紀中晚期,但沒能使用開來,當時中國人一直在使用“僵石”這詞?赡芤彩窃谶@個時候,日本人將“化石”借了過去,這個詞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使用。20世紀初,當大批日語詞進入中國時,“化石”也傳了回來。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漸流行了開來。
【《化石吟》重點語句分析】相關文章:
《化石吟》分析09-09
《化石吟》全文分析10-24
化石吟教材分析08-31
《化石吟》教材分析10-23
《化石吟》教學分析09-05
《化石吟》語法修辭分析10-12
課文化石吟教學分析05-01
化石吟教案08-11
《化石吟》教案07-01
《化石吟》說課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