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時間:2024-09-16 02:39:28 古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一、列錦

  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

  在流傳深遠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煙村”“人家”“亭臺”“鮮花”既各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創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作者運用列錦手法,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藝術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寫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

  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列錦具有凝煉美、簡約美、含蓄美、空靈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藝術品類來比方,列錦獲得了影視鏡頭巧妙剪輯的某些效果,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互文

  其特征在于:“兩物各舉一邊以省文”(唐·賈公彥語)、“參互以見義”(清·俞樾語),亦即:在形式上是分開敘述,在內容上要合起來理解,再通俗一點,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將要出現的詞,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經出現的詞,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錯、補充。使用互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主要類型有:

  (一)見義互文:指前后兩個句子構成的互文,前句中含有后句出現的詞,后句中含有前句出現的詞,彼此隱含,理解時必須綜合考慮。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民歌《木蘭詩》),其意應為“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將軍和壯士十年而歸”,卻不能理解為“將軍經過數百次戰斗而死亡了,壯士十年后回來了。”

  (二)鋪陳互文:指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鋪展開去,句中的詞語交互成文,合而見義。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民歌《木蘭詩》)這是四個相關的文句,句中的“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構成了互文,翻譯理解時,就是“(木蘭)到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指跑遍各個集市)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作者這樣鋪陳,既突出木蘭替父從軍熱愛國家的人物形象,又使行文更加簡潔,適合民歌表現形式的需要,展現民歌的特色。

  (三)緊縮互文:即一個句子前后兩部分構成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應是“秦時漢時都是一樣的明月,秦時漢時都是如此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愴,有“萬里長征人未還”之悲嘆。“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也屬緊縮互文,即“煙不僅籠蓋著寒水也籠蓋著黃沙,月光亦是籠照著寒水也籠照著黃沙”。

  三、借代

  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名稱,而借用一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名稱來代替。古詩文中主要有下面幾種類型:

  (一)特征代本體。“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舊說長壽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來的頭發,用以代小孩。都是用體態特征代指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用平民百姓的衣著特征“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二)特稱代泛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韓愈《馬說》),用“伯樂”代指善相馬者。

  (三)部分代整體。“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用“鱗”來指代魚。

  (四)特殊代一般。“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黍”,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這里借來指代飯菜。

  (五)具體代抽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絲竹”,分別指代弦樂器(琴類)和管樂器(簫笙類)。這里可以理解為奏樂的聲音。

  四、奇設

  先作有悖常理或者常規的假設,然后推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一般用于說理,抒情與議論。如: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林嗣環《口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前句作者分別假設“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再各自得出“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的結果,從而突出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后句詩人先假設天有情感,再得出天也會為反動派統治下生靈涂炭而悲痛得衰老的結果,以此指明人民革命的正義性、反動派滅亡的必然性。然而人怎會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天又怎會“有情” 但如此奇特悖理的假設一旦能夠成立,其各自的結果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五、倒文

  就是故意顛倒詞句的順序。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思》),分別是“面如芙蓉眉如柳”“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就屬于“倒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一句中,從邏輯上看,“酒冽”似無不可,“泉香”就有悖客觀事實。歐陽修在這里運用的正是倒文辭格。古人運用倒文的目的,或為對仗,或為協韻,或為平仄的需要。歐陽修在這里將“泉冽而酒香”倒為“泉香而酒冽”,既適應了對仗和平仄的需要,又錯綜了句法,創造了清新、峻拔的語勢。

  古詩詞鑒賞修辭方法

  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

  借用相關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運用借代的修辭方法使語言更簡練,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詞人惜花,為花悲喜,為花醒醉,為花憎風恨雨,實際是含蓄地表達了青春韶光短暫、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對偶(對仗):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上看,意義集中而含蓄。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篇章結構上看,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而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事物表現得更形象、更生動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園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了極點。又如劉攽的《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氣蒸波撼是夸張的寫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對比(對照):

  運用對比(對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名詞組合,形成一種氣勢,渲染了典型環境。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阿魯威的元曲小令《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此小令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文,分層次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用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的必然

