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讀后感
觀滄海讀后感1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濤洶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嘆道:“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詩人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逢的滄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島嶼,想到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是何等激奮!這是詩人眼前的'島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掠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英雄本色;波濤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于是詩人嘆道:“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觀滄海讀后感2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寶庫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筆。它最大的成功是通過對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刻思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這是此詩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東漢末年世宦之家,年輕時也想做一名能臣報效朝廷,但現實卻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黃巾起義,閹黨之爭,繼而董卓之亂,漢王朝危若覆卵。為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黃巾,刺殺董卓,不可謂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漢王朝的毀滅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獨樹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希望完成統一大業。這首詩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所寫。面對經過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他不會忘乎所以,更不會失意消沉,在他看來,困難與奮發都是人生歷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動蕩與安定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關鍵是要有一個正視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詩言志,字里行間,我們不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思想和態度嗎?
觀滄海讀后感3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樣的詩,給予人的是說不出來的恢宏、博大之感,是決不可以—一字一句地解說的。只有能夠一個人大呼大喊的場合,才可以誦讀這樣的詩。
這是一個講究”靚“ ”酷“ ”斃“的時代,這個時代藝術的口號是”生產快樂“,而我卻覺得,在男生女生不易區分的時代,應該提倡讀一下這樣的詩要自強,中國青年應該有一種大海的`氣魄,不反對“愛” “玩” “搞笑”,但是也應該有那么一點點時間讀讀曹操的《觀滄海》,長長陽剛之氣。 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首純粹的寫景詩,也是中國最有氣勢的一首寫景詩。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海與山,樹與草,風與浪,全是在作者的俯瞰之下,連日與月的行走,也是在詩人的腳下,這真是雄大得讓宇宙也得降服的氣魄。
充盈詩中的是蒼涼與憂患,但是又絕無哀愁與無奈,在這蒼涼和憂患與海、山、樹、風、日、月的對話之中,讓我們感覺到的是躍躍欲試的征服欲望,這是對著強大者宣戰時高聲的呼喊,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這樣的歲月,讓人激情燃燒。
觀滄海讀后感4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贊美之詞。“澹澹”而更加贊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機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后,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廣袤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可以翻譯為高興到了極點,可以用寫詩,唱歌來抒發自己的志向和胸懷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舍、強調,然后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愿曹操的這首《觀滄海》,能讓我們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最是傷心秋又到,難聞何日是歸年”的悵惘中釋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坦然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各種疾風勁雨,知難而上,彈奏人生的華美樂章!
觀滄海讀后感5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再次體味曹操的詩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01年秋風剛起,有幸“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晨白時,站在臨近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證說碣石在此,其實錯也!真正應在鴿子窩的'鷹角石旁的西崖頂上),觀看日出。只見東方海平線放出紅光,接著紅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間躍出海面,萬道霞光,極為壯觀。當紅日升高時,有人舉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來是想拍手托太陽的,引來一片歡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臥床上,突見月亮升起,逐漸高離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靈感一動,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鐘靜候,果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的奇景。只見東方銀光逐漸增大增強,一輪圓月緩緩騰出,銀波萬里,尤其是跳離水面一霎更是懾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從未見旅游宣傳“看月出”,實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卻觀得細微,遙想當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寫下了如此壯麗的詩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漢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過此海邊,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評價當數誰?!同樣都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貢獻者,為何評價卻是天壤之別?!我看,是評論家太“吝嗇”、太“正統”、太“保守”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就不去說他們了,而在現代文明的熏陶下,我們的評論家還是在引經據典,追究細微末節,而不從現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離口,未免引人萬分感慨和不解!
觀滄海讀后感6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寶庫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筆。它最大的成功是通過對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刻思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這是此詩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東漢末年世宦之家,年輕時也想做一名能臣報效朝廷,但現實卻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黃巾起義,閹黨之爭,繼而董卓之亂,漢王朝危若覆卵。為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黃巾,刺殺董卓,不可謂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漢王朝的'毀滅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獨樹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希望完成統一大業。這首詩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所寫。面對經過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他不會忘乎所以,更不會失意消沉,在他看來,困難與奮發都是人生歷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動蕩與安定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關鍵是要有一個正視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詩言志,字里行間,我們不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思想和態度嗎?
