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反思(合集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河中石獸》反思1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呢? 在教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后,我對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塑造學生的心靈,因為沒有思想就沒有語言,沒有正確的觀念為指導,就表達不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的好文章。葉圣陶先生說:“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突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清,若但讀物得宜,便會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
培養學生的興趣,把寫作作為學生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學生一旦與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主動鉆研,樂此不疲,漸入佳境。教學中要注意低起點,多鼓勵,命題切合學生實際,寫作形式多種多樣,力爭將寫作變為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寫作“會使自己的頭腦更清醒,更無知,更堅強,更輕松,會使自己和別人相處得更和諧”。寫作一旦成為一種需要,常常能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閱歷淺,生活范圍窄,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由于缺乏生活的體驗和素材的積累,作文時常常搜腸刮肚,無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編濫造。本人認為,應該把學生從課堂上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素材,激發靈感,學會寫。
《河中石獸》反思2
關于文言文的講法,思路永遠相同:讀文章、介紹作者及背景、翻譯、內容、思想情感、總結拓展,真的沒有什么新意。因為文言文似乎總是每一次考試的重點,老師也是特別重視,像我,每一個字詞都希望強調到位。我也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學存在的弊端,企圖在文言文教學中講得生動形象,讓他們能夠聽得有趣,記得牢固。
課前專門去請教了師傅,她說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一下小故事;翻譯的時候講一講人物形象分析或者背景,交叉進行,避免一直講翻譯,讓學生感到疲倦。針對她提出的問題,我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挑選了好幾則《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小故事,有文言文版的,還有我自己記在腦子里白話文版的,以備調節課堂的不時之需。事與愿違,課堂上還是出現了很多的狀況:
1、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他們提前沒有將課下部分注釋謄寫在文本內,我在講得時候,他們一直埋頭記筆記。
2、沒有給同學們自己展示的機會,一節課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講,跟學生沒有進行良性有效的互動;
3、準備的故事和當堂練,課堂上也沒有進行,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梳理文本內容上了;
4、教學過程中情緒不穩定,看同學們一直在記筆記,到后面有些慌亂,部分重點內容就講漏了,而且語氣中已經有了憤怒的情緒;
5、部分同學的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一組和四組的同學,個別已經走神了。
這一節課下來,我反思了很多,發現在我的語文課上,已經需要同學們靠意志力來支撐了,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有人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之后喜歡你的課堂了他,哪怕他們一節課只有三十分鐘是有效的,那也足夠他們來學習新的知識了。如何把課堂變得有趣而又不流于形式,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期間的度一直沒有辦法把握。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辦法擺脫課本和練習、考試的束縛,沒有長遠的眼光,缺乏對課本宏觀的認識,進一步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不到根本,太追求與細微的東西。
突然之間明白,對于一個人來說,比知識重要的是眼光和心胸,我缺少了這個,在教學中就做不到從容,即使準備得再充分,也難塑好課,難像陳家盛老師和師傅一樣,如流水一般浸潤學生,難云淡風輕地面對考試。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詩“墻角的話,當她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我想,雖然我沒有孤芳自賞,但是我的心中應該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河中石獸》反思3
首先復習課后的詞語,鞏固了對本課字詞的認讀記憶,同時也復現了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和理解,為進入新的學習活動創造了條件。接著談話導課,暢談感受,渲染了與課文相對應的氣氛,成了一個心理場,直接作用于兒童心理,讓兒童去感受,促使兒童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然后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深入學習課文,以”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親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的原因后,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又引導學生繼續與文本對話,抓重點詞句朗讀,深入感受父親的知鳥愛鳥。
在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后,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并給以學生許多鼓勵性的評價。這些鼓勵性的評價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學習的快樂感,激發他們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通過“父親若是獵人”的問題的引導,學生迫切意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沒有生硬的說教,通過一系列追問,“愛鳥——愛身邊所有的`生靈”應該是水到渠成。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大膽想像,創意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中愛鳥護鳥這一主題的深刻認識。
總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這樣設計: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你還有哪些疑問?合作探究,解決難點。由于準備不好,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河中石獸》反思4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后,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在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圣"。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并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說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河中石獸》反思5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超文本閱讀與應用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亮點。比如在完成書本知識的介紹后,在安排作業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構思,進行寫景片段描寫,最后教師小結:大家筆下的春天都一樣的美好,另人向往,春天帶給人萬千遐想,充溢著蓬勃的生機,但是"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蹤",春天是難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暫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青春,立志奮進。
語言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師生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學習內容。
《河中石獸》反思6
“刻舟求劍”和“緣木求魚”的故事同學們都熟悉,當我們的方法不當之時,就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而《河中石獸》也是異曲同工的。
從孩子們熟悉的`成語引入,首先讓孩子們都有一個總體印象。然后再逐字逐句翻譯。學生們在已有的文言基礎上,能夠憑借自己的知識儲備對大意有初步了解。但是最難懂的還是為何石獸會逆流而上。于是我搬來了實驗。
首先,將一個乒乓球當做是落入河中的石獸,然后用一個小盆裝滿豆子,盆子便是河床,豆子便是泥沙。在展示臺上展示四種不同的撈法。在研究老河兵的說法之時,假使水從左邊而入,而因為石獸較重,所以石獸迎水面的豆子就會越來越少,然后就會形成坎穴,低于右邊的豆子,石獸因為重力不得不往矮處跌,所以就逆流上一點,如此反復。終究逆流而上啦。
