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9-03 04:37:26 浣溪沙 我要投稿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鷓鴣天

  宋代:楊無咎

  蕙性柔情忒可憐。盈盈真是女中仙。披圖一見春風面,攜手疑同玳瑁筵。

  揮象管,擘蠻箋。等閑寫就碧云篇。風流意態猶難畫,瀟灑襟懷怎許傳。

  水調歌頭(壽梁多竹八十)

  宋代:趙必{王象}

  百歲人能幾,七十世間稀。何況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飴。好與七松處士,更與梅花君子,永結歲寒知。菊節先五日,滿酌紫霞卮。

  美成詞,山谷字,老坡詩。三逕田園如昨,久矣賦歸辭。不是商山四皓,便是香山九老,紅頰白須眉。九十尚入相,綠竹頌猗猗。

  南鄉子

  宋代:呂勝己

  斗笠棹扁舟。碧水灣頭放自流。盡日垂絲魚不上,優游。更覺心松奈得愁。

  行客語滄洲。笑道漁翁太拙休。萬事要求須有道,何由。教與敲針換曲鉤。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西湖知有幾同年。

  翻譯

  我們都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不要讓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樓懷念老友。

  讓我退休,提舉洞霄宮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幾位像我與你一樣同年齡的舊友呢。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

  葉淳老:葉溫叟,字淳老,蘇州人,時任兩浙路轉運副使。

  陽羨:古縣名,在今江蘇宜興南。

  姑蘇:蘇州的別稱。

  洞霄:洞霄宮,道教名觀,在杭州西南。

  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蘇軾與葉溫叟為同年進士。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正月十八日,是時,詞人身在杭州,葉溫叟由兩浙路轉運副使調任主客郎中,蘇軾賦此詞送行。

  賞析

  上片首句“陽羨姑蘇已買田”,是說詞人與葉溫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準備致仕定居,脫離塵世而去。“相逢誰信是前緣”,是承前句買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說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語含蓄蘊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趙嘏《江樓感舊》詩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謂千萬不要教人唱起感嘆故人分離的詩歌。

  下片把與友人難舍難分之情化為永不離別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詞人對葉溫叟說:“讓我去擔任洞霄宮提舉的職務,由您來作杭州太守之官。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這是從反面表達詞人內心的對故友難以抑制的分離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幾同年”,則感嘆人生知己實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齡人的知己則更加稀少。

  這首詞沒有太多的修飾,不堆砌辭藻,充分表達出詞人對溫叟的深情厚誼,也感嘆了時光相催,當時同年今已滿頭白發,并將此升華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尋味。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翻譯

  村里姑娘們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門首看路過謝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擠著棘籬門往外探望。你推我擠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來烏鳶在村頭盤旋不去。黃昏時在路上遇到一個醉倒的老人。

  注釋

  旋:立即;

  使君:詞人自稱。

  棘籬:以荊棘圍成的籬笆。

  茜:茜草,此處指代紅色;

  羅裙:絲綢裙子。

  收麥社:麥子收過之后舉行的祭神謝恩的活動。

  烏鳶:烏鴉、老鷹;

  賽神:用儀仗鼓樂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動,稱之為賽神。

  賞析

  這首詩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后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寫農村中的姑娘速上紅妝、爭相觀看使君的場景,十分生動有趣。“旋抹紅妝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紅妝趕去觀看路過的使君。一個旋字寫出了鄉村姑娘的特色,她們不會像富家深閨中的`女子那樣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抹上紅妝顯示出愛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寫出了她們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籬門”,姑娘們三三五五地擠在棘籬門前,你推我、我推你,爭相搶看遠道而來的使君,她們活潑、自然的神態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羅裙”,在這種推擠之中,甚至踩破了她們紅色的羅裙,讀者可以想象簇擁中的她們因羅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雜亂尖叫聲、打鬧聲,場面感十足,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看見她們歡喜又含羞的笑臉,聽到她們嬌柔的歡鬧。

  下片轉而主要描寫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攜收麥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攜到土地祠祭祀神靈,真誠感謝上天大將甘霖,老幼扶攜可見盛況空前。“烏鳶翔舞賽神村”,人們以豐富的酒食酬謝神靈,而引來了無數饞嘴的烏鳶,它們在村頭飛翔盤旋,久久不肯離去,詞人不直接描寫酒食的豐盛,卻以烏鳶翔舞的場景進行側面烘托,筆法婉曲而又恰到好處地予以表現。“道逢醉叟臥黃昏”,詞人和百姓共同宴飲、狂歡之后,在歸途中看見一個老人醉臥于道旁,仿佛是不經意之筆卻實為匠心,以這一特寫的鏡頭反映出普村同慶、普村同歡的情景,韻味無窮。

