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1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迎來送往,向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余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并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于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著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為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于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為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著整個課堂,依然重復著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節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于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為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后說課、評課時,聽著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后悔吧!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2
課前,師傅陳老師和李老師都給我做了悉心的指導,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每一個細節該如何把握,時間方面應該如何安排,都給予了詳細的指導,在自己的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遺漏了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環節。
詩歌藝術特色分析本應該是在探究詩歌意象環節之后緊接著進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進入了下一個鑒賞方法的環節。等到總結鑒賞方法的最后一個詩歌藝術特色時才想起來還沒有講這個,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講解。導致整個課堂顯得有些脫節,很混亂。究其原因,緊張在所難免,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準備不夠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課前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次,我是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課后,徐斌老師跟我講,遺漏的環節索性就不要講,直接總結鑒賞方法,讓學生按照總結的三點去分析其他的詩歌,靈活處理課堂的突發情況,這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徐老師的這個點評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能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和自身的狀況,正是體現出一個老師的教學藝術之所在,在這一方面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升。
二、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
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根據總結的鑒賞方法來鑒賞陶淵明的另外一首《歸園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把這首詩讀了一遍就下課了,沒有達到訓練方法應用的目標。因為前面詩歌分析用的時間太長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環節繁榮拖沓,浪費了時間。比如,“知人論世”的環節讓學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檢查預習情況,分析意象的時候也可以再緊湊簡略一些,這樣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鐘的時間完成課外閱讀鑒賞訓練。
以上是我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在詩歌鑒賞這類文章的教學法,我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如何設計最優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的掌握這類文章。師傅為我寫的精彩的點評讓我感動,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當專業的點評也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公開課上完,收獲是豐厚的,以后,我爭取把每堂課都當成公開課,虛心聽取各位專家教師的意見,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在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3
今天上完青年教師匯報課,我如釋重負,雖然并不是特別激烈的比賽,但我還是愿意多準備準備,好好學習學習。
講《歸園田居》,針對我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三個很簡單的教學環節:一是復習詩人陶淵明的相關知識,我想盡管他們以前都學過,可是基礎都不夠牢固,復習一下還是有必要的;二是讓學生多讀課文內容,結合曾經學習過的《歸園田居》(其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課文分析本首詩歌所蘊含的的作者情感;三是復習藝術手法有哪些,并找出本詩涉及到的藝術手法。其中第二個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多讀、多思考。
上課情況與預想的有一些差別,尤其是時間分配上,本想把大多時間安排到第二個目標上,可是,在復習詩人相關情況階段就已經占用了很多時間,到了第三個環節,時間就非常有限了,下次還是要安排好時間。我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些陌生,二是自己沒能正確引導學生。還有個問題就是每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上不太順暢,沒有組織好合適的'語言進行每個環節的更替,這是以后要多加注意的。在語言表達上,說話不夠精煉,有些可不說的話說多了,以后應該更加精簡語言,做到“不多說一句廢話,每句話都說得恰當好處。”
其他老師給我提的意見也多是這些,可是有個一直困擾我的難題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呢?似乎每次上課都是這種氛圍,只是個別學生積極配合,多數學生都只是聽聽,好像課堂跟他們并無瓜葛,完全置身事外。這也許與自己的性格也有關系吧,不喜歡吵吵鬧鬧的環境,喜歡安靜悠閑的生活步調,但我想,生活還是應該嘗試著去改變一下,試著運用一些手段活躍一下課堂氛圍。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4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受“新課改”的影響,我也在積極努力地踐行新課改理念。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在課前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并在課堂上起到主導性作用,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巧妙掌控課堂流程,促成教學生成,提高課堂效率。