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翻譯
《師說》全篇僅五百余字就將教師問題論述的精辟深刻。《師說》全文圍繞教師這一中心,對教師的地位、任務、標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 。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韓愈在師說翻譯,歡迎閱讀。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詩人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師說的賞析
韓愈所處的唐朝中后期,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于學師。為了扭轉這種輕師道的風氣,韓愈以《師說》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為師。《師說》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廣,本文只對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教師的任務
文章明確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說教師的任務。
“傳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這里當然指封建社會的封建道德和為封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謂“授業”就是指傳授什么內容,既傳授儒家的經典。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必然教給學生讀寫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學生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傳道授業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教師的任務就是解答學生在傳道和受業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傳道為主。三者的位置擺得很清楚,第一是傳道,其次是授業,最后是解惑。教師向學生講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難,都是以傳道為教育目的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讀寫和生存常識,并通過不斷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在“道”與“業”方面的疑惑,達到使學生領悟“道”的內涵,最終使儒家道統代代相傳的目的。韓愈指出教師最終傳授給學生不是“業”,更不是“惑”,而是“道”。
韓愈認為教學目的與任務,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識教育,最終達到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在現代教育中,教學的目的與任務仍沒有脫離這三方面,只是由于時代不同其具體內容不同而已。
韓愈對教師任務的論述同樣可以為我們所用,用它來說明智育和德育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師的重要性
《師說》中第一句話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必有師呢?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會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為之解惑。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就說明了教師的作用,如果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進一步說明了從師的重要性。
3、教師的標準
韓愈說清楚了教師的任務及其重要性,但什么才是師呢?他認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師,他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在那個時代談的是封建之道,衡量教師的標準始終是以政治為第一位,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把道理解為政治標準,韓愈的觀點是正確的。
“道”必須通過授業解惑來完成,要能更好地傳道,就必須善于授業和解惑,所以教師不僅自己懂“道”,更要善于傳“道”。換言之,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修養,才能更好地傳道。
4、師生關系
韓愈明確提出“圣人無常師”,并提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不管什么人,只要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實際上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標準上進一步講清楚何以為師的道理,這是符合擇師之道的。
他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連續運用兩個“不必”強調了三個問題:首先,強調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學生將來甚至現在都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教師;其次,強調了“師不必賢于弟子”,學生是求學者,但對教師來說,不是絕對的求學者,而是相對的求學者,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最后,強調既然師不可能事事“賢于弟子”,那么就要求教師不應該滿足現有知識,而應學而不厭,精益求精,不斷前進。韓愈指出:“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可見,韓愈強調的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民主、平等、互動開放的師生關系,他極力主張“尊師重道”,卻沒有走向過分強調師道尊嚴和教師權威的極端,這對我們今天處理師生關系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總之,韓愈圍繞“教師”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教師的任務、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給予具體的說明并提出了圣者為師的觀點,實際就是能者為師的觀點,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當然,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韓愈的《師說》中所表現的師道觀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辦教育的目的是復興儒學、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學革新運動,因此他所強調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是“圣人之書”。他的教學方式明顯地帶有枯燥說教和硬性灌輸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個性的培養。
學史以鑒今。在教育事業大力改革和發展的今天,我們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為了“溫故而知新”,在繼承中發展。《師說》中閃爍的積極教育思想,特別是通識教育觀、平等師生觀、創新學習觀及終身教育觀等無不對現代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韓愈師說翻譯】相關文章:
師說韓愈的翻譯11-06
韓愈《師說》翻譯01-29
師說韓愈翻譯09-25
韓愈的師說原文翻譯10-16
韓愈師說原文及翻譯09-25
韓愈《師說》原文翻譯09-26
韓愈的師說原文及翻譯10-07
韓愈師說原文翻譯10-16
韓愈師說對照翻譯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