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愈的自薦意識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有獨到的建樹,堅決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其實韓愈的自薦意識也是很強的。
以文自薦的方式,既可展示才華,又不落俗套,深得文人喜愛。唐代文學大家、大文豪韓愈更把這種方式發揮到了極至。清人編輯的著名古文集《古文觀止》,就選錄了他的5篇自薦書,分別是《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與于襄陽書》、《與陳給事書》、《應科目時與人書》。
光看這些書信的題目就能給人以急迫感,尤其一月之內三上宰相書,求助的頻率不可謂不高。再看信中表白:一則說“上書后十九日不得復,內心惶恐而不敢逃避,不知如何是好。”(《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再則說“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三則說“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讓人感覺這“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的自薦意識也太強烈了。
這是實情,不過這與他早年仕途坎坷,屢遭困頓的經歷密不可分。史載,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人。少孤,刻苦為學,通六經百家。韓愈3歲而孤,由兄嫂撫育,雖孤貧卻刻苦好學。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第四次參加考試總算考上進士,時年25歲。唐人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韓愈雖然四試于禮部,能在25歲時登第,也算幸事了。但通過禮部的考試只是入仕的資格,要想授官還得通過吏部的考試,而吏部考試的難度有時并不在進士試之下,其中就有出身20年而未曾授予官職的。韓愈進士及第后,又曾參加3次吏部主持的博學鴻詞科考試,結果又接連敗北,他的《應科目時與人書》,與三上宰相書便寫于這一時期。多年求官不成,韓愈只好離開長安,悒郁東歸。后來當然回京了,并且官至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可謂平步青云、一呼百應。這個時候回首早年的艱辛,更覺沉痛,他跟李翱說:“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與李翱書》)
韓愈的自薦不僅意識強烈。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
在他看來,有難必求是人之常情甚至本能,形勢危急者尤其如此。他跟宰相說,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只要看到旁邊有人,哪怕那是他憎惡怨恨的人,他也會大聲呼救,因為形勢實在危急。(《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按儒家的傳統,學而優則仕,天下有道則顯,而“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則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而不憂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在韓愈看來,天下一統之時,心憂天下者,既不可去父母之邦,也不可獨善于山林,套用孟浩然的詩便是“端居恥圣明”。所以不管是常人還是士君子都有求人之時,都要懂得自薦。
再看助人的理由。在韓愈看來,見難不救的人不僅不是仁人,恐怕連常人也算不上。因為即便是常人,只要聽到有呼救聲,哪怕是自己所厭惡的人的呼救聲,也會“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也。”(《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這是問題的根本,也符合儒家“仁愛”的宗旨,說的是該不該的問題。再有是能不能的問題。在上位者當然有能力救助或薦舉沉淪下潦者。韓愈二上宰相書時說,當今的節度使、觀察使以及防御營田這些小官吏都可以自己推舉判官,更何況皇帝所尊敬的宰相。《應科目時與人書》中也說在上位者助人如舉手之勞:“如有力者,矣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與于襄陽書》中則說得更為具體、也更可憐:“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二,朝之享而足也。”
韓愈說自己正“蹈于窮餓之水火”“既危且亟”,是“君子之所宜動心者”,(《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所以要大聲呼救。他說古代推舉人才,有的來自盜賊,有的來自倉庫管理員。現在的百姓雖然卑賤,也足以比得上他們。(《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這其實是說自己有才,不過這是暗說。他在《與于襄陽書》里就明說了:“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在《應科目時與人書》中,韓愈更把自己比喻為“非常鱗凡介”的一大“怪物”。如果能恰逢時機,他就能做到“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這也涉及到自我定位問題,韓愈對自己的定位是很高的,他自視儒家思想的正宗傳人。所以要求薦舉起來也理直氣壯。更何況他的自進正是因為心憂天下,所以他“自進而不知愧”、“書亟上,足數及門,而不知止。”(《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既然求助與助人互惠互利,即便眼前不急用的人也要多加聯絡。因為人到用時方恨少。《與陳給事書》大概就屬這種情況。韓愈與陳給事陳京本來交情不錯,但后來人事變化,一沉一浮,陳有了自己新的交際圈子,對韓表現出相當的冷漠,韓主動自省,認為是自己不勤于登門的緣故。他也為自己的主動找到了理由:位尊者“愛博而情不專”,需要時時聯系。
