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武昌作》古詩鑒賞
《在武昌作》是明朝詩人徐禎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通過描寫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種凄清寂寥的氣氛,從而表達出詩人心中的思念家鄉之情與倦于漂泊之意。全詩古澹拙樸,氣韻高渾,別具一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武昌作》古詩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武昌作》原文:
徐禎卿
洞庭葉未下,瀟湘秋欲生。
高齋今夜雨,獨臥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漢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
注釋:
①武昌:今湖北省會武漢市武昌鎮。
②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長江南岸。
③瀟湘:湖南省二水名。
④高齋:高敞的書齋。
⑤桑梓(zǐ):《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鄉。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
⑥凄其:寒冷的樣子。
⑦江漢:漢水流至湖北省漢口入長江,故稱江漢,武昌在漢口對岸。
⑧長征:長途跋涉。
譯文:
洞庭湖畔樹葉還沒有掉落,瀟湘一帶秋天正要來臨。
高敞的書齋,今夜風雨飄搖,孤獨地躺臥在武昌城中。
對故鄉的思念重又縈繞心頭,身處江漢不由產生凄涼之情。
不知高飛天外的鴻雁,為什么事情樂于遠途跋涉,高飛天外呢?
作者簡介: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后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創作背景:
徐禎卿幼年喪母,家境清寒,而天資聰穎。27歲二度應試,考中進士(1505),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職。不久因諷刺朝政被遠貶湖南(1506),在從京師(今北京)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經過武昌府,寫下這首五言律詩。
作品賞析:
首聯“洞庭葉未下,瀟湘秋欲生”點明了時令。“洞庭葉未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裊裊,是微風吹拂的樣子。它是說,在秋風的吹拂下,洞庭湖就會生波,而樹葉也紛紛飄落下來。這是一幅蕭瑟凄涼的秋天景象。“洞庭葉未下”是指秋天還沒有到,“瀟湘秋欲生”是說秋天將要開始了。這點明了全詩的時令是在秋天將至未至的時節。在這里作者繞了個彎子,引發了我們對于湖南一帶空間的聯想,也把秋景鋪展在我們面前,調動起來了我們對于秋季的感受。
“洞庭葉未下,瀟湘秋欲生”兩句形成既并列又順接關系,讀起來自然而流暢。
頷聯“高齋今夜雨,獨臥武昌城”則落到了作者現實的“處境”上。高齋,一般是指文人的書房,但這里有狹小、孤獨、寒冷、封閉的含義,而且今日“高齋”正處于深夜秋雨的包圍之中。從音調上說,這句除了“夜”是入聲字外,其他都是平上聲,所以給人高揚的感覺。但下句“獨臥武昌城”中的“獨”、“臥”兩字卻都是入聲字。入聲短促有力,有強調的作用,給人以空曠悲涼之感。“獨臥武昌城”是說他一個人孤獨地睡在武昌城內。“武昌城”是一個大地點。諾大一個大城市(宏大的背景)里只有他一個人,不更突顯了環境的空曠和他的孤獨嗎?這是在刻意使用對比手法。所以,這句詩實際上寫得非常有力。我們在一些特殊的天氣里(如下雨、下雪),對自身和自然的感受會特別深切,作者也是一樣。他被貶謫到湖南,流落在他鄉,心境本來就不好。又在秋季將至的時節,面對夜雨瀟瀟的場景,孤單地在封閉的書房里悶睡,他內心的凄涼可想而知。很顯然,他并未成眠,正在浮想聯翩。好像他的思想正在大陸上飄蕩,而他的精神已經回家。
頸聯“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漢情”則描寫了在這種處境中的切身“感受”。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對于故鄉的思念是如此深重;對于故鄉的思念,更增添了此時此地的凄涼傷感。“桑梓”是指故鄉,詩人的故鄉遠在江蘇吳縣(今蘇州),而目前正在“江漢”地區(湖北武漢一帶)。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作者和家鄉隔得很遠。在他鄉的凄涼境遇,讓他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故鄉;而對故鄉的思念,更加重了他的悲情。
尾聯“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是對頸聯的進一步生發。大雁因為要越冬,需要在秋冬之季成群結對地由北向南遷徙;他就問天邊的大雁為什么就這么喜歡長途跋涉、輾轉遷徙。這是用反問的手法,將自己與樂意遷徙的大雁作對比,表示自己是不情愿離開故鄉和親人的,這里有一種無奈的感情在。“征”是“遠行”的意思,如果路途不長那就不能叫“征”。徐禎卿33歲去世,這個時候大概是28歲。在后來的《墓志銘》中他表達了因為常年在外地為官、不能經常與親人團聚的遺憾。在藝術手法上,該句借助“聯想”,從夜雨中閉塞狹小的書齋,跳到了天邊的大雁和開闊的天空,大大開拓了詩境,使詩境高遠起來。
全詩四句依次寫“時令”、“處境”、“感受”以及對感受的進一步“生發”。從“秋天將至未至”的時令寫起,寫到自己的現實處境和切身感受,對于故鄉的懷念之情以及身在異地的凄涼和無奈。作者將對于節氣變化的極度敏感,高齋聽雨的孤寂凄涼,黯然思鄉的蒼涼無奈以及消沉落寞的漂泊之感融為一體。全詩見景生情,自然流轉,格調高雅,寄托遙深。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它共提到了“洞庭”、“瀟湘”、“武昌”、“桑梓”、“江漢”五個地點。歷數地名,錯落有致。作者正是靠地點和時空的轉換來連綴詩篇的。由于地點的不斷轉換,造成空間上的跳躍,使得詩境開闊,氣象宏大。因此王漁洋稱為此詩“千古絕調,非太白不能作”。
【《在武昌作》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采樵作》古詩鑒賞答案08-06
《新年作》古詩詞鑒賞09-28
偶作寄朗之古詩詞鑒賞10-21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古詩詞鑒賞09-12
古詩鑒賞05-26
《浣溪沙》的宋詞作鑒賞05-29
《南鄉子》黃庭堅詞作鑒賞09-24
《沁園春》蘇軾詞作鑒賞03-22
陶淵明《有會而作》鑒賞10-22
《浣溪沙》蘇軾詞作的鑒賞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