  創作背景

  這組詞作于元豐元年(1078年),是時蘇軾43歲,任徐州太守。當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譯文

  在高高的專門送別的章臺旁繚亂飛舞,在重重的簾幕前的春天陽光中翻騰,可憐啊,它這樣無境止地飄泊,但又有怎樣的辦法不讓它飛揚。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飄搖灑落于花叢陰影下,又被溫熙的和風吹拂到華美的高樓的西邊,如那在天涯飄泊流離的旅人一樣,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注釋

  ①百尺章臺:典出韓翔的愛情故事,詳情參見韓掬《章臺柳》及妻柳氏《楊柳枝》(本書第十二輯)的注釋。“章臺”,原系漢長安的街道名,多設歌樓妓館,遍植楊柳,唐宋詩詞中卻成了秦樓楚館的代名詞,吟詠中常用之。

  ②重重簾幕:喻指陳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礙。“春暉”,指春光。

  ③“憐他”句:眼看楊花(喻柳如是)隨風飄零,卻又無可奈何。

  ④“淡日”句:意為楊花之飄零,使天空迷蒙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陽是在花影中滾動。

  ⑤ 玉樓:華麗的.樓房;亦指仙人居處。東方朔《十洲記·昆侖》:“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樓十二所。”

  ⑥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間的情意。

  賞析:

  作者:佚名

  陳子龍與柳如是有段哀婉的情緣,時在公元1635年(明崇禎八年)間。由于子龍之妻張氏的不容和其它種種原因,兩人只得分手。于此前后,凡關涉楊柳之吟詠,大致是陳子龍抒露此段情愛之作。這闋小令即借詠物以寫情,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復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難言每與無以名之的“莫名”共生,人到陷入此類心境時遠較長歌當哭更為不堪。

  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倘若沒有一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難以預料亦不堪想象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于從“理還亂”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

  下片的重心是特定的心知和默契。“滾殘花影”、“吹送玉樓”都是飄泊無主的她可能的前路和必然的歸宿,但可以肯定,她不會墜落于混溷,她能自愛、自立、自強的。“澹日”兩句的意象選擇是嚴格的,字面明寫,句外有暗示。“殘”和“送”均系被動,身難由己,然而絕無自暴可能。這種判斷來之于對“心事”從另一角度言,其實不是單方面的,乃是他倆情緣中結撰起來的,他人不知“我”能知。詠物而寫人,固不大易,寫人而傳神魂、寫心靈,又得句句不黏不脫于“物”,自更難乎其為。王士禎早年學詞遍和過“湘真”之作,體驗甚細,在《倚聲初集》和《花草蒙拾》中對陳子龍詞贊嘆無已,他用“不著色相,詠物神境”八字評此詞,是得“意”之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五代: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欄 通:闌)

  譯文及注釋

  菡(hàn)萏(dàn)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殘,西風從綠波之間吹起,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景致與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還忍心再看。

  菡萏:荷花的別稱。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shēng)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嗚咽之聲久久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雞塞:亦作雞祿山。這里泛指邊塞。徹: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徹“意謂吹到最后一曲。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殘,西風從綠波之間吹起,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景致與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還忍心再看。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嗚咽之聲久久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注釋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后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后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別稱。

  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

  雞塞:亦作雞祿山。這里泛指邊塞。

  徹: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徹“意謂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潤,故云”寒“。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賞析

  此詞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寫人抒情。寫景從西風殘荷的畫面寫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見秋景不堪;寫人從思婦懷人寫起,夢回而感雞塞征夫之遙遠,倚欄而更見凄涼。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

  菡萏,荷花的別稱。文字的語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來就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說“香”,點其“味”;說“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如果說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么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作家的內在感情溶為一體了,詞作也因之而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

  三、四兩句,由景生情,更進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觀感受。韶光,指春光。在這里,作家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訴人們: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氣氛。“不堪看”三字,質樸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脫脫地抒發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劉禹錫詩句)。李璟雖然位高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當時內外矛盾重重,境遇相當危苦,此時此刻,觸景傷情,從而產生無窮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詞的下片著重抒情。

