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十住品》咱們講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圩∮诶砦徊煌,故名住。這個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證得性空了,是無住的住。
十住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節錄
上夢下參老和尚主講
《十住品》咱們講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這個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證得性空了,是無住的住。住的含義有多種,以《華嚴經》圓教講,任何事物都說十。說十住:十的解釋是無盡,十十無盡。先明白這個住的含義,菩薩的信心圓滿后,重新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無相。無住而住。無住而住,就是住在無相、無愿、空上面。懂得這個住的含義,你就知道他現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門目的是達到得果,證得佛果,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斷惑的次第。但是《華嚴經》上講,從初住開始,直至佛位。因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當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權教諸位菩薩,因此叫住。說他的位永遠不會再退了。如果按照《華嚴經》的意思,大家都聽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一位一位地參。先說他最初從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這三住是修出世間的心。心出世間,不執著世間,破世間的一切煩惱障,煩惱的束縛。一時頓成根本的智慧。
略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初參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發心住。對治一切世間的煩惱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諸佛的智慧光明門。
善財童子最初參妙峰山。妙峰山是處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財童子離開德云比丘的處所,到海門國參見海云比丘。對治心上緣念迷掉真理那個境界,通過修十二因緣觀法,令他無有障礙。第三修行住。對治心境上那個不明、不凈的障礙除掉了,證得了佛菩薩無礙的解脫法門。善財童子參到海岸國善住比丘所,這時候能夠看見一切眾生的根機如何?是不是法器,業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轉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貴住。對治一切世間法得到自在。善財童子在街市上,參見了彌伽長者。此長者是位在家人,給他說的是輪字經法門,表示在生死當中,最熱鬧的地方,能夠寂靜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財童子參的是解脫長者。解脫長者對于真俗二諦,身邊二見,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財童子參解脫長者時入了三昧,普攝一切佛剎無邊陀羅尼,十方各現十佛剎微塵數佛國清凈莊嚴,十佛剎微塵數清凈佛國土在自身中,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對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動,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時善財童子參的是海幢比丘。海幢比丘在經行地即大家行動當中,跏趺而坐,離出入息。無思無覺。在一切眾生身中,能現他的化身。寂用、定慧無礙,都得到了解脫。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對治大慈大悲,攝一切眾生,不自在不圓滿的,令他得到自在圓滿。這時善財童子在普莊嚴園,見休舍優婆夷。休舍優婆夷對善財說,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都住在這個園子里。那由他:一般翻為不可知數。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眾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萬四千不可說的一切眾生,煩惱都斷了,大家共同來教化一切眾生,皆得不退轉位。形容悲智雙運。第八住童真住。對于世間的纏縛、余習都令他清凈。善財童子所參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潔,無所染故。同時還有一個優婆夷,跟這個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處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雙運,斷絕了一切習氣染境。隨智慧行持,沒有染習。第九法王子住。對治說法不自在障。說法不能自在,隨眾生的因緣,令一切眾生得自在,當然自己應先自在,才能令眾生自在。善財童子參的是勝熱婆羅門。怎么樣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這樣的苦行。善財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懷疑,他思想就起個念頭:這是佛法門嗎?天上的護法神就告訴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順,現逆行。善財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從刀山走過去。凡是天龍八部護法的,登刀山的,沒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頂住。對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凈的障礙,都令他得清凈。善財童子在此所見的善知識是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兩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沒有染習。智悲,智滿了從大悲處利益世間。這是說的十種對治。
十住就是現前的一念心,初發心時,從初發心住到十灌頂住,都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對治前頭的十障礙法,一法、一心、一智慧。盡管說好多障礙,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這叫十十無盡。在《華嚴經》初住位的菩薩,就能得到這種境界。《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初發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發心時成正覺,如是二心初心難。這個心發不起來。為什么這樣解釋呢?自心不動智佛這是體,一發心就是自心的不動智佛。你的心跟不動智佛,心佛同一體故。所以一切說十,十者說法門無盡,十門即是一門,一門即是無量門。用十種對治修行,一切都能夠得自在。
怎么樣才發起心呢?怎么樣才能入到住位呢?會緣,緣有三種。一、苦、苦緣,遇苦發了菩提心,在苦難當中、劫難當中發了心。二、樂緣,他生到天城。久了,沒有再墮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這慧根永遠不迷,內心有明慧,希樂出世間的果。三、發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無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見著佛及一乘的菩薩。他不求了生死,而發心成佛度一切眾生。有這三種的外緣,再加他自覺的佛智。無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時候說無明,在成就的時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無明本來是佛智,無明本來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為本具的本智,就本來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這個信心滿了,約本智而悟入,悟了不離開本智,這是發心成住。住了又發菩提心,十信滿心,入了初住,初住再發菩提心,這一發心便成正覺。
雖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這個修任運的、中間沒有障礙。這個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無邊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為這個智跟佛平等,因為這個智跟眾生心平等,因為這個智跟諸法平等。這智慧所表現的,沒有什么長短染凈迷悟之分了,這個智慧與虛空齊量,超過虛空。大家經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量,說他義無邊故。
明白了自心根本的無明體用,就是不動智。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慧,所以初發心時,就住佛種智家,住在佛智當中,佛智如空,住在空中。所以他初發心時,能于十方世界現成佛身。
《華嚴經》上說:"理能成事,事能顯理,理遍一切處。"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說:"人生在世,苦樂參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動怒輒罵,對對方產生怨恨。有時候難免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產生憎恨心。其實,并不是自己不想原諒他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
在這個時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來減少我們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對自己慈悲,也對別人慈悲。
對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不要太過于感情用事,太容易發脾氣,動情緒。
對別人慈悲,是不管對方有理、沒理,我們都在原諒他、諒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錯,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一樣。
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來諒解他人,憎恨心就會減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諒解,多一分和諧。
偉大的佛陀,降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降伏魔軍時,并非用什么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來降伏的。
記得佛陀在《遺教經》中教導我們如何對治嗔恚時說:"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云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人生雖苦短,要無怨無悔?鞓放c痛苦,全在自己這一念心。以其跟人結怨痛苦過日,不如原諒包容,彼此和樂過日子來得好?鞓纷约簺Q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相關文章:
華嚴經問答09-13
漫談華嚴中的凈土09-30
《華嚴經》的講做功夫07-09
華嚴經旨歸 法藏大師07-09
關于佛緣詩歌01-06
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07-12
心中的佛緣散文08-24
佛說放下的經典句子08-22
宣化上人開示為什么要學《華嚴經》10-20
王維心中有座佛07-13