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觀滄!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曹操 《觀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觀滄海
觀滄海詩意圖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星漢:銀河。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愿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海:渤海
若:如同
滄:通“蒼”,青綠色。
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賞析
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敚痈吲R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睂懙氖莿泳埃皹淠緟采俨葚S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拓展:度關山魏晉曹操原文、注釋、賞析
[魏晉]曹操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圣,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注釋:
【1】度關山: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
【2】牧:養育管理。
【3】軌則:法度、準則。軌,應遵循的規則。
【4】經緯:原指道路,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這里用作動詞,指經由東西南北道路。
【5】四極:四方極遠之地。四境。
【6】黜(chù)陟(zhì)幽明:貶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練的人。語出《尚書·舜典》。黜,降職或罷免。陟,提升,升遷。幽明,分別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備者。
【7】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
【8】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9】於(wū)鑠:唔呀閃爍。
【10】總統:總攬,總管。
【11】邦域:國家,邦國的疆域。
【12】封建:封賞建立,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使之在各區域內建立邦國。
【13】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4】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心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治私事。
【15】刑獄:刑罰獄訟。
【16】燔(fán):焚燒。
【17】丹書:古代用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一說指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即《洛書》。
【18】無普:不能普及。
【19】赦贖:允許犯人用錢物贖免罪刑。
【20】皋陶(yáo):亦作“皐陶”。亦作“皋繇”。傳說虞舜時的司法官。獄官或獄神的代稱。
【21】甫侯:一作“呂侯”,周穆王時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22】嗟哉:感嘆詞。
【23】改制易律:更改制度變換律法。
【24】勞民:使人民勞苦。
【25】役賦:勞役賦稅。
【26】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為食器。韓子曰:“舜作食器,黑漆其上!笔称鳎嬍秤镁。
【27】畔者:叛離者。畔,同“叛”。
【28】采椽(chuán)不斫(zhuó):采用柞木作椽,不加砍鑿修整。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
【29】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孤竹君死后,同其弟叔齊互相謙讓王位,棄國逃走。商亡后隱居首陽山。
【30】厲俗:激勵世俗。厲,勸勉。
【31】侈惡:奢侈的罪惡。
【32】儉為共德:言節儉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染泄驳,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楊伯峻注:“共讀為洪,大也。舊讀共為恭,不妥!
【33】許由:傳說中的隱士。相傳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并且認為是對他的侮辱。
【34】訟曲:打官司,辨曲直。
【35】兼愛:同時共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赌印分杏小都鎼邸啡,闡述其主張。
【36】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謂在“尚賢”的基礎上,推選賢者仁人,主張地位居下者逐層服從居上者,從而達到“一同天下之議”的治世。
【37】戚:親近。
作品賞析:
《度關山》一詩表現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其內容講的是執政者要勤儉、愛民、守法。曹操用法嚴峻,有犯必糾,這是一種法家精神,他反對濫用刑罰,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節儉,《三國志·魏書》記載曹操“不好華麗,后宮衣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褥取溫,無有緣飾”!皟為共德”是作者極力提倡的。
此詩開頭直接提出“天地間,人為貴”,凸現了詩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接著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賢明,制定法規,全國統一,以奢侈為大惡,以儉樸為美德。退昏庸,舉明智,官吏盡職,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設立刑獄,執法正當。人與人之間,退讓不爭,上下相同,彼此親愛。
全詩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為了充分表達這一思想,詩人并寫兩面,一是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提出糾正“侈惡之大”的方式,即“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從中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這首詩在內容上,反對“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蘊涵著孟子倡導的民本思想。在寫作上,除了采用正面頌揚的形式之外,“嗟哉后世”八句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華造成的后果。
【曹操 《觀滄!贰肯嚓P文章:
曹操的《觀滄!03-11
觀滄海(曹操)01-16
曹操的觀滄海賞析08-02
曹操詩詞觀滄海01-16
曹操觀滄海的翻譯01-17
曹操《觀滄海》賞析01-17
觀滄海曹操賞析04-17
觀滄海——曹操翻譯07-14
曹操《觀滄!穼懽鞅尘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