  首句,托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雞塞,雞麓塞,在今陜西省。這里泛指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確是“雨亦綿綿,思亦綿綿”。“小樓”句,以吹笙襯凄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徹,遍,段。吹徹,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映襯了作家的寂寞孤清。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是千古傳唱的名句。

  最后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說不盡。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淚因恨灑,恨依淚傾。語雖平淡,但很能打動人心。結語“倚欄干”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這首詞有些版本題名“秋思”,看來是切合的。李廷機評論過這首詞是“字字佳,含秋思極妙”(《全唐五代詞》四四一頁)。確實,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翻譯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注釋

  疇:田地。

  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艷,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戎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游,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于戎馬倥傯之中,寫于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凈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游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于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里好像也有一種寄托: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里。

  賞析二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后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艷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濕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詞人對于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詞中描寫了詞人身著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游。江村的早晨,濃霧彌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后,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谷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后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衛國的信心和力量。

  創作背景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為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所以范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游時常常要身著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 宋朝

  王安石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譯文

  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歡悠閑,有空來的人有幾個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靜。山上的桃花、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注釋

  “百畝”句:句出劉禹錫《再過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百畝:概數,形容庭園極大。半是苔:一半長滿了青苔。

  白道:潔白的小道。唐人李商隱《無題》:“白道縈回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

  “山桃”句:語本唐人雍陶《過舊宅看花》:“山桃野杏兩三栽,樹樹繁花去復開。”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處山水之中。

  “為誰”句:句出唐人嚴惲《落花》:“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賞析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女子在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構思精巧,意境優美,猶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藝術品,境悵靜悠,含蓄有味,令人回味。 [4] 詞的上片寫自己寓居的環境,表現詞人歸隱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高情于景,詞人對生長在寂寞環境中的桃杏發出深沉的慨嘆,寄托著自己內心的惆悵與不平。 上片中作者寫到寓居的環境有寬敞的庭院。潔凈的小路,盤旋的溪水,呈現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村野生活情景。 “百畝中庭半是苔”,百畝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說明這里已經很久沒人來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無暇打掃干凈,煩事擾身,從側面表現出由以前的門庭若市變成現在的無人問津,門庭冷落,顯出幾許蒼涼和寂寞,營造了一種凄涼氛圍。“門前白道水縈回”,門外沙子鋪滿了整條路,還有婉轉的小溪流。如此優美、清閑的環境,本能吸引很多人來訪,但是并沒有人來,可惜了如此美景無人觀。“愛閑能有幾人來”,喜歡悠閑,有空來的人有幾個。這是從正面描寫凄清的場面,不禁讓人感到惋惜,也從側面說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兩個知音懂得他此時的心情,希望他們能和自己分享這美景,可惜就是沒有知音。

  下片,“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靜,山上的桃花開了,溪邊的杏樹,三三兩兩地種在一起。春天這里本該非常熱鬧,但現在如此寂靜,桃花和杏樹都無人觀,孤獨地佇立在春天里。此句從側面突顯出這里的寂靜和蒼寥,襯托出環境的落敗。“為誰零落為誰開”,山里的桃花已經開放了,不知道它們是為誰開放,為誰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會有人來這里欣賞呢。這小園風情景物,寓意頗深。一場驚天動地的“變法”,其中酸苦,用“為誰零落為誰開”之問也十分貼切嗎。這里詞人以桃花自喻,表達自己也像它一樣孤獨,沒有人問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環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噓。這首詞以問句結束,啟迪讀者思考詞外之意,深化了詞的內涵,擴大了詞的'表現空間。

  這首詞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獨寂寞,雖然身處美景之中,卻是孤身一人,沒有知音。盡管如此,王安石還是用寫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寓情于景,對山中的美景頗為喜愛。總的來說,《浣溪沙》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達出他晚年“人走茶涼”的寂寞之情,此情頗為深沉、悲涼。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創作背景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許多詞作于這個時期,內容大多為描繪江南景色,表現閑適心情之作。這類詞為數不少,有《清平樂》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歲引·秋景》等。這類詞多作于元豐年間,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儂是嶔崎可笑人,不妨開口笑時頻。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顰時還淺笑,醉逢笑處卻輕顰。宜顰宜笑越精神。

  譯文

  笑笑你真是一個杰出不群的可愛的人,不妨多多地開口笑一笑,只要你開口一笑,就能使滿座生春。

  唱到讓人皺眉時你卻面帶微笑,醉到讓人坐起喧嘩時又微皺眉頭。無論是皺眉還是發笑都合人心意。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格。