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學生對陶淵明是比較熟悉的,他們在初中學過很多陶淵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飲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詩歌主旨,把握詩人感情對于學生來說還是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這首詩歌作為田園詩歌鑒賞的一個范例來講,讓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從“煉字”的角度,通過分析意象特點及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感受詩歌中田園風光美的意境,體會詩人借寫景句抒發的情感。并且把“啟發學生借陶淵明的生平經歷思考人生的舍與得”作為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課堂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作為一節年輕教師的公開課,由于經驗不足,心理素質欠佳等原因,某些課堂上的.不恰當處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須做深刻反思,現具體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通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藝術手法)——意境——感情”鑒賞詩歌的方法,重點分析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二是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歷中感悟人生的“舍”與“得”。第一個目標是最主要的,課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討論交流,從小組代表發言來看,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但是由于在第一個目標上花了太多時間導致第二個目標完成地有些倉促。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詩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這樣才能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無法準確分析出詩句中的藝術手法,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而教師由于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合理的評價,尤其是針對一個學生對主旨的偏激理解沒能夠及時引導,而是置之不理,導致沒有很好地促成教學生成。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5
《歸園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詩歌,也是陶淵明關于歸隱田園生活五首詩歌的第一首,對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學生對于陶淵明已經很熟悉了,初中的時候學習過《桃花源記》、《飲酒(其五)》等等,所以對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思想以及詩歌風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設置為:多梯度誦讀詩歌、賞析景色描寫的詩句、感受陶淵明精神光輝這三個方面。整節課主要圍繞詩眼“歸”字展開,主要分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后如何”四個方面,其中“從何而歸”、“歸后如何”比較簡單,“為何而歸”中加入對陶淵明時隱時仕的探討,“歸向何處”中主要賞析田園風光的描繪。
在第一次備完課并且試講以后,組長王老師悉心為我指點,因為這一首詩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課比較平,沒有突出重點。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田園風光的鑒賞上,在這部分最后可以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導。對于學生讀的方面要充分,在聽示范讀的時候就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劃分節奏、體會情感。最后一個問題我設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么做?他給了你什么啟示?”在王老師的`指導下,現在教學提倡情景式教學,于是這個問題換成了“如果你是陶淵明,現在又有一個出仕機會,你還會再去做官嗎?”
經過磨課、修改過后,就到了公開課了,公開課上基本按照我設計的流程走,還算順暢,但是講完后我發現了自己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語言需要斟酌錘煉。語言所傳達出來的魅力對于一堂課來說尤為重要,特別是語文課。特別是對于本節課,一節詩歌鑒賞課而言,更是需要優美流暢、打動人心的語言。但是由于準備時間比較匆忙,語言顯得有些平淡和隨意,沒有展現出語文課的精彩之處,沒有很好地用語言感染學生。所以,語言還需要好好錘煉和打磨。
第二,重點把握不太準確。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景物描寫的特點上,并總結歸納了賞析景物描寫的角度。但是總結景物描寫角度放在這節課來講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現講不透的現象。這類方法總結其實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讓學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實學生初中就學習過陶淵明的詩歌,那本節課就要讓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首詩其實很簡單,如果學生對陶淵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這首詩自然是不講自懂了。分析詩歌緊扣文本,《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歸園系列的第一首,陶淵明此時究竟有沒有想明白?有沒有徹底放下?這個時候其實應該是還沒有的,只是后來田園的生活讓他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最終徹底做到超脫。那學習這首詩,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幾首進行對比閱讀,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讀沒有體現梯度性。在誦讀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齊讀,讀完糾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節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個同學起來試著讀讀。被我選中的這位同學表現得很好,讀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這幾遍誦讀并沒有呈現出階梯式上升的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梯度性。誦讀對于一首詩歌來說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代練。對于讓學生充分朗讀方面,還需要不斷地改進。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6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教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明白詩歌的意思和體味 田 園的意境外,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這首詩教學設計為一課時,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對陶淵明的性格、行文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 文 下的注釋來了解本首詩的內容。