《觀滄海》是一首宣揚個人進取精神并且蘊含豐富哲理的詩作。作者用雄健的詩筆寫出了他的自然觀、歷史觀和人生觀: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運動、不斷地充實,自強不息,才能創造出雄偉奇麗的自然景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和張揚個性、富有巨大魅力的偉大人格。
觀滄海讀后感7
當看完這部小說,追逐了一年多的精彩傳奇終于落幕了,觀滄海讀后感。網上的贊譽聲和詆毀聲自小說開始.《滄海》講述的這個故事,如果剔除其精彩的情節而言,其實是一部講述年青人的愛情和浪.當然沒有矛盾也就沒有故事,因此鳳歌不得不制造了東島西城三百年的恩怨情仇并塑造了萬.拋開作品的內涵和深度不談,《滄海》的故事性我認為超越了《昆侖》,甚至不輸給金老的.
該顧完這部小講,逃逐了yi(一)年少的細彩傳奇究竟落幕了。網下的贊譽聲戰詆譽聲自小講啟始時即入中綴過,這其真也正闡明了《滄Hai(海)》的影響力。匪認為,固然有類類欠憾,《滄海》依然是一部相對于可以原下五星級的做品。沒有論其他做野的粉絲如何守衛自己的奇像,鳳歌做為激進黑俠的第一人地位已毫有爭議,以致團體認為他曾經是最接遠金庸的人物,《滄海》像十四天書一樣被搬下銀幕指夜可待。
《滄海》講述的這個新事,如因剔除其細彩的情節而止,其Zhen(真)是一部講述年輕人的恨情戰浪漫自義冒夷肉體的奇像劇。做為主角的陸漸戰下一部《昆侖》的梁蕭相比,并入有國恩野恨減諸其身,即使是西島戰中鄉三百年的恩恩,也自已陷他于兩易到與逝世與義的境天,這也是很shao(少)人對于《滄海》的垢病suo(所)正在。一部佳的做品,合該正在懷思下有一個濃度;一個小俊杰,合該經歷類類艱苦開磨,并沒有失沒有為小義舍身自己的榮幸以致逝世命,去歸結入全部新事的最高潮。正因如己,蕭峰才是金庸書中的第一位俊杰籠統。陸漸正在書中先先同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打消烏天劫,兩是逃逐姚睛。這兩者先是為了保命,先是為了恨情,沒有論如何,皆易戰俊杰的訂義扯下太小的邊,固然他也有奇露崢嶸,宰寇救民之舉。如因講《昆侖》是俊杰的傳奇,這《滄海》即是一般人的新事。《滄海》的自ti(題)即是恨情,陸漸為尾的一小票青年女nǚ(女),谷縝、姚睛、施妙妙、谷萍女、寧凝、左飛卿、虞照、仙碧乃zhi(至)谷神通、黑湘瑤、寧沒有空.負人們演盡了恨情這一舊舊而漂明的命題中的一切悲悲開開。該然有一團體除中,這即是小BOSS小萬le(了)-_-。解局鳳歌也勇于以喜劇支尾,擺脫了以喜劇賺眼淚這一正在電腦RPG逛戲中曾經眾少的足腕。要講《滄海》有什么打坐,人覺失這即是最小的打坐。《昆侖》是規范的激進黑俠,是模仿金庸的,這面鳳歌自己也供認。俊杰的宿命、國野的'恩恩、完整的恨情、詭計野的翻云覆雨,這些皆shi(是)金庸小講中最細彩的元素。可是如因是寫一般人的恨情新事,這些元素皆沒有允許做為重要話題呢?金庸小講中有這樣的少篇嗎?人思了一遍,只要《黑馬嘯中風》有面類似之處。喜劇易寫的感人而喜劇易,抵觸龐小的自題rong(容)易寫而偉小的易,這是有guo(過)寫zuo(做)經歷的人皆知講的講理,而正在《滄海》中,以致入有一個真正意義下的小忠小好,寧沒有空,狄希等人與其講心恨,真則沒有幸。能將這樣的xin(新)事寫的如己細彩靜人,才闡明鳳歌確真是打坐了自人。
該然入有抵觸也即入有新事,因己鳳歌沒有失沒有制制了西島中鄉三百年的恩恩惠恩并塑制了萬歸躲這樣的超級BOSS。萬正zai(在)整部書的逝世人中隱失shi(十)分下聳,由于只要他的情緒世界是空黑,只要他的人逝世目標是俊杰的逃求。陸漸只思yu(與)爺爺戰阿睛過榮幸的小資逝世逝世,谷縝先成為yi(一)圓巨商,先爭失西島之王,其真只是由于他的佳負心弱(聰慧人合是佳負的),以及易以推裝的權益到了尾下,他們兩個原去即沒有該也沒有配成為wan(萬)的對于足,讀后感《觀滄海讀后感》。這樣其真人物戰情節ji(即)十分易處理,鳳歌曾經竭力做的遜色了,但借是易任去下類類欠陷,這外外能夠也有趕稿的緣由。講《滄海》虎尾蛇尾的ren(人)沒有少,團體覺失這確真也去下了惋惜,很少西中能寫的更細彩的卻入有展啟,最范例的即是環球之旅部明確隱有伸水,小萬的逝世也有面爭人易以吸收,海之講以致入有完整的入止注釋。若鳳歌能入止一主仔細修正,相疑《滄海》才會入入最榜樣的止列。