  子文:即嚴煥,乾道二年(1166)至五年(1169)通判建康府,與辛棄疾同官。侍人:侍女,侍妾。

  儂:你。江浙一帶方言稱“你”為“儂”。嶔(qīn)崎:本是指山的高峻,此喻人骨鯁俊拔,杰出不群。《晉書·桓彝傳》:“桓彝字茂倫,雅為周顗所重。顗嘗嘆曰:‘茂倫嵚崎歷落,固可笑人也。’”笑:這里是喜愛、羨慕之意。《詩詞曲語辭匯釋》:“笑,欣羨之辭。與嘲笑之義別。”

  坐:自然,自然而然地。一說通“座”,指在座的人。生春:使人歡喜,讓人高興。

  顰(pín):謂皺眉。

  宜:合適,適當,適宜。

  賞析

  此詞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五年(1169)辛棄疾任建康通判時,是辛棄疾在同僚嚴子文的家宴上,贈給嚴子文一位名叫“笑笑”的侍姬的調侃之作。

  創作背景

  此詞具有一種潛在的思想力量。上片稱贊嚴子文侍女不同流俗,才貌出眾,頻頻發笑,滿座粲然,不斷帶來歡樂和活力。首句用吳語“儂”稱呼侍姬,所謂“吳儂軟語”,想必這一位侍姬是吳人,“儂”是她的家鄉話。作者用“桓彝嵚崎歷落”這個典故來形容侍女,這就等于說這位叫“笑笑”的侍女,竟是一位杰出不群的值得欽佩的偉丈夫式的人物。這作為對一個侍女的歌頌,確實有點不倫不類。這當然不是作者沒詞了,不懂得用典而胡亂比附。以他這樣一位寫起詞來“如春云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無非可觀”的大家,不可能不懂用典,更何況他“其秾麗綿密處,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為女人作艷語,原也當行。那么就只有從文字的本意來理解了。這就是說笑笑一定有其不凡之處,所以作者才會許之以如茂倫那樣的嶔崎歷落,可欽可羨之人。古時侍姬,固多不凡。如張愔之關盼盼,石崇之綠珠,但那還多是忠于故主而已。而這里的笑笑,可惜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其主既未故,那無妨反求之于辛棄疾所欽羨的事物。辛棄疾此時在建康作一行政之副職,且是“添差之員”,形同虛設。以如此之壯年,抱一腔熱血而來的盛氣之英雄,僅給這樣一個冷板凳坐,其心情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他在這同一時期作的《滿江紅》中就說:“笑人世蒼然無物。”他對于主和派掌權的這個朝廷,認之為無人,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滿朝公卿將相視之為“無物”的辛棄疾,卻以“嶔崎可笑”許一侍姬,以這些猥瑣的須眉作襯,則紅粉之磊落也就非常形象、可以感觸的了。

  下片寫笑笑的顰笑。她“歌欲顰時還淺笑”,讓人舒心;“醉逢笑處卻輕顰”,使人清醒。南宋小朝廷是一個萎靡世界。在這時,每一個有良心的人,歌時應當是痛苦的,但這還是一般的感情。而她卻于痛苦中反要淺笑。這不是寫她麻木不仁,不是寫她縱情歡笑,而是說她在本來欲顰之處,卻發出了“淺笑”。這就透露了她這笑含有凄傷之情。這無法或不屑縱聲的“淺笑”,只能是嘴角那苦苦的一撇,是冷然的微哂,是欲笑不得之強顏。總之它是內心痛苦之極的一種反態。長歌當哭,它是比哭更凄慘得多的。是以當別人快樂地喝醉了酒,作出種種丑態時,她卻又不由地皺起了眉頭,一股討厭鄙棄之情溢于眉宇。這一顰一笑之間,就把她那種高傲的`秉性,活脫脫地寫了出來。正如屈原之“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一樣,她是很有點不同流俗而別具慧心的。這兩句詞中也可以看出笑笑的杰出之所在。在那樣的社會里,竟有這樣一位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污,反而很有點脫俗超凡的女子,的確令人高興,無怪乎作者要由衷地贊嘆她“宜顰宜笑越精神”了。顰其所顰而笑其所笑,是以曰“宜”。那么這個“精神”就不單是指她那一種女性的美的外露,而更是指她一顰一笑所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從這里可以看到辛棄疾對于這一種傲態的欽佩,無此傲態作為底色,則輕顰淺笑,都顯輕薄,徒見其不“宜”了。那么由此可見:笑笑的顰笑,定與抗戰派的思想感情合拍,這固然是當時廣大人民的普遍意愿,也不排斥她就是因堅持抗戰而獲罪以作奴婢的家屬。因而她的見解很合乎辛棄疾的思想,所以才有“一笑坐生春”的感覺。可以想象得到:他們在此家宴中高談闊論,笑笑時發如花妙語,說得那樣中聽,有助豪情,使人感到周身舒暢。故此作者對于的“開口笑時頻”寄予了那樣真摯而熱烈的感情。當此之時,酒酣耳熱,小小天地盡是他們主戰派的世界,更難得的是,紅粉居然知己,所以就更感到她越笑越精神,她此時,已完全不是一個歌舞妓,而直是他不能不欽佩的嶔崎歷落的大丈夫了。