所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實際和本課意境較為淺顯的特點,我在上課時以“歸”字為中心輻射開來,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四個問題來緊扣詩中相應的句子,從而將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同時通過詩句中如“羈鳥”、“性本”“自然”等關鍵詞語的理解準確地闡釋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把學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望文生義”,從而避免了學生 的 憑空想象。為了 培養 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對田園生活詩句的改寫描繪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陶淵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詩內容的基礎上,還引用了其它相關的詩句來說明陶淵明歸隱過后所面臨的物質上貧困但內心卻自由無比的生活,進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與豐厚物質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的問題,學生討論并發言,不強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 并 在學習中成長。
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講解、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前面結構內容分析的時候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給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夠;在引入討論環節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使得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只能從宏觀上談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的現實。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書是一種創造,創造教學藝術是我們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7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鑒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后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8
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選擇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為此,我根據我校的教學硬件設施簡陋,學生知識底子薄弱等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一節適合于少數民族農村初中生的古詩教學課。從我執教的過程與效果來看,這是一節比較質樸有效的語文課,因為它沒有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等先進的教育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也沒有沸沸揚揚的課堂學習場面,卻使學生輕松自然地完成了學習的任務。當然,這一節課也不能算是完美無缺,它仍然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一節課的得與失,我將之歸納為六個方面。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于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9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統的詩歌鑒賞常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就教學效果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對于學生今后規范地鑒賞詩歌架起了一座橋梁。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為何歸、從何歸、歸向何、歸去何,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歸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討論的很積極,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圓其說。這個環節反映的效果比較好。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當然有些地方我還應該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還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學會更好的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思考去品味。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10
校內優質課比賽。高一語文組決定每人上一堂課,選出前兩名參加年級間的比賽。能拿到什么樣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盡力而為。
每次備課,我都要查閱大量資料,一來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來通過細讀文本來激發思維,設計教學。正因為此,我的公開課一般會顯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到位。雖然和音樂等資料是打包放到優盤里的,但是10班電腦有毒,導致ppt里的音樂不能如約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兩次播放音樂,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換PPT和音樂,有礙觀瞻。課前音樂調試沒做好,音量過大,導致后面學生誦讀自己的作品時候,學生的聲音聽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電腦上,模板自帶的文本框顯示出來了,很難看。
2、教學設計各環節之間銜接有阻塞感。這節課教學設計有復習導入——意讀——研讀——美讀。研讀部分是課堂主體,由從何歸、為何歸、歸向哪組成,這三部分之間我都是用學生的閱讀困惑引入,但是這幾部分之間是否可以銜接得更婉轉?特別是對“虛室”的解讀。在“羈鳥”“池魚”之后,怎么突然轉到“虛室”呢?
3、過于關注教學語言,導致課堂發揮很受影響。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上次去九中聽《項脊軒志》,特別欽佩宋玉榮老師的教學語言,干凈凝練,有啟發性。于是課前寫好了背景相關,總結部分的內容,可是不管脫稿還是不脫稿,事先寫好的東西必然不能完全適應課堂,那么或讀或背出來,必然達不到與學生相融合的效果。顧此失彼,過猶不及了。太關注自己的教學環節展示了,而忽視了學生。其實,平日的課堂我應該是比較善于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結合實際生活傳遞給學生的。
4、詩情畫意和理性解讀如何統一,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后的另一個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賞詩歌——雖然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完全可以駕馭古詩文的——但經過跟董主任的溝通,發現愛讀詩和不愛讀詩在教學生還是有差別的。雖然我能理解詩中情意,但如何用詩的方式傳遞(更好的效果,應該是“感染”)給學生?相對而言,我喜歡挖掘文本深處的內涵,這屬于理性的思考。詩情呢?詩情本來就是很難意會言傳的東西,教授《歸園田居》(其一)讓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題之初認為《歸》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詩情,怎么讓學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難。我應該讀一讀詩歌了,三十歲了才開始讀詩,不管怎么說,有這種覺悟也算是進步吧。
