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顧城作品《遠和近》賞析
顧城作品《遠和近》是非常著名的詩篇。顧城作品《遠和近》也引起人們對于人性復歸自然的思考。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顧城作品《遠和近》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云”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并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詩人對人性復歸自然的愿望。
——顧 城
【鑒賞一】
《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云”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向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云”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于社會的組成人員,“云”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澳憧次視r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云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鑒賞二】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于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于你與云的距離?稍娙藶槭裁从X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深櫝菓撝,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鑒賞三】
顧城的《遠與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后曾經作為難懂的“怪詩”而引起爭議。實際上這是一首揭示人際關系的小詩。詩的人物形象是“你”與“我”相對而坐,由“我”發言,“你”則無言以對。“我”的發言,抓住“你”的視線,正如孟子所說:察其人也,觀其眸子。從目光透視內心。“我”的發言,只是把自己對 “你”的印象(感覺)告訴“你”,語氣和平,但責備卻很尖銳!澳憧次視r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比缫娖淙,如聞其聲,形象是鮮明的。
詩是寫情的。這首詩寫的是人情;而人情的核心,莫若友情與愛情。從“我”的責備看,“我”與“你”之間,不是友情出現了裂痕,就是愛情潛伏著危機。而細聽“我” 的聲口,此詩所寫,似是后者。由于“你”未答腔,似在思索:如果真是這樣,只好默認;如果不是這樣,便須答辯。然而,詩人沒有再寫下云,似乎“我”的斥責已一語中的,只好默認了。
詩的內涵,富有思辨力與批判力。但毫無說理氣息,全憑形象發言。一個“看我”與“看云”的對比,就令對方啞口無言了。
本來,人際關系,一般是“合”則“天涯若比鄰”,“離”則“肝膽如胡越”。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肝膽如胡越”的距離。換句話說,也就是咫尺天涯,貌合神離。
詩是半格律體,語言精煉,找不出一個累贅的字。
無論從內容看或從形式看,詩的審美價值都不能低估的。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今天》創刊于1978年,是朦朧詩的搖籃,也是當時朦朧詩派的主陣地,在它周圍凝聚了一大批年青詩人,北島、舒婷、食指、芒克、多多。他們的詩表達主觀感受,從個人心靈出發,在表現手法上也廣泛運用象征、隱喻與通感。1980年8月,《詩刊》刊發了一篇名為《令人氣悶的“朦朧”》的文章批評這類詩歌“讀不懂”,“朦朧詩”也由此得名。
創作契機
顧城在1978年年底看到貼于西單體育場外墻上的《今天》創刊號,他被上面的詩歌打動了。1980年的4 月,顧城用“古城”的署名,首次在《今天》上發表了幾首小詩。同年10月,公劉在《星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從顧城同志的幾首詩談起》的文章,對顧城在《蒲公英》上發表的詩歌作品大加贊賞。自此,顧城在詩壇嶄露頭角,在各類文章中也被作為朦朧派的代表詩人提及。1980年年底,《詩刊》刊登了顧城的兩首詩,其中有一首就是《遠與近》。
作品賞析
《遠和近》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表達含蓄、精煉而內容深刻。第一節寫“你”左顧右盼的行為。第一二節是寫“我”的獨特感覺,從表層形式上看,這是一種錯覺。因為你既然能看到我,說明雙方距離并不遙遠,而“云”處天際,它與人的距離遙不可及。詩人透過表層形象著意揭示了一種心理距離的遠和近。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卻存在各種隔膜與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覺著“很遠”。而人與云、人與大自然卻能溝通感情,因而覺得“很近”一親近、融洽。詩人運用象征手法,表現了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的不和諧,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追求與向往。
詩作言簡意賅,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個人的生活經驗,它的美就隱含在抽象的線條之中。但細細品味,冷靜之中暗含一種熱切的期盼,呼喚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而由于詩人隱去了造成錯覺的原因,有意留下較大的空白,引發讀者去想象, 讀者的心理因素不同,這種想象圖景也會不盡相同。
從詩作表達的纖細情感來看,作品好像一位靦腆人男孩的心靈獨白。他愛慕一個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連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轉向別處時偷偷地望上一眼。在目不轉睛如饑似渴的觀望中,他悲哀地發現自己是那么怯懦、無助、自卑,愛情的熱焰沒能燃燒他內心的羞澀,他不敢讓目光泄露他內心的焦灼!澳憧次視r很遠,你看云時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間飽含著濡潤的氣息。
詩的詩眼是“遠”和“近”,一個“很”字讓遠和近所指代的距離變得極端,要緩和、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有時甚至不是兩廂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氣氛、愉悅的心情、無畏的勇氣、長久的堅持特別是明哲的智慧。距離的存在雖然讓人輾轉反側、焦灼不安、無所適從,但在愛情的虛幻想象中,心上人的側面形象最美,它激發了人內心對愛情的憧憬,這大概是愛情最有魔力的一個階段。
一個遠,一個近,引發了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存在與虛無的種種思索,還能給讀者帶來很多聯想,喚起共鳴。它短小精悍的外質包裹著豐富的內涵,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我”和“你”。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百年新詩經典導讀》﹕《遠和近》是一首發前人所未發的作品,它通過對方對“我”與云的距離比照來暗示某種深刻的哲理。這首詩雖然只有兩節六行,但蘊藏了一個含有深意的“謬誤”:在你眼里,遠在天邊的云顯得切近,近在眼前的“我”卻顯得邈遠。詩人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呢,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顧城是想告訴讀者一個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意味深長的道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隔膜的時候,人們更能感受到自然的和善與親近。可見,詩歌中的這個“謬誤”,雖然不符合物理世界的常識,卻切合了心理感覺世界的真實。這是詩人獨到的生命發現與藝術創造!哆h與近》,言短意長,主題突出,真可謂是一首精致之作。
中國作家協會副研究員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遠和近是相對的。世間的一切事物、情感和心理都是相對的。天邊的云很遠,然而卻比站在你面前的我顯得更近。這是一種心理的錯位,一種心靈的隔膜。我在你跟前,你卻視而不見,這是一種最遠的距離。人與人之間,都可能因為疏離而變得遙不可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可能見死不救,倒地不扶,對面不識。這是社會的悲哀,還是我們人類自身生本孤獨的本性使然。這首詩寓意深刻,充滿了人生哲理,可以作多樣的解讀。
湖北省咸寧學院副教授黎娜《最美的詩歌》﹕這是一首簡短的小詩,語義簡雋,表達集中。詩人以這一種逆反式的對比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雖然彼此就在身邊,但是情感疏遠,態度冷漠,距離雖近,卻比不上對那遠在天邊的云更為親切,而在更深一個層面上,即使在親密的人之間,也存在著遠和近的問題,那是人與人心靈的距離。自然界中的距離,再遙遠,也是有個度量的,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有時是遠不可測的。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后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顧城作品《遠和近》賞析】相關文章:
顧城《遠和近》賞析11-09
顧城的詩遠和近賞析03-21
顧城遠與近賞析11-14
顧城《遠與近》賞析09-28
顧城遠和近全詩賞析10-19
遠和近 顧城 全文09-29
顧城《遠和近》鑒賞11-08
顧城《遠和近》全文鑒賞07-25
顧城《遠和近》詩歌及鑒賞07-26
顧城作品《感覺》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