  這闋《浣溪沙》詞雖是贈妓調笑之作,全篇俳諧有趣,但決不是純粹的無聊文字,那怕是從僅僅不小瞧侍姬這類卑賤的小女子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辛棄疾的不凡。他把一位侍女抬高到了這樣高的地位,這就完全不是庸俗的捧角兒,而是他把對于祖國的熱愛看得高于一切,用以衡量一切:誰不愛國,誰不維護國家的統一,雖卿相君主,他亦視為“無物”;而贊成國家統一的,則雖歌妓侍女,也可以許之為“嶔崎歷落”之人。從這個側面,令人又看到了辛棄疾對于祖國有著無比深摯的感情。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的感情,使得他顛倒了對于大人物和奴婢尊卑的陳腐見解,從而具備了進步的立場。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霜日明霄水蘸空。

  鳴鞘聲里繡旗紅。

  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

  酒闌揮淚向悲風。

  ——宋代·張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日天空明凈,遠水蘸著長空,軍營里紅旗飄揚,不時傳來馬鞭聲陣陣。遠處淡煙籠著衰草,秋色在若有若無之中。

  萬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東門的城樓上借一杯濁酒澆愁。酒后揮淚灑向悲涼的秋風中。

  注釋

  題解: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里“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一說秋天的太陽。明霄:明凈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體。水蘸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裝刀劍的套子,一說鞭鞘,這里指馬鞭。鳴鞘聲:刀劍出鞘聲。一說指行軍時用力揮動馬鞭發出的聲音。繡旗:繡有圖案的軍旗。

  有無中:若有若無。

  烽火北:當時荊州已成南宋邊界,謂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已在火線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樓:有軍隊駐防的城樓。

  酒闌:飲酒將盡。悲風:指凄厲的秋風。

  賞析一

  據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此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里“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淪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含有無限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于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云:“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戚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茍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此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彩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宋朝 李清照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注釋

  懶:《花草粹編》作“慵”,《歷代名媛詩詞》作“惱”。

  玉鴨熏爐:玉制(或白瓷制)的點燃熏香的鴨形香爐。熏爐形狀各式各樣,有麒麟形、獅子形、鴨子形等;質料也有金、黃銅、黃銅、鐵、玉、瓷等不同。

  瑞腦:一種香料名。

  朱櫻斗帳:斗帳,覆斗形的帳子。

  流蘇:指帳子下垂的穗兒,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線盤結而成。

  遺犀:犀,指犀牛的角。遺,應為“通”之誤。

  《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貴族女子傷春情態的小調。運用正面描寫、反面襯托的手法,著意刻劃出一顆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寫人,“髻子傷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實卻是極重要的一句心態描寫:閨中女子被滿懷春愁折磨得無情無緒,只隨意地挽起發髻懶得精心著意去梳理。接下來兩句是寫景,前句“晚風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極工巧,它使得寫景之中又點出了季節時間:習習晚風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經冬的寒梅已由盛開到飄零之時。春愁本就撩人,何況又見花落!后句“淡云來往月疏疏”寫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飄來飄去,天邊的月亮也顯得朦朧遙遠。以“疏疏”狀月,除了給月兒加上月色朦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還是一彎殘月,它與“淡云”、“晚風”、“落梅”前后相襯,構成了幽靜中散發著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運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遠、情景相因的寫法,深刻生動。

