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反思(合集15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歸園田居》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園田居》反思1
課前,師傅陳老師和李老師都給我做了悉心的指導,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每一個細節該如何把握,時間方面應該如何安排,都給予了詳細的指導,在自己的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遺漏了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環節。
詩歌藝術特色分析本應該是在探究詩歌意象環節之后緊接著進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進入了下一個鑒賞方法的環節。等到總結鑒賞方法的最后一個詩歌藝術特色時才想起來還沒有講這個,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講解。導致整個課堂顯得有些脫節,很混亂。究其原因,緊張在所難免,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準備不夠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課前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次,我是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課后,徐斌老師跟我講,遺漏的環節索性就不要講,直接總結鑒賞方法,讓學生按照總結的三點去分析其他的詩歌,靈活處理課堂的突發情況,這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徐老師的這個點評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能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和自身的狀況,正是體現出一個老師的教學藝術之所在,在這一方面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升。
二、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
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根據總結的鑒賞方法來鑒賞陶淵明的另外一首《歸園田居(其三)》?墒,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把這首詩讀了一遍就下課了,沒有達到訓練方法應用的目標。因為前面詩歌分析用的時間太長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環節繁榮拖沓,浪費了時間。比如,“知人論世”的環節讓學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檢查預習情況,分析意象的時候也可以再緊湊簡略一些,這樣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鐘的`時間完成課外閱讀鑒賞訓練。
以上是我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在詩歌鑒賞這類文章的教學法,我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如何設計最優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的掌握這類文章。師傅為我寫的精彩的點評讓我感動,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當專業的點評也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公開課上完,收獲是豐厚的,以后,我爭取把每堂課都當成公開課,虛心聽取各位專家教師的意見,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在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歸園田居》反思2
作為語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也就是說語文其實要讓學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夠使用的一門學科?墒乾F在的語文教學,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學生們整個的語文世界。我們要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給學生灌輸進去兩本語文教材,學生們每天在字、詞、句、段中打轉,背誦、記憶,他們早已習慣呆在這種單調、無趣的語文世界里了,這和我們當前的教育形勢有關。當今,我們的教育目標還僅僅只是停留在應付考試上,與考試無關的內容我們老師基本上不講。難道學生們語文試卷上的高分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優質教育”呢?除了教材,語文課堂上就沒有其它內容可講了嗎?把一篇課文“肢解”式的講解,這就是語文課堂嗎?只注重能力培養的語文教學就是完整的語文教學嗎?學生完成了試卷上的題目,取得了讓他自己和老師都滿意的成績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體現嗎?也許如此深遠的問題,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可是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教一些更為實際的東西,比如今后的生活態度。
在面對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的時候,我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初步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二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
先說第一個目標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所以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稓w園田居》(其一)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統的詩歌鑒賞常識,所以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于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就教學效果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對于學生今后規范地鑒賞詩歌架起了一座橋梁。
