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嘆庭前甘菊花》古詩詞鑒賞
嘆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時晚①,青蕊重陽不堪摘②。
明日蕭條醉盡醒③,殘花爛熳開何益④?
籬邊野外多眾芳⑤,采擷細瑣升中堂⑥。
念茲空長大枝葉⑦,結根失所纏風霜⑧。
作品注釋
①鮑令暉詩:“庭前華紫蘭。”晉《清商曲》:“甘菊吐黃花。”《枯樹賦》:“九畹稱根。”
②魏文帝書:“九為陽數,日月并應,名曰重陽。”梁元帝詩:“時蔽摘花人。”
③陶潛詩:“風聲自蕭條。”《楚辭》:“眾人皆醉我獨醒。”
④庾信詩:“殘花爛熳舒。”
⑤《世說》:顏延之于籬邊,聞張演與客語。《爾雅》:“野外謂之林。”《楚辭》:“哀眾芳之蕪穢。”
⑥謝脁詩:“遇君時采擷。”《抱樸子》:“臭鼠之細瑣。”劉楨詩:“萬舞在中堂。”
⑦《書扒》:“念茲在茲。”古詩:“枝葉日夜寒。”
⑧陸機詩:“結根奧且堅。”繁欽詩:“惠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南史》:劉俁詩:“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早。”[1]
作品評析
此詩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黃鶴注:此當是天寶十三載,在長安時作,蓋獻《西岳賦》之后。
詩題一作“嘆檐前甘菊花”。此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傷君子晚猶不遇,而小人雜進在位也,《杜臆》:菊有甘苦二種,甘者可入藥,苦者似菊而非,其名曰薏。所云眾芳細瑣者,薏之屬也。移時晚。言移植后時。根失所,謂失其故處。[1]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后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嘆庭前甘菊花》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秋雨嘆》詩詞及注釋古詩詞鑒賞06-22
《甘棠》詩經鑒賞06-06
《嘆花》杜牧唐詩鑒賞03-05
杜甫《夏夜嘆》譯文及鑒賞09-09
南呂·四塊玉·嘆世兩鬢皤古詩詞鑒賞06-10
蘇軾《荔枝嘆》全文及鑒賞賞10-10
詩歌鑒賞:七夕嘆08-02
《秋雨嘆(其二)》詩詞鑒賞05-14
經典古詩詞的鑒賞09-07
古詩詞鑒賞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