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閱讀古詩的四步曲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閱讀古詩的四步曲,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因為古詩自身特定的特點:語言精煉和諧、感情深沉豐富,很多學生在面對古詩閱讀題時難以下手,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層面的感知上,難以去進一步挖掘詩歌深層的含義,而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閱讀古詩,應指導學生抓住四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后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有所體現,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察。詩歌作為典型的文學樣式,其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顛峰。北宋詩重義理,南宋詩重抒愛國情,明代詩重忠義。鑒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二、誦讀感悟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和伊瑟爾的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本身如果不經過閱讀理解,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永遠成為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只有依靠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才能實現文本意義的發生。有人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不錯,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特別適合誦讀。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蜀道難》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作者大膽奇特的想象,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鏗鏘和諧的聲韻之美,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
一是熟讀成誦。多讀,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系擴充。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比如《錦瑟》一詩中,首聯迷離朦朧的意境,頷聯凄婉悲怨的情感,頸聯清新明麗的畫面,尾聯的豐富內蘊,缺少了想象的參與,是很難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 品評賞析
古典詩歌語言凝煉、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所以常采用多種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只有從這些細部人手,反復品評,仔細賞析,才能進而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最終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準確的評價。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1、比喻。古典詩歌中運用比喻,寫景壯物時能突出生動的形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以生動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游子”“母親的恩澤”。)再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萬壑松”比喻音樂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很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法。如“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李白《將進酒》)中“陳王”代曹植,他曾被封為陳王;“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衣冠”代晉代士族,他們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寬大的衣服招搖過市而顯耀自己的身份。再如以“烽火”“狼煙”“干戈”代戰爭,以“鴻雁”“錦書”“尺素”代書信。
3、雙關。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因而雙關手法運用較多。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中的“絲”是諧音雙關,實指“思”,“淚”是語意雙關,表面上指燭淚,實際上暗指相思之淚。“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晴”是諧音雙關,表面指一種天氣狀況,實際暗指“情”,即情思。
4、煉字。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力爭一字傳神。煉字在很多情況下屬活用、比擬、夸張。如“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之二)中的“燃”字,不僅突出了山花火紅的顏色,而且賦予了一種動態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中“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主要的是,從這里可以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男酬的苦痛。
另外還有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襯托(“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互文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其意思應是“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等等。
四、探究體驗
通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了解了詩歌的作者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并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這一步,我們的關鍵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從古詩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把古詩分成三類: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狀物、托物言志類。下面各舉一例來談談如何進一步云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1.寫景抒情類
如《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我們可以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凸現的藝術形象,以領悟詩句中的內涵,達到情感共鳴。詩的前兩句描繪了碧綠的水,雪白的鳥,青翠的山,大紅的花。透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畫面:時值暮春,詩人杜甫站在浣花溪畔,近看白鷺翻飛,遠望山坡上紅花似火,爭相怒放,此景此境,勾起了詩人羈留異鄉,“何日是歸年”的感嘆,同時我們還可以把這幅畫面及藝術形象置身于時代背景中:在戰亂中,杜甫被迫離鄉而流離。這樣想象就能被杜甫的思鄉之情所感染,從而把握詩歌的題旨。
2.敘事抒情類
如:《從軍行》(李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短短四句詩,就敘述了一位英勇無比的將軍射殺敵將、帶領殘兵突出重圍的事件,我們可以借助想象,讓殘酷的戰爭場面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就可以深入地體會出這首詩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贊揚了這樣將軍英勇無比的精神。
3.狀物、托物言志類
如:《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從內容上看,它寫的只是“蟬”的形狀、食性和它為什么能傳揚聲音。而我們應該知道,在狀物類的古詩中,往往都會托物來寄意言志,如這首詩,詩人是借助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聲名遠揚的高潔品格來表達詩人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對高尚品格的贊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四步,那么學生就不會再為古詩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擴展資料:
古詩四部曲
一、了解作者,解釋詩題
只有了解詩人以及詩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準確地理解古詩的意思,把握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們在教學古詩時,都會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并對資料有針對性地篩選,再在課堂上交流,使學生充分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拉近古詩與學生的距離,同時還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眾所周知,讀詩應該先讀題,品讀也應該先品題。然而有的老師卻最容易忽略這一教學步驟,導致古詩教學缺乏完整性。在教學古詩《春望》時,我們先讓學生說說春望的意思,即春天看到的景色。接著讓學生聯系自己,春天到了,你看到了什么?而詩人杜甫在春天的長安城又看到什么?這樣一來既理解了詩題,又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將詩句讀通是學好古詩的前提。首先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把古詩讀上幾遍,讓學生讀準生字,把生字讀得字正腔圓,再要求學生把句子讀得正確、流利。
讀通詩句后就是理解詩意了。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填補空白、調換語序、查工具書、借助注釋、觀察插圖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方法試著了解詩意。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春曉》詩句意思時,使用的是調整語序這個方法。這首詩中“處處聞啼鳥”的語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我們引導學生把“處處聞啼鳥”調整為“處處聞鳥啼”,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說出古詩的意思了。
三、尋找詩眼,感悟詩情
尋找詩眼是古詩教學的第三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詩眼是一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或者全句的詞語。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全詩尋找詩眼,緊扣詩眼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理與詩情。
如我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讓學生說說全詩圍繞哪個字來寫,由于古詩題目有“獨”字,詩句里又句句顯獨,學生很快找到答案。
但是有些古詩的詩眼并不明顯,學生找了許久,都沒辦法找準確。這就需要老師的引路,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教給學生尋詩眼的方法。比如,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或者形容詞,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等,這些一般情況下都是詩眼。
尋到詩眼之后,接著就是讓學生想象詩境,對于詩境的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想象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一邊想象,一邊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那份感情。
四、引導運用,內化詩句
大家是否發現,我們教了那么多的古詩,但在學生身上,見不到一絲絲古文化的底蘊呢?大家是否發現,一般學生在習作時,雖然他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古詩文,但在習作中卻很少運用到古詩文中的佳句。這樣的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其中的原因可能與老師平時教學古詩文時只注重古詩文的意境、情感的體會,而忽視了指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瑰寶有關。我們在教學中很注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中學生閱讀古詩的四步曲】相關文章:
飄流夢幻曲古詩06-24
采蓮曲古詩翻譯07-31
《成都曲》古詩賞析05-20
《采蓮曲》古詩鑒賞08-29
有關古詩欣賞四步法08-16
古詩《春游曲》翻譯賞析06-28
《雨雪曲》閱讀答案及賞析09-17
《蟾宮曲》閱讀答案及賞析10-06
《月光曲》的閱讀答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