重點要說第二個教學目標,解讀陶淵明的思想。詩歌其實分為“歸園”和“田居”兩個部分!皻w園”部分就是在突出陶淵明厭棄官場,渴望回歸田園的心情。從而田居生活就更能把握作者的深層思想!疤锞印辈糠忠髮W生準確抓住兩個詞“曖曖”和“依依”。從這兩個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將最樸實最自然地田園生活夢境化,詩意化。普通景在作者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作者陶淵明是選擇了詩意的生活。他不是一個渾身靜穆的山野閑人,而是一個在心底里關心時政的、憂憤而痛苦的、不為時人所知所賞識的、用詩歌表達思考的.嚴肅的思想家。他的思考是詩意的思考,他的情感表達是詩意的表達,他的人生是失意的,但他的生存態度、他的思考和表達,則都是詩意的,盡管這僅僅是一種憂憤、痛苦和寂寞的詩意,如今其詩意中的這種淡泊因素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可以說,這是他千百載之后得以持續輝煌的一個重要原因。
課文上到這里,就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我選擇讓學生思考今后打算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態度為了詩意的生活,這個話題會讓還在校園中的學生一時之間很難有所感觸,我在此時補充了相關的信息如,當內心在都市的喧囂里越來越浮躁,當心靈在職場傾軋之下掙扎得越來越疲累,當身影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熏風里離大自然越來越疏遠時,不要忘記最本真的自己,要讓自己學會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學會詩意的生活,我們軀體身體不必想陶淵明一樣歸隱山林,但是內心一定要懂得如何確定什么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不要為了追逐名利把快樂的自己,詩意的生活忘記。
《歸園田居》反思3
今天上完青年教師匯報課,我如釋重負,雖然并不是特別激烈的比賽,但我還是愿意多準備準備,好好學習學習。
講《歸園田居》,針對我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三個很簡單的教學環節:一是復習詩人陶淵明的相關知識,我想盡管他們以前都學過,可是基礎都不夠牢固,復習一下還是有必要的;二是讓學生多讀課文內容,結合曾經學習過的《歸園田居》(其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課文分析本首詩歌所蘊含的的作者情感;三是復習藝術手法有哪些,并找出本詩涉及到的藝術手法。其中第二個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多讀、多思考。
上課情況與預想的有一些差別,尤其是時間分配上,本想把大多時間安排到第二個目標上,可是,在復習詩人相關情況階段就已經占用了很多時間,到了第三個環節,時間就非常有限了,下次還是要安排好時間。我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些陌生,二是自己沒能正確引導學生。還有個問題就是每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上不太順暢,沒有組織好合適的語言進行每個環節的更替,這是以后要多加注意的'。在語言表達上,說話不夠精煉,有些可不說的話說多了,以后應該更加精簡語言,做到“不多說一句廢話,每句話都說得恰當好處!
其他老師給我提的意見也多是這些,可是有個一直困擾我的難題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呢?似乎每次上課都是這種氛圍,只是個別學生積極配合,多數學生都只是聽聽,好像課堂跟他們并無瓜葛,完全置身事外。這也許與自己的性格也有關系吧,不喜歡吵吵鬧鬧的環境,喜歡安靜悠閑的生活步調,但我想,生活還是應該嘗試著去改變一下,試著運用一些手段活躍一下課堂氛圍。
《歸園田居》反思4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鑒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后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歸園田居》反思5
這節課是對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有效課堂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教學設計的理念是以課文《歸園田居》(其五)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傳》的片段和《飲酒》(其五)的賞析,使整節課形成一個由文到詩,到人,再回到詩的回環,使學生對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初步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受到詩人的高潔品質和人格的感染,實現對教材的拔高處理,增加初中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證?這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著重考慮的問題。我們主要實施了以下舉措:
1、擷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薄昂米x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薄俺V恼伦詩剩H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來請學生們猜猜“此乃何許人也?”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詩人形象的興趣,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課堂應該是有效課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傳》里的這三句話與執教的.詩《歸園田居》(其五)對形成陶淵明這位詩人的立體形象有相互映襯的作用,即《五柳先生傳》片段引入是對執教文本的一點有益的補充。
2、三步讀詩法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層層深入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讀詩、直接觸摸文本的平臺,用通過聲音演繹詩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導提高。
《歸園田居》反思6
教學目標:
1.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討論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探究能力。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題
二、 知識回顧
《桃花源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五柳先生傳》:不慕榮利
《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小結陶淵明特點:志趣高尚 厭惡官場 樂于歸隱
三、 研讀全詩
。ㄒ唬 朗讀全詩,讀出詩情(全班讀、教師范讀)
。ǘ 研讀詩歌,品味真情
以“歸”字為核心研讀全詩
1、 為何而歸?
性本愛丘山
守拙歸園田
2、 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3、 歸向何處?
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怎樣的`?
你最喜歡的詩句是什么?
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
要求:要素齊全,想象合理,描繪生動
4、 歸去如何?