  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接下來,首尾蟬聯,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如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這段曲詞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回環: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開頭,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開頭,這兩個句子或詞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幾句是按前一句或幾句倒著念回來。這種運用詞序回環往復、表現兩種事物或事理的相互關系的修辭方法,叫做回環,又叫回文。運用回環的修辭方法,能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刻有力地表達思想感情。如蘇軾的《菩薩蠻》: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著念回來的,這是一種很工整的回環

  常見修辭手法在小學古詩中的妙用

  一、比喻

  形象思維是古詩創作的特質,比喻則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古詩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為讀者可以感受到的具體形象,從而獲得交流,受到感染。小學古詩,有些分別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幾種的。

  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一詩,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這三種手法。現簡析一下。

  附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的前兩句,別出心裁地把柳樹借比美女,一個“妝”字,巧設比喻,一個“高”字,襯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豐姿,翠綠的顏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飾的晶瑩閃亮的玉石;無數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也成了她的裙帶,貼切的比喻把這婀娜多姿的柳樹寫活了。

  后兩句,設問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風比作剪出翠葉的剪刀。這一比喻鮮明而形象,把對柳樹的頌揚引向了對春天的贊美,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內容,也讓讀者容易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夸張

  古詩運用夸張修辭手法,能創造出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淋漓盡致地把作者的內心感情抒發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啟發讀者的想象力,促進對內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詩,正因為大膽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才顯突出了山寺的巍峨與超逸。

  詩的第一句“危樓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說明了山寺隔天之近,更顯其高。這種奇景,是詩人巧妙的夸張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勢,也表達了詩人向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對偶

  對偶這種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齊對稱的形式,和諧勻稱的音節,把相對的兩部分突顯出來,以更好地表達思想,自然地抒發感情,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與感染力。

  且看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的首聯運用色彩對仗,先寫樹上,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錯落有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氣勃勃的圖畫。尾聯則以數字對仗,一寫時間之久遠,二描空間之廣闊,體現了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目通萬里的曠達胸襟。全詩通過對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四、對比

  對比,是把矛盾對立的關系用比較的方法將對立的事物本質尖銳地、鮮明地揭示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和認識所表達的事物本質。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陶者》一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詩: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他將“陶者”和“不沾泥”者,“無片瓦”者和“居大廈”者兩兩相比,一方面控訴了統治者對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也為勞動者的悲慘遭遇而鳴不平。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今人讀之,更能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社會的感情。

  五、擬人

  無論詩、文,恰當運用擬人這種修辭手法,均能使語言形象、鮮明、生動,積極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古詩運用擬人手法,更能讓死板的東西活躍起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讓人讀后倍感親切而為之振奮,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不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嗎?

  附詩: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氧化榆英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詩的前兩句,寫百花爭奇斗艷,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將歸去的春光,給讀者繪出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抒發了作者惜春之情。后兩句寫楊花榆英漫天飛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無情,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它卻能“知”能“解”亦能“斗”,甚至還有“才思”優劣之分。文思巧運,實屬罕見,誠令人嘆服。

  六、襯托

  古詩以“烘云托月”的表達方式來渲染氣氛,突出被襯主體,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使語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內容更具感染力。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詩,運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攝魄的魅力而成為千古絕唱。

  附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永州司馬時寫的。詩中流露出被貶后的孤獨,也巧妙地反映出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山水畫。“鳥飛絕”、“人蹤滅”、“孤舟”、“獨釣”,寫得那么孤寂凄清,襯托出作者的孤獨心情。那披蓑戴笠,冒著嚴寒在雪中獨釣的漁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寫照嗎?

  這首詩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萬徑的寂靜來襯托出漁翁的獨釣,才收到以靜襯動,靜中見動的效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上述修辭手法,在古代詩歌中被作者常常運用,準確、生動、鮮明、突出,起到了極好的寫景狀物、表情達意的作用。我們在閱讀、欣賞時,應特別注意理解領悟這些修辭手法的精妙之處。小學古詩還運用了設問、借代、疊字等修辭手法。

【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相關文章:

遲子建作品中的變異修辭分析08-17

《寄人》古詩分析09-12

廣東語文中考必背古詩(精選68首)06-13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有哪些 古詩詞中的手法06-23

古詩《題西林壁》教材分析06-11

頂真修辭的句子08-15

古詩詞中的意像分析08-29

《詩經》《楚辭》修辭特點08-19

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08-11

古詩分析: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