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韋編三絕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韋編三絕的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語出處和典故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故事介紹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母只好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鵬小盤什么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后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到齊國后,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想把孔子留下來。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
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對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我們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他先后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于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采納了孔子宣傳的政治主張。
最后,孔子回到魯國,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等,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在認識論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的學習精神非常好。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鑿壁偷光(鑿壁借光),漢語成語、典故。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的故事。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故事源自西漢匡衡
成語出處和典故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反。(選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
故事介紹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鎮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著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么來了。”不顧匡衡而去。
成語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學習,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中國自古就崇尚讀書,古人有關學習的動人故事很多,許多都成為經典成語,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燃薪夜讀、隔籬聽講、映雪讀書、以荻畫字……大多頌揚的是不畏條件簡陋、環境艱苦,努力學習進取的精神。“韋編三絕”所頌揚的核心精神是學習應該勤奮。
其實,除了勤奮和刻苦,古人讀書也很講究方式方法。“韋編三絕”指的是精讀。蘇軾也提倡一本書要反復讀,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點。因為每次著眼點不同,收獲也就不一樣。而陶淵明則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其著眼點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讀書范圍要廣博,要講方法,求效率。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韋編三絕”比喻讀書勤奮,治學刻苦。該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東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圣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韋編三絕的故事】相關文章:
蘇軾的故事名人故事11-15
經典寓言故事 【名人故事】08-18
魚目混珠的故事寓言故事11-30
經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童話故事睡前故事02-28
兒童故事童話故事02-17
小故事童話短篇故事09-21
童話故事森林里的故事11-09
童話故事小木偶的故事09-02
童話故事兒童故事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