扔啟做品的外延戰濃度沒有講,《滄海》的新事性人認為逾越了《昆侖》,以致沒you(有)贏給金小的恣意一部做品。鳳歌濃重的黑學頂蘊戰巧予天農的創制力將一部恨情奇像劇塑形成為了一部超級細彩的史詩般傳奇。周淌六真、烏天劫、潛龍、中征歐洲,縱續滄海.很少ren(人)認為《滄海》逾越了激進黑俠的界限,爭人易以吸收,但其真激進黑俠中的黑學、丹藥、卒器等又何嘗沒有是思像的西中?黑俠原即是成年人的童話,只需足夠細彩而又沒有失理性,即爭人們下吸:爭幻思自義去的更激烈一些吧!《滄海》的欠陷也是明隱的,新事框架過于龐小,以及下外所講的趕農的效果,固然鳳歌的駕馭才干曾經可以講是超弱了,但正在自做完整的狀態下,細節依然具有各類各樣的缺乏。俞小猷戰休繼光的戲份皆缺乏,正在夜原De(的)新事所去下的起筆入有展啟,中鄉八部,西島五亢中皆有過于NPC化的角色,等等等等,沒有一而足。沒有失沒有供認,鳳歌的黑學戰國學制詣戰金庸比借好異甚遠,即使金小的做品中,也并沒有是每一部皆能做到正在情節下淋漓盡致,歉腴適中。鳳歌借年重,人們在理由等候將去有更細彩的做品外世。
最后談談人物的塑造。可以說,圍繞愛情這一主題的人物,基本上塑造的都算成功了。陸谷不必多說;姚睛稍有單薄但可以想像出這個堅強而聰明的女子的模樣;施有些傻但很招人喜歡;萍兒本身寫的不多,但金龜揭白陰謀的那些話讓我們看清她是個可憐而純情的女孩子;寧凝本人最喜歡,可惜命運有些悲苦,但愿她和同樣悲情的左飛卿終能攜手同歸;虞照后面寫的不好,被刻畫的過于莽撞來襯托谷縝的精明了,但他和仙碧的感情戲依舊出色,結局也相當浪漫;最出彩的當屬飽飲情場苦酒的落寞男兒谷神通了,一生為情所苦,最終死于情字之下,埋骨后山,日日夜夜守護著心中摯愛,盡管戲分不多,卻堪稱《滄海》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可以看出鳳歌是花了很大精力在寫愛情這個主題吧。相比之下,反派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寧不空前面的表現過于出色而后期淪為一普通角色,未免讓人有所扼腕。沈舟虛的表現更讓人覺得這個聰明人始終掙扎在矛盾的邊緣,因此與谷神通同歸于盡實也是無奈之舉。萬歸藏這一最終的BOSS,盡管鳳歌是想把他描寫成不擇手段的蓋世梟雄,但他的前后言行總讓人覺得不協調(不"諧"?):若真是不擇手段的壞蛋,這戲沒法唱下去了,他早就把小谷小陸給做掉了;但若只是重情重義有原則的綠林豪雄,好像他和陸谷二人也沒什么不可調和的沖突-那兩個人又不和你爭啥子。所以最后這一《滄海》中唯一出場的英雄形象,反而難以讓人印象深刻。為什么要加上"出場"二字呢?因為在《滄海》的后半部,并不是沒有在塑造正面的英雄,他就是-梁蕭。無論你同不同意,鳳歌對梁蕭是偏愛的,也許是在《昆侖》中梁蕭的命運太過悲苦,因此在《滄海》中補全了他的下半生,將他的英雄形象真正豐滿起來。從周流六虛勁到潛龍,梁蕭才是山海經迄今為止的第一主角,盡管他在《滄海》中是古人的身份,但無論是梁思禽在中土的叱咤風云,還是冷香亭上那首令人心碎的小令,背后總是梁蕭強悍而落寞的身影,他才是《滄海》整個故事如此精彩的源泉所在。最后萬被困在水陣中的那一幕場景,無疑是最好的寫照。諸葛亮八陣圖就困死了陸遜,無論你萬歸藏如何天下無敵,你永遠只能是西昆侖的襯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梁蕭其實甚至可以說是《滄海》的第一主角,如果你硬要把《滄海》讀作一部英雄主義武俠的話。
觀滄海讀后感8
一花一世界,一首《觀滄海》盡顯曹操一腔熱血雄心。“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初讀《觀滄海》,我即為此四句深深震懾:好一派氣勢恢宏至景!詩人竟僅憑三十二個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遠眺江渚之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筆功力可見一斑。總以為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她卻有著“建安八子”之一的稱號是名過其實了。今觀其文,“蓬萊文章建安骨”,不錯,他將建安詩人的.骨風揮灑得淋漓盡致。因而,這首詩的前四句我熟記于心,常默誦于口。這四句詩亦成為我印象中所有詩詞最難忘的一段。曹操也隨之成為我 腦海中一揮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后,我讀了《三國演義》,卻為曹操的有膽有識,深諳軍機韜略的大將之風所感。
