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下》古詩鑒賞
李賀--《平城下》
饑寒平城下,
夜夜守明月。
別劍無玉花,
海風斷鬢發。
塞長連白空,
遙見漢旗紅。
青帳吹短笛,
煙霧濕畫龍。
日晚在城上,
依稀望城下。
風吹枯蓬起,
城中嘶瘦馬。
借問筑城吏,
“去關幾千里?”
惟愁裹尸婦,
不惜倒戈死!
鑒賞
李賀很少寫邊塞詩,但這首邊塞詩卻寫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詩人的作品。李賀曾經到過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到過雁門,到過平城等地。這些地方已經是邊塞地區,詩人對這一帶的生活比較熟悉,有相當深刻的體驗,他能寫出這樣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邊塞詩曾經在盛唐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到了中唐,邊塞詩的創作依然比較豐富,如李益、盧綸等人的創作,但已經遠比不上盛唐時期。特別是由于國力開始衰敗,邊塞生活充滿了腐朽的成份,邊塞詩已經賦雋吮?怪?詩歌,已經不是一般的悲涼,而是充滿憤怨了!
這首詩在最后兩句之前完全沒有怨恨的語言,似乎只是客觀的敘述。仔細地體會,我們會感受到,詩人在似乎不連貫的敘述中,完全是為了渲染一種凄涼孤寂的境地。忍饑挨餓守在平城,伴隨著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邊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樣的遙遠的明月!這是何等孤獨和凄清。離家時手中劍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現在已經是銹漬斑斑,已經是服役很久了!從瀚海吹來的一陣一陣的風,吹斷了莖鬢發。這樣的生活什么時候是終結呢?他向遠處望去,只見長城連著長城,毫無盡頭,一直伸向那灰白蒙蒙的天空;在遙遠遙遠的城頭上,看到一兩面紅紅的軍旗。這種景色更加強了荒涼落寞的感受了。青青軍營帳幕中,不時傳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調,如煙般的夜霧把旗上的畫龍也打濕了。這種種令人惆悵的景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現著,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士兵的內心,這就必然會造成一種心靈上的壓力,引起人們的精神崩潰。這一段的敘述,為下面的心理活動的發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鋪墊。
又是一個晚上來臨,本來也應該是和前一個夜晚同樣。但這個夜晚卻引起了這位戍卒心靈的悸動。他登上城頭,向城下望去,只見一片朦朧模糊。塞風吹來,把城頭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來;在城中傳出了陣陣瘦馬悲哀的嘶鳴。他-- 這位不知戍守邊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顫抖了,一個又一個念頭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問筑城的官吏:這里距離函谷關有多少路程?為什么會有這個發·3826·《唐詩鑒賞大典》
問?就是想回去,看看歸程到底有多遠;想回去,不讓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這些都和“去關幾千里”有關系。所以這個發問,正好把他內心的潛意識和盤托出,也正是他心靈顫震、悸動的表現。
“惟愁裹尸歸,不惜倒戈死!”這兩句是說,只愁戰死沙場,馬革裹尸而歸;與其這樣,我不惜倒戈作亂而死。倒戈作亂造反是為了求生,尚有一線生的希望;這樣無窮無盡地守邊,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這位守邊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頭。這是戍卒的內心獨白。長期在那樣孤寂愁苦的環境下生活,物質條件的艱難,精神生活的空虛枯竭,必然會產生對死的恐懼,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產生“倒戈”以求生的念頭就十分自然了。李賀對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較透徹,在詩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憤的心聲!
【《平城下》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李賀《平城下》鑒賞07-28
李賀的古詩《平城下》05-15
《平蔡州三首(其二)》劉禹錫古詩鑒賞10-31
思鄉古詩鑒賞03-27
《蝶戀花》古詩鑒賞10-30
麻平晚行詩詞鑒賞07-21
長平箭頭歌詩詞鑒賞07-04
賈平凹《風雨》原文鑒賞05-30
賈平凹的《溪流 》鑒賞05-11
賈平凹散文鑒賞《禿頂》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