在具體實物的幫助想象和演示下,學生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從而揭示的中心: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
在拓展遷移部分,將讀書與行路結合。展示一副圖畫讀書多實踐多的人可以在高高書堆上透過云層看到太陽,讀書少實踐少的人,只能在矮矮的書堆上看層層烏云。這樣一對比,學生就明白了如今是積累書本、理論知識的時候,要看到太陽必須有足夠的力量與實踐結合著。
《河中石獸》反思7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后,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注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著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注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說,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著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著思路走。并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采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斗志,通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于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著學生借助課下注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后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說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于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后,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著什么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什么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說全的很少,這樣我領著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么,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最后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么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于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借此要表達什么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后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后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后,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于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于創造。
《河中石獸》反思8
《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構模式,
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本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獲。
1、 突出了重點:
在誦讀中體味、感悟。
2、 突破了難點:
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3、 體現了特點:
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
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后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扎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蘊含。以下是我幾點不足。
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著PPT的呈現,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后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借助注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注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時間關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于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了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
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閱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境,適當的資料更近,有利于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初一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仍處于低層狀態,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容,初一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獸》反思9
《河中石獸》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寺廟的石獸丟失,眾人尋找石獸的故事,論述了做任何事不能主管臆斷,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本文是一篇古文,文中有很多的`字詞句很重要,要求學生要掌握其注音,字義,及句子的含義。
按教學設想,這時本課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我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字詞句,并學習第一二自然段。我首先介紹紀曉嵐這個人物,然后白板出示重點字詞句,學生已經通過預習了解了這些字詞,所以課堂上主要是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課堂展示,我發現學生預習的都很認真,只有個別子的寫法需注意,如:木柿( ),學生通過和“肺”,.
“柿”比較,很容易記住。這就是教會學生類比,我想這就是收獲。而且,相信長期堅持這樣教,效果一定會越來越好。
學生以前做事經常主觀臆斷,不認真分析,學習了這篇文章后,他們都陷入了沉思,并紛紛不是以后做事之前要三思,這很好。我想,老師的人物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事,這會給學生很深遠的影響,我會繼續在我的課堂上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一些道理。
《河中石獸》反思10
《河中石獸》是新人教版中新添加的,文意故事很有哲理性,字詞方面有一些難點,因此,我把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上,我認為理解了文章字詞后,把握四種找石獸的情況應該是比較容易的'。
由于本課讀起來比較拗口,因此,我先讓大家聽了四遍朗讀。第一遍是直接聽讀,也許是周一同學們剛返校的原因吧,感覺精神不太集中,于是我把朗讀聲音調得比較大。第二遍讓同學們小聲跟讀,我觀察發現,效果不太理想。為此,第三遍我讓同學們齊讀,并不停巡視,結果發現有好幾個字音有同學有問題。最后,我們更正了錯誤,再齊讀,至到這時,同學們才讀得好一些。
反觀整個朗讀過程。我發現同學們回家后并沒有認真預習,導致不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由于本課朗讀確實較難,稍不認真就容易出錯。在花費了很大精力的情況下,終于把本課讀通了,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就順利得多了。
通過本課學習,我發現針對成績較差同學,先給出范讀是非常有必要的;多讀,仔細的糾正朗讀中的錯誤,對提高同學們的朗讀能力和學習熱情非常有用。
《河中石獸》反思11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獲頗多,和學生一樣,我也懂得了許多有關郵票的知識,和孩子們又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講課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鍛煉。
我們班有許多小郵迷,我借此機會請他們把自己珍藏的郵票帶來給大家看,全班同學都承認郵票確實是“微型的小百科全書”,小郵迷們也高興極了,決定把集郵進行到底。
我認為課文教學并不能拘泥于課堂,而應時刻與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長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我和學生們一起學完這篇課文,在要結束課文時,我說道:“學了這篇課文,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幾只小手高高的舉起。
我點了許家誠,他說:“我想說一個詞,那就是‘創造’”。聽了他的發言,我為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夸獎道:“說得好!你真是太棒了!”在他的'啟發和我的夸獎下,小手舉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說“智慧”,有的說“觀察”,有的說“動手動腦”,還有的說“勤思勤問”,這時謝培又站起來說:“老師,我想說句話,‘觀察才能有創造!’”