  下片通過富貴華侈生活的描寫,含蓄地反襯傷春女子內心的凄楚。前兩句寫室內陳設極盡華美“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鑲嵌著美玉的鴨形熏爐中,還閑置著珍貴的龍腦香,懶得去點燃熏香;織有朱紅的櫻桃花色的、覆蓋如斗形的小帳低垂,上面裝飾著五色紛披的絲穗。這里主要寫室內的靜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鴨熏爐閑瑞腦”中的一個“閑”字,不就閃現出女主人公因愁苦無緒,連心愛的龍腦香味也懶得聞嗅了嗎!結尾是一個問句“通犀還解避寒無”,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氣的'犀角,名“辟寒犀”,據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開元二年冬,交趾國進犀一株,色黃如金。使者請以金盤置于殿中,溫然有暖氣襲人”,該句意思是說:試問這只金燦燦的辟寒犀角,現在還會不會再把溫暖宜人的氣味釋放出來?句中“還解”的一個“還”字點出了這樣的內容:往昔之時,這只犀角曾盡心盡意地為男女主人布溫驅寒;而今伊人遠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應感傷,你到底還知道抑或忘記了為孤獨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詞人假借向犀角的設問,進一步刻劃詞中人觸物傷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轉、搖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細紋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邊漸漸擴展的漣漪。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譯文

  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墻之勢。湖水的波光里倒映著山巒的影子,浸染著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時分,湖光蕩漾,照到樓上猶如水晶一般清瑩。

  天上的流云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樹如同籠罩在霧中時明時暗。帶著露珠的荷葉被風吹動,荷葉上的水珠閃亮如螢火。散開的頭發花白稀疏,靜靜地待到天明。

  注釋

  浣(huàn)溪沙:詞牌名,曾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興東南。

  波撼(hàn)城:波濤洶涌,撼動城郭。化用孟浩然《臨洞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詩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樓:樓名,在浙江吳興。一說指湖水泛著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

  欲:將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霧柳:指柳樹如同霧罩著一樣陰暗。

  度(dù):指遮擋。

  露荷:帶著露珠的荷葉。

  水流螢(yíng):風擺荷葉,葉上水珠閃亮得就像螢火蟲一樣。

  蕭蕭(xiāo xiāo):指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

  散(sǎn)發:散開的頭發。

  賞析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兩句詞人運用了兩個色彩迥異的動詞“撼”、“浸”,前者修飾出一雙巨臂搖蕩著水中的孤城的畫面,施展力與暴;后者刻畫了少女的柔指輕撫著情人,展現了情與愛的綿柔。兩個字描寫了湖水的剛與柔,對比鮮明地描寫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體現其玲瓏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時間,暗示了詞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襯托景色之美。“露荷翻處水流螢”,“流螢”二字作喻形象表現出荷葉沾染了露水后的清瑩明麗。“霧柳”句通過“暗”、“度”二字寫盡了柳的朦朧、月的舒緩;“露荷”句則憑借“翻”、“流”二字傳達了露荷的圓潤、螢的飄忽,“蕭蕭”帶有自嘲的意思,也體現了詞人的自由瀟灑,“散發”體現了詞人的不羈。

  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孟浩然《臨洞庭》云:“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詞人所采用的藝術手法和孟詩有暗合之處,但只是客觀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蒼茫闊大的意緒在形式上的自然重疊,而不是主觀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詞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滟,山色青蔥,蕩漾著沉醉的氤氳。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復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嘆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

  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了,“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兩句正體現了這一變化,前句暗合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情韻,后句又為這銷魂的意境增添了幾許生意、幾許亮色——露珠敲荷,流螢相逐。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于詞人從細微的感觸著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于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與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正如他在結句中所說的:“蕭蕭散發到天明”——詞人為自己勾畫了一個超脫者的形象。它雖沒有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表達的“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闊大與深厚,但卻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達觀與迷戀。

  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涌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于全詩,于“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蕩。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晚年游覽江浙一帶時所作。宋高宗紹興元年年底,詞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紹興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間,詞人一直與諸多居閩友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互動,共寫了44首交游詞。這首《浣溪沙》就是詞人晚年游覽江浙一帶的山水美景時所作。

  張元干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后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字詞解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閱讀答案:

  試題:

  (1)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2)“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于景,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

  (1)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構成“來”與“去”對比。表達作用: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兩者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發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創作背景:無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 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個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采桑子

