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的故事(通用17篇)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有大量的描寫諸葛亮的故事情節,大家看過這本小說嗎?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趙云,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后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2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部剛經歷內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云南,于孟獲交戰,生擒孟獲。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并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后,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
孟獲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為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并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
第四次孟獲以為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時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賊陷害,于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復幾番,孟獲并不臣服,最后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后終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終于收復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國南境安寧。
兩軍交戰必有死傷,為此南征回師途上,諸葛亮還命士兵制作了一種食用饅頭來祭奠死去的冤魂。
諸葛亮出戰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術,人心連結,當時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蠻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蠻境內,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獲,以其來統領南蠻效忠蜀國。于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3
諸葛亮墨跡《遠涉帖》傳說諸葛亮曾拜水鏡先生為師。學業到期后,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里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鉆,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
諸葛亮哪里肯走,水鏡先生就命令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起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了恩師,弟子愿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4
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靈般的人物,到處都流傳著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自有補救的辦法。”說完,就離開了人世。
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之后,想起過去曾屢次敗在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難禁,便想找個機會治治這個將軍。
有一天,司馬懿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懿問這個將軍說:“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懿聽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紅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士兵把信遞給皇帝,皇帝打開信,只見里邊寫道:“請向后退三步。 ”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皇帝龍案上面正對的屋頂上,一根玉檁掉了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嚇得出了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5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昭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昭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昭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昭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
土兵們把信遞給,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昭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6
相傳有一天,諸葛亮把將士們召集在一起,說:“你們中間不論誰,從1~1024中任意選出一個整數,記在心里,我提十個問題,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十個問題全答完以后,我就會‘算’出你心里記的那個數。”諸葛亮剛說完,一個謀士站起來說,他已經選好了一個數。諸葛亮問道:“你選的數大于512?”謀士答:“不是。”諸葛亮又接連向這謀士提了九個問題,謀士都一一作了回答。諸葛亮最后說:“你記的那個數是1。”謀士聽了極為驚奇,因為這個數果真是他選的數。你知道諸葛亮是怎樣妙算的嗎?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把1024一半一半的取,取到第十次時,就是“1”。根據這個道理,連續提十個問題,就能找到所需的數。可如果把這道題編成普通的文字題,那該多沒意思啊!
要是這樣的題目能引發同學們做題的興趣,那么我們何不把枯燥的文字題改編或想成有趣的題呢?這樣既能讓我們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又能讓我們靈活用腦,豈不是一舉兩得!我想如果這樣,同學們再也不會對數學感到乏味了。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7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空城計”中,人們不僅看到了渚葛亮的超人智謀,還領略了他自我控制的非凡意志。
馬謖街亭失守,蜀漢軍隊連遭重挫,司馬懿引十幾萬大軍撲來,兵臨城下,情勢萬分危急。而諸葛亮身邊卻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五百名守兵,別無大將。眾官聞敵軍壓境,“盡皆失色”,諸葛亮卻傳令“大開四門”.然后引小童二人,攜琴一張,于城土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剛剛經歷了“街亭之敗”損兵折將的請葛亮,難道就設有挫折感嗎?其實,他的這種挫折遠遠甚于部屬。當街亭失守的消息剛剛傳來時,一向雍容持重的諸葛亮,競情不自禁地跌足長嘆道:“大勢去矣!”然而,他能于瞬息之間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經受住挫折的強烈沖擊,表現出自我控制的堅強意志,終于使蜀軍化險為夷。
任何人遇上災難,情緒都會受到影響,這時就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突然而至的險境,才能使自己走出人生的低潮。
一個人的不凡,首先不凡在不同于常人的情緒控制素質,這是人的一種非常卓越的能力。無法想象一個輕易被激怒,經常為煩惱所苦的人,還能做成功什么事。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8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少年朋友熟悉的諺語。這條諺語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同時也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賦予了高度評價。
諸葛亮生于東漢末年,少年失去父母,跟隨叔父從瑯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輾轉遷徒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在這里,他投師于當地名士水鏡先生,是水鏡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一天,水鏡先生叫諸葛亮清燉一條鯉魚。魚燉好了,接著又叫挑水。諸葛亮在家種過地,肩膀有勁兒,很快就挑著滿滿一擔水回到廚房。一進門,卻見水鏡先生正對著一班弟子發脾氣。原來,剛燉好的魚,不知被哪個弟子偷吃了一半。十幾個弟子誰也不承認自己偷吃了魚。諸葛亮眼睛一眨,假裝驚慌地扔下水桶,跑到水鏡先生面前,大聲說道:“壞了,壞了,要出人命了!那鯉魚是用荊芥燉的,荊芥燉鯉魚就是八步斷腸散,我是用它藥野貓子呀!”
他這么一說,有個弟子頓時變了臉色,“撲通”跪倒,大聲喊道:“先生救命,先生救命!魚是我偷吃的!”
水鏡先生也以為真的要出人命,急得手心上都冒出汗了。他正想吩咐一個弟子去取解毒湯,卻發現諸葛亮在一旁偷笑。水鏡先生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諸葛亮用的一條計策呀!
從此,水鏡先生對諸葛亮更加厚愛,將平生的本事和學問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9
三國時期魏國征伐蜀國,大都督司馬懿率左將軍張郃帶領二十萬大軍,秘密進伐蜀國,大軍直指蜀國劍閣關。而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銳部隊都厄守在險要之地。正值部隊交替換防,部隊要撤離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萬兵力。而魏軍已經開始排兵布陣,趕上蜀軍換防,蜀軍參謀人員認為敵軍兵多將廣沒有足夠的兵力是戰勝不了魏軍的,就紛紛建議停止換防并把換下來的兵力留下來一個月,用來壯大蜀軍的聲勢。諸葛亮卻說:“我帶兵打仗統領部隊,從來都是以信義為治軍根本,那種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信義的事,是古人都痛惜反對的;目前該換防離去的士兵都已經打點好行裝準備歸程,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在翹首企盼計算著他們的歸期,雖然現在面臨征戰的困境,但是恪守信義卻不能因此而廢去。”說完就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兵盡快返鄉。這樣以來,該返鄉的士兵都很高興,紛紛表示愿意留下來參加戰斗;該留下來的更是斗志昂揚,決心拼死一戰。士兵們各自互相勉勵說:“丞相的恩德,我們拼死都報答不了啊。”戰斗開始后,沒有一個士兵不奮勇向前,個個以一當十,一舉擊退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并擊殺了魏軍大將張郃。
諸葛亮靠信義帶兵以信義治理軍隊,而劍閣抗戰的勝利全是由于一個信字,使士兵置生死于度外,奮勇當先,以一當十,自然是戰無不勝的。信義是勝利的根本是勝利的保障。治兵如此,治國更是如此。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0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1
黃承彥與荊州牧劉表是一擔挑,與龐德公、司馬徽是志同道合的摯友。黃承彥經常聽龐德公、司馬徽講諸葛亮人小志大,機敏聰穎,才華出眾,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少年,他便想找機會考察一下諸葛亮的才智。
有一天,黃承彥來到襄陽,扮成算命先生,在襄陽南門城樓下擺了個卦攤,給路人算命看相。南門是諸葛亮上學、放學必經之地,那天,諸葛亮路經南門,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老者。老者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聽者凝神屏息,全神貫注。諸葛亮很奇怪,走攏一看,原來是一位算命先生正在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調侃。黃承彥見諸葛亮走來,便要與他卜上一卦。諸葛亮也有意要為難他一下,就在護城河邊上捉了一只青蛙,對黃承彥說:“老先生,請您給我算一算,我手里的這只青蛙是死的,還是活的?”黃承彥聞言大吃一驚,頓時又一喜,圍觀的人不知其中奧秘。黃承彥暗道,此人小小年紀已掌生死大權,果真了不起。我若說青蛙是活的,他手一掐,青蛙就死了;我苦說青蛙是死的,他手一松,青蛙就會活蹦亂跳。黃承彥手拈胡須,思考片刻,提筆寫了四個字給諸葛亮,然后收起卦攤,笑瞇瞇地走了。這四個字是:生死由你。
從此后,黃承彥接受了諸葛亮這個學生,和龐德公、司馬徽共同傳教于他。諸葛亮果然不負師望,學業更加精進,最終成為三國時,蜀國的一代名相。有詩為證:“才堪王佐,松風猶識隆中對;業濟兩朝,世人常嘆蜀道難”。
諸葛亮韜略宇宙,黃承彥識才傳千古。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2
公元223 年,蜀漢皇帝劉備病逝。臨終前,他拉著丞相諸葛亮的手說:“你的才能遠遠超過了魏國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是個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低劣無能,你就廢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諸葛亮聽后,痛哭著說:“陛下放心吧,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絕對不會做的,我一定會忠心耿耿地輔佐新主,一直到死。”劉備死后,諸葛亮擔負起了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全國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好,一點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國很快變得強盛起來。
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統一天下的愿望, 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軍隊攻打魏國,爭奪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敗了。公元228 年冬天,諸葛亮又一次集結軍隊,出兵北伐。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北伐的決心。劉禪同意了諸葛亮的出兵計劃。隨后,諸葛亮帶領大軍開始北伐……
從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但他統一天下的決心從沒有動搖過。這時,諸葛亮的身體情況越來越差,他積勞成疾,終于臥床不起,在遺憾中離開了人世。后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名句演變為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意為竭盡全力,貢獻出自己的一切,成為人們表達忠貞之情的名言。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3
卻說周瑜與孔明同想火攻之計,周瑜立于山頂,觀望良久,突然口吐鮮血。左右扶入帳中,求醫醫治。醫見沒有病癥,便束手無策。魯肅見狀,忙見孔明,孔明曰:“公瑾為何如此?”肅曰:“都督在山上觀望良久,便口吐鮮血,眾人不知如何。還請先生幫忙。”孔明曰:“公瑾之病,亮亦能醫。”肅曰:“如真能醫,乃東吳萬幸!”即請孔明看病,孔明見,笑,即拿紙筆,寫下: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后,大驚,即曰:“先生可有良策?”孔明曰:“然,亮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之術,可呼風喚雨。想借東風,需在南屏山建一臺,名曰‘七星壇’用一百二十人手持旗幡圍繞,為都督借三天三夜東風,何如?”瑜大喜,立令五百精士去南屏山筑壇,并撥一百二十人執旗守壇。
最后一天,周瑜仍不見東南風。瑜謂魯肅曰:“三天時間快過了,怎還不見東南風?”肅曰:“都督盡管等便是了,吾料孔明必不敢謬談。”三更,周瑜出帳看時,東南風大起。瑜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此人若留,必乃江東大患。于是派丁奉、徐盛二將各帶一百人,斬諸葛亮首級,來請功。兩人到后,便見諸葛亮已乘船前往夏口。劃船的人乃常山趙子龍,此人已在江邊等了兩天。諸葛亮早就想到周瑜會加害于他,于是特派趙子龍等候。諸葛亮走前,讓丁奉、徐盛告訴周瑜,讓他好生用兵。而赤壁之戰,馬上也要開戰了。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4
公元225年,三國蜀相諸葛亮率隊南征,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嵐瘴氣,出現發熱倦怠等不適癥狀。在經過一個小村寨時,諸葛亮見村民個個都餓得面黃肌瘦,便起了惻隱之心,令屬下發放軍糧施救,村民都十分感動。相處幾天,村民中一個土著白發老人發現了許多蜀兵的病狀,說是患了“熱毒病”,于是叫來自己的一對孿生孫女,吩咐道:“金花、銀花,你們去采幾筐仙藥來為蜀軍解難。”然而三天過去,出山采藥的姐妹倆卻一直未歸。眾人急了,多方尋找,最終在一處山崖邊找到了兩筐滿滿的草藥,而筐邊有野狼的足跡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蜀軍將士吃了草藥得救了,而金花、銀花卻為此獻出了生命。消息傳給諸葛亮,他落淚了,有感姐妹倆的義舉和草藥的藤青花鮮,便為這無名仙藥取名“金銀花”。
這則故事的真偽有待考究,但金銀花的功效卻毋容置疑。金銀花是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圣藥。其性味甘寒而氣芳香,甘寒則清熱而不傷胃,芳香則透達而可祛邪,所以突出的功效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能廣泛用于治療癰腫瘡毒、外感風熱、熱毒痢疾、暑熱煩渴、咽喉腫痛等各種熱性病癥。因藥理作用能抑菌、抗病毒、消炎、解熱,所以現代還常被用作防治多種熱傳染病的首選之品。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5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于商討了。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沒有識人之明;統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心不二,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說諸葛亮只能說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諸葛亮是英雄,他自稱才比管仲一點兒也不過分,但是他也有很多問題,有些是個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個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盡管是背影。后來,諸葛亮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沒,而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最后因為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才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為一個名相,諸葛亮并沒有領導才能,事必躬親就是說諸葛亮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而這并非一個好的領導者所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會知人善任,并不會像諸葛亮那樣。在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這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事無巨細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事的人只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6
一種較普通的意見認為,諸葛亮因避漢末戰亂,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余年,常自比管仲、樂毅,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在潁川徐庶的推薦下,三次到茅廬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打天下,這就是婦孺皆知的“三顧茅廬”。劉備在“三顧”之后得見諸葛亮,與之縱論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占據荊、益二州,安撫益州西部諸戌、南部夷越,整頓內政,外與孫權結好,協力抗曹,逐步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頗中劉備心意,而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另一種意見認為,關于劉備和諸葛亮最初相識過程,《魏略》和司馬彪所著《九州春秋》均記載是諸葛亮先主動去求見劉備,而沒有“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如果說“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的話,那么是諸葛亮首先主動去求見劉備,他毛遂自薦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前提和基礎,脫離這一基本史實便成了不可信的天方夜譚。其實,《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不敢否定諸葛亮自薦的史實,只是為了神化諸葛亮作了藝術處理,把“三顧茅廬”提到諸葛亮自薦之前。現今高校文科教材或其他書著也采用這一順序,實際上是錯誤的。當時的事實是,諸葛亮在曹操雄師即刻南下,劉備及其事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同時也在自身前途命運處于轉折性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毅然摒棄等待觀望,主動出山投奔劉備。否則,在“生物競爭,適者生存”的殘酷現實社會里,在嫉妒猛如虎的險惡人世環境中,諸葛亮會不會被埋沒就很難說了。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 篇17
話說有一次諸葛亮,劉備,孫權,曹操四人同乘飛機,突然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跳傘逃生。這時候才發現機上只剩下三個降落傘包。大家一陣緊張,這時只見諸葛亮搖搖羽毛扇清清嗓子,說“這樣吧,山人出幾道題,能答上來的,就跳傘,答不上來的只好自己跳下去了”。其他人沒辦法只好同意。
諸葛亮再搖了搖羽毛扇問劉備“天上有幾個太陽?”劉備一想簡單,回答“一個”于是拿了個傘包下去了。諸葛亮再問孫權“天上有幾個月亮”孫權回答“一個”也拿了個傘包下去了。最后輪到曹操,諸葛亮問“天上有幾個星星”曹操一怔,懵了得回答不上來只好自己跳下去了,沒想到竟然跳在了海里撿回一條命。曹操暗自慶幸。
第二次又四個人坐飛機遇到緊急情況,四人一商量,得,還是老辦法吧。諸葛亮又搖起羽毛扇問劉備“當年周武王戰敗縐王的那場戰役是?”劉備一想簡單,回答“牧野之戰”諸葛亮點點頭,于是劉備拿了個傘包下去了。諸葛亮再問孫權“那場戰役死了多少人”孫權想了想說“大概有三四萬”諸葛點點頭,孫權拿了個傘包也下去了,曹操不禁偷笑想“諸葛亮呀諸葛亮呀,本人可是貫古通今,尤其是軍事,這次你可是栽了呵呵”只見諸葛亮問“他們都叫什么”曹操一聽大笑,對著諸葛亮說:“看來你是跟不上時代了,你只知道坐飛機,可你知道自從上次事件以后我就常年對飛行器大量研究,現在我以掌控了所有航天高科技技術,你知道他們跳下去是什么后果嗎?”諸葛亮一聽,有點暈了,忙問:“會怎么樣?”曹操得意的說:“他們的命運常控在我的手上”,只見曹操拿著一個微電腦控制器大笑道,只聽諸葛亮一句“啊!主子!”當場噴血而亡!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故事10-21
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的故事11-18
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名稱10-21
諸葛亮的故事11-26
關于諸葛亮的的故事11-08
諸葛亮的故事簡介10-15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按時間11-02
三國演義中贊美諸葛亮的詩句11-23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通用14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