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庭堅名帖
黃庭堅在書法上大膽創新,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有不少經典之作流程了下來。
黃庭堅《教審帖》,紙本,27.1×43.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教審帖》亦稱《與立之承奉書》,行草,凡9行,81字。書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鈐有“緝熙殿寶”、“友古軒”等印記。《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等著錄。《停云館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谷園摹古法帖》等收錄。
釋文:
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爲慰。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所送紙太高,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適有賓客,奉答草率。庭堅頓首。立之承奉足下。
黃庭堅《制嬰香方》
《制嬰香方》,紙本,縱28.7厘米,橫37.7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凡9行,8l字。無書寫時間,從筆法、書風判斷,應是早年所書,大約書于1086—1093元祐年間。鈐有“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等印記。《裝余偶記》、《石渠寶笈續編》等著錄。
釋文:
嬰香,角沉三兩末之,丁香四錢末之,龍腦七錢別研,麝香三錢別研,治弓甲香壹錢末之,右都研勻。入牙消半兩,再研勻。入煉蜜六兩,和勻。蔭一月取出,丸作雞頭大。略記得如此,候檢得冊子,或不同,別錄去。
黃庭堅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后世稱他黃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為宰相,實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對。后來新舊兩黨斗爭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在這場斗爭中,黃庭堅站在舊黨一邊,他雖然沒有積極參加這場斗爭,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爭的旋渦里。
黃庭堅出于蘇軾門下,與張來、秦觀、晁補之并稱為“蘇門四學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詩。詩論標榜杜甫,但是強調讀書查據,以故為新,“無一字無來處”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他在宋代影響頗大,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又能詞,兼擅行、草書。
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后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于《痊鸛銘》,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為“宋四家”之一。《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著名的書跡有《松風閣詩》、《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
宋代書壇之“亂”,給黃庭堅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新的平臺。兩派之爭,即以李建中、蔡襄為代表的傳統派和以蘇東坡為代表的創新派,讓年輕氣盛的黃庭堅敏感而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后者的立場上,尚意抒情,獨辟蹊徑,并終身為之奮斗,同蘇軾一道開辟了“書壇亂象”中的金光大道。
黃庭堅與蘇軾的書法“心有靈犀一點通”,有尚意之為,有仙靈之妙。其書法個性卻因人生之迥而異。蘇軾的書法體現了無為而治、大淡無味的老莊思想,而黃庭堅是“菩提坊里病維摩”,對佛教禪宗有著精深的造詣,所以其書法深得佛家三昧,處處彌漫著見性成佛的禪意。清朝書畫家笪重光說:“涪翁精于禪說,發為筆墨,如散僧入圣,無裘馬輕肥氣,視海岳眉山別立風格。”
黃庭堅書法的駭俗之處,主要表現在“亂花飛舞不離其樹”,縱斂有度,散中寓整;還有大動飛躍之中的靖安之氣。換一種說法,他書法的恰似“點源的輻射”,重心穩當,肢體夸張,自由度很高,一反晉、唐流行的方方正正、四面停勻的傳統。這種“背叛”傳統的銳氣遠在蘇軾之上,真所謂“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罵祖,面目非故”。
骨瘦形散,宛若袈裟加身的清癯老僧,開步行走,合法合度,又在法度之外。因此讀黃庭堅的書法,時時聽見寺鐘宏響和山濤的起伏,禪意之美躍然紙上,直抵心胸。
黃庭堅的草書,當為宋人翹楚。恰如他自己所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旭)、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在《李太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中,我們感受到山谷書法的飛縱有如江南三月煙草,繁花亂墜迷人眼,卻又“左規右矩”,無一輕率之筆,真正做到了“鋒在筆中,意在筆前”、“心能轉腕,手能轉筆”、“直達如來境”,步入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黃庭堅名帖】相關文章:
黃庭堅的資料11-29
黃庭堅的詩集09-24
黃庭堅悟09-28
黃庭堅草書08-23
黃庭堅的簡介07-08
黃庭堅題跋08-21
蘇軾黃庭堅08-26
黃庭堅趣事07-23
黃庭堅蝶戀花12-04
黃庭堅南鄉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