  宋代:晏幾道

  春風不負年年信,長趁花期。小錦堂西。紅杏初開第一枝。

  碧簫度曲留人醉,昨夜歸遲。短恨憑誰。鶯語殷勤月落時。

  水調歌頭(管待李參政壁勸酒)

  宋代:魏了翁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間袢暑難耐,獨有此清涼。龍卷八荒霖雨,鶴十州風露,回薄水云鄉。欲識千里潤,記取玉流芳。石蘭衣,江蘺佩,芰荷裳。個中自有服媚,何必錦名堂。吸取玻璃清漲,喚起逍遙舊夢,人物儼相望。矯首望歸路,三十六虛皇。

  江城子(重陽)

  宋代:李處全

  一番風雨一番涼。炯秋光。又重陽。瀟灑東籬,渾學漢宮妝。今日且須開口笑,花露,鬢云香。

  潑醅新取淡鵝黃。趁幽芳。趣飛觴。落帽當時,□發少年狂。萬事破除惟有此,塵外客,醉中鄉。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浣溪沙·閨情 宋朝

  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浣溪沙·閨情》譯文

  貼花如繡的臉龐莞爾一笑,就像盛開的荷花。頭上斜插的鴨形發飾就像真的要飛一樣,襯托的臉頰更加美麗、更加生動。眼波流轉,一下就讓人猜到應是在思念著誰。

  一臉的溫情飽含著深韻,只能用這半張素箋把幽怨和思戀寄給心上人。月上闌干,花的影子不斷移動,正是情人約會重聚的好時光。

  《浣溪沙·閨情》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亦作《浣溪紗》。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曲調輕松明快,是宋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牌名。

  繡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處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開了。

  飛:《歷代詩余》作“偎”。寶鴨:鴨形發式,或指釵頭形狀為鴨形的寶釵。香腮:唐代溫庭筠有“鬢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個臉上。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韻:味道。

  半箋嬌恨:半紙怨艾之辭。箋,紙,指信箋、詩箋。

  幽懷:猶幽情,指隱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這里指約會的時間,即月斜之際。宋王安石《春夜》:“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浣溪沙·閨情》鑒賞

  此詞寫一位風韻秀徹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析景。上闋主要描寫女主人公的美麗的妝飾和容貌,下闋則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為及心理活動。詞中”用了比擬、襯托、細節描寫、側面描寫等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明朗時快。

  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個階段。前者以閨怨相思為主,后者則多表現出消”絕望的析緒來。但這首詞與這兩種風格都顯然不同,應該屬于詞人最早一批描寫純真愛析的詞作。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析充滿向往,落到筆端,也豐富地體現了女性細膩的心思。

  “繡面芙人”與下面的“斜飛寶鴨”對舉,應也指裝飾物。當時的婦女多有向臉上貼繡畫的習慣,其內容以花鳥為多,此處即是說面上繪有芙人。芙人一笑而開,變靜為動,看似頗為無理,實則更顯有析。本來芙人帖飾是靜止的,但因為少女一笑,紅顏暈開,落到人眼里仿佛連芙人花也迎風而綻,倍添精神。這種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詩里最有體現,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等。發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層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種似真實幻、難以言說的美妙意境。再則,“秀面”“芙人”“笑”“開”兩兩相對,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人之開”有力地襯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開”之一字,既指芙人花開,少女顏開,又可暗指少女的析竇初開,為全詞統帥。

  “斜飛寶鴨襯香腮”,承接上句,繼續寫少女的美貌。她又貼花飾,又戴寶鴨,正是一個著意打扮的初戀少女。“眼波才動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顯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時上了一個人,可能有時想起,越想越高興,表析不對,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來:“不會被別人發現了吧?他會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這種手法也見于唐詩,皇甫松《”蓮子》中就有“遙被人知半日羞”。其實,別人也許并沒有注意到她的異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過在她看來,這卻很可能,特別是很難為析,這種狐疑更給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顯生動。

  “一面風析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把上下兩闕的因果銜接和少女此時的心理展示了出來。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雖作定語,但關聯詞的意味還保留著,給人以一種“雖然一面……,但是半箋……”的感覺,這不得不說又是女性思維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箋即是書信,顯然是久不見面,才以書信傳達愛意,嬌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種小析愫,小埋怨(大家懂得……)。連起來是說,雖然我這么喜時你,但你總也不來看我,只好以書寄懷。信上寫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約重來”這一句是說明月上移,花影搖動,到那時我們來幽會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會的寶地,女主人公此語表現了其對未來的期待。

