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時間:2024-05-26 11:11:53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版本一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貶潮州路八千⑶。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⑷!

  云橫秦嶺家何在⑸?雪擁藍關馬不前⑹。

  知汝遠來應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邊⑻。

  版本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⑼。

  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釋】

  ⑴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藍關:在藍田縣南。《地理志》:“京兆府藍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長慶三年(823年)進士,任大理丞。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論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稱天有九層,第九層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確數(shù)。

  ⑷“欲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殘年:顧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嶺:在藍田縣內(nèi)東南。

  ⑹“雪擁”句: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藍關:藍田關,今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韓湘。應有意: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韓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嶺南瘴氣彌漫的江流。瘴江邊:指貶所潮州。

  ⑼潮陽:今廣東潮州潮安區(qū)。

  【白話譯文】

  一篇諫書早朝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廣東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云彩橫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

  知道你遠道而來定會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殮我的尸骨。

  【創(chuàng)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賞析】

  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 ,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了解這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 嚴令限期趕到貶所, 不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xiàn)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表現(xiàn)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 ,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 ,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 ,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 ”、“ 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 ”,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chǎn)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 。

  拓展閱讀:《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韓愈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①

  荊山已去華山來②,日出潼關四扇開③。

  刺史莫辭迎候遠④,相公新破蔡州回⑤。

  【注釋】

  ①次:駐軍。潼關:在陜西潼關縣北,于東漢末設,為秦、晉、豫交通要塞。張十二閣老使君:即張賈,時任華州刺史,故稱使君;他曾在門下省做過給事中,當時通行將中書、門下二省的官員稱為“閣老”。[1]

  ②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靈寶境內(nèi)。[1]

  ③潼關之東,距潼關西面的華山二百余里。[1]

  ④莫辭迎侯遠:因華州距潼關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辭遠。[1]

  ⑤相公:指平淮大軍統(tǒng)帥、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將吳元濟的大本營。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軍破蔡州,生擒吳元濟。

  【白話譯文】

  從荊山直到華山,仿佛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刺史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歸來。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唐代詩人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于凱旋途中,即將向華州進發(fā),為抒發(fā)勝利豪情而作此詩。

  【賞析】

  頭兩句寫凱旋大軍抵達潼關的壯麗圖景。“ 荊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境內(nèi),與華山相距二百余里。華山在潼關西面,巍峨聳峙,俯瞰秦川,遼遠無際;傾聽黃河,波濤澎湃,景象異常壯闊。首聯(lián)從荊山寫到華山,仿佛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開筆極有氣魄,為全詩定下了雄壯的基調(diào)。對比同一主題的《過襄城》首聯(lián)“郾城辭罷辭襄城”,它與“荊山”句句式相似處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荊山—華山”)重疊形式。然而“郾城”與“襄城”只是路過的兩個地名而已;而“荊山”、“華山”卻帶有感情色彩,在凱旋者心目中,雄偉的山岳,仿佛也為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爭相奔來表示慶賀。擬人化的手法顯得生動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頷聯(lián),詩人抓住幾個突出形象來描寫迎師凱旋的壯麗情景,氣象宏大。當時隆冬多雪,已顯得“冬日可愛”。“日出”被采入詩中和具體歷史內(nèi)容相結合,形象的意蘊便更為深厚了。太陽東升,冰雪消融,象征著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一時扭轉,“元和中興”由此實現(xiàn)。“潼關”古塞,在明麗的陽光下煥發(fā)了光彩,此刻四扇大開,由“狹窄不容車”的險隘一變而為莊嚴宏偉的“凱旋門”。雖未直接寫人,壯觀的圖景卻蘊含在字里行間,給讀者留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軍旗獵獵,鼓角齊鳴,浩浩蕩蕩的大軍抵達潼關;地方官吏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

  詩的后兩句換用第二人稱語氣,以抒情筆調(diào)通知華州刺史張賈準備犒軍。潼關離華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說“遠”。遠迎凱旋的將士,本應不辭勞苦。不過這話得由出迎一方道來,才近乎人情之常。而這里“莫辭迎侯遠”,卻是接受歡迎一方的語氣,完全拋開客氣常套,卻更能表達得意自豪的情態(tài)、主人翁的襟懷,故顯得合理合情。《過襄城》中相應有一句“家山不用遠來迎”,雖辭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語涉幽默,輕松風趣,切合喜慶環(huán)境中的實際情況,讀來倍覺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難把這樣的意境表達充分。尾聯(lián)“相公”指平淮大軍實際統(tǒng)帥——宰相裴度,淮西大捷與他運籌帷幄之功分不開。詩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親”,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親”意在內(nèi),而且表示決戰(zhàn)剛剛結束。當時朝廷上“一時重疊賞元功”,而人們“自趁新年賀太平”那是勝利、自豪氣氛到達高潮的時刻。詩中對裴度由衷的贊美,反映了詩人對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以直賦作結,將全詩一語收攏,山岳為何奔走,陽光為何高照,潼關為何大開,刺史遠出迎候何人,這里有了總的答復,成為全詩點眼結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寫凱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點。這種手法,好比傳統(tǒng)劇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綜觀全詩,前兩句一路寫去,頸聯(lián)直呼,尾聯(lián)直點,可稱是用勁筆,抒豪情。由于它剛直中有開合,有頓宕,剛中見韌,直而不平,“卷波瀾入小詩”,饒有韻味。一首政治抒情詩,采用犒軍通知的方式寫出,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應酬之作所能望其項背。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相關文章: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04-19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唐詩鑒賞04-02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文及鑒賞09-19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唐詩賞析10-24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考閱讀訓練06-20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通用6篇)10-25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譯?04-15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18

湘中韓愈鑒賞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