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辦理事務(wù)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wù)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反思應(yīng)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1
一、選材及設(shè)計思路
我教學的內(nèi)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本節(jié)課,我抓住對重點字詞來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領(lǐng)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背送別詩導入
課前我讓同學們搜集一些關(guān)于送別的古詩,因此本課教學就從背送別詩導入,讓學生知道表達離愁別緒是古詩常見的一種主題,從而體會詩人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引導學生根據(jù)古詩的題目來理解詩題。同時,對詩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簡單的交流和介紹。
(二)解題
針對本首詩的標題,我首先問同學們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結(jié)合學生回答分別簡單介紹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來,和學生一起交流詩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們的友情,這樣同學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詩標題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的讀一讀古詩,借助拼音和字典讀準字音,讀通古詩,然后指名朗讀,師生正音并進行恰當?shù)脑u價。
(四)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都學過了哪些好的方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總結(jié)、歸納學習古詩的好方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我首先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什么是“故人”、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地圖來理解什么是“西辭”,并結(jié)合畫面猜一猜誰是李白,誰是孟浩然,通過看兩位詩人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圖片并配上流水的聲音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xiàn)場,讓同學們想象面對著滔滔的江水,此時此刻他們在告別的時候會說些什么,然后找同學到前面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來演一演,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講到“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一句時,我讓學生在課件中欣賞陽春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美麗圖片,通過觀看畫面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三月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奠定基礎(chǔ)。
在后兩句詩中,我主要抓住“孤”和“盡”這兩個關(guān)鍵字來理解。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么?“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么?同時,我重點進行了朗讀指導,通過學生個別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五)回顧全文,歸納升華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學生個別讀、全班齊背誦等方式,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導寫字、擴詞和書寫
寫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guī)ьI(lǐng)同學們一起學習課文中需要會寫的六個生字,并進行擴詞,同時指導書寫“陵”字,讓學生們在本上用正確的寫字姿勢練習抄寫。
(七)課堂總結(jié),課外延伸
課后,讓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三、課堂生成與不足
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通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發(fā)掘詩句中關(guān)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在范讀上還要多揣摩,從而更好的進行朗讀指導。
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單一,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多元的評價。但我相信,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2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了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注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么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自讀,了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了解詩題,了解背景,把握基調(diào)。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jié)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jié)奏,又讀出了內(nèi)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diào)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么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輕松、愉悅。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lián)P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diào)。“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chǔ)。正是: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么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么關(guān)系?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2)品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淀,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鑒賞。應(yīng)當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并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并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yīng)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jié)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3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nèi)交流課執(zhí)教這一課,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據(jù)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guān)系非同尋常,相似的經(jīng)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shù)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離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fā),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節(jié)點。可當時我沒有發(fā)現(xiàn)、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fā)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guān)鍵。教師巧妙的啟發(fā)、引導,融情感于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nèi)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么教。說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并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復習回顧中引進新內(nèi)容;出示詩題后,請學生談?wù)勚懒耸裁矗想知道什么,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著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chǔ)上放手讓學生借用注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guān)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后,用劃朗讀節(jié)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視頻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fā)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后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搜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shè)計側(cè)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fā)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于執(zhí)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jié)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huán)節(jié),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5
今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nèi)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shè)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jīng)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chǔ)。
然后抓“關(guān)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注釋老朋友。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shè)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shè)計這個情節(jié),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zhuǎn)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fā),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jīng)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jīng)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guān)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guān)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fā)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nèi)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6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guān)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shè)置上設(shè)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孟浩然又會說些什么呢?
4、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yīng)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yīng)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shè)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fā)言,在熱鬧的發(fā)言中,我步步啟發(fā),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fā)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diào)動起來,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jié)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jié)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jié)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guān)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yīng)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8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了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凄苦,詩歌的意境是輕松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yīng)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guān)。當然對于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了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松愉快中分別,我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向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gòu)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游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wù)。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shè)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jié)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nèi)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nèi)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于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yīng)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9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 ,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xiàn)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jīng)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chǎn)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于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今后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jié)束時及時總結(jié)并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chuàng)設(shè),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1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jié)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shè)置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nèi)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tài)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布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關(guān)系而不能盡情發(fā)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diào)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贊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發(fā)生一種困惑:保守的教學重基礎(chǔ)缺發(fā)明,新課程重發(fā)明而底蘊缺乏,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1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guān)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fā)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jù)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shè)疑:“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lǐng)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lǐng)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9-2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2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7-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反思08-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及反思07-15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8-2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09-0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精選08-2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4-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