5、楊老師說這堂課重難點不是很突出,雖然他也給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鑒賞中間八句田園風光白描句時,有個關乎這部分作用的總結,可能會更突出些。
怎樣把詩歌上出詩味,怎樣在內固守內容、語言的規范性而在外將之行云流水地發揮出來,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這個課題我就有點怵,雖然上過好幾遍,但對陶淵明的詩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開課,肯定不想走尋常路,這不尋常從哪里來?要從自己獨特的感悟中來。包括上一次的公開課《鴻門宴》,在職稱面試中,剛好抽中這一課,我能感覺出評委對我的教學設計挺滿意。市教研室主任陳明潔問我的答辯問題就是:你不是從項羽角度,而是從他周邊人的角度來解讀項羽?——恩,是的。
優點:
1、做的不錯。選模板的時候,我的條件是一中國風、二簡潔大氣、三只有黑白兩色、四畫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學生作品;配樂《半壺紗》和《山水之間》,前者是前段時間發現的充滿禪意的隱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響而在許嵩《走,吃茶去》專輯中選出的。應該算是比較應景的。后者渲染創設情境,前者在讀學生習作時做背景音樂。就一般技術來說(太高達上的技術,能力有限無法實現),我對還是比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學生課前預習成果。課堂主問題都是學生的閱讀困惑。事前布置預習,寫出閱讀困惑,再將之篩選組合排序,構成我課堂的主線。環節之一的學生改寫,也算是課堂的一大亮點。10班學生的創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覷,所選的陶徐偉和楊雪月的習作,前者安閑中有頑皮,充滿生活樂趣;后者悠然中充滿詩意。這樣的改寫讓陶淵明的詩歌離我們更近,這些改寫本身就說明了學生的閱讀感受。
3、課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組討論匯報成果環節,對于“依依”是否能換成“裊裊”時,蘇曉研的回答是“不能,因為“依依”是平聲,對應“曖曖”的仄聲;而“裊裊”也是仄聲。”竟然懂得用音韻學知識回答這樣的換字問題!在回答為什么寫雞犬這樣十分常見的家禽時,李沐陽說“一來這是農家常見的動物,更能體現田園生活的意趣;二來雞犬還有其他意義,《老子》中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所以,雞犬相聞還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寧靜、喜樂、滿足的世界,說明陶淵明眼中的農家生活很愜意。”太妙了!備課時,我曾猶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擔心有掉書袋之嫌便作罷,可是李沐陽所在小組竟然能想到這一層,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評委們聽到這兩處,不住地點頭贊嘆!
4、適時加入我的閱讀感受。比如講到“樊籠”“塵網”,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總結時想到左拉《貓的天堂》關乎“天堂”的定義,與陶淵明的選擇形成鮮明對比。我想,如果把貓的天堂和陶淵明的選擇打在PPT上,對比效果是否會更鮮明。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11
摘要: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詩歌;陶淵明;想象力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于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12
對于課文的教學,一是“選取一個詩句,展開想象,描繪詩中畫面。”這一教學環節一來為學生學詩提供一個角度—————通過想象豐富詩之簡潔背后的意蘊,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走進詩歌;二是為后面的“探究詩人形象”做好鋪墊和蓄勢。因此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我親自“下水”,想象“種豆南山下”的畫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我辭去了官職,興沖沖地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聳入云。四顧滿目是翠竹綠樹,草兒青青,樹木繁茂,那隨風搖曳的一樹樹翠綠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啊!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腳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把豆種下去,小小的豆苗就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這是多么有生機的景象啊!”
親自為學生做引領,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來學生的表現告訴我們:教師的“下水”示范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為他們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他們的展示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異彩紛呈,博得了老師的贊賞。
由詩文到詩人,是對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過一堂課的教學而達到詩人豐滿形象的樹立,僅僅依靠《歸園田居》這一首詩還略顯單薄,故為了實現在“探究詩人形象”這一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我通過一番比較之后選擇《飲酒》組詩里的第五首作為課文的互補,通過朗讀、賞析《飲酒》(其五),抓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以及句中“心遠”“悠然”這兩個詞的`玩味,結合課文里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來讓學生感受這是一位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園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貧,淡泊名利的高潔之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在學生心里留下關于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些許痕跡,能從陶淵明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高尚,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時想起“但使愿無違”,我愿足矣。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07-30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11-01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07-30
《歸園田居 其一》教學10-08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07-04
歸園田居·其一08-22
《歸園田居·其一》08-13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5篇)05-30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2篇10-23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