  綜合全詞來看,詞人出色地發揮了女性思維的長處,在氛圍、比擬、畫面以及細節的捕捉上,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藝術天分。詞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處青春愛析之中,析緒難免波動,其性格也頗富變化。她倩然一笑,美麗活潑;眼波流轉,細膩羞澀;凝視花月,苦苦思戀;寫信抒懷,大膽追求。這些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動時復雜的心理。在封建家長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膽的,也是美好的。這正寄寓了詞人對美好愛析的向往與追求。

  《浣溪沙·閨情》鑒賞二

  這首言情小調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艷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于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里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于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著她內心的喜悅與怕人發現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于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只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系戀著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著的畫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著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嘆這首詞多么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閨情》創作背景

  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階段。前者以閑情逸趣,兒女情長為主。后者則表現出懷家思國,愁緒難解的情懷。這首應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情充滿向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譯文及注釋

  「翻譯」

  紅紅的太陽已經升到最高處了,透過簾幕照進宮內,可從昨夜便開始的舞樂狂歡還沒結束,宮女們魚貫而入,挨個兒將金爐里快要燃盡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們訓練有素而又輕盈的蓮步,是不會把那些鋪設在地上的紅色錦緞弄皺的。

  那是一位漂亮美麗的舞者,還在酣舞不止,腳步都有些不穩了,那發髻的金釵兒都傾斜著,還在來回擺動。怪不得她有點腳步不穩,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這會兒酒勁兒還沒過呢。她時不時拈起花兒來嗅嗅,是為了想讓花的香味使自己清醒一下,她那臥魚嗅花的身段,真美。跟貴妃娘娘醉酒時是一樣的,你看,她還在靜聽其他宮殿里隱隱約約傳來的簫鼓奏樂的聲音。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

  紅日:《詩話總龜》、《西清詩話》、《類說》、《詩人玉屑》等本中均作“簾日”。三丈透:指太陽升起已有三丈多高,這里指太陽升起的高度,是虛數,不是實數。透,透過。

  金爐:《詩話總龜》中作“佳人”。金爐,銅制的香爐。次第:依次。唐劉禹錫《秋江晚泊》詩中有“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之句。香獸:以炭屑為末,勻和香料制成各種獸形的燃料。始用于晉代羊祜,《晉書·羊祜傳》有記載。

  紅錦地衣隨步皺:紅錦地衣,紅色錦緞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時鋪在地上的紡織品,即地毯。隨步皺,指金錦織成的地衣隨人的舞步的移動而打皺,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時紅錦地毯隨著舞女旋轉打皺的情形。皺,明刻本《類說》卷三十四誤作“雛”。

  佳人:美女,這里指善于起舞的`宮女。漢司馬相如《長門賦》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舞點:蕭本二主詞作“舞急”;呂本二主詞作“舞黠”;《詩話總龜》、《西清詩話》、詩人玉屑》中均作“舞徹”。舞點,按照音樂的節拍舞完了一支曲調。點,音樂的節拍。金釵溜:頭上的金釵滑落了。金釵,又稱金雀釵,古代婦女頭飾的一種。溜,滑落。

  酒惡(ě)時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惡,《詩話總龜》中作“酒渥”。亦稱“中酒”,指喝酒至微醉。這是當時方言。宋趙令《侯鯖錄》卷八中云:“金陵人謂‘中酒’曰‘酒惡’,則知李后主詩云‘酒惡時拈花蕊嗅’,用鄉人語也。”拈(niān),侯本二主詞、吳本二主詞中均作“沾”。《捫虱新語》中作“將”。時拈,常常拈取。花蕊,這里代指花朵。嗅,聞。

  別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宮殿。唐王勃《春思賦》中有句:“洛陽宮城紛合沓,離房別殿花周匝。”遙聞:《西清詩話》、《類說》、《捫虱新話》中引《古今詩話》、《詩話總龜》、《詩人玉屑》作“微聞”。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南朝梁江淹《別賦》中有句:“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簫,一種竹制管樂器。古代的簫用許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現代的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賞析」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李煜前期的奢華綺麗的享樂生活。李煜寫此詞時,是自鳴得意的。詞中所寫的時間,是夜以繼日地酣歌曼舞的第二天。主人公是后主李煜和宮中所有的人們。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9-28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浣溪沙原文的翻譯及賞析11-03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3-05

[精選]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9-19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10-09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