鑒賞“復得返自然”,體會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樂之情。
。ㄈ┬〗Y詩歌,回味歸情
四、 討論
我們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業
從《歸園田居》五首和《歸去來兮辭》看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結語:構建自己的心靈家園
《歸園田居》反思7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教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明白詩歌的意思和體味 田 園的意境外,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這首詩教學設計為一課時,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對陶淵明的性格、行文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 文 下的注釋來了解本首詩的內容。所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實際和本課意境較為淺顯的'特點,我在上課時以“歸”字為中心輻射開來,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四個問題來緊扣詩中相應的句子,從而將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同時通過詩句中如“羈鳥”、“性本”“自然”等關鍵詞語的理解準確地闡釋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把學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望文生義”,從而避免了學生 的 憑空想象。為了 培養 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對田園生活詩句的改寫描繪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陶淵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詩內容的基礎上,還引用了其它相關的詩句來說明陶淵明歸隱過后所面臨的物質上貧困但內心卻自由無比的生活,進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與豐厚物質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的問題,學生討論并發言,不強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 并 在學習中成長。
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講解、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前面結構內容分析的時候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給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夠;在引入討論環節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使得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只能從宏觀上談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的現實。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書是一種創造,創造教學藝術是我們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
《歸園田居》反思8
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選擇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為此,我根據我校的教學硬件設施簡陋,學生知識底子薄弱等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一節適合于少數民族農村初中生的古詩教學課。從我執教的過程與效果來看,這是一節比較質樸有效的語文課,因為它沒有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等先進的教育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也沒有沸沸揚揚的課堂學習場面,卻使學生輕松自然地完成了學習的任務。當然,這一節課也不能算是完美無缺,它仍然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一節課的得與失,我將之歸納為六個方面。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于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歸園田居》反思9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迎來送往,向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余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并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于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著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為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于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為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著整個課堂,依然重復著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節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于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為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后說課、評課時,聽著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后悔吧!
《歸園田居》反思10
今天講了《歸園田居》借用了之前出去培訓時候的方法,讓學生們畫圖講解,7班效果可以,6班的圖稍微簡略了一些,主要原因如下:
1、課前自己準備不足。之前有點想讓學生畫圖,但是又覺得學生可能會不愿意在語文上花費這么多時間,所以也就不敢布置這樣的作業,想讓畫圖是中午的時候決定的。其實學生很喜歡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還有這種跟正常授課無關的東西,他們都喜歡,下次更加大膽的嘗試。
2、具體操作出問題。主要是教室電腦上沒有QQ之類的軟件,學生的圖無法展示,所以我就在他們畫圖的時候趕緊嘗試,7班是登陸了QQ,6班是用上了希沃授課助手,這個過程還算順利,但是還是稍微耽誤了一下,下次要改進,希沃授課助手其實挺好用的,以后統一。
3、學生的程度。因為7班時間相對充裕,所以小組討論時間比較多,畫的畫也還不錯,分享的也還行,但是6班畫畫時間有點短,所以畫的還不是很好。下次時間要再統籌一下。
4、分組效果更好。7班分組,有很強的集體感,6班以同桌兩人為單位,畫的'并不是很好,其中一個女生很積極的想講,我一看畫的不好,所以就說不讓了,沒想到她好失望。每班的分享名額都是4、5個,這個還是不錯的,但全由他們報名這個不行,下次我要定一半人數,然后其他讓踴躍參加。從而保證課堂上每個人都顧及到了。不至于語文課上總是就那兩個人活躍。
5、學生講過如何自己過度到自己的課文上,需要自己琢磨。
但今天6班講完課文學生給我鼓掌,我就很開心了,這個鼓勵很暖,加油。
6、分享期間課堂紀律要控制好,學生的分享可能會很搞笑,但我拿出話筒,來統籌紀律,不然太吵了,下次要說清楚紀律再行事。