《河中石獸》反思12
教案分析:
本文節選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圍繞著“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進河中的石獸”展開,僧、講學家、老河兵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故事的結局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目標:
1、 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復朗讀,知曉文章大意。
2、 了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 培養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度。
教學重點:落實重要字詞;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檢測字詞落實情況)
PPT展示
河中石獸
清.紀(ji)昀
——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師:朗讀推開記憶的門,在朗讀中回憶重要字詞。
PPT展示
圮 并 閱 棹 設帳 物理 是 攜 耳 確論 湮 顛
二、字句落實
1、落實第三段重要字詞
PPT展示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如是再嚙:像;沖刷,侵蝕。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顛:本來。
如其言:依照。
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
2、結合字詞挑戰自己
PPT展示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3)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理臆斷歟?
3、再次朗讀,整理內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記敘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短文前面記敘,后面議論,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三、研讀賞析,討論人物
PPT展示
三類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廟,四大皆空;
講學家——居于書塾,研究經史,講學教書;
老河兵——長年駐扎河邊,巡河,鎮守河防。
思考:
1、講學家和老河兵分別為了什么而“笑”?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確的辦法?
明確:(1)講學家嘲笑僧的錯誤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錯誤做法,以及對眾人的盲目追尋的世風而無奈。
(2)僧只考慮水流性質,考慮問題不全面;講學家只根據書本知識,考慮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老河兵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從水流性質、石性和沙性出發,全面考慮。
3、紀昀給我們講述了三人“河中尋石獸”的故事,把僧、講學人和老河兵進行對比,告訴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能否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據理臆斷。
明確:多指空談多,實踐少。反問句,加強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板書:
借事說理
僧:考慮問題不全面
講學人:空談理論
老河兵:閱歷深廣,實踐經驗
批判“空談理論,盲目追從”的世風(遺憾)
強調“實踐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構模式,
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本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獲。
1、 突出了重點:在誦讀中體味、感悟。
2、 突破了難點: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3、 體現了特點: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
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后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扎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蘊含。以下是我幾點不足。
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著PPT的呈現,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后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借助注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注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時間關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于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了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
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閱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境,適當的資料更近,有利于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初一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仍處于低層狀態,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容,初一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獸》反思13
由于是教的同一個年級兩個班,并且同學們學習成績有一定差距,我在這個班特意讓同學們認真預習,課前我挑選了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了下情況,發現不夠理想。
原打算生生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疏通文意。在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后,我認識到這樣做是不行的。
于是,在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后,在翻譯背誦階段,我帶著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注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說,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
這樣一節課下來,領著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著思路走。并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于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著學生借助課下注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后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說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于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后,我讓同學們思考這篇文章圍繞著什么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什么思想。并提示有幾個主要人物,他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最后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么觀點。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后,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于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于創造。
《河中石獸》反思14
《愛什么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搜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理解課文是離不開"讀"的。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會。如,師生接讀(老師讀喜歡的顏色,學生讀喜歡的原因)、男女分讀(三年級的孩子開始有性別的歸屬感)、合作讀(邀請好友配合,培養協作能力)、小組讀(各個小組進行比賽,提高競爭意識)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在朗讀的過程中,既理解了"我的心",明白"我的夢",還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時也在朗讀中無痕地記憶了詩歌。
在學完詩歌后,我還讓學生自由地討論交流自己喜愛的顏色及原因。在學生暢所欲言中相應指導,為讀寫小詩做好鋪墊。學生的發言充滿童趣和想象力。
《河中石獸》反思15
1、在出示課題教學"溝"這個字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字和我們學過的什么字比較像。有一個學生說到"釣",我當時急著出現"鉤",便把上糾正了。后來想想,那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還算班里非常好的學生,她都說成了"釣",說明沒有區分好"釣"和"鉤"。那么,可能班里還有一部分學生也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當時,雖然課件上沒有打出"釣"字,但是既然學生混淆了,還是應該抓住這個生成點,在黑板上寫一寫。
2、在教學"五光十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我問了一個問題,"五光十色"能不能換作"五顏六色"。當時學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個別學生說不能。但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覺得老師這樣問,應該答案是否定的吧。他們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恍然大悟。其實"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顏色的詞語也可以用,只是課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貼切,因為它還寫出葡萄的光澤。這兩個詞只能說哪個更適合,而不能說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回想一下,課堂上其實有些學生是覺得"五顏六色"是可以用的。當時我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后帶到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再通過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貼切的了。課堂上也不用繞很大一個彎路了。這樣,也能夠滲透一個寫作的方法,有時候同時可以用多個詞語,這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最貼切。
3、在隨文學習"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時,我出示了一張中國地圖,把這三個地名打在地圖上。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再齊讀一遍,那么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看來,要讓課堂上得扎實,光有預設還不夠,還要隨著學生,隨時生成。這樣的功夫,還需要我不斷磨練。
【《河中石獸》反思】相關文章:
《河中石獸》反思11-29
河中石獸的教學反思11-27
《河中石獸》的教學反思04-21
河中石獸的教學反思04-25
《河中石獸》01-31
《河中石獸》反思15篇11-29
《河中石獸》反思(15篇)11-30
《河中石獸》反思(精選15篇)12-01
《河中石獸》反思20篇12-07
《河中石獸》反思精選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