不僅如此,韓愈對救助者也提出要求。一是救助要及時。“古之士,三月不仕則相吊”(《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這里的“吊”是“慰問”的意思,意思說看到賢能之士一段時間沒事做了,就要主動去顧問。他還一再舉周公急于見賢的例子,說:“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說“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二是要禮賢下士,不能“熟視之若無睹。”(《應科目時與人書》)
因為韓愈是散文大家。又以儒家繼承人自居,他的自薦書也議論風生,手法多變。每每既要講一番道理,又要陳述雙方的境遇,還要表明自己的意圖,但這些要素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因時而異,或設問、或反駁、或比喻,真是詞必已出、長短皆宜。
至于結果,韓愈的自薦信也未必立竿見影,但暫時的失利并未阻擋住他強勁的勢頭,歸根到底,韓愈在自薦的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建樹,他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就是證明。更重要的是。韓愈不僅通過努力擺脫了困境,也引領了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培植了一大批后進學子,成就了自己永世不沒的聲名。我們讀韓愈的其它文章,比如《師說》、《馬師》、《諱辯》等,其實都與薦人、助人或教人、導人有關。這就比李白更投入,也更有成效。感覺李白像莊子,雖然灑脫,但只是孤家寡人;韓愈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也像孔子一樣有著待價而沽的意識,既周游列國而自薦,又躬身刪定《詩》、《書》、《禮》、《易》、《春秋》諸經,并造就了一批可以反過來造就自己聲名的弟子。俗說“人抬人,無價寶”,韓文公努力自薦而又不卑不亢,可以為師矣。
拓展閱讀:韓愈落難之后
官居京都大學校長兼教育部長的韓愈,因為寫了《原道》、《原性》幾篇反佛文章,得罪了皇上。這天他的《論佛骨表》才上書,皇帝一反常態,雷厲風行當即批示:且去潮州反佛。并吩咐下去,讓他十二個時辰內滾蛋。韓愈了解皇上脾氣,一刻也不敢停留地卷鋪蓋走人。
屋漏偏逢連陰雨,老天爺也不講情面地又是風又是雪,韓老先生一路孤單、凄涼地走到了藍關市。風雪太大了,實在無法只好歇息下來。韓愈有一個同宗叫做韓湘的侄孫,打聽到韓愈落難到藍關的消息,便頂風冒雪地趕往藍關。說起韓湘,原來曾借韓愈的光,在京都大學借讀過幾天。由于韓湘同學資質一般,一身正氣的韓校長,既不給他讀博也沒有給他推介,更不能讓他留校。韓湘同學非常知趣地離開京城到外地謀生。
得知韓湘要來探望,韓老先生一陣感動。想當年,韓部長整天個眾星捧月,滿京城人有一半或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的關照,現在離開京城了,卻連一個送行的人也沒有,而平日里沒看幾眼的韓湘同學倒情深意重。想到自己衰朽之年遠貶潮州,眼瞅著事業、功名與生命,行將湮沒,韓老先生非常感慨,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湘同學沒有想到,韓校長一個感動,自己就千古留名。所以說成名是有捷徑的,這就是傍名人。
韓愈更沒想到的是,和韓湘同來的,還有高僧大顛和尚。韓湘在藍關迎賓館擺下酒席,款待曾經的對頭。幾杯老酒落肚,韓老先生和大顛和尚開始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韓老先生:“對不起,沒有想到大和尚竟冒著大風雪來看望老朽。想到自己排佛非僧,真是慚愧啊!”
和尚說:“我佛慈悲,先生排佛非僧是為社稷民眾,貧僧高山仰止。”
韓老先生又是一杯老酒,說:“僧佛慈悲為懷,相形之下,俗世更顯得世態炎涼,人情冷漠。”他禁不住說起遭貶后的際遇,就連這個藍關市市長也是他的學生,當上這個市長還是韓愈舉薦的。今天老師落難到他的門前,這個好學生竟然怕瘟神似的躲著。
大和尚感嘆:“想不到知識分子、士大夫們也像商人一樣勢利。”
“比商人更勢利!”
“為什么?”
韓愈搖搖頭,滿面迷惘。兩人沉于思索。
很久之后,陪坐的韓湘再也忍不住,插口說:“叔公真不知道?”
“真不知道。”韓愈無奈地說:“你說說看。”
“那就恕侄孫無理了。”韓湘頓了頓說,“您的那些學生、部下,都是人中精英。您不是他們的父親、爺爺,他們卻像兒子、孫子一樣的懼怕您、敬重您;您不是他們的主子,他們卻像奴婢一樣心甘情愿的侍候您、迎合您,為什么?是他們骨頭賤嗎?不是。是因為您位高權重。他們千方百計討您的歡心,為的是獲取您的信任、重用。他們不惜毀謗別人、作賤自己,是他們特別卑鄙嗎?也不是。人皆有向善之心、愛美之情,只是在激烈的權力追逐中慢慢地喪失天良。您認為自己操守高尚,用人、薦人唯才是舉,毫無銅臭,這些個人杰、人精豈能不知?于是投您所好,不是吹捧您的文章,就是夸獎您的才氣,再就是崇拜您的情操。這些您都照單接收。捧得多的、夸得美的,您認為頗具才情,給予提拔、給予舉薦。他們付出了阿諛之辭,付出了人格尊嚴,收獲了權力、地位;您收獲了虛榮,滿足了精神,幫助他們實現了動機。應該說,像買賣一樣錢貨兩清。您還在高位上,他們還需要發展,這種交易就需要繼續下去,您就還是他們的恩師和再生父母。但現在皇上拋棄了您,權力、地位離您而去,在年邁之年,您落難了,再也沒有使用的價值,和您的交易就結束了。如果再來見您,無非是勾起對往事的回憶。而這種回憶是不愉快的。人或許會私下反省自己,但絕不愿在他人面前晾曬自己的靈魂,更何況您得罪的是皇上。所以他們選擇相見不如不見,相近不如反目。”
韓愈一言不發,自斟自酌地將自己灌醉。第二天,韓愈酒醒人亦醒。乘著天色朦朧,他沒有向和尚、韓湘道別,就踏上了貶謫潮州的道路。
【韓愈的自薦意識】相關文章:
山石 韓愈04-17
韓愈與曾國藩03-24
韓愈死因03-24
《山石》韓愈04-20
韓愈的古詩11-09
韓愈的詩詞03-30
韓愈簡介07-10
韓愈簡介06-07
韓愈的名言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