《歸園田居》反思11
摘要: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詩歌;陶淵明;想象力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稓w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谶@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歸園田居》反思12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受“新課改”的影響,我也在積極努力地踐行新課改理念。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在課前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并在課堂上起到主導性作用,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巧妙掌控課堂流程,促成教學生成,提高課堂效率。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學生對陶淵明是比較熟悉的,他們在初中學過很多陶淵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飲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詩歌主旨,把握詩人感情對于學生來說還是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這首詩歌作為田園詩歌鑒賞的一個范例來講,讓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從“煉字”的.角度,通過分析意象特點及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感受詩歌中田園風光美的意境,體會詩人借寫景句抒發的情感。并且把“啟發學生借陶淵明的生平經歷思考人生的舍與得”作為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課堂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作為一節年輕教師的公開課,由于經驗不足,心理素質欠佳等原因,某些課堂上的不恰當處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須做深刻反思,現具體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通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藝術手法)——意境——感情”鑒賞詩歌的方法,重點分析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二是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歷中感悟人生的“舍”與“得”。第一個目標是最主要的,課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討論交流,從小組代表發言來看,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但是由于在第一個目標上花了太多時間導致第二個目標完成地有些倉促。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詩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這樣才能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無法準確分析出詩句中的藝術手法,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而教師由于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合理的評價,尤其是針對一個學生對主旨的偏激理解沒能夠及時引導,而是置之不理,導致沒有很好地促成教學生成。
《歸園田居》反思13
所謂“三生”即生命、生存、生活。其實《歸園田居》一詩關乎這三個方面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和拓展。然而,“三生課堂”不在于將這些知識挖掘出來,而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自然生成。下面按照上課的幾個板塊來呈現對“三生課堂”的實踐過程,希望能夠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導和建議。
一、在合作導入中上演“三生”
導入是語文課堂的第一個環節,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精彩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說說你所熟悉的陶淵明”這個話題展開,這是對一個生命形態的再認識。在回答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得非常活躍。作者的基本信息、初中時候學過的相關作品、從課外了解到的一些相關故事等等,原本預設的深情導入,在這個環節被學生們搶占先機,不得不說是一種欣慰。然而,對于這一個生命的個體,我們真正認識了嗎?為何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他的詩作呢?通過學習《歸園田居》(其一)我們還能夠獲得哪些更為全面的關于這個生命個體的認識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正式進入了文本的探究過程。
二、在文本探究中生成“三生”
全詩圍繞一個字展開,也就是“文眼”—“歸”,圍繞一個“歸”字,詩人寫出了“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這四個問題的獲得過程在于學生的自我思考,這是培養他們生存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契機,然而在學案設計過程中已一目了然,這無疑是教學預設過程中的敗筆。還好學生們對于這四個問題的探究過程是自由的。在探究過程中不僅從“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去如何?”中體會到陶淵明這個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即從做官到歸隱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情感的波動。對歸隱田園的欣喜、愉悅之情有多濃,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就有多深,還能從“歸向何處?”的田園風光、田園生活中感受詩人的一種生活狀態。這里是清凈、自然、和諧的,人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所獲得的一種來自內心的安寧是千古同一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語言借助詩人所提供的意象描繪出來的意境融合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于學生于我自身而言都是一種享受,一次仿佛置身其中而后收獲同樣愉悅的一次旅行。在文本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認識了一個生命個體的生存選擇以及生活狀態,同時也在思考、總結的過程中獲得了自身的關于生命、生存、生活的相關體悟:“做你想做的!”那種可以獲得心靈真正安寧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思考、探究、總結的過程中發展的更多的是一種理性思維,“語文味”所需要的感性的呈現,當然少不了朗讀或者說朗誦。詩歌是需要讀出來的,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品味、可以由此生長出思維的花來!罢`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要讀出一種無奈和悔恨之情,田園之景要讀出一種向往、閑適來。此環節本應貫穿于課程的全部,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這也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三、在拓展延伸中完美“三生”