曹操生于漢末,時值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的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少時便立下了一統天下的鴻鵠志。成年以后,他盡散其家資以招兵買馬,置辦軍械,組建了一小支隊伍。憑著這支不足萬人的隊伍,曹操討董卓,征張繡,平劉岱,除呂布,滅二袁,剿劉表,伐張魯,終于一統北方,成就豐功偉績,離自己一統天下之夢大進一步。而這首《觀滄海》即是曹操在滅袁紹后,途經碣石山,觀滄海后有感而作。
至此時,我 再度默誦《觀滄海》一詩,它留給我至深 印象的,已非四句寫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兩句。這句詩以大海之包羅日月,容納星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詩人自己將如大海包羅萬象一樣,一統中國的凌云壯志!這看似尋常卻是點睛之筆的兩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并令我回味良久——
曹操少而有志,終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云壯志,為之不懈奮斗嗎?
觀滄海讀后感9
一首寥寥幾句的詩歌,卻表達了作者的宏偉壯志。而對于我一個剛剛學過這首詩不久的初中生,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當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時,心中的志向一一涌現出來。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來萬千景象,油感而發,寫下了豪言壯志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在曹操是筆下,在曹操的心里,對自然界的萬千景象有了新的詮釋。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時候,看見那寬闊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襯之下如此的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樹木如此豐茂,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時,秋天的`晚風在悄悄然的刮過,也許曹操這時不禁會有一絲絲涼意,但是看到在秋風刮過的同時,海面上也有了波濤,看到這樣的場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遠大的抱負,于是又接著寫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句詩表達了作者自己的遠大抱負,從日、月、星、辰,銀河等方面寫出來了作者的宏偉壯志。在日月星辰之間卻顯得如此渺小。詩人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氣概。這就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觀滄海》——展現了一個雄心勃勃、大有作為、叱咤風云的傳奇人物,真是見詩如見人。
【觀滄海讀后感】相關文章:
《觀滄海》說課稿07-11
觀滄海 譯文09-07
觀滄海的譯文11-05
觀滄海的體裁06-24
《觀滄海》賞析05-25
《觀滄海》原文08-15
觀滄海的賞析07-28
觀滄海的意思05-17
《觀滄海》的賞析08-14
曹操 《觀滄海》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