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碣《焚書坑儒》古詩鑒賞
生平簡介
章碣 ,原籍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后遷居錢塘 (今浙江杭州市)。咸通末(87 4),以詩著名,然累試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終。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詩中富有批判鋒芒。乾符四年(877),禮部侍郎高湘典貢舉,擢其所知者邵安石為進士,碣又落第,便憤而作《東都望幸》詩,借寫宮怨以刺唐末科舉中的徇私舞弊。又曾對當時社會發出憤怒的指責 :“ 塵土十分歸舉子 ,乾坤大半屬偷 兒”(《癸卯歲毗 陵登高會中貽同志》)。 詩工七律,并自創變體,為時人所效法。方干稱贊其詩為 :“ 織錦雖云用舊機 ,抽梭起樣更新奇。” (《贈進士章碣》)。《全唐詩》錄其詩二十六首,編為一卷。
焚 書 坑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詩鑒賞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統一中國的“ 千古一帝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功績。但是,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 ,在建功立業的同時 ,特別是在兼并六國后 ,他也曾犯過嚴重錯誤 。他的焚書坑儒,就是其一。
實行愚民的的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 ,可以閉塞言路, 但要熄滅人民心中的怨憤之火,卻是辦不到的.。正像元代詩人蕭立之所說 :“龍虎有云終王漢,詩書余火 竟燒秦 !”焚書者終自焚,這就是歷史對實行文化專 制主義者的無情嘲弄!章碣的這首《焚書坑》所展示的,就是這一客觀規律。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二句,是說隨著秦始皇焚書濃煙的消失,他的帝業也同時化為烏有,秦地關河之險雖然可用作據守屏障,但失去民心 ,咸陽都城也就無險可據了 。秦始皇點燃“竹帛煙”,焚書坑儒 ,旨在永保萬代帝業 。“帝業虛”三字 ,寫出了其事與愿違的可悲下場 。“關河”二字,極言秦王朝據地利之險 ,“空鎖”二字則暗示了“地 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是說焚書不久關東地區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最可笑的是,劉邦、項羽這些農民起義領袖原來都不是讀書人 。“坑灰未冷”四字表示農民起義距焚書坑儒時 間之短瞬 ,“亂”字則寫出了秦始皇實行愚民的政策的 嚴重后果和農民起義群雄四起的壯闊畫面 。“原來” 二字富于幽默感,說明人民揭竿于草莽之中實出秦始皇的意料之外,農民起義的爆發同“竹帛”詩書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讀書,當然能夠使人明智;但不讓人們讀書,實行愚民的政策,高壓統治,實際上卻起到了反作用,它終于激發起百姓不可遏止的憤怒和反抗。
這就深刻地揭示出實行愚民的政策者最愚蠢,說明廣大人民是不可愚弄的,他們具有翻天覆地的回天神力。
這首詩寓意含蓄而深刻,它通篇都充滿了對封建統治者實行愚民的政策的譏刺,但卻毫不外露。首句通過秦始皇事與愿違的鮮明對比,從心理與現實對照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統治者“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嘲笑之情;次句是從“地利不如人和 ”的角度抨擊了焚書坑儒是失卻民心的昏憒之舉; 第三句主要從時間的角度突現焚書坑儒惡果來勢之迅猛 ;第四句則是從反秦義軍參加者并非書生的角度, 進一步說明焚書坑儒、實行封建文化專制實乃誤國之策。這樣,緊緊環繞著焚書坑中的灰燼,層層鏤刻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主、客觀的極度矛盾,從而顯示出其昏庸可笑的一相,收到譏刺的最佳藝術效果。
【章碣《焚書坑儒》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論盛孝章書古詩詞鑒賞06-30
思鄉古詩鑒賞03-27
《蝶戀花》古詩鑒賞10-30
《望岳》古詩鑒賞02-18
《觀滄海》古詩鑒賞02-05
王昌齡《閨怨》古詩鑒賞12-07
杜牧《清明》古詩鑒賞02-20
杜牧清明古詩鑒賞02-20
古詩鳥白居易鑒賞08-03
柳宗元《漁翁》古詩鑒賞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