完成了文本探究的過程,對于詩人所選擇的生存方式很多同學都已經能夠理解,然而要認識一個全面的陶淵明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唯有如此才能解開課堂中少數學生的情感傾向。正如要說服一個人一樣,話得說得他心服口服才行!拔也幌矚g陶淵明這樣一個沒有責任心,只顧自己享受的人!蓖蝗幻俺龅膶W生這樣的情感態度無疑是這堂課的亮點之一。與其用“各有所好”來忽略他的情感,還不如借此機會讓他認識一個更全面的陶淵明,這不正是尊重生命個體的體現嗎?若是讓他最終能夠理解這位詩人的人生選擇,對于學生自己不僅可以收獲一種全面看問題的思考能力,或許還能夠使其在生活中學會理解、學會寬容。當然這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的形成不能脫離課堂內容,侃侃而談。由此,拓展延伸的環節亦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還可以認識一個“猛志逸四海”的陶淵明,也可以通過老師呈現的背景材料從情感深處理解他!叭庇纱硕昝馈
回歸的不只是田園,還是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狀態,以及在這種狀態中生活的那個個體生命的高潔的精神品質。回歸田園,回歸心之所向,回歸我們獲得的情感、價值里。
《歸園田居》反思14
對于課文的教學,一是“選取一個詩句,展開想象,描繪詩中畫面!边@一教學環節一來為學生學詩提供一個角度—————通過想象豐富詩之簡潔背后的意蘊,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走進詩歌;二是為后面的“探究詩人形象”做好鋪墊和蓄勢。因此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我親自“下水”,想象“種豆南山下”的畫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我辭去了官職,興沖沖地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聳入云。四顧滿目是翠竹綠樹,草兒青青,樹木繁茂,那隨風搖曳的一樹樹翠綠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腳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把豆種下去,小小的'豆苗就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這是多么有生機的景象啊!”
親自為學生做引領,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來學生的表現告訴我們:教師的“下水”示范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為他們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他們的展示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異彩紛呈,博得了老師的贊賞。
由詩文到詩人,是對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過一堂課的教學而達到詩人豐滿形象的樹立,僅僅依靠《歸園田居》這一首詩還略顯單薄,故為了實現在“探究詩人形象”這一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我通過一番比較之后選擇《飲酒》組詩里的第五首作為課文的互補,通過朗讀、賞析《飲酒》(其五),抓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以及句中“心遠”“悠然”這兩個詞的玩味,結合課文里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來讓學生感受這是一位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園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貧,淡泊名利的高潔之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在學生心里留下關于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些許痕跡,能從陶淵明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高尚,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時想起“但使愿無違”,我愿足矣。
《歸園田居》反思15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統的詩歌鑒賞常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就教學效果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對于學生今后規范地鑒賞詩歌架起了一座橋梁。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為何歸、從何歸、歸向何、歸去何,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歸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討論的很積極,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圓其說。這個環節反映的效果比較好。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當然有些地方我還應該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還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學會更好的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講課初始,思路還是很清晰的,由“從何歸”、“”為何歸”、 “歸向何”問題引出。只是后來沒預料到意外的情況,我也有些手忙腳亂,提問題時有無效問題的出現,在問題設置上也出現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準備,嚴格把關。
范例四《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篇,田園詩的典型代表,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鑒賞一般田園詩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第一,字詞落實不到位。因為我的教學對象是普通班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落實字詞,注重基礎知識很重要。第二,重點不夠突出,新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我們應該認真執行新課改的要求,體現“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第三,《歸園田居》作為陶淵明詩歌的名篇,同時是田園詩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限于本首詩,而應通過本首詩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一般田園詩的鑒賞方法。
【《歸園田居》反思】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反思02-09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11-26
《歸園田居》反思[必備]07-04
歸園田居03-27
歸園田居反思(15篇)02-10
歸園田居反思15篇02-09
《歸園田居》反思精選15篇12-02
歸園田居陶淵明12-22
《歸園田居》說課稿12-